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摘抄 > 先生摘抄梅贻琦的事总汇86条

先生摘抄梅贻琦的事总汇86条

时间:2018-03-06 13:01

《人间草木》的摘抄

我的脸上如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的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的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

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四月二日。月光清极。夜气大凉。似乎该再写一段作为收尾,但又似无须了。便这样吧,日后再说。逝者如斯。

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喝豆汁儿,有什么不敢?

除了”西湖景“,使我难忘的两样方物,一是醋鱼带把。所谓”带把“,是把活草鱼脊肉剔下来,快刀切为薄片,其薄如纸,浇上好秋油,生吃。鱼肉发甜,鲜脆无比。一是在虎跑喝得一杯龙井。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泡在玻璃杯里,茶叶皆直立不倒,载浮载沉,茶色颇淡,但入口香浓,直透肺腑,真是好茶!

老舍先生一天离不开茶。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倒是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个热水壶。可是,他刚沏了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脸,服务员就给倒了。老舍先生很愤慨地说:”他妈的!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

张罗茶座的是一个女人。这女人长得很强壮,皮色也颇白净。她生了好些孩子。身边常有两个孩子围着她转,手里还抱着一个。她经常敞着怀,一边奶着那个早该断奶的孩子,一边为客人冲茶。她的丈夫,比她大得多,状如猿猴,而目光锐利如鹰。他什么事情也不管,但是每天下午却捧了一个大碗喝牛奶。这个男人是一头种畜。这情况使我们颇为不解。这个白皙强壮的妇人,只凭一天卖几碗茶,卖一点草鞋、地瓜,怎么能喂饱了这么多张嘴,还能供应一个懒惰的丈夫每天喝牛奶呢?怪事!中国的妇女似乎有一种天授的惊人的耐力,多大的负担也压不垮。

大学二年级那一年,我和两个外文系的同学经常一早就坐在这家茶馆靠窗的一张桌边,各自看自己的书,有时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语。我这是才开始写作,我的最初几篇小说,即是在这家茶馆里写的。茶馆离翠湖很近,从翠湖吹来的风里,时时带有水浮莲的气味。

有意思的是,轮船上开饭,除了白米饭之外,还有一箩高粱米饭。这是给东北学生预备的。吃高粱米饭,就咸鱼、小虾,可以使”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流亡学生得到一点安慰,这种举措很有人情味。

我在报考申请书上填了西南联大,只是听说这三座大学,尤其是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我就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我寻找什么?寻找潇洒。

讲的次数最多的是梅贻琦,他当时是主持日常校务的校长。有一个时期昆明闹霍乱,梅先生告诫学生不要在外面乱吃,说:”有同学说,‘我在外面乱吃了好多次,也没有得一次霍乱’,同学们!这种事情是不能有第二次的。“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一句话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来,看了看,说:”你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

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这一点危险使双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

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沈从文先生出的

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

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上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讲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讲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小陈沮丧,无心机、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

沈先生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

参加仪式的人也不戴纸质的白花,但每人发给一枝半开的月季,行礼后放在遗体边。不放哀乐,放沈先生生前喜爱的音乐,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等。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我们常常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尊严是别人给的,因为别人尊重我,我才有尊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因为自己有尊严,别人才会尊重我。

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一部叫《先生》的专题片,有一集讲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48年,解放军占领张家口,即将进入北京。梅校长选择离去,他到了美国,管理清华大学庚款奖学金。美国人曾经返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奖学金,帮助成立清华大学,并资助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到美国留学。据专题片介绍,梅校长是出了名的“老抠”,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他给自己定的薪水是月薪300元。当时台湾当局觉得过意不去,要求梅校长将薪水提升到月薪1200元,但是遭到梅先生的拒绝:“我自己定下的规矩,怎么能自己改动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不仅是梅先生的清廉,还有梅先生的慎独精神。手中握着这样大一笔基金,随便手松一点,就可以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而且政府也开了口子,何必如此自苦?甚至还近乎自虐。但梅先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如此严苛地对待自己,实际上,他让自己活得非常有尊严,这样才赢得大家的一致尊重。

