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摘抄 > 刘心武红楼梦摘抄合计70条

刘心武红楼梦摘抄合计70条

时间:2019-09-26 00:12

篇一:刘心武讲红楼

一、刘心武在批判高鹗所续红楼梦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探佚工作,为了力求恢复曹雪芹的原作原意,写了《刘心武续红楼梦》一书,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然而,读了他的续书,发觉他的写作风格、情节结构、人物语言??诸多方面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是不合拍的。某些方面,反不如高鹗续得合情合理。奇怪的是,刘心武续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都是他自己在批判高鹗的时候谈到过的,照理是不应该发生的,然而发生了。据我看来,至少有如下几个问题是不该发生的:

首先是“真事隐”和“假语存”的问题。曹雪芹在开卷第一回就明确宣告,《红楼梦》是一部“真事隐”、“假语存”的书,书中甄士隐、贾雨村两人,就是为此用谐音命名的。刘心武自己也多次谈到过这个问题。照理,续书应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可是恰恰相反,在不少地方,他把曹雪芹在书中所隐的事揭开了。例如秦可卿的身世问题,本是众所周知的事,因为周汝昌在“评红”文章中早有揭示。现在,刘心武把周汝昌的考证成果搬到他的续书中,就把曹雪芹在十三回以前的“真事隐”翻为“真事明”了。这样,同一个人,一部书里就出现两次交待,而且是两种不一样的交待,这显然是不符合曹雪芹的原作原意的。

其次是真和假、有和无的问题。这个问题,曹雪芹在书中同样有明确的说明。如太虚幻境的对联上写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就告诉我们:太虚幻境是虚拟的,是假的,是没有的,不要把它当成真的了。他又告诉我们,“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是荒唐的;“灵通宝玉”、“绛珠仙草”之类从女娲补天延伸出来的故事,是“又向荒唐演大荒”,都是不可信以为真的。有了这些提示,我们在续《红楼梦》的时候就应当去思考荒唐里边的潜台词了。刘心武

的续红楼梦,在这个问题上又弄反了。例如,他把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当做真的,而现实生活中富有的矛盾斗争都看不见了,结果就把宝黛钗的爱情故事演变成“神仙传”了。这事可以当做一只麻雀进行解剖,留待下边再说。第三,关于语言问题。曹雪芹的作者叙事语言和书中人物语言,泾渭分明。作者叙事语言是作者站在客观立场上的说白语言,人物语言则须符合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各具特色。曹雪芹不但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在两种语言交汇的时候,又能做到水乳交融,达到没有痕迹的地步。这是要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的,一般的文化人是很难做到的。刘心武的续书在语言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略选几例看看:

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里,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那就是“也是有的”。这个词,王夫人和薛姨妈说过两次,黛玉、宝钗、平儿、贾母、探春、李纨、香菱等各说过一次,男人只有宝玉说过两次,再没别的男人说过。显然,这是一句适合女人说的话。宝玉经年混迹在女人队堆里,所以染上了一点女人腔,故说这话不足为奇。在高鹗的续书中,只有上述几个女人说过这话,没有男人说过。在刘心武的续书中就不同了,贾芸一人就在八十四回讲了两遍,好像这是他的口头语似的。而在前八十回里,曹雪芹写了那么多贾芸与小红的爱情故事,他一次也没有说过这话。到了刘心武的笔下,贾芸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使人感到惊奇的是,刘心武在九十一回的叙事中也讲了一次。他在客观叙事中写到忠顺在左思右想的时候是这样表述的:“那圣上对元妃一时冷淡,也是有的??”一个现代的男人怎么能用这种语言来叙事?便是忠顺王这样想,用这种语言表达,也不合适。刘心武还把《水浒传》里的语言也搬到他的续书里来了:

在八十九回,贾琏私访审案之官,说:“只求仁兄遮掩则个。”

第一百零四回,宝玉对贾敕说:“伯父莫勉强我则个。”

在八十八回,薛宝钗对薛姨妈说:“我过门后离得凭近,相互照应实在方便??”

