《伟大的转折》观后感1
在新中国70周年华诞来临之际,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在中央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开播,意义非同寻常,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强烈反响。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心中充满欣喜和期待,真是感触良多。
《伟大的转折》再现了从1934年底到1935年春,中共中央和3万红一方面军将士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长征转战贵州,通过召开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党中央系列重要会议,排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开始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通过夺取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遵义大捷等重大战斗战役的胜利,红军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从而实现伟大转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段历史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蕴含的经验和精神十分深刻、十分丰富,是中共党史中最厚重的篇章之一。央视在国庆前夕奉献出一席精神大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一部学习中共党史的生动教材。
影片呈现在长征的危机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努力寻找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全党全军的拥护下,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点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明灯,领导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伟大转折,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回顾光辉历史,展望美好未来。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倍加珍惜红色政权来之不易。
牢记初心使命,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这段历史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核心是斗争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面对当今国际国内艰巨复杂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带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头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带头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同一切弱化党的领导、动摇党的执政基础、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作斗争,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必须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我们新长征路上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最关键的政治保证。
牢记初心使命,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动摇。“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但两军对垒勇者胜,智者胜,更是得民心者胜。《伟大的转折》给观众展示了如下历史事实,党和红军在贵州创建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关心和维护群众利益,纪律严明。贵州各族群众支持红军,拥护红军,帮助红军带路、搭浮桥、筹军粮、救护伤病员,10000多优秀青年参加红军,这段历史启示我们,无论革命还是建设,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我们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我们每一个党员必须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积极投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来,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牢记初心使命,就是要巩固升华理想信念不动摇。血战青杠坡、激战鲁班场、攻克天险娄山关,《伟大的转折》向我们展现一场又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争画面。邓萍、钱壮 飞、钟伟剑,还有许多知名更多不知名的红军为革命理想信念牺牲在贵州这片红色沃土上,英雄忠魂永在,党和人民怀念他们。这段历史启示并激励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增强执政本领,带领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发扬新时代长征精神,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的`新胜利。
书记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始终铭记缅怀革命先烈,不断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巩固升华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2
2019年8月26日“伟大的转折”电视剧开播,该剧讲述了等革命元勋在红军长征途中自通道转兵以后,指挥中央红军以东西驰骋、南北往返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粉碎数十倍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而使红军重出生天的故事。该剧大概讲述了红军自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历经了被国民党大军层层围堵、在长征中遭受湘江惨败之后的中央红军,被迫在通道转兵进入贵州,之后历经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土城战役、四渡赤水、扎西会议、遵义战役、苟坝会议、南渡乌江、西进云南、北渡金沙、会理会议等历程,千难万险,艰苦卓绝,在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最终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的真实故事写照。
