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摘抄加赏析乡愁
原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赏析: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三、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为统一
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相关诗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简短的现代诗歌加赏析
送行
作者:林泠
那挂上红灯驰来的
是最后的一班车
你轻轻跃上去,不要回头
我看得见你的影子
真奇怪啊,为什么冬天竟会不冷
为什么,一份联想永不能被分割
纵然那悬着红灯的车已驶来,载你离开
而我的归途上,雨落着
有人竖起大衣的领子……
赏析:
林泠作品通常带有一种冷冷的色调,她很擅长把这种冷变为丰富的意象,转化为诗进行情感的表达,如《散场以后》、如《造访》、再如这首《送行》,几乎都是冷冷淡淡的,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清凉澄澈,如风如水.这种冷调子并不会使人寒冷,而是清清爽爽的,如一杯凉水,从口到喉,再经过食道到达胃里,它总会让人慢慢回味.
这首诗正是如此,“那挂上红灯驰来的/ 是最后的一班车/ 你轻轻跃上去,不要回头/ 我看得见你的影子"朋友风别也好,亲人分别也好,本应该是依依不舍的,这里作者却说不要回头,
只愿看着你的影子就好.“为什么冬天竟会不冷”,“而我的归途上,雨落着/ 有人竖起大衣的领子……”,真的不冷吗?那为什么会竖起领子?这里作者是矛盾的,把这种冷调子渲染得极为特别,
让人读起来反而暖暖的,这是林泠许多作品都有的一个现象.
【赏析要点】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从诗歌选篇上看,一般多有朦胧色彩,
命题往往以抒情诗、哲理诗 或内蕴深厚的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与古代诗歌相比,新诗有其自身的三大特色:
(1)作品意象的模糊性(重叠、交叉、群体等) ;
(2)表现手法的新颖性(隐语、象征、暗示等) ;
(3)修辞手段的变异性(隐喻、移就、通感等) 。 因此,我们要在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作者独具匠心的 表现手法方面多花功夫。
【习题精练】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散步 梁宗岱 在生命的路上, 快乐时的脚迹是轻而浮的, 一刹那便模糊了。 只有忧郁时的脚印 却沉重的永远的镌着。
A. 诗的第一、二行运用比喻,把人的生命过程比作一条道路,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 上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这样, “路”和“脚印”就具有了象征意义。
B. 诗歌将“快乐时的脚迹”和“忧郁时的脚印”对照着写,流露出偏爱后者的感情,表明诗 人是一个感伤主义者,认为“忧郁”比“快乐”更有价值。
C. 作者要否定的是轻佻虚浮的人生,主张珍视人生的苦痛和忧郁,充分感受生命的复杂和深 度,让生命获得“分量” 。
D. “刹那”和“永远”“模糊”和“镌着”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主张人应该努力追求生命 、的“永恒”的人生观。
2.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人”这个字 张志民 听书法家说:书道之深,着实莫测! 历代的权贵们 为着装点门面 都喜欢弄点文墨附庸风雅, 他们花一辈子工夫 把“功名利禄”几个字 练得龙飞凤舞, 而那个最简单的“人”字, 却大多是 缺骨少肉,歪歪斜斜…… 1986 年 11 月 A. 诗由书法写起,借用书法家的话谈论“书道” ,所说当更具有权威性。
B. 诗人用权贵们连“人”字都写不好的实践,来证明“书道之深,着实莫测” 。
C. 大谈书道只是作品的表面含义,诗歌更深的寓意则是借为书之道来讽刺“权贵们”舞文弄 墨的目的在于附庸风雅。
D. 诗人通过书法感受,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 “人”这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得很,每个 人都要用自己的一生来书写它。