“则个”、“凭近”,是施耐庵从《水浒传》里传达出来的宋人语言,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从没用过这类语言,刘心武突然用了,读者对本已熟识的贾宝玉、薛宝钗等人,顿感陌生了。

二、不能再一个方面一个方面评说下去了。现在需要选择一个例子,解剖一只麻雀,看看刘心武所续红楼梦是不是恢复了曹雪芹的原作原意?在这里,由于高鹗是被刘心武批判过的,就不得不把他的续书与刘心武的续书拿来做一个比较。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比较应是区分优劣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知道,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意在演绎自主婚姻与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和斗争。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是自主婚姻的代名词;而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则是强加在他俩头上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枷锁。至于贾宝玉的“灵通宝玉”,薛宝钗的金锁,还有林黛玉乃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株绛珠仙草之说,都是寓言性质用来作隐喻的,不可视为实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在这副对联中明白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在高鹗所续的《红楼梦》中,第九十回是“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第九十七回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八回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接连三回书,一步步把自主婚姻与封建婚姻的斗争推向了高潮。第九十六回写到宝玉病了,黛玉去探,问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寥寥数语,情意绵

长。第九十七回写到:宝玉只听见娶了黛玉为妻,真乃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那身子顿觉健旺起来。他不知道自己是受骗的。关于薛宝钗,只通过薛姨妈略带一句:便是看着宝钗心里好像不愿意似的。“虽是这样,她是女儿家,素来也孝顺守礼的人,知我应了,她也没得说的。”这短短几句话,说明宝钗是不愿意嫁给宝玉的,但她受封建的“父母之命”的约束,只得勉强应了。第九十八回写到宝玉受骗与宝钗成亲,黛玉不知宝玉是受骗的,只道他以前的话都是花言巧语,怎能经得起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便在阵阵鼓乐声中支撑不住。临终,猛听她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这便是高鹗的悲金悼玉,字字悲天呛地,十分深刻动人。再看刘心武是怎么续的?他把真的当成假的,把无的当成有的,一切都颠了个倒。在他的笔下,自主婚姻与封建婚姻的矛盾斗争没有了,把太虚幻境当做实有的`存在,而现实人生倒是虚无缥缈的。黛玉来到人间,是为了还泪。她的泪是红的,紫鹃接在手里,先还是软的,搁在白玉盘里,渐渐就变硬了,成了红色泪珠子。黛玉还对紫鹃说:“我的泪是还给一个人的,如今还完了,不欠债了。”此时,刘心武生怕读者忘了曹雪芹在第一回宝黛下世时的交待,特特再重复一遍,说明他这一探佚成果不是杜撰的。更可笑的是黛玉之死。他写道:“那时一轮冷月倒映在水塘中,那黛玉站在塘边,望那天上月,望那水中月,良久,转过身,从容解下腰上那嵌有青金闪绿翡翠的玉带,将其挂在岸边矮树的树枝上??,她用‘玉带林中挂’告诉人们,她是从这个水域里消失的?她一步步走进水中??当水深到她腰上时,忽然她的身体化为烟化为雾,所有穿戴并那月云纱披风全都绵软的落在水里,林黛玉的肉身没有了??”

再看薛宝钗之死。刘心武写道:那天大雪,又闻雁鸣之声。麝月道:“天降大雪,何来雁鸣?”宝钗道:“可知是吉祥福音,宝玉要归来了!”宝钗要出门观看,麝月紧扶着她,略行几步,宝钗仰头朝天上眺望,就在那一刻,胸痹发作,麝月只觉她身子沉重起来,扶托不住,连自己一起倒下。那宝钗一倒,发髻上金簪掉在厚雪中直插朝天,闭目咽气,??那宝钗香魂已经出窍。麝月等三人将宝钗连抱带抬送至房中榻上,彼时两只秋后陨落在花棚中的玉色蝴蝶,忽然苏醒过来,从气口飞出,在宝钗头上蹁跹。麝月等惊奇不已,那一双团扇般大的蝴蝶,随即从风斗中飞了出去。就这样薛宝钗化蝶归天了。