一个人的'尊严,不是别人的恩赐,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是道德自律的自动生成物。像梅校长这样有慎独精神的人,尊严感也就随之产生。而且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不是我有钱或者有权势,我就活得有尊严。尊严来自一个人的道德自律,和你的财富与权势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个有钱有权势的人,为什么大家都会来奉承他,他不是很有尊严吗?我想说的是,那不是尊严,那只是一种威压。这种威压随金钱和权势的累积而不断强化,也会随金钱和权势的消减而消减。当我们抱怨世态炎凉的时候,其实只是在抱怨我们丧失了金钱和权势的威压,所以大家不尊重我们了。如果我是一个靠道德自律赢得自身尊严的人,我就不会抱怨世态炎凉。因为这种尊严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丧失,除非你腐化堕落。比起嗟来之物的金钱和权势,尊严感自然要牢靠得多。梅校长临终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有相当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居然没有一分钱的积蓄。我想,大家绝不会说:“梅校长真是穷困潦倒啊!”大家只会说:“这是一个多么有尊严的人啊!”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对尊严的理解过于世俗化、物质化,以致将一个人的尊严等同于金钱和权力。当一个人擁有了足够的金钱和权力,我们就觉得这个人活得有尊严,反之则没有尊严。这样看待尊严,是亵渎了尊严。尊严不是靠外在的金钱和权力累积起来的,尊严只能来自一个人的道德自律,来自慎独精神。说白了,尊严压根儿就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它只可能来自一个人的灵魂。

当我们明白了尊严不是金钱和权势的附属品,尊严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化物,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即使我不名一文,即使我毫无权势,我也是可以给自己尊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了。颜回的快乐,是一种拥有尊严的快乐。同样在《庄子》里,提到颜回的同学原宪,那也是一个穷愁潦倒却活得非常有尊严的人。当原宪的另一位同学,大富豪大外交家社会名流子贡乘着大马车经过原宪居住的陋室,而对原宪进行揶揄挖苦的时候,原宪傲然地说:“像你这样靠拉帮结派、逢迎媚世、毫无操守换来的宝马香车,我根本不屑一顾。”子贡是否如原宪说的那样不堪,我们不去讨论,我想说,原宪对自己的操守有一种自信,所以他虽然穷愁潦倒,但依然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人一旦活得有尊严感,那即使瓮牖绳枢、瓦灶绳床,也可以怡然自乐,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一样赢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靠金钱和权势来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这种尊重一定不会持久。真正保险的,是给自己一种靠道德自律赢得的尊严。一旦这种尊严感树立起来,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他人的尊敬。

明天就是世界读书日了,然而在我的在记忆中这个节日好像从来就没有给我留下一个清晰地概念,直到今天才觉得感慨万千,相见恨晚。

两个月前我一直在拜读余秋雨先生的诸多文集,恰好读到《行者无疆》里面的一篇文章,叫做《奇怪的日子》。文中说莎士比亚是在四月二十三日出生的,而他去世的时间也是四月二十三日。这样轻轻一提,立马勾起了我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接着谈到的更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没有想到,写《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也是四月二十三日去世的,那一年是一六一六年,与莎翁去世的时间正好在同一天。然而,让我更没有想到的是,远在东方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也是一六一六年陨落的,距西方的两位大师去世时间还不足百天。

我读完那篇文章之后,不住的叹息与发问,为什么上帝要将他们一起都带走呢?更感到惋惜的,《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也在几天前去世了,同样是在这个多难的四月,距四月二十三日仅仅只有六天。

记得读余秋雨《奇怪的日子》的时候,在日历本上的四月二十三那一天画了一个圈作为记号,并在下面写下了三位大师的名字,提醒自己要好好的记住那个奇怪的日子。说真的,那时我还真不知道四月二十三就是世界读书日,更何况那篇文章里面也并没有提到。

到后来,不知道哪里来的想法,突然间想要查一下世界读书日的是哪一天了。于是拿起了我的那个没有系统的键盘手机,搜了一下,等了好久才出现结果,没想到出现的日期竟然让我又喜又惊,因为屏幕上赫然演示着四月二十三日。

