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大年初三,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白鹿原影视城游玩。
出了西安市大约三十公里,途中经过了蓝田县城,公路沿着山盘曲而上,山上远看虽然一片枯黄,但近处一看已经长出了很多了绿色的小草和一些不知名的植物,一切都有了春天的生机,路上车相当多,走的很慢,我心里干着急,就这样走走停停用时一个半小时,终于来到了白鹿原影视城门前。
白鹿原影视城依山而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银光闪闪大鹿的塑像,最少有六米高,它昂首挺胸,四条腿强而有力身上的花纹美不胜收,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驾着云彩。
一进入影视城的大门,里面游人如织,黑娃演义剧场修建的很有气势,剧场门口的小黄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还和我合影留念,随着人流接着往下走,美食街就到了我们眼前,各种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我口水直流,我和爸爸妈妈点了几种小吃,实在是太好吃了。
吃完饭已经下午一点了,这时候游人更多了,向前走,经过一座宝塔,就听到锣鼓震天的.声音,我的精神也随之一震原来是阵容强大的秧歌队正朝我们走来,大家都驻足观看,跟着喝彩!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潼关,虽然是仿照渭南的潼关建造的,但也很是威严。离这不远是一栋西方的教堂,教堂的旁边是一排排的仿古的商铺,商铺里的商品大部分是一些工艺品,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极了。我们又往前走了一会就来到了白鹿村,村子的房子很有特点,即古朴又简洁爸爸说,这房子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电视剧“白鹿原”就是在这里拍摄的。置身村中,青石板路已经磨的发光,一砖一瓦仿佛轻轻的在对我诉说这里曾经的故事,在村里游览了一会我看到不远处有个骑马场心里想:“要是我能骑马就好了。”于是我问爸爸我可以骑马不,爸爸答应了我,我开心极了,在马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我上了马背想起了《三国演义》中刘备骑马的样子,我也学着刘备的样子,威风凛凛帅极了!我还看到了一群小猪,胖乎乎的,它们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可爱极了。
时间过的很快,天色已经快黑了,白鹿原影视城的景物却让我流连忘返,在妈妈的催促下我们坐上了回家的汽车,我期待下次假期再来游玩。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
清明节放假,妈妈说带我去西安大姨家,我非常高兴,当时心都飞走了。我们同行的有13人,马上就要出发了舅舅却说有点事让等他一会儿,为了等舅舅我着急的都哭了。来到大姨家已经晚上10点多了,我兴奋的很晚很晚才睡着。
第二天早晨起来,爸爸妈妈说带我们去《白鹿原影视基地》游玩,我很开心也很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妈妈告诉我《白鹿原影视基地》位于西安市蓝田县。
假期出来玩的人真多,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哇!好大的鹿爸爸和鹿妈妈,跟着鹿宝宝一家三口在奔跑呢!我问妈妈这么大的鹿,真的有吗?妈妈好像也不清楚,她看了看手机说:“白鹿原的鹿是一只雪白的神鹿,也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象征着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理想化的人格精神,也代表穷苦生活对富足生活的追求。”
到达山顶景区有“电瓶观光游览车、观光电梯、山谷步行”三种方式。我们选择走山谷,山谷步行途中有“关中巨幕影院”,山谷步行登顶后到达“二虎剧院”、“关中大地震广场”。碰———碰———!突然听见好大的枪声,把我吓得立即躲到妈妈的身后,妈妈说:“没事,里面大剧院在演电影呢。”哦,难怪这么大的声响,我还以为真的'有谁开枪呢!
后来逛到潼关里面有很多很多特色小吃及古老的房屋,都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感觉好稀奇呀!里面还有很多特色节目,有古代迎新娘、官府衙门断案、古代打仗等等,好多都是我从来没见过的,只能在电视里看见。
不知不觉都下午了,还没玩儿够呢就要离开了,希望爸爸妈妈下次带我来的时候,我能好好的参观参观里面的仿古美景、品尝一下特色小吃、欣赏欣赏真实剧院以及那些有趣的节目,顺便充当一下小小的群众演员,嘿嘿!