刘心武这样理解宝黛钗三者关系是很出人意外的。曹雪芹对这三个人有两句判词,即“玉带临终挂,金簪雪里埋”。按常人的理解,宝玉虽与宝钗结了婚,但他的心始终挂在林黛玉身上,薛宝钗是得不到宝玉的爱情的。现在刘心武把这两句判词分割了开来。“玉带临终挂”,是黛玉把自己的玉带挂到林中。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她是从这里消失的。“金簪雪里埋”,是宝钗临死把金簪直插在雪地里,与宝玉无关。

这样,不但红楼梦应有的积极意义荡然无存,读来连一点意趣也没有了,资料《刘心武解读红楼梦》。

篇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林黛玉血缘之谜

林黛玉,《红楼梦》里的女一号,金陵十二钗之首,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表妹。在《红楼梦》的人物描写中,作者曹雪芹用精湛独到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柔弱、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林黛玉。《红楼梦》第三回写道:林黛玉因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投奔贾家。在荣国府里,她惟一的知己就是贾宝玉。她对贾宝玉爱得真切,爱得执著,贾宝玉也对她爱入肺腑。可是,面对宝、黛之间的爱情,我们不能理解的是,曹雪芹这样一位天才作家,为什么要写一对血缘如此接近的人物彼此相爱呢?曹雪芹的“真事隐”究竟隐藏了什么呢?

在《红楼梦》文本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被设定为姑表兄妹,但是在真实的生活里,这两个角色的生活原型,真的是血缘那么亲近的姑表兄妹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贾母这个人物的原型。在《红楼梦》一书的人物当中,曹雪芹把贾母设定为贾府的老祖宗。那么,在真实生活中,贾母的原型会是谁呢?

根据刘心武先生的分析,曹雪芹把贾政设计成贾母的亲儿子描写在《红楼梦》的文本当中,他的生活原型其实是曹頫,在真实的生活里,这母子二人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当我们阅读《红楼梦》文本时发现,贾母是有两个儿子的,如果书中贾母的二儿子贾政的生活原型是曹頫的话,那么,书中大儿子贾赦的生活原型又是谁呢?探究贾赦的生活原型,对于我们理解林黛玉的血缘有什么帮助吗?

如果真的像刘心武先生分析的那样,《红楼梦》文本当中设定的贾母的亲儿子贾政,其生活原型是贾母原型李氏过继的儿子,那么,从生活原型的角度来说,贾宝玉原型就并非贾母原型血缘上的亲孙子。但是当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会经常发现,贾母视宝玉为心肝宝贝、命根子,如果没有血缘关系,贾母能这样对待他吗?关于这一点,刘心武先生该如何解释呢?再有,《红楼梦》第三回写到,林黛玉初入荣国府见到贾母,贾母为什么那样激动?宝、黛的生活原型到底是谁呢?

按照刘心武先生的分析,曹雪芹借助“真事隐”、“假语存”的写作方式,把生活中的真实映射在小说当中,以构成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除了已经讲过的一些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原型,还有一个人物,曹雪芹把生活真实中的她,加以变化,写到了小说里,她就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李纨。在《红楼梦》八十回后写到,贾府满门被抄,为什么独有李纨母子除外,不加拘禁,后来还很发达呢?生活中的李纨究竟是什么人?探究李纨的生活原型,对于理解林黛玉的原型又有什么关系呢?

按照刘心武先生的分析,如果李纨身上有马氏的影子,那么,李纨儿子贾兰的原型,会不会是贾母原型的亲孙子呢?如果真是那样,贾母身边岂不是有比宝玉、黛玉血缘上都更亲的骨肉吗?刘心武先生对此,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细读,刘心武先生认为,贾兰这个角色的原型,与生活中的贾母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贾兰并非贾母的亲孙子,曹雪芹把李纨母子二人降低了一辈来写,目的是为了照顾生活原型的真实。而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在从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却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辈分,并且放手去写他们的爱情,写贾母对“木石姻缘”

的支持。可是从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当中出现了“调包计”的情节,写了贾母喜钗厌黛。高鹗的这种写法,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吗?刘心武先生对此,又是什么看法呢?

