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五百字集合56句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五百字集合56句

时间:2019-01-11 14:02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1

最近,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那就是“赛德克巴莱”,主要是在说在日本统治下的原住民族,因文化、种族的冲突,而引发的“雾社事件”。从他们的奋战过程中,我心中有了许多感触。

电影一开始,赛德克族住在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过着生态平衡的生活。但是随着日治时代的来临,他们被强迫改变原本的生活,让头目莫那鲁道非常痛心。赛德克年轻人要求莫那鲁道带领他们反击日本人,于是他们的战争必就此展开。

莫那鲁道明知道这是场必定会输的战役,但还是拼命的反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死后才能走上让祖灵认同的彩虹桥。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他们不愿意让他们的猎场就这样被文明给吞没,他们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要羞耻的活着。他们靠着这种意念,前往公学校的运动会血祭祖灵,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民族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不只原住民,就连汉人在以前的作为也跟现在差很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打打杀杀是不对的,这种用现代角度来批评,是不公平 的。我们应该要反过来思考他们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敬佩的。他们即使遇上连自己都心知肚明敌不过的敌人,他们还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换作是你,你办 得到吗?他们把他们的不甘心用实体行动表现了出来,而你又如何呢?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2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电影院,影片结束,低调的魏和两名主要演员和观众现场交流,一个光头愤青大喊这电影好,要有这样精神,不愁黄岩岛收不回来,台下也一片叫好,台上主持更是不断显摆民族主义优越感,什么这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也是拍给日本人看的,显然,魏所有在电影里面的努力在他们面前基本是属于白费。他不得不耐心解释他拍这电影的内心冲动,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好,虽然悲壮去死也很感动。

相比《赛德克巴莱》,我认为《与狼共舞》、《勇敢的心》更接近于伪史诗,因为它们给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让你在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freedom绷紧浑身唯一一个膀胱而不愿动弹,其叙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捣你最愿意看到听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属于调味的罗勒草,有点清新有点涩,但绝不敢败你的胃口,至于《阿凡达》,更是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极,为了票房,好莱坞的剧本永远牵着观众的鼻子走,他们说,这个叫专业,是很专业,在电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钱买快乐,天经又地义。

《赛德克巴莱》一方面以磅礴气势主推抗日主线,但却不断以各种浓重笔墨在消解这个行动的正义性,后者绝对是影响票房的,因为善良的观众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凶残杀戮未成年人的动机,也不愿看到太太们为了男人的尊严不得不选择自尽,更不愿意看到还在啼哭的孩子被扔进山崖,魏已经收敛了,在国际版里我没看到赛德克们如何砍下日本儿童和妇女的头颅,但是,尸横遍野的场景还是暗示了这一点。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诗才敢这么写,写下英雄或神灵身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残暴与邪恶,而现代人能接受的,却只能是被改装过的玩意儿,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缺点。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3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经马关条约被割舍后,台湾雾社与日本人对抗的事迹,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也有讲述。

这部电影从两个视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雾社土著的视角演绎了全片,土著人各个部落之间的对弈,是为了追求荣誉与食物;土著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为了自尊与救赎,为了在死后可以抵达“彩虹桥”(一个可以让土著人死后心灵得以净化的圣地)。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个部落的人都会高喊“血祭祖灵”这深深的体现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们部落之间的对抗并非是仇恨,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竞争,输了的就是死亡,灵魂的超脱。当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像电影中道泽部落的铁木瓦利斯头目,在年幼时被莫纳头目一次的威胁,成为其心理阴影,直到与日本人作战时,为一己之私协部落战士与日本人联手击杀土著联军。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在工作的事来,好多电影里都有演绎出这种为一己之私不顾团体利益的人,他们结局都是很凄惨的。果然,铁木最终在对抗中死在了莫纳儿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间,或许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己的对抗只是被电影导演化作了一个精细的片面,而主要演绎的还是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电影中,日本人后用的是同化的办法,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彻底征服台湾,让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着相对是成功的,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了土著人与日本人的和谐,少数人与日本人通婚、学习日语等。但是,就像土著有铁木这样的头领一样,日本人也不乏类似的人。一个日本小军官,从其本性中瞧不起土著,欺负土著。在莫纳儿子结婚的时候,跑出来挑衅被土著殴打,最终成了两方对抗的导火索,接着战斗就开始了。

战争很惨烈,土著女人为了男人可以无后顾之忧,除孕妇外(电影中日本人不杀孕妇)全部自缢。莫纳首领说“谢谢你们女人和孩子,是你们成就了男人的灵魂”。土著三百战士全部死亡,战死或者自缢,没有俘虏。一位日本军部的军官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会在台湾看到消失了几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这里的樱花更加灿烂吗?”