与别人不同,我首先观看的是该剧的预告片,众所周知,预告片往往包含了整部剧的精华内容,所以看完预告片后的我不出意料对红色精神更加向往,更加崇拜,也对党的领导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观看预告片,使我映象最深的一句话还是最后蒋介石说到:“你能告诉我,这一路溃败逃窜的共军,这到底是愚昧至极,还是信仰的支撑?”“我们共产党的目标是全人类的解放,是实现共产主义,也是我们的信仰。”字幕上出现的每一个字无一不如一个个重锤重重的砸在我的心房,抑制不住的想大声说:“我爱我的祖国,我爱中国共产党,我梦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梦想成为一名中国红军!”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金沙人,我更自豪金沙也成为其中一环——巧渡金沙。而更令我高兴我的家乡大田彝族苗族布依族乡为巧渡金沙时的历经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心中便泛起一层涟漪,对共产党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从群众到成为一名团员,而今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青年一代的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领导,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观看预告片,让我领悟到不怕吃苦、不怕艰险、勇敢向前的红色精神,领会到信仰在前行道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人没有信仰就没有底线,就会无所敬畏地突破底线,就会退化、变质、堕落,信仰支撑着我们前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我,更加要向红色精神看齐,坚定理想信仰,做中华好儿女,不辜负“红军不怕远征难”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今天。青年要有正向的面貌,敢于正视,保持活力。一如米小的苔片连片盛开,春天翩然而来,明天的微星寰宇聚散,江河悬天奔涌。虽然你我都只是孤灯下的一颗飞尘,却也可以散射焰丽的光辉。而决定是沉于大海还是解开桎梏散发光彩的人只有自己。书记说: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青年最大的资本就是我们不畏惧未知,我们充满热情活力,我们相信即使蜉蝣一般也依然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通过观看视频,更让我了解认识到了国家领导人每一个抉择的认真负责,更加深刻知道了毛主席的伟大,国家领导人每一个决定的认真负责和作决定时要考虑的远不止方方面面。在他们心中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性,视频中,毛主席每每考虑的无一不是人民和红军战士,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我,更加觉得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向党看齐只有更加努力。我们是时代的先锋,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树立起远大的人生志向,明确人生目标,激发热情,在不懈奋斗中,磨炼本领,砥砺无悔青春。
青春的使命,风雨兼程。坚持磨砺红军精神,向党的信仰看齐。今天,我心灵深处为红军先烈们矢志不渝的信仰而震撼。青山不老埋忠骨,绿水有情祭英魂,红军精神放光芒,星火相传励后人。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3
8月26日,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这是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该剧以红军长征为背景,以极具代表性的节点事件为切入口,既展现了中国红军的精神风貌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更让我们在一次次紧要关头中看到了党的担当与作为。
《伟大的转折》是党的苦难辉煌的缩影。中央红军自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历经了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土城战役、四渡赤水、苟坝会议等历程。尽管面临千难万险,艰苦卓绝的考验,但是我们的党从没屈服,时刻牢记自己承担着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使命,毅然决然的担负起了这个重任。实践证明,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看了《伟大的转折》,给我很多启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硝烟弥漫的战场是何等的悲壮,回首风雨来时路,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干事创业敢担当”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税务新人,担当作为是我们必须具备也需不断锤炼的品格。
遵义会议精神启示我们,面对生存绝境,只要有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什么艰难险阻都能战胜。担当作为首要的就是忠诚。要对党忠诚,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站在实现税收现代化的最前沿。担当作为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体现在要能履职尽责。作为共和国的税务人,我们要牢记税务部门“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围绕当前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这一主题、圆满完成预算确定的税费收入任务这一主业等,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成绩。当然,担当作为最终的落脚点是要为民服务解难题。我们要坚守人民立场,做到税务人为纳税人和缴费人服务,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针对他们遇到的税收难点,积极从政策适用、实务操作等方面帮助其找清原因,开展辅导,做好解释说明。
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唯有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才能创造出充满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生活,书写属于我们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4
伟大的转折是一部革命历史剧,是一部关于长征在遵义的重播再现,主要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从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历经了被国民党大军层层围堵到在的领导下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计划的故事。全剧以红军的生死存亡与在军事方面的成长为主线,围绕红军在同志的带领下重振旗鼓,反败为胜,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为核心,从宏观的角度、以细腻的手法展现了及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赞扬了红军战士为救国救民,不怕牺牲一切,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歌颂了以为代表的一众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
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在贵州这片西南高原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诸多事件逐一展开:历经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土城战役、四渡赤水、扎西会议、遵义战役、苟坝会议、南渡乌江、西进云南、北渡金沙、会理会议等千难万险、艰苦卓绝,中央红军在的英明领导下克服了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计划,红军获得重生。《伟大的转折》就是描写命史实的伟大事业奋斗历史剧,是一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优秀红色影视剧,是对当历史革命的原原本本还原,我们忠于历史、忠于事实,《伟大的转折》这部历史剧具有极为深远的社会和历史价值。
《伟大的转折》是一部历史高度传承红史剧。《伟大的转折》的向全国人民展现了贵州奇特的美丽风景,淳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同时彰显了贵州革命老区人民对党、对红军的高度支持和忘我奉献;同时,在这样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毛主席带领着红军队伍灵活机动、绝处逢生,和敌对势力展开博弈,充分展现出毛主席的斗争水平和军事上极为高深的战略、战术能力;充分展现出红军全体指战员高度的革命牺牲精神。《伟大的转折》在拍摄时发生的一些事,原原本本的展示了贵州的淳朴热情。在贵州松桃自治县取景拍摄时,村民们拉起写着“欢迎红军回家”的横幅迎接剧组,杀了一头牛慰问剧组,今天的贵州人又再现了当年群众积极拥护红军的场景;在盘石镇当造村红石林景区进行取景拍摄时,村民杀猪宰牛,为剧组工作人员送矿泉水、送水果、打糍粑等,村民们到现场慰问剧组、参演官兵及全体工作人员;而在拍摄雪地行军的戏份时,所有演员都赤脚穿草鞋在雪地上行走;这就是当年红军真实的长征还原,贵州人民的淳朴是不可复制的,今天的贵州人依旧把淳朴品质传承。