从今天开始,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从文本细读入手,以全新的视角继续他的《红楼梦》揭秘之旅,大型系列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林黛玉第一集《林黛玉血缘之谜》。

篇三:读《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20xx年,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被邀请到CCTV-10的“百家讲坛”节目做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专题讲座,该节目一经播出,便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如此便有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的付梓出版。当然,该系列不仅仅是刘心武先生红学讲座的一个书面集合,也是作者数十年研究《红楼梦》的心血结晶。

刘心武先生另辟蹊径,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这本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从小说创作的角度分析全书,以探究“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的原型为切入点,结合康、雍、乾三朝历史,考证书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并剖析了书中遗留的谜团,开创了红学研究的“秦学”分支。但是这样的研究遭到了主流红学家的批评,很多红学大师对他的揭秘持否定态度。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先生把刘心武的观点称为“新索引”并认为“《红楼梦》不是一部影射某人某事的书,也不是暗藏有与它表现出来的人与事截然不同的谜底的谜。它没有什么像刘心武说的‘密码’,是不能用‘破译’或者‘揭秘’的方法来弄清小说所写的究竟是什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所副所长孙玉明认为,刘心武的揭密只是发挥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能,对于红学的研究却有很多不够严谨的地方,而这也是红学界普遍的观点,他们认为,刘心武的揭密是对红楼梦的一番海阔天空的“说书”,很容易误人子弟。例如作者在讲到元妃原型的时候,用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曹雪芹应该有一个姐姐入了宫,先是在太子胤礽那里,胤礽被废后又转移到雍正这边,而这个姐姐,无论是关于曹家的史料还是有关宫廷的记录中都未见只言片语,那是因为乾隆皇帝采用怀柔的手段屏蔽了这样的一段历史。这样无根据的推测是学术研究不允许的,因而红学家们批判刘心武先生的想法纯属“想当然”。笔者仔细读了“揭秘红楼系列”的前两部,发现其中也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从秦可卿的原型问题转到三朝的政治纠纷,引出日派(乾隆)与月派(弘皙)之间的明争暗斗,并将元春和秦可卿的原型推到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思维跨度之大,似乎有点逾越研究的底线,而且,作者觉得曹雪芹在有意回避雍正一朝历史,但是回避一说太过含混,是说不通的。在关于月派的研究上面,作者非常看重“脂批”,却过于讲求小说创作中“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思维方式,对于“脂批”的追究过多,难免有钻牛角尖的嫌疑。

但是正如一句俗语“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是求同存异的。刘心武先生的理解从某些角度上来说的确过于偏颇,但是红学界一致的批判声也是有失公允的,何况作者自己也在书中(实则是讲座中)一再强调,他的出发点只是把自己对于研究红楼的心得,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为民间“红学”展拓出更为宽松和舒畅的挥洒空间。笔者个人认为,刘心武先生的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他很注重细节上的考究,例如,书中提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元春的《恨无常》曲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剖析每一句的深层含义,列举了原书中的各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讲到元春省亲时选的四折戏时,作者联系后面的故事发展,一一考证每折戏的隐含意味,而且,作者所选的例子通通在前八十回里面,因为作者觉得高鹗的续书有违曹雪芹的本意,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再如,作者研究妙玉判词的时候说到“肮脏”一词,他认为此处不该读作“ang zang

(同为第一声)”,而应该是“kang zang(同为第三声)”,作者查阅了很多资料,并从文天祥的《得儿女消息》一诗中找到依据,此处的“肮脏”解释为“不屈不阿”,作者在研究的细致着实令人佩服。刘心武先生本身是作家,所以对于字词的选择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如讲到脂批的一段话时,作者强调是“逗露”(即为稍微表露)而不是透露,这样的词用起来可更见严谨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心武先生从一开始就是否定高鹗的续书的,在第二部中作者结合脂批和书中前八十回的各种提示、仔细分析了各人物的判词和曲子,列出了一个“情榜”,也就是红楼一书中宝玉魂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册,并总结出了另外一种与高鹗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同的结局:黛玉沉湖、宝钗无子、宝玉二度出家……且不说这样的推论的正确与否,光是作者坚持的努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就令人折服,若单纯的将这一系列的丛书看做是作者写的一本推理小说,我们也是获益匪浅的。

