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好像是一位统制那悲伤的女王,不过悲伤真倔强,想当那驾驭她的君王。 ----莎士比亚《李尔王》
●疯子带瞎子走路,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病态。——《李尔王》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李尔王》
●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 ----莎士比亚《李尔王》
●爱情里面要是搀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
Love’s not love when it is mingled with regards that stands aloof from th’entire point. ----莎士比亚《李尔王》
●疯子带瞎子走路,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病态。 ----莎士比亚《李尔王》
●因为自己是从忧患中间过来的.,所以对于不幸的人很容易抱同情。 ----莎士比亚《李尔王》
●智慧和仁义在恶人眼中看来都是恶的;下流的人只喜欢下流的事。 ----《李尔王》
●观话剧《离去》:小女儿永远是爱着父亲的,无论他变成什么模样。《李尔王》是个悲剧可《离去》不是,那个演了一辈子莎士比亚的老演员,是个幸运幸福的李尔王。可他不是一个幸运的演员,王晓鹰导演说对这个角色的创作是在向于是之致敬,致敬那个被病痛夺去信仰权利的人。他没有离去,而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Love’s not love when it is mingled with regards that stands aloof from th’entire point.
爱情里面要是搀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 ----莎士比亚《李尔王》
●我并不贫穷,因为我深信我的爱心比我的口才更富有。 ----莎士比亚《李尔王》
●存心良善的反而得到恶报,这样的前例是很多的。 ----莎士比亚《李尔王》
●我的心灵中的暴风雨已经取去我一切其他的感觉,只剩下心头的热血在那儿搏动。 ----莎士比亚《李尔王》
●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莎士比亚《李尔王》
●“他们给你的爱,就像是从饭碗里拨出来施舍给你的米粒。”他的声音嘶哑冷酷。
他忽然暴跳起来,跳到长街中央,玩命地跺脚,踩着积水,像个疯子。
“真正爱你的人,只有魔鬼!只有我这个魔鬼啊!嗨!哥哥!为什么不拥抱我呢?为什么不拥抱这个世界上唯一需要你的人?”路鸣泽在雨中张开双臂,嘶哑地咆哮,满脸笑容,这一刻他是这世界上最忘我的戏子,在演出世界上最经典的悲剧,全世界的悲辛都融于他癫狂的独白中,他的背后站着巧巧桑、李尔王、美狄亚和俄狄浦斯的群像。他看着路明非,却仿佛在质问整个世界。 ----江南《龙族》
●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从。 ----莎士比亚《李尔王》
《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因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却流浪荒野,最后饮恨而死。得知情况的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莎士比亚通过时空、环境及条件的前后对比,衬出鲜明的反差,使得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描述与表现更加生动,更具说服力。对李尔的人物塑造就是最好的例子。李尔远是一国君王,代表最高权力。他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内,习惯于群臣的顶礼膜拜、阿谀奉献之中,这种环境使李尔认为,神权至高无上,而他则代表神权,他是宇宙中心,他的意志即是主宰宇宙的法律。但是无情的现实将李尔从宇宙中心,扔至现实的尘埃中,被女儿抛弃在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段话真实地揭示了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
剧本还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她是一个美丽、纯洁儿朴实的少女,她犹如一朵鲜花,带有一股清新的朝气。她在两个狡猾的姐姐的衬托下,如出水芙蓉般瑰丽超逸。但李尔的疯狂致死、考狄利娅的被害和葛罗斯特的流浪等结局,又为作品抹上了浓重的忧郁色调。
在伦理道德的教益和哲理的涵盖面上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异化,对人物精神世界和痛苦体验的揭示以及意象的运用、诗意的想象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因而,《李尔王》在西方学者的眼中,它的内涵的丰富、思想的深刻在莎氏四大悲剧中甚至应该放在首位。
