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
阿伦特告诉我们要过一种清醒的负责任的生活,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也不要放弃启明的光亮。不要退守自我,不要躲藏到世界后面,不要放弃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不要漠视政治。在任何时刻,自由的活动都是我们的责任和承诺。认清现实性,坚守我们的世界,关怀我们的`公共领域,在不断的思考和行动中巩固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我们能够对抗黑暗的时代和非人的世界。
在对世界的谈话和友爱中达至人性。不要迷恋真理,不要沉醉与过分亲密私人的激情中,让世界在我们之间揭示。人性太复杂太容易扭曲,人类灵魂中的激情难以捉摸,我们深处的现代世界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危机四伏。固然,人类是一个危机重重的物种,但阿伦特这样的人们依旧让我们相信人类仍有希望,只要我们向光亮努力,便能够带着人性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
阿伦特以自己对古今、“世界”、行动和人性的理解,指出了一条启明之路:带着古典的高贵和希望,不放弃现代,并拯救现代性。用人性替代真理。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范文1
《朗读者》的作者施林克是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教授,同时是法律学家和北威州宪法法官。作家与法律学家的双重身份,使他从人性和历史的角度演绎了一种“畸形恋情”,小说故事曲折,语言自然,构思独特。小说中被历史隔开的两代人,在朗读与倾听、诉说与沉默、罪恶与遗忘、逃避与短兵相接、激情与蓦然惊醒的故事里沉浮,演绎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无所适从、无能为力的故事。其对人性的挖掘是深刻的,对人的启迪更是多方向的。
首先,在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过程中,她自己始终坚守沉默,拒绝透露自己不识字但又喜欢文学作品的事实,为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她不惜沉默和陷入更深的孤独。惟一能够证明她无罪的米夏又因为那难以启齿的恋情而三缄其口,当米夏的自私逃避、其他看守的贪生怕死、甚至法官们的无所作为都不约而同地披着法律、正义以及热爱和平的外衣,手拿屠刀向一个普通、柔弱、无辜的女人挥舞过来的时候,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缄默和引颈受戮了。
法律本来是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而存在的,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法律也会因为它所要要维护个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挑战。这简直就是个悖论。
从汉娜的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说,她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获得自由,也不是别人会不会往她身上泼脏水,而是决不能暴露自己不识字的窘迫,以此来获得与他人的平等,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不愿意在众人面前顶着一个红字去苟且偷生。因此她牺牲了自己的自由与清白,去换生活在狱中的平静。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执拗而鲜活的个体的顽强抗争,法律只显露了它的苍白乏力与屈服。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怎样解读?
你不属于那个历史时刻,也不是那一历史时刻的那一人,那么你如何断定在那一时刻能影响着历史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存在,或者会做什么样的思考与抉择?对一个人的审判,根据什么作出?历史又应该如何评判?当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自己有所隐瞒的时候,谁能了解历史的真实面目?
通过读书,让我学习了历史,但我认识到的远不是历史的真实。就算是对于汉娜这样一个人在奥斯维辛监狱的举动,人们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况对于那一代人和无数的历史事件?从书本中得到了知识,从现实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为也得到了某种生杀予夺的权利,可殊不知也许自己还被完全蒙在鼓里。汉娜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曾经问过法官们一句话:“如果在当时,你会怎么办?”在场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对历史的假设,而历史从来是不可以假设的。
所以我认为小说家凭借这个故事挑战了我们对道德的定义,对于知识获得的定义,对于历史的定义,和对于审判的定义——我们为什么要去审判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还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无罪?是抱着什么目的让我们有如此嚣张的气味,使我们在向真相靠近的时候,让他离的越远。
最后一个值得思考的是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我把它看成是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隐喻。它是男人与女人的、成年人与少年人的、历史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象征。
一种超越道德但却看似符合人性的关系发生了,它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我们且不论及这种关系对他人的影响,即便是对当事人自己,怕也会是毁灭性的了。道德的力量束缚着人的意识,影响到人的行为,规定着人的情感方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是强大而不可突破的。
所以米夏自始至终都会隐瞒自己和汉娜的关系,他在少年时期享受的是偷尝禁果的新鲜和刺激,成年之后则品尝着爱与耻带给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他和汉娜之间除了性的交流和朗读这件事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沟通,因而也就不存在真正的爱情,所以当以后的生活成了一场触目惊心的戏剧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就变成了最不应该考虑的因素,因为自由和尊严远比爱情和“性福”重要得多。
如果说两个人深深相爱却因为现实的阻隔不能相守是悲剧的话,那么人与人交往了却不能真正相互沟通、理解、相爱,则当是更浓重的悲哀!