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那彩虹桥上出现了莫纳和他的300战士,灵魂的超脱用一种意会的感觉在这一刻完美的演绎出来。心存信念,死并不可怕。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4

与其他电影不同,《赛德克·巴莱》最先感动我的,不是其自身的电影剧情,而是它背后的故事。

《赛德克·巴莱》的导演魏德圣,因为拍出《海角七号》而声名鹊起,本来,他可以借着这部口碑与票房俱大获成功的电影再拍几部不痛不痒的'商业片赚足热钱,但他为了十二年前的一个梦想,选择了另外一条艰难的道路。

为了拍《赛德克·巴莱》他先是于2003年自掏200万台币拍摄5分钟的短片,虽然受到各方称赞,但因商业因素,无人看好此片的票房前景,遂陷入资金筹措困难的尴尬境地。《海角七号》之后,功成名就的魏德圣终于获得了5亿台币的巨额投资,但试拍时每天100万台币的花费仍让导演捉襟见肘,为完成此片,魏德圣不仅把自己《海角七号》赚的5000万台币全部搭了进去,就连办公室也抵押给了银行,但即便这样,资金缺口依然很大,逼不得已的他只好四处借钱,危急时刻,好在台湾的演艺同仁纷纷仗义相助,周杰伦借出2000万台币,只象征性的收了1块钱利息,主演徐若瑄想要卖房子但被导演拒绝,最后拿出了1000万台币,其他像言承旭、戴立忍等也纷纷资助,电影结束后字幕中有一个名为“天使·巴莱”的名单,上面都是曾经为这部影片出钱的人,一行一行,密密麻麻,有很多现在活跃在歌坛影坛的明星,也有很多默默无名的人,或许有人指责说这是影片的噱头,但即便这真的是噱头,我也希望今后我们大陆的电影,可以少一些借绯闻八卦等搏出位博眼球的噱头,而多一些“赛德克·巴莱”式的噱头。

这部电影的主角几乎全部都是素人(无表演

近来又看到一则新闻,是《赛德克·巴莱》引进大陆后首周票房不利,和很多导演不同的是,魏德圣并没有把责任推到观众身上(似乎观众不识货已经成为很多票房不好的最好推辞),而是认真的反思了自己,他坦言说:“我们私下也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5

今天,爸爸向我推荐了一部超好看的电影,片名叫《赛德克·巴莱》(意即“真正的人”)。电影讲述了台湾赛德克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我被激昂而震撼的情节深深吸引,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四个半小时——这是我看过最长的电影。

在日本人来之前,赛德克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原始大山中。那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男人们负责打猎,女人们负责农耕和织布。赛德克人成年后,以脸上刻有图腾为荣。男人必须善于打猎和取敌人首级,女人必须会织彩布,才有资格获得图腾。

但是随着日本人的占领,赛德克人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男人只能做苦役,不准打猎。女人只能做女佣,不能织彩布。在祖先留下的猎场,赛德克人被迫砍伐大树。他们备受煎熬,心里愧对祖先。年轻一代的脸上再也无法印上那令人骄傲的图腾。

终于有一天,赛德克人心中的怒火爆发了。他们在头领莫那的带领下,奋起反抗,与日本军队展开了殊死拼搏,最后惨遭灭族。赛德克人带着尊严和骄傲跨过了“彩虹桥”,与祖先相会。

在这部片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莫那——他刚强坚毅,虽然平时他话很少,但他双目炯炯有神,身材矫健,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威严,神圣不容侵犯。在莫那的指挥下,赛德克族的战士们数次把强大的日本军队杀得人仰马翻,真了不起!

赛德克人在起义之前心里就很清楚自己注定失败,因为他们的实力远远不能跟日本人比。但为了尊严,为了脸上自豪的图腾,他们视死如归。当我看到妇女们为了节省粮食,不拖男人们的后腿而集体上吊自杀时,我哭了。那是多么悲壮的场面啊!