白鹿原电影观后感【篇一】
电影《白鹿原》从开机开拍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着,等到拍摄完毕,却先于今年年初在德国首映,好不容易终于在7月份看到通知将于9月13日公映,提前在心里计算着日期,却在即将公映的前两天看到消息说公映推迟到15号,天,让我情何以堪?
15号上午就打开电影公司网页准备订票,却悲剧的发现广州各大影院竟然尚未有安排计划,而同一家影院却在西安等地均有上映,晚上10点钟不死心上网查看,发现仅在黄浦区有一家从未去过的影院安排了一期《白鹿原》,一看表,影片已经开始了,无奈只好罢了。
16号周日上午喝完早茶后,打开网页,发现家里附近有家影院终于上映了《白鹿原》了,于是赶紧订票,下午3点那场。
现在开始正题,说说我对电影版《白鹿原》的看后评价。
影片一开始,就以白鹿原百姓以拒绝缴纳公粮进入短暂高潮,以日本人侵华飞机轰炸白鹿原结束,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田小娥、白孝文、鹿三、鹿兆鹏等陆续登场,小说中其他人物如白灵、白孝武等未出场。
影片主要以白嘉轩在白鹿原的权威影响力和田小娥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来开展,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国、一直到日本侵华、抗战开始. 整个影片以陕西方言为主,在观赏过程中,你可以一览西北黄土高原的广阔,感受到关中秦腔的粗犷和豪迈, 也许是陕西土生土长的原因,听到那熟悉的方言,感觉尤为熟悉和舒服,影片中烧麦场的场景较为精彩,一群村民高吼秦腔的片段较震撼,有点遗憾的是,原本以为田小娥和黑娃的激情戏会是个看点,没想到那个片段却只是一个很保守的镜头而且是即过,不知道是否是影片审查时被切掉了?相比之下,李安导演的《色戒》尺度之大、床戏时间之长,让人叹为惊讶。
不知道是不是剪的太多了,中间较多镜头,都比较支离破碎,如果不是因为看过原著的原因,很多情节是很难看明白,比如田小娥被鹿子霖暴打那段戏,看过原著的读到这里一定会哧哧的笑出来,原因不明而喻,但不知情的观众,可能就会很糊涂。
无论是读原著还是电影,我们都能
个人看完《白鹿原》后以为,电影片场共2小时半,用150分钟的影片将几十万文字的小说完整的叙述,那自然是不大现实,其实可以参照电影《赤壁》做法,将白鹿原分为上、下两场,这样就可以保持剧情的完整性,站在商业的角度,还可以卖两次门票...
白鹿原电影观后感【篇二】
如果“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白鹿原》就是中华民族的某段秘史的再现。暂且不论它是否担当得起中华秘史这一重要历史角色,单从卷首引用巴尔扎克这句话来看,作者最原始的写作初衷,已显露一二。
小说中,无论是对历史大背景的再现,还是对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里的生存群像的描述;无论是对人物复杂个性的塑造、命运多舛的操控,还是对隐藏于人物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体现;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白鹿原》足以堪称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秘史。
作者以凝练的语言,朴实而不乏浪漫的笔风,苍凉抑郁的写作基调,再现了渭河平原上一群农民的悲欢离合。小说着眼于白鹿村两大家族的荣辱兴衰,讲述了以白嘉轩和鹿子霖为首的两个家族,在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冲突融合中,白鹿两家祖孙三代恩怨纷争的故事。
经典的小说戏剧之所以被追捧不衰,与故事的戏剧性和人物的不可复制性不无关系。《白鹿原》也是如此。从清末的封建帝制到解放初期的政治斗争,时间跨度约半个世纪。在这段局势不稳,政治势力你未唱罢我登场的历史时段中,白鹿村百姓的命运如洪流中的落叶,他们所能做的或许只有随波逐流,有的因势利导还能有个不错的结果,但身心俱已伤痕累累。像白孝文。有的却被水流吞没,不得善终。像鹿子霖、白小娥、黑娃。唯白嘉轩和朱先生是个例外。白嘉轩执拗地坚守着他的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准则,他那“慎独”的作风和硬直的腰板,无异于一面道德的旗帜,在那个癫狂混乱的年代,在大地涂金的渭河平原上,猎猎生风。而朱先生的特别在于他精神上的独立性,如果说白嘉轩维护的是人伦道德的话,那朱先生捍卫的则是良知和气节。