从语言上来看,因为是演讲稿直接装订成书,未经加工整理,所以语言风格上的确太过口语化,在某些语句和段落上,作者显得有些罗嗦,但是,这样的“揭秘”,并不是什么研究型著作,更像是作者在与人闲聊自己的探究感受,所以对于书中种种问题,我们也无可厚非,而且,也正是因为书中平实易懂的语言,读者们才能更透彻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所要诠释的思想,也许这也正是这样的研究能够赢得多数普通读者青睐的原因。

刘心武研究《红楼梦》已有20余年,他通过原型研究、文本细读,探佚出了曹雪芹写成又迷失的后28回的内容,在探佚的基础上,试图复原出曹雪芹后28回的大致面貌,完成了这部《刘心武续红楼梦》。刘续试图进入曹雪芹的文本语境,对前80回中所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大、小、明、暗伏笔逐一进行了照应,并对古抄本中所有脂砚斋、畸笏叟批语中透露、逗漏的后28回的情节、细节、文本用语、回目等也逐一加以了兑现。

内容梗概

作家刘心武举七年之功,根据各类探佚成果和丰富的`想象力,重续《红楼梦》后二十八回,推出新书《刘心武续红楼梦》,首印100万册,将于2011年4月由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

《人民文学》杂志第四期也将在杂志上同步刊发《刘心武续红楼梦》。

作品目录

第八十一回 中山狼吞噬薄命女 河东狮吼断无运魂

第八十二回 睿探春安民止谣诼 达宝玉婚礼赠麒麟

第八十三回 史太君失语难瞑目 金鸳鸯守志宁玉碎

第八十四回 倪二哥庙会遇知音 冷三爷村肆警旧雨

第八十五回 玻璃大围屏酿和番 腊油冻佛手埋奇祸

第八十六回 暖画破碎藕榭改妆 冷月荡漾绛珠归天

第八十七回 司棋殉情殃及池鱼 椿龄抗旨远走双飞

第八十八回 勉为其难二宝成婚 准折坎坷枕霞吹笛

第八十九回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第九十回 忠顺王奉旨逞威风 静麝月好歹避微嫌

第九十一回 蒋玉菡偏虎头蛇尾 花袭人确有始有终

第九十二回 霰宝玉晨往五台山 薛宝钗夜成十独吟

第九十三回 甄士隐默退贾雨村 甄宝玉送回贾宝玉

第九十四回 蘅芜君化蝶遗冷香 枕霞友望川留余憾

第九十五回 卫若兰射圃惜麒麟 柳湘莲拾画会婵娟

第九十六回 潢海铁网山虎兕搏 樯林智通寺香魂断

第九十七回 宁国府旧账成首罪 荣国府新咎遭彻抄

第九十八回 憨宝玉拘入狴犴门 顽贾环收进养生堂

第九十九回 妙玉守庵从容镇定 凤姐扫雪痛心疾首

第一百回 狱神庙茜雪慰情痴 锦香院云儿护巧姐

第一百零一回 刘姥姥报恩如涌泉 芸哥哥仗义勇探庵

第一百零二回 傅秋芳妙计赚令牌 红衣女巧言阻金荣

第一百零三回 靛儿弃前嫌护灵柩 卍儿释新怨守绝密

第一百零四回 哭向金陵凤姐命断 泪别祖茔宝玉自首

第一百零五回 瓜州渡口妙玉现身 金山寺下悍王殒命

第一百零六回 麒麟邂逅中秋联诗 骁骑相撞寒露喋血

第一百零七回 饥怡红寒冬噎酸齑 寒枕霞雪夜围破毡

第一百零八回 神瑛顿悟悬崖撒手 石头归山情榜俨然

人物介绍

林黛玉:沉湖自尽

在《刘心武续红楼梦》中,他把第一女主角林黛玉以沉湖自尽的方式“写死”了。刘心武认为,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许多伏笔,比如在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联诗,联到最后两句时,湘云出口为“寒塘渡鹤影”,黛玉则为“冷月葬花魂”。

“就像‘鹤影’是史湘云的象征一样,‘花魂’自然是黛玉的象征,该句为黛玉沉湖留下了伏笔。”刘心武以此为切入口,找到《红楼梦》中诸多事关“黛玉沉湖”的伏笔,最终断定黛玉为沉湖而死。