电影看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浮现的依旧是那些血腥残酷的场面,耳边回响着莫那的话:“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1

12月11日下午电影沙龙《赛德克·巴莱》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体会以及和老师一起讨论之后,我收获了很多。

影片主要讲述了1895年中国割让台湾,日军侵占台湾35年后,当地土着部落雾社的头目莫那鲁道集聚其他部落的人们共同反抗日军,最终被镇压战死的故事。

影片开头的一幕便是莫那鲁道,在一次猎杀后成为英雄,纹上了象征他身份的图腾,这意味着他将承担遵守祖约,守护祖灵之家的责任。这是赛德克人自己的信仰文化,图腾是他们成为真正男人的象征,而祖灵之家是他们的猎场,在他们的信仰体系逐渐瓦解之时,年轻一代脸上逐渐不再纹有图腾时,想要为骄傲而战,而图腾是他们的骄傲。猎场,是一个部落狩猎的独立场所,一个部落是绝不会允许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猎场的,因为这里是他们族群生活的空间,就像莫那鲁道和铁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争夺猎场之后结下的那样,可知猎场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当日本人不断伐木然后导致他们猎场缩小时,冲突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影片里也是表现得也很明显。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便是夹在这组矛盾中生活着,日本人阻断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学校、邮局、铁路让他们不想退回野蛮的状态,因而他们在自己是日本人还是赛德克人中痛苦挣扎,虽然战争的爆发让他们被迫站在了祖灵一家,然而二郎却以穿着和服切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还是进祖灵之家,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依旧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何选择依旧困扰着他们。

影片的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要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我们不能区分出相对而言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骄傲,但我们可以学会的是可以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视角应该放在如何去关注和发现赛德克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么让赛德克人有了共同维系生活与身份的纽带,而不是使用我们自己的视角并把我们自己的想法赋予这部影片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和这种文化,也许能让我们学会更多的东西。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2

《赛德克巴莱(太阳旗)》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战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为大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此背景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对抗日本、屈从日本、并在莫那·鲁道首领的带领下反抗日本的历程。

影片开篇的场景为屯巴拉社人狩猎时正逢马赫坡社人出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展现了赛德克族人的勇猛好斗。当时还是马赫坡社头目儿子的莫那·鲁道不论在猎物抢夺过程中还是两个部落的冲突过程中都表现得尤为出色,因此他脸上被纹上赛德克族象征英雄的图腾。影片刻画的青年莫那·鲁道开始是骄傲自信又张扬,甚至是有点冲动的,直至日本官兵来犯,父亲战死、莫那见识到敌我力量悬殊后才将自己所有的骄傲收敛起来。成为首领的莫那为保存族群向日本“卑躬屈膝”。但是,青年莫那有多骄傲,就有多不甘。电影中莫那在马赫坡社投降后殴打日本警察,被制服时他却哭得无助而茫然,自己与族人的尊严和自由都将被异族人摧毁,但他无能为力。

转眼日本统治台湾二十年,中年莫那终日以酒精麻醉自己。族内的一个少年从长辈口中听闻莫那头目年轻时是位英雄。可如今族内少年在学校受辱,族人处处被日本压迫,少年问莫那是否真的不能如青年时期做出英雄之举?英雄还是那个英雄,只是英雄学会了隐忍妥协,学会了等待时机。中年莫那是沉稳睿智的,他清楚他身上背负着部落存亡的责任,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化解族人与日本人的冲突,而暗地里他一直在收集火药准备起义。在这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莫那头目带领族人狩猎时遇上带着山地巡警打猎的屯巴拉社人,莫那因屯巴拉社人闯入本社猎场而暴怒。莫那,或者说是赛德克族人,是十分在意猎场和猎场范围的。日本小孩的话语却否认了赛德克人对猎场的.所有权:什么你的我的,这些都是我们日本人的!日本强求原住民砍伐、徒手运输巨木,只向他们发放少量工钱,也即原住民不但受到压迫,猎场范围还不断缩减,甚至失去猎场的所有权。赛德克族人与日本人的矛盾重重,而莫那在未等到时机时选择了隐忍。