“白嘉轩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个女人”,只此一句就点出了白嘉轩的不同凡响,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婚姻经历,使小说在开头就充满趣味和悬念。先是六个女人的相继离去,再后来父亲也撒手人寰,因先后几次娶亲、出殡花费庞大,到了白嘉轩主持家务的时候,白家已是强弩之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白嘉轩受命于家族危难,虽不是什么天大的责任,但作为独子的他已责无旁贷。
经过一次处心积虑的“换地计”后,白家的运势已大有好转,白嘉轩人格的独立和社会地位也产生了质的飞跃,他的“慎独精神”因这次的牛刀小试,亦得到了圆满的回馈和完善。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白嘉轩越来越笃信唯有“仁德”,才是处于乱世中可独善其身的根本。他对于宗族理念的秉承和伦理道德的维护似乎与生俱来,他自觉地远离政治,淡泊名利,固执地坚守着自以为是的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并时刻警惕着族人对这一神圣理念的侵犯和践踏。当白孝文和白小娥的行为与他的观念相悖时,他毫不姑息,亲自用刺刷狠狠地刮刷着他们的肉体,并在白小娥死后,焚烧窑洞,筑塔压身。由此可见他对自己信仰的维护的决绝与彻底。
作者在塑造白嘉轩这一人物时,赋予了他人性的双重性,他不仅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有着残酷无情的一面;还是温厚宽容的长者,可信赖的朋友,具有人性光辉的一面。在他与长工鹿三的交往中,不以贫贱视人,讲仁义,重人品,跟鹿三的结交纯粹发乎真情,是一种超越友谊的男性之间的相互欣赏。而对于鹿子霖的加害,他以德报怨,他说,“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他做人低调,注重内省和自律,秉承做人但求问心无愧这一不变的人生信条。
小说在人物的刻画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果白嘉轩代表的是仁义正直的化,那鹿子霖则是卑鄙龌龊的代言人。他趋炎附势,苦心钻营,谋得“乡约”一职,与白嘉轩的拒不做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鹿子霖还利用职务之便引诱、霸占白小娥,并利用她勾引白孝文,使白嘉轩蒙羞,以泄他因妒生恨的怨气。在对于儿媳的事情上,鹿子霖巧耍手段,使自己在乱伦的边缘悬崖勒马,却让儿媳因羞愧悔恨得了“淫风病”。论辈分,白小娥和儿媳都属下辈,鹿子霖非但为老不尊,且穷尽心计害人利己。故事中鹿子霖的下场以惨淡告终,以前所有的恩怨纷争,人前的风光招摇,人后的卧薪尝胆,都不及他疯掉后,手里挖得的一个“羊奶奶”来的实在。对于鹿子霖的结局,作者的处理方式如刀般犀利,言辞辛辣地讽刺了他扭曲的人性,也使得小说的批判味道更浓。
显然,白嘉轩和鹿子霖都是悲剧人物。白嘉轩的悲在于他在坚守自己的`信仰时,所面临的来自亲情和新势力的挑战与冲击,他就像一面风雨中招展的旗帜,虽屹立不倒,却也破败斑驳。“要在白鹿村活的像个人,心头必须插着一把刀”,他这句话是对自身悲情角色的最有力的概括和诠释。而鹿子霖的悲则体现在他的价值观的错位和伦理道德的丧失,在他身上,作者集中体现了因果循环,和偶然导致必然的自然规律。使小说的视角上升到一种自然的高度,从而摆脱中庸的窠臼,使得作品有了更深广的内涵。
