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学习心得体会1
记得第一次课田老师跟我们讲过,说:“选我的课是你们幸运,不来上我的课是你们的损失。”确实说这话一点也没有错,在每次上课前老师都会请不同风格,不同专注的老师给我们授课,其中包括专职的老师、剪纸协会的金牌、民间的艺术家等等。通过这一门选修课程让我学会了很多,更让我收获了很多。
在老师授课的过程中,让我深刻的明白成功的背后没有偶然,努力才是成名的代价这样一个道理。是的,不管你现在是怎么样的,以后是怎么样的,可一定要记住没有谁一出生就是什么都会,都是经过生活之中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相信自己没有做不到的。在教做花的课程中,我学会的不只是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做花,有的是制作过程中的那一份耐心、细心与一双灵巧的双手。有了这几样我们才能够制作出好的作品。
这样的一门选修课是值得开、值得上,那都是我们的祖先几百年留下来的艺术,我们都应该要知道、要了解、要传承不应该将其沉于大海,将其发扬光大。各个老师都来到了这个课堂,带着那样简单而又那么容易被满足的愿望和理想,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艰难的行走着。面对老师我们没有理由忽视,没有理由拒绝本应该就有的责任。
对于一个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的未来,对于一个不朽文化的重生。
璀璨的未来,我必须跟老师们一起,主动地,乐观的面对一个有民族文化多样的梦想。一个民族的光荣,只能来自这个民族对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来自一种与时俱进的勇气。可滋养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却以我们都难以想象的速度流失着。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谢老师那个贴纸的作品,再配上田老师精彩的讲解,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想法,也就造就出不一样作品,给人的感觉很亲切、很温馨。那种空间立体的感觉与花草树木,人鸟房屋融为一体。
通过这次剪纸课学习,我充分体会到了民族艺术的魅力。对于剪纸这门课,我是一名初学者,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我事前都没有想到的,同时,我也深深的明白这是考验一个人的细心和耐心。
剪纸学习心得体会2
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历史、惊人的技巧,剪纸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流行广泛的民间美术,它是通过剪刀在纸上进行艺术造型的加工形式,随着现代生活以及人们欣赏的需求现代剪纸应运而生,现代剪纸是画家将民间剪纸上升为美术创作,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强调实用性、有明确主题、思想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上学期,自己在刻纸时,经常把细微处刻断,而对面的“深底幽鱼”却如鱼得水,细微处都刻得很完美,甚是羡慕。一年来,就自已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谈以下几点体会:
1、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剪纸要做到:“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此乃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靠的是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使之作对称、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天上掉景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同时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优美而又富有节奏感。
3、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例如剪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个人认为:剪纸在刀法的运用上述很重要的,要运用巧刀刻出“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刀法在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会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本人也刚接触,谈不出更深的道理)
另外: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我们的学生对祖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了解很少、现代社会的生活使我们的孩子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认识模糊。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加强对剪纸艺术的欣赏与制作,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发扬祖国传统艺术的教育。同时,在剪纸的欣赏与创作中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眼界。通过进行剪纸活动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耐心细致,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及体验成功感受,树立自信心。同时,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手法和以物寓意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感受。
剪纸学习心得体会3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学习、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在短短的几天培训学习里,观摩了5节课,给我们授课的是来自我们祖国宝岛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吴忘如教授,用他的高超而又先进的纸艺教学思路让我折服。
吴忘如教授,上课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一把剪刀,一把刻刀,一张红纸贯穿了我们三天的课程。
开始,主要学习的是使用剪刀剪纸,剪动物花卉等,并且学习了团花的剪法。后来学习了刻纸,使用刻刀,在纸上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熟练地可以一次性刻出十几张。在第一节课,老师讲解了剪纸的理论和技法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
剪纸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文化。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当时人们使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程工艺品,在纸还有出现的时候已经广为流行,当时人们使用金箔、绢帛甚至树皮作为材料,使用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去剪刻纹样。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期望吉祥辟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寓意着多子,中国的农民认为多子多福,家禽瓜果蔬菜等因为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的主要表现内容。剪纸可以充分地反映百姓生活的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的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他方面。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吴忘如教授那个贴纸的作品,再配上吴忘如教授的讲解,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想法,也就造就出不一