在影片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比较明显。当时的日本无疑代表文明,而赛德克族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则彰显着他们的野蛮。日本在接管雾社后对当地进行改造,被日本化的年轻赛德克族人也就出现了。花岗一郎、二郎一面接受着日本文化的洗礼,一面抛弃不下对赛德克族人的身份认同感,但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中他们选择了被驯化。尽管他们内心的矛盾不少,可他们愿意相信再过二十年,他们的子孙能彻底改变野蛮的面貌。但是根本不愿意接受日本文明的其他年轻族人向往的仍然是山林,是猎场,是他们旧有的生活。他们信仰祖灵,但他们不能守护猎场,不能自由狩猎,不能出草,干干净净的脸上没有属于英雄的印记,他们卑躬屈膝,他们忍辱偷生。起义的爆发是必然,巡山警察一事是一个偶然的导火索。马赫坡社与日本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既然已处于必死之局,不如主动出击,血祭祖灵,让年轻男儿面刺图腾从容赴死。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那用什么换回这些年轻的生命?” “用骄傲!”

即使他们的一切被践踏,他们对祖灵的信仰不会被磨灭,他们仍然有属于他们的骄傲与尊严。莫那头目即使知道起义斗争会是一场必败之战,他还是义无顾地放手一搏,企图换回野蛮的尊严。

在赛德克族进攻雾社时,身穿和服的花岗二郎的妻子高山初子也成为攻击目标,后来被父亲和丈夫救出后,她问:“为什么要出草?”为什么要破坏现有秩序?为什么滥杀妇孺?为什么不顾整族存亡反抗?为了所谓的骄傲值得吗?这是导演的发问,唯有参与反抗的人才能有一个清晰肯定的回答,值得。

《赛德克巴莱(太阳旗)》还原了雾社事件,还原了赛德克族的`生活和习性,不乏对赛德克人野蛮血腥一面的刻画,这种处理大胆又新颖,也使得影片更真实了。影片中出现多个矛盾冲突,激发观众情绪,也引导着观众思考文明的冲突、野蛮与文明等问题。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3

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沙龙在12月11日如期而至,带着新的想法我又看了一次影片,这次的收获颇丰。

观看完电影后,我关注到了原始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的生存空间以及他们的图腾。也通过同学们的提问和探讨,了解到了影片体现出的交易场所的改变以及建立关系的方式,更认识到了产权概念的名词和文明与野蛮的相对性。

在影片中,除了紧紧跟随自己信仰的莫那鲁道之外,吸引我还有达奇斯。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矛盾源于他是夹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人。这个人物充满了对两种文化身份的困惑,承受了由文化混乱带来的种种痛苦。两种文化冲突对立的标志性体现在了这个人物上,最终他也因此“切开了自己充满矛盾的肝肠”。

除此之外,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赛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猎,而他们的生存空间就是猎场,因而他们经常为了争夺猎场而展开种族斗争。他们用打到的猎物与汉人换盐,这就涉及到了他们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土着部落通过交换盐的方式成为了所谓的“纳税人”,即受到了当时“政府”的管制。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着部落的交易场所是山下的汉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统治了这片区域之后,他们建立起了类似社区的交易处,改变了当地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场所。那么,这时候我们又会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着部落不接受异族人的情况下成功的进入这片区域,并且建立了某些统治他们的机制呢?对于这个问题,影片中也有所体现。除去一开始的暴力进驻,接下来长久的统治就有赖于日本人与原住民双方之间的妥协了。

从当地人在打猎时去日本派出所借枪的情节我们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们的打猎传统,他们承认了赛德克人的猎场。日本人不与赛德克人争夺他们所信仰的猎场,而只要木材。在赛德克人的产权概念之中,他们的猎场指的是林子中的会跑的动物,活的就是他们的,至于不会动的,树木等,他们不在乎。简单来说,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与赛德克人信仰的猎场没有冲突,因而他们能够和平共处一段时间。那么,为何赛德克人又反抗了呢?问题还是出现在了猎场的冲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树木没了,自然林子里的猎物也少了,那么他们的猎场也不存在了。至于信仰,在这些“生番”被日本人进行殖民教化之后,很多年轻人的脸上已经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图腾,即日本人影响了他们的信仰的传承,于是赛德克人为了猎场、为了图腾,进行了一场“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后,通过麦思杰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视角和眼光去评判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临下的去俯视别人的文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文明,如何评判他们所处的“社会”。就像麦老师说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评价文明,而是理解文明。同时,麦老师所举出的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让我更清楚地知道,野蛮和文明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我们却由于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界定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也主观的界定了野蛮与文明的概念,所以野蛮与文明应该是相对的。