3.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思念 艾青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A. 诗的第一节写的“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表面看来并无联系,其实和“思念” 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内心思念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
B.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极言时间之缓慢,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极言距离之遥远,两个 比喻,诗意全出,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和迫切感。
C.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两句诗形象地表明诗人内心虽有千言 万语要倾诉,却藏在心里,不让它轻易流露出来。
D. 全诗写“思念” ,但不着一字,写得清丽、典雅,一改缠绵、凄惋的情调。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你好,南方的山 李瑛 对于我们南方的山, 我的诗怎能用吝啬的语言。 满天阳光,满天云雾,满天雨水, 碧绿、深紫,好不奇幻。 而且还有满坑满谷的大树 而且还有轰轰响的飞泉…… 既然你微笑着站起身来迎接我, 我就要停下来: “你好,南方的山。 ”
(1). 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用“我们”来限定“南方的山” ,不但拉近了“我们”与“南方的山”的距离, 也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自豪的心情。 B. 诗的第一节, 作者直抒胸臆, 表达了要用最美好的语言、 最真挚的感情来赞美 “南方的山” 的强烈愿望。
C. 诗的第二节,前两句重复使用“而且还有”描写了“南方的山”的美丽,展现了“南方的 山”壮美的一面。
D. 诗的最后,不但呼应了开头,而且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突出了 诗歌的主题。
(2). 下面对这首诗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满天”的连续出现和“碧绿”等词语的使用突出了“南方的山”奇幻这一特色。
B. 诗中运用拟人手法,不但增添了诗歌的情趣,而且使作者感情越发自然、浓烈。
C. 诗歌所描绘的景物色彩绚丽,声响俱备,还运用了排比、比喻、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
D. 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 准确生动, 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由衷热爱。
现代诗歌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大家分享了优美的现代诗歌,一起来看看吧!
优美的现代诗歌1
腊梅花香了
月光撒落一地
我举起酒杯
哪怕只是一片花瓣
也是感动
一条小路浸泡过月光
模样清晰的如昨夜才走过
小桥流水又炊烟四起
多少离别和重逢
看不到曾经走过的脚步
雪花在树梢间来回跳动
回想着一些往事
欢乐的
悲伤的
都一一承受
一次雪的洗礼
醒了冬
归家的路融化了平静
等待一场银装素裹
温柔了思念里的愁
优美的现代诗歌2
湛蓝的空中
几片叶子在飞舞
婆娑的树枝
还有僵硬的躯体
在耳鼓旁丝丝作响
这是冬的前兆
鸟儿蜷缩在树枝上
守望着幸福
安详的在梦里徜徉
流连于尘烟
袅袅升起的岁月之上
灵魂丢失在有雪的北方
上一个冬天的腊梅花
仍然在怀里释放
捎去片片星星的光芒
刺破寒冷的霜
给远方
寒冬的那个守望
在心底慢慢长出根丫
拾起破旧的行装
记得上一次离开还是在秋天
故乡的冬天
好像从来都是这个样
陪着我们走过
一程又一程的悲喜
优美的现代诗歌3
再穿过隐蔽的夜
黎明就该东归了
像初生的自然
没有面具
没有贪婪
没有一寸寸肌肤的质变
假如几千年前
没有物物交换,假如
中国茶道,渗透现代容貌
我皈依的雪山之巅
纯白色的雪花儿漫舞,涤荡
山川和生灵
我和所有能够直立行走并会制造工具的心跳
都该平静的.赤裸
优美的现代诗歌4
是的,毫无疑问
我们都是病句
是一些华清池里被重用的石头
胎盘里孵出的美人痣
骨折了谁的心魔
雾能分得清
马嵬坡的木鱼
穿透过眼的空空
梨树苍白了眉目
啄美了谁的坟墓
都说红颜祸水
当我们俯身于历史的奏折
她意外地芬芳了芬芳
仿佛此生就是谎言的旅程
在一场雪崩里
整个人群失色
她如雪花飘落
而眼前
又是胭脂满城舞
谁在试图捅破霓裳里刺绣的一滴泪
但我们已是囚禁在染缸里的一寸错误
无力护佑这水的痛痒
我们曾经洁白的身影
是埋于那年的眼泪
还是一幕幕的雪崩里等待温度
优美的现代诗歌5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