李尔王无疑是这个悲剧的主角。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形象。他的致命的错误是虚荣心。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总是被人赞赏常会导致虚荣心,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我觉得李尔王这个形象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于现代的意义和启发。人们说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经典之作,就是因为它存在着多样的解释性,“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也是莎剧的魅力所在。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李尔王,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李尔王,太多的虚荣心导致了太多不好的后果,从公司的老总,到我们一般人,其实都有虚荣心,适当的虚荣心可以促进我们向上,但是虚荣心太多太强,就会适得其反。《李尔王》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相同的,葛罗斯特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听信私生子的谗言,而不相信言辞木讷的长子的为人。他和李尔王一样身居高位,一样的只习惯于听信谗言。
剧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弄人”,他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却比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他的语言浅白、滑稽却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一针见血。例如他向李尔说的一段话:“听着,老伯伯,多积财,少摆阔;耳多听,话少说;少放款,多借债;走路不如骑马快,三言之中信一言;多掷色子少下注;莫饮酒,麽嫖妓;闭门不管他家事,会打算的占便宜,不会打算的叹口气。”轻松的说笑中把李尔的性情和现在的境况都揭露出来了。剧中他的其他的语言也非常活泼非常搞笑。我认为他在剧中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却是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一个人物,栩栩如生,令主角也黯然失色。他的言行直接跟李尔那两个表里不一,前倨后恭的女儿形成强烈的反差,充满了对李尔喜欢听好话的讽刺,自古以来都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有几个人能做到以平和之心看待别人的言行。之所以能那么多的人喜欢拍马屁,曲意逢迎,也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别人被奉承。所以李尔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一点都不值得同情,反而是他的小女儿因他而冤死,要为他的肤浅牺牲性命,真是不值得。
剧中最后写到快死的爱特门,把将要处死李尔和考狄利娅的消息告诉奥本尼,要他赶快拿着他作为赦免的剑去救人。或许大多书看到这里都会觉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行也善。以为这是人性的最底的良知的苏醒,是剧中值得欣慰的地方。但是我却认为这是莎士比亚的最打败笔,观众都是心软的,会因为这而忘记他之前所做的恶行,混绕观众的视觉,导致善恶不分,爱憎不分。扭曲的人物性格与闪光的人物对比正是此剧的最大特色,应该让善恶更加分明,让深刻的悲剧性警醒广大的人们,让鲜活的人物考狄利娅等人性的闪光点更加闪亮。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一部,不过也确实名副其实,读来使人神伤。
李尔王是声名显赫的大不列颠国王,生有三个女儿,于是他决定将国土分赐给她们,以爱为考验。李尔王被大女儿二女儿的甜言蜜语迷惑,而三女儿虽实话实说却被逐出本国,有肯特来阻止,却无果,幸法兰西国王将其娶为妻,方止。然而葛罗斯特也遇到了小儿子迫害大儿子的事,他也被蒙在鼓里。之后发生的事才让李尔王认清两个白眼狼女儿的真面目——她们不赡养李尔王,对李尔王破口大骂,欲削减李尔王少得微不足道的卫兵。他疯了,身边只剩下小丑、肯特、葛罗斯特与埃德加,(其实是那个被害的`大儿子,乔装扮成乞丐)最后,小女儿让医生治好父亲,并班师攻打大不列颠。话说那两个歹毒的女儿,为了争抢埃德蒙,两败俱伤,双双损命。当大不列颠快回归了,小女儿于牢中被害,李尔王也随之死去,跟随李尔王的肯特也忧郁而亡。
书中的李尔王虽有些糊涂,但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他知错回头。而两个女儿则无情无义,手足相残,唯利是图,忘恩负义。小女儿却十分孝敬,有情有义,令人称赞。其他忠臣以肯特为代表,都使我分外感动。此书最后的结局十分悲惨,孝魂忠魂俱去了,令人心伤。
此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人不能自私自利,需得忠孝两全,大气大度也不可或缺,如果犯错,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矣。有情有义才会有人称赞,忘恩负义与禽兽无异……
《李尔王》写得实在太棒了!希望你们也去多多欣赏这样的佳作。《李尔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