样作品,给人的感觉很亲切、很温馨。那种空间立体的感觉与花草树木,人鸟房屋融为一体。 通过这次剪纸课学习,我充分体会到了民族艺术的魅力。对于剪纸这门课程,我虽然在大学选修过这门学科当时老师讲解不够系统导致我现在教学中对于技法的要点不够准确,但是通过学校给与的这次珍贵外出学习后深层次的学习了剪纸这门传统艺术,解决我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深刻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深深的明白剪纸也是考验一个人的细心和耐心的艺术。
最后我希望由我的带领我校剪纸手工社团的学生们都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把我们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每当我想起“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时,我脑海里会想起我身边的一些民族团结的事。
我们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23个民族。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精心培育民族团结的沃土,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互助,文化上的尊重,心灵上的融合,使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以前我听说过咱们临夏州一个关于民族大团结的`动人故事——一位汉族干部裴明彪和他的妻子无偿照顾东乡族孤寡老人韩祖力哈20多年,在东乡族自治县董岭乡周家塬村一个普通的院落里,汉族干部裴明彪和他的妻子杜英桂经常买蔬菜、瓜果和牛羊肉到东乡族孤寡老人韩祖力哈的家里给她做饭洗衣服。20年如一日,天天忙里忙外地收拾屋子、洗衣做饭,给老人擦洗身子。与裴明彪夫妇非亲非故的80多岁的韩奶奶,就是在这样的悉心照料中,度过了22个幸福岁月。
这,只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乐章中一个动人的音符。
2005年11月26日,冬天里阴冷的一天。
入冬的临夏天寒地冷,刘家峡水库的广阔水面上雾气蒙蒙。临夏县莲花码头上一辆准备上渡船的中型客运车因刹车失灵滑入深水中,一起特大路外交通事故发生了。
包括司乘人员在内的33人刹那间与客车一同冲进了冰冷的莲花码头渡口水中,此时,陆上寒风凛冽,气温零下十几度,水中更是刺骨透心寒冷。就在这33条生命经历生死考验之时,岸上以邵继顺、何德英、谢宗菊、马海比布为首的各族干部群众自发地组成了抢险队伍,在最宝贵的十几分钟内,成功地救出了33名落水者,其中26人生还,7人因溺水时间过长而不幸罹难。
出事的那一刻,不论是汉族大娘还是少数民族老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没有人召唤,没有人命令,没有悬赏,没有承诺,没有任何世俗的想法,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目的——救人。
那一刻,各族人民团结如钢,产生了强大的力量。
那一刻,素不相识的人们,将涓涓爱心汇成爱心的海洋。
那一刻,无处不在的感动,冲淡了灾难的分量;
那一刻,是感动天地的一刻。
诸如这样的事很多很多,我只记录了一小部分,通过种种事情,体现了我们各族同胞的团结友爱之情,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学习他们舍己救人,无私奉献,关爱民族团结的精神,我们还要好好学习,将来抱报效祖国,为社会多做贡献。
巍然屹立的太子山,见证着唐蕃古道民族团结进步的悠久历史;缓缓流淌的大夏河,诉说着河州古地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故事;奔腾东去的黄河水,弹奏着彩陶之乡民族团结进步的动听旋律。
在这片美丽的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热土上,近200万临夏各族人民正万众一心,共同营造着团结、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
只要各民族团结一心,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所以我希望各族人民都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互相帮助,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大家庭,让我们在这样的民族大家庭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吧!
值得深思的一课
这学期品德的活动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参加完了品德的现场
在一次又一次的纠结中我选择了上课的内容就是设计教案比赛的内容——《56个民族是一家》。运动会后是快乐的临安小旅游,但我并没有太多的`心思去感受大自然的春意盎然。在相对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我准备了第一次的试教。结果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非常失败。上课前我就没有太大的信心,对学生的课前
专家就是专家,师傅蔡校一眼就看出课在设计时目标不明确,内容选择有很大的问题,于是我干脆把上课的内容换成了《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这个时候离正式比赛的时间还有15天,一切几乎从零开始。分析了教材后我一方面重新设计了教案,按不同的民族来分析各自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抓紧时间搜集所有需要的视频、音乐、图片、相关知识点的资料。一边琢磨一边设想,我总感觉到的,课堂教学不够扎实,蜻蜓点水。五大少数民族每个内容都说了,也就说不到实处了,说不够深了。两个课时的内容我几乎在一节课里面就完成了。课时划分这么重要的点我却忽视了。
最后在师傅的指点下我确定突破原来五大少数民族都讲,广而不精的缺点,试图从“美食、歌舞、礼仪”三方面来学习五大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上获得情感的升华。我在设计时以此为出发点,在课堂上也力求努力实现。
一、挖掘身边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资源,如果我们能加以巧妙利用,定会让我们的品社教学如虎添翼。我在新课开始设计了“民族美食知多少”的作业练习题,以连线、选择、判断的形式出现。在学生交流了各地的著名水果后后我又出示了一组新疆的水果图,看到新鲜而又熟悉的水果,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新疆的距离,老师还把新疆特产葡萄干奖励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品尝,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师生平等对话,展开教育教学唱歌,他就通过唱歌的方式来介绍民族的特色有的擅长跳舞,她就选择跳一跳新疆舞。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得到了锻炼,情感得到了提升。
一节品德课看似只有40分钟,老师背后需要花更多的心血才能在课堂上应答自如,这也是对品德老师一项巨大的挑战。尽管在正式的比赛课堂上还因为紧张存在一些小小的遗憾,但是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孩子们学得很快乐,而且真正学到了一些东西,懂得了一些知识,我觉得这就是一节课的价值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