《伟大的转折》展现出高水准。《伟大的转折》正式播映,是体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新高峰。这部剧制作精良,选取了长征中最为光彩神奇的部分篇章,结合了实实在在的原汁原味的淳朴人民的热情,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以赤诚初心和坚定信仰披荆斩棘、挑战极限、战胜强敌,创造奇迹的伟大壮举,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立新中国历程上的最为伟大的一次转折,一次拯救新中国的关键。
《伟大的转折》必能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正剧和红色精品佳作,号召我们的爱国情怀,让我们带着长征精神在新时代中国伟大使命建设中奋斗,是一场精神上的激励和洗礼。长征精神永传承,牢记使命,不忘使命,让我们继写中华民族的伟大篇章。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5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于今天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讲述的是等革命元勋在红军长征途中自通道转兵以后,指挥中央红军以东西驰骋、南北往返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粉碎数十倍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而使红军重出生天的故事。
电视剧的开篇就展示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红军战士冒着枪零弹雨奋勇突击。这一幕幕,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我能在这样和平的时代学习、生活,是那些无名的英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我应该学习他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忘初心的担当,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更加珍惜。
看《伟大的转折》应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怀着对革命无比崇敬的情绪去观看。《伟大的转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的地方,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听着这首歌,想起了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为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长征,不光是靠自己的双脚从漫漫征途中走过来的老一辈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载入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史册,在世界史中,它同样也是永远不可忘记的重要一笔。
长征的开始,是被当时政府逼迫的。当时政府以各种各样的袭击,使我们的红军伤亡惨重。红军在长征的途中,一路上要面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考验,更要防备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使红军有了许多作战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红军立刻掉头,于1935年3月21日至22日晨,神速地再次东渡赤水河。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他们强渡大渡河,粉碎反 革命前后夹击合围的阴谋;飞夺泸定桥,实现胜利的第一天。
最后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中国历史永远保留着,中国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长征是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危急时刻做出的历史决策,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电影《秋收起义》根据秋收起义的史实创作,成功地刻画了革命初期的形象,再现了他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危急关头的故事,给大家分享了秋收起义的
秋收起义的观后感1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
------《西江月.秋收**》
秋收时节,一声**。 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秋收起义的观后感2
1924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在1927年由于蒋**和汪精卫的背叛而失败告终。中共面临巨大危机,因此于1927年8月7日湖北汉口召开重要会议。会议决定委派前往湖南领导秋收武装**,夺取长沙,为中共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影片《秋收起义》讲述的就是领导秋收起义的整个经过。
从整个影片中最能感受到的军事思想的是的方面有:
首先是人民战争思想。革命战争是群众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事力量和经济力,更要比人力和人心。战争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群众而决不是反动派。革命战争是群众的事业,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的战争。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战争要兼顾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尽可能地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一次来跳动和保持人民群众对革命战争的长期支持的积极性。对于的人民战争思想在影片中就有充分的体现: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严灵芝和樊策青。受思想的阎灵芝反对地主父亲的做法,把自己家里的土地和财产平均分给农民;樊策青冒着被会被活埋也要跟随进行武装**。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参加起义的人们群众,乞丐蓝顶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帮助细呀儿赎回父亲的头。在攻打下一座城市后,就把当地地主和官绅的土地和财物平均分给当地农民,**不拿一分一毫。对于想要逃跑的士兵,也是仁慈对待。在余洒度想要枪毙逃兵时,被及时救下,还给与他们金钱,让他们好好回家生活。为以后人民**的不断扩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就是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在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没有像在余洒渡选择继续攻打湖南的大城市长沙,而是转而向湖南和江西的边界的罗霄山脉进军。他正确分析给余洒渡听,若是攻打长沙,则武汉和广州的反动**便会在半天之内赶到长沙,而我军在此时却无法很好的还击敌军,而要进军湘赣边界的山区,因为在那里的“三不管”地带,我军既可以整顿好,也可以为日后的武装**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落后的农村经济上,农村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以不依靠城市而独立发展,这样就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而农村又是遭受到压迫最大的地区,农民受到当地的地主、官绅的打压,生活困苦,民怨极大,只是由于没有一个领导人来领导,他们一直不敢反抗,也不知如何反抗。因而也给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加之,湘赣边界的农村地区受到大军阀的管制少,可以说是军阀管制的空白区,当地军阀军力少,这样一来就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秋收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起义过程中,正确的军事思想不能让人忽视。秋收起义在日后我军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秋收起义的观后感3