我当时想都没想,就肯定这个日期是纪念莎翁和塞万提斯的,具体的也没有认真的研究一下世界读书日的真正来源。直到今天我才在互联网上细细的查了一下,不看不知道,竟然和我想的如出一辙,真不知道当时是从哪里来的自信。

后来才得知,四月二十三日不仅仅是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共同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相传有一个叫做乔治的勇士屠杀了恶龙救了公主,因而获得了公主回赠了一本书作为礼物,用来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

书香赠佳人,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事情了。我更没有想到在世界的某一个国家里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唯美的故事,没有想到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相信的巧合。

明天就是世界读书日了,可是我却没能在我生活的校园里感受它的一丝气息,不知道明天会不会给我带来一种同样的惊喜。此刻,我不知道手机和网络游戏究竟占用了我们多少的时间,我知道一个嗜书的民族必将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或许这个话题说的有点高了,但是以色列国家不光是城市,每个村镇都有陈设典雅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当然,众所周知以色列犹太民族的智慧是举世公认的。

既然谈的有些大了,不如暂且降低一个层次吧,先谈谈我的大学吧。

鲁宾斯坦说,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我想说,评价一个大学,要看它拥有多么重的书香气味。我还是先借鉴一下季羡林季老吧,我拿来引用一下。他在一篇回忆录里面写道,在我评价我的大学的之前,我想先从古希腊找一张护身符贴在自己身上:“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有了这一条护身符,我就可以心安理得,能都畅所欲言了。我也就不知羞耻的借鉴一下这个护身符吧,希望季老和亚里士多德都不要太生气。

哈佛大学是世界顶尖级大学,这是不可否认的。转念一想,哈佛大学的强大之处,除了发达的硬件设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哈佛浓厚的人文气息。读书风气,恰恰也是人文气息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网上流传,哈佛有上百个另类读书馆,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餐厅、医院、宿舍还是其它的角落都能看到学生拿起书本读书的影子。还有就是,哈佛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凌晨四点半就已经是灯火通明了。那么,仅从读书这一点,哈佛的伟大就可见一斑了。

说实话,这种状态在我们的大学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从未看到过在餐厅里有人在如饥似渴的读书。当然,不能仅从这一点上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就是自甘堕落的一族,而是我的内心之中渴望着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出现。

我们的学校还很年轻,与国内的著名大学相比已显得相形见绌,更不要说国外的诸多名校了。当然,我们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一口气吃成胖子的名牌大学,必定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虚伪大学。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如果缺少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蕴也就可不能一蹴而就。

梅贻琦校长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何又谓之为大师,大师又在何处呢?我觉得我们学校的`现状就在于空有大楼高立,缺少大师的存在。或许,这也是我们国内众多高校的普遍通病。但是,我们要想从众多大学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一双能够鹤立鸡群的长腿。我觉得这个长腿,绝非是多建几所大楼就能够实现的,相反而是需要众多伟大的,有独立思想的教授,学者聚集于此才能彰显我们学校的魅力。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我觉得洪堡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就是在于这个原因,洪堡先生当校长的时候,就充分尊重了学术研究的自由性,抛开了任何政治体制下的压迫,才使洪堡大学得以茁壮成长。当然,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还有就是,一所大学能够走上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完全取决于它自身的胆魄与胸怀。一个学校的大小,不见得决定于占地面积的大小,关键在于它有没有一颗能够容纳百川的心胸与气魄。

西塞罗曾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类比开来,一个没有书香的大学,大概也是如此吧。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夜读书。我想只有深切的体会到某种令人神往的意境,才能从中得到一笔真正意义上精神财富。

世界读书日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希望在这一天国人们都能够坐下来静静的思考一些东西,因为只有当心灵真正的静下来的时候,才会从中获得一些深刻的感悟。如果一直身处喧嚣,不见得就能从中尝到幸福的滋味。

明媚的四月里,我再次想起了古罗马西塞罗一句话,借此与大家共勉吧。他说,读书可以抚育青年,慰藉老年。读书可以增进幸福,消灾解愁。在家时,给你带来快乐;外出时,让你心旷神怡。

愿我的大学书香凝漫,沁人心脾。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