薛宝钗:染病而亡

《红楼梦》的第二女主角薛宝钗,则是染病而亡。刘心武写到——薛宝钗和贾宝玉完婚后,贾府随即走向衰败,而贾宝玉的心又不在薛宝钗这里,薛宝钗面临内外交困,最终心力交瘁染病而亡。

史湘云:一路行乞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这个角色不容小觑。而刘心武现在推断的结果是——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但卫若兰短命,临死前又将史湘云托付给了贾宝玉。两人一路行乞,不断遇到好心人收留,后两人竟一夜白头,算是白头偕老,但最后与贾宝玉一起观海棠,贾宝玉顿悟撒手人寰,恢复神瑛侍者身份回归天界,留史湘云一人在人间

贾宝玉:回归天界

史湘云死后,贾宝玉大彻大悟,回归天界恢复神瑛侍者身份。这是刘心武在新书中为贾宝玉设置的命运,在这一回中,刘心武写的章节回目为——神瑛顿悟悬崖撒手,石头归山情榜俨然。

妙玉:同归于尽

妙玉一直是《红楼梦》中刘心武个人最喜爱的女性角色,他还专门写过中篇小说《妙玉之死》。这次续书,基本按他当年的小说构思,忠顺王追查贾府宝物,为掩护贾宝玉,妙玉选择和忠顺王同归于尽。

王熙凤:不堪侮辱

王熙凤的结局很惨,《红楼梦》已经留下伏笔。在刘心武的续书中,好强的王熙凤沦为下人,再加上被贾琏报复,她一路哭回金陵老家,在路上不堪侮辱,悲惨而死。

与大多数女孩子一样,中国的古代四大名著,我从小就钟情于《红楼梦》,无奈对原著的了解远不如对电视剧《红楼梦》了解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中看到了“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系列讲座,一下子就被吸了。

刘心武先生提出“解读《红楼梦》应该从秦可卿入手”,在此系列讲座中,刘先生主要揭示了《红楼梦》里几个主角的人物原型,还原了作品创作时期的政治环境。在探讨秦可卿的身世之谜时,刘先生的着眼点是一般读者阅读时一眼越过的`情节。例如:他从秦可卿卧房陈设的华贵奢靡推断出她的血统出自帝王之家,是公主级的人物。而持此观点的依据是:《红楼梦》的整体风格,以写室内的陈设而言,一律采取写实的手法。唯一一处例外就是写秦可卿的卧室陈设,极度夸张,无法复原。这样写是故意要让读者大吃一惊,目的是暗示秦可卿乃皇家血统。他对《红楼梦》的细节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讲座中,刘先生大胆推理,小心求证,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产生了重读《红楼梦》的兴趣。当然,讲座中的某些段落不可避免也有些让人无法信服的观点,推理也有不够严密、有待推敲的地方,但总体而言刘先生的讲座行文流畅,语言朴实,叙述条理分明,论证层层深入。《红楼梦》的故事很吸引人,曹雪芹留下的头绪很多,给我们的阅读留下了很多空白。事实上,刘心武先生就是为我们阅读《红楼梦》找出了一个空白,那就是秦可卿的身世之谜。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文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读者有相同的读后感,更何况是《红楼梦》这样一部著作。有人说:《红楼梦》养不活一个曹雪芹,却在曹雪芹死后成就了“红学”,养活了无数“红学”学者。但是,刘心武研究《红楼梦》却和一般的“红学”学者不同,听《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不像读一般研究《红楼梦》的书那么枯燥。一直以来,《红楼梦》在一般人看来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总觉得要读懂它实在太难太难。一系列《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的讲座,却让人发现原来《红楼梦》是可以这样读的,原来我们也可以读懂《红楼梦》,这无疑使红楼梦的研究更加平民化了。这大概就是“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系列讲座使《百家讲坛》的收视率连续攀升的原因,也是《刘心武揭密红楼梦》引发大众阅读《红楼梦》的原因所在。在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刘心武先生写的作品无疑为提高大众的人文素养作出了贡献。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