白小娥、黑娃这对苦命鸳鸯,在小说中也是悲剧人物,他们的经历虽不同,可死亡却同样悲壮刻骨。白小娥不是潘金莲式的人物,只一味的贪图淫乐,她和黑娃的结合虽然始于偷情,但婚后的生活,却燃起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她只想在白鹿村做个名正言顺的媳妇。当她的这一美梦被白嘉轩彻底打碎的同时,也意味着她一厢情愿的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平静生活已宣告结束。
白小娥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已毋庸置疑,而究其本质,是她的无知和愚昧葬送了自己,她和白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套用冷先生那句话“她身上但凡有白灵的三分气性,也不至于如此”。
黑娃的死亡颇有几分讽刺的意味,他短暂而跌宕的一生几乎可以独立成篇。先参加了共党的农协暴动,后又上山做了土匪,然后被国军整编,在后来的举事起义成功后被白孝文陷害致死。青年的叛逆和盲从让他一度陷入迷茫,从骨子里透出的自卑感,使他对白嘉轩的一副刚直不阿的样子恨之入骨,他蔑视道德和规则,并不断的挑战着白嘉轩的信仰底线。随着阅历的增长,黑娃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和无知,自小讨厌习字的他竟然投身朱先生门下,规规矩矩的学起了道德文章。与此同时,他与白嘉轩也前嫌尽释,从最初的道德伦理的掘墓人,摇身变成了传统观念的维护者。
如果黑娃一度的放纵被理解为人性的解放的话,那后来他的皈依则是一种对既定秩序的回归。之前人性的解放,那些快意恩仇,让他的那段生活潇洒而真实。后来的皈依给了他安稳踏实的同时,却葬送了宝贵的生命。孰是孰非,不得不让人思考。
同样发人深省的是白孝文的命运轨迹,他从人人眼中的丧家犬,到新中国的一县之长,如何的大起大落!如果说黑娃和白小娥是被封建礼教这场看不见的大火,烧的灰飞烟灭的化,那白孝文则是浴火重生的凤凰。他曾经是父亲眼中的准接班人,是家族中新一辈的领头人,因一念之差堕落到沿街乞讨,无家可归的地步,后又抓住时机,步步高升。
白孝文随波逐流的个性最为鲜明,他身上不具备任何革命的特性,由非凡的生活经历提炼出的世俗和油滑,使他在一切当权者面前都能游刃有余。作者对他的结局安排有着极深的寓意,有讽刺后的绝望的狂笑。
朱先生在小说中占的比重也相当大,作者对他的个性的刻画也非常立体。他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秉承了儒家学说的精髓的同时扬弃了呆板与迂腐,他洞察世事,能预料祸福,他不亲近任何党派,在他眼中,政客都是一样的,谁给的官他也不做,唯有在民生疾苦和民族大义面前,才挺身而出,且毫无惧色。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并不断质疑他在现实中的存在性。他的言行举止确乎超出了常人的能力,而且他的死亡充满了玄妙的神秘感,在他闭气的那一刻,有一只通体雪白的鹿,从他身体上腾空而去。这浪漫的一笔赋予了朱先生神的特质,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个精神符号,是作者潜意识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从古至今,当权者统治和征服的野心是一脉相承的,无论封建帝制还是其他政权,变化的只是表象,不变的是骨子里的专制性。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已成为当权者手中的一本可任意篡改的教科书。当我们的话语和言行被限制的离真理越来越远时,我们不得不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目中,找寻真理的蛛丝马迹。
有评论说,《白鹿原》是着重刻画人物性格的,也有评论说,它更侧重人物命运的曲折多舛的表达。个人以为,它只是借小说这一可编可造的文学载体,把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大白于读者面前。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白鹿原》被称作是中华民族的一部秘史,应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