上周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秋收起义》,看完后让我们写一篇3000字的
首先,《秋收起义》这部电影是在1993年拍的。1927年,蒋**背叛革命,一片白色恐怖弥漫在华夏大地上空.中国共产党在8月7日召开了紧急会议,委派前往湖南组织秋收武装**。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将**时间定为1927年9月9日。于是这部电影《秋收起义》也就诞生了。
对于电影的拍摄质量我们暂且不讲,因为以现在的拍摄条件与拍摄技术来说,无论是拍摄画面还是电影特效,都是那时无法企及的。而我们要讲的主要是看完这篇电影后的感受。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
鉴于三路起义部队均受挫,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这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并且通知起义各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各路部队到达文家市后,当晚就召开了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发展革命力量。当时只有1500余人。
这里让我想起了那么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保存了实力,日后翻身大有机会。作为一名领导者来说,以退取进,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能有这样的胸怀与气魄,以放弃,换为拥有,也不失一代伟人的称号。
不过于此同时,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们也看到派了一个女的去杀她父亲,在未成功后还训斥了一番。我觉得,首先他就不应该派那个女的去追杀,因为毕竟人伦父理,女儿怎么会舍得杀她的亲生父亲呢,要派也要派别的人去,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发生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一名领导者来说他所面临的压力,党中央的决策,与广大人民群众与士兵的生命,以及自己以后的政治生涯。都在这里面都做出了艰难的决择。但是于此同时,还有很多的人表示对撤军这种行为不理解,毕竟已经损失了那么多的兄弟。不过我们作为现代的人来说,不管是对同志做的决定还是当时人们做出的反对行为都要表示理解。
因为,不管是怎样,他们都是为了中国的革命安危,都是对祖国的一片忠心。这里让我想到了前几天看到的一句话,我把他称之为领导者的悖论,虽然名字是我起的,但我觉得他很合适。这句话是这样的:
首先,群体成员十分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人来帮助他们,以成功地实现他们的欲望,因而群体成员非常需要领导者。就像大家需要一样。领导者被看作是能够使群体的“妄想”变为现实的人。(大家希望能够攻取长沙)但是,由于领导者和群体都是在他们不能控制的环境中活动的,因此,领导者不可能回避其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压力,因而往往无法满足群体的期望。(就像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无法改变,从而没有带领大家攻克长沙一样)
此外,领导者常常对群体行为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与群体成员的愿望又不尽一致。(正如有的人想攻打长沙,而则准备战略转移)
因此,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领导的工作在群体成员看来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从而使群体成员至少象征性地迁怒于,甚至憎恨领导者。
所以在刚决定撤退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的人表示反对,甚至是士兵。因此,也希望大家对我们班的班长,对我们的班干部成员的所为表示理解,毕竟也是为了我们大家好。不过作为一名领导者来说也要有宽广的胸怀,壁立千仞,有容乃大。上面这句话是在《公共组织理论》【美】罗伯特·B·登哈特中看到的。
不过,从这篇电影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读书人与非读书人之间的差别,为什么当时只有同志想到了战略转移,而其他人则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没文化真可怕。因此,我们要努力读书。
最后呢,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思考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
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一个词,叫做信念,就像《追风筝的人》中所说。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人因为有守候的东西而强大,就像《圣斗士星矢》一样。中国革命能够成功,就是因为这么多的人们心中有这样一个信念,他们爱着这个土地,爱着这个国家和人民,他们要守护这个属于自己的家园。没有理由失败。
在1927年9月23日,起义部队在江西萍乡芦溪镇遭反动**伏击,损失数百人,总指挥卢德铭牺牲。1927年9月25日,起义部队冒雨攻克莲花县城。
我们应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须铭记历史,没有革命年代那么多鲜血的洒尽,就没有现在坐在教室里的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不管你们过去做过什么,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知错就改,转向井冈山,还是好孩子。所以,努力吧,同志们。
有关秋收起义观后感1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动荡。——《西江月·秋收动荡》
秋收时节,一声动荡。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光头、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有关秋收起义观后感2
南昌起义时,部队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而秋收起义时,中国共产党则有了第一支打出自己旗号的武装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诞生了我军第一面军旗。
秋收起义余部通过著名的“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党对部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新型人民部队的建设由此发端。
这个制度也是此前中国历史上所没有的新制度。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起义虽然在初期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地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
正如罗荣桓生前所言,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它开辟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这就是向农村进军,依靠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借此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渐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走入井冈山,秋收起义部队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点燃的井冈山之火,照亮了一条与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人们把它称之为“井冈山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