以上,就是我观看了这部影片以及与同学们的探讨所理解到的和学习到的东西。期待下一次的学习机会。

原本没想写blog的,没想到影评写着写着就刹不住了。那么,就多聊会儿吧~~

「赛德克-巴莱」很早就听说了,觉得名字有点怪,以为跟「艋舺」是一路的,就一直没动心思看。台湾电影一直有种要么很文艺,要么很写实,要么很残酷的的调调。坦白讲,前两年的「海角七号」居然看到睡着,估计会被很多人鄙视,呵呵……

但是,「赛德克-巴莱」要在大陆上映了,很惊讶!于是乎Google了预告片,意外发现这正是偶滴菜。这部电影是远远超出预期的,预告片通常都会把精华浓缩,之前曾担心会不会没有那么精彩,但没想到整整154分钟,从头至尾都跟随着塞德克人在奔跑。

「赛德克-巴莱」取材于「雾社事件」,和很多电影不同,导演是很中立地反映了赛德克族人的信仰和生活,比如男人必须出草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这一点,我们现在是无法认同的。同时,也没有避讳在雾社事件中,赛德克族人一反不猎取女人小孩首级的习俗,杀害了日本的平民。此外,不同部落之间的争斗,被仇恨蒙了心,由着外族人的挑唆与自己的同胞自相残杀。魏德圣真实而且完整地呈现了1930年那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没有掩饰和夸张。

我认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塑造了那一群塞德克人的形象,他们之中不仅有血性男儿,也有向往文明怀疑自己的普通人,还有得过且过的族人,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真实而丰满。

如果你的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莫那鲁道的演员选得太棒了,眼神都是那么的犀利!青年时代莫那鲁道出草时的张扬,那种狂傲不羁、俾倪一切的眼神,而在被日本人按在地上时绝望的眼神。而中年时代的莫那鲁道安静时肃杀的眼神,会让人不寒而栗,在决定起事时毅然决然的神情,又让人肃然起敬!

花冈一郎和次郎的演员也非常出彩,他们流着塞德克的血液,却又向往文明的生活,他们对自己本身的怀疑是他们的悲剧。这不是种过错,他们生活在夹缝中,没有任何一方真正认可他们,他们苦无出路,所以他们最好的结局就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铁木瓦力斯属于电影中的'反面人物了,但是他其实也有自己柔软的一面,当他看到马赫坡部落的妇女集体自缢时,他也感受到了震撼,只是最终还是没有敌过内心的仇恨。

巴万,一个从小接受日本教育,内心却充满对塞德克传统的崇拜,最终成长为塞德克战士。

剧中的女性角色不多,特别是国际版中,很多支线都被裁减掉了。马红莫那把两个死的孩子抛入山谷中,那神情让人心碎;而花子和一郎生离死别的那场戏,无声胜有声,让人掬一捧泪。最令人动容的是部落里的妇女为了给战斗的男人们节省粮食,集体自缢的那场戏,令人震撼。特地查了资料,发现这是真事,当年以致于巨大的古树都被压弯了。

导演的镜头功力也很强,很难想象这和导《海角七号》的是同一个导演。镜头语言是那么的不一样,整个战争场景的把握也很到位。有几个印象最深的镜头,一个是在夜晚,莫那鲁道站在月光下,他的狗叼着日军的帽子过来,放下帽子又走了;另一个则是在莫那鲁道背着枪奔跑时,看到光秃秃的树枝上绽放着一朵红色的花。

我非常非常喜欢电影的配乐,很少有电影能让我一边看,一边就觉得这音乐怎么那么好的。主题的solo幻化成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乐器演奏,配合不同的场景。女声独唱的「赛德克-巴莱」,悠悠然的声音,却别有悲凉的味道在其中;我们是听完片尾的「赛德克-巴莱之看见彩虹」才离开的,这首歌放在片尾太合适了,让人能慢慢地舒缓心情……

这是魏德圣积蓄12年力量完成的电影,如果不是自己被深深感动,又怎能拍出如此感动人的电影呢?真正用心的电影,是每个人都能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