汉娜最后的自杀,我认为是出于对公正的看破,对尊严丧失的恐惧,对未来信心的丧失,和对人与人之间爱的失望。借着汉娜这些不能说的秘密,作者无异于在启迪我们:当人类不能完全拥有这些的时候,人类的生存意义也便不复存在。
很显然,这部小说具有着存在主义的背景,作者力图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类的自身永恒的孤独,尽管对人的前途看得未免过于黯淡,但却异常深刻,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生存的悲壮——人类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永远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无论我们目前对这些是怎样的依赖,能够拯救人类自身的也许只有汉娜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朗读(也即阅读)的最纯净、最执着的追求。
一本好书,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异功能的药,喝下去,能让你看到自己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丑的,强大的,弱小的,宣读着的,沉默着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阳光而无所隐藏。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范文2
这周我们行政法的作业是观看《朗读者》。我之前其实并没有听过这部电影,所以就在周末下载了来看。看完后脑海里有好多好多想法,有关于爱情的,有关于社会罪恶的,还有各种关于里面人物的看法。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汉娜的阅读书单上,有一本书《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它的作家是犹太裔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我想作者施林克让《朗读者》中的汉娜·施密茨与汉娜·阿伦特同名,未尝没有深意。汉娜·阿伦特在她的书中所讨论的,恰恰是我觉得汉娜·施密茨所犯下的罪行的特质——即“平庸的恶”。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她1906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1933年,因参加德国犹太复国主义的秘密活动而被捕,其后逃亡到法国,继而于1941年流亡美国。阿伦特在法国期间,曾经于1940年被囚禁于居尔集中营,所幸得以出逃,免于其后开始的种族大清洗。身为德国犹太人,阿伦特思考着灭绝人寰的针对犹太人所进行的大屠杀的根源。1961年,当她听说以色列政府派出摩萨德特工,从阿根廷秘密逮捕了战犯阿道夫·艾希曼,将他带回以色列接受审判时,就主动向《纽约客》请缨,要求深入报道这一审判,并在1962年,发表了基于这一审判所完成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
阿道夫·艾希曼是二次世界大战上臭名昭著的战犯。他的官阶不高,只是党卫队中校,但是他曾经担任过德国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科的科长,是犹太种族大清洗的前线指挥官。艾希曼是第三帝国的“犹太人问题专家”,1941年,他接受党卫队情报部首脑莱茵哈德·海德里希的指令,负责执行旨在彻底消灭犹太人的“最终方案”。艾希曼开始组织运送整个欧洲的犹太人,将他们收容到死亡营,进行集体屠杀。在他的监督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生产线创造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记录:每天杀害一万两千人。到二战结束,共有五百八十万犹太人因“最后方案”而丧生。为此,艾希曼又被称为“死刑执行人”。
在人们的想象中,像艾希曼这样的战犯,一定是十恶不赦的魔鬼。但阿伦特却发现,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希曼,看起来相当平庸。他个子不高,带着眼镜,外貌普通。他为人呆板乏味,缺乏想象力,甚至连狡猾都算不上,无法流畅地为自己实施辩护。他重视权势,从来不会忘记用头衔来呼唤检察官。与其说艾希曼是个与生俱来的恶魔,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办公室里履行业务的官吏。而他也确实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行为——发出对犹太人进行清洗的指令的人并不是他,他只是遵照这样的指令,保证这一指令能够得到高效实施。按照艾希曼的原话,“我本人对犹太人并没有仇恨”。他甚至看到了犹太人的尸体,都会因恐惧而呕吐。他残杀犹太人,除了为了升职,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以外,看不出其它的动机。 阿伦特指出,艾希曼不是恶魔,也不是虐待狂。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是平庸的恶。这种恶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管理制度,将人变成复杂管理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人被非人化了。在像第三帝国时期的德国这样的极权社会中,人们对权威采取了服从的态度,用权威的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平庸到了丧失了独立思想的能力,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阿伦特平庸的恶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在德国第三帝国时期,那么多的德国人成为了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参与者。统计数据显示,在二战期间,共有八百五十万德国人成为纳粹党员,一千五百万名德国人加入纳粹军队。这些德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富有人性,是家里的好父亲、好母亲。在工作中,是好职员,敬业认真。然而,当他们参与到纳粹军队之后,却因为服从意识,在屠杀犹太人的问题上表现出了特殊的残忍和冷漠。古往今来,人都是一样的人,何况是本民族的父辈一代。你的血液里有他们的基因,你的价值观里有他们的传递。有时,一种爱,更是一种深沉的压迫,父辈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战争结束以后,倾向在逃避,不敢于直面和承担,历史在迅速地被遗忘,这不只是父辈的伤疤,更是人性的伤疤,是他们的,也是你们的,一个人怎么会爱上自己的伤疤?这样的爱,直逼自我心灵的拷问,有
求索精神的青年,往往要选择背叛,背叛那种自己很可能走进的生活,背叛自我灵魂里埋藏的麻木的消沉。《朗读者》的汉娜在二战期间的行为,也可以归结于这一范畴。
除了在对艾希曼的了解和评价中看到了当下法治现状,另外对现代官僚体系中公务员的抗命权产生了很大的疑惑。通过网上资料显示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可现实是当今公务员因为权利的限制而渐渐的对社会现状麻木。整本小说,即是一个寓言,暗示着两代人的爱与背叛。战争的阴影,被父辈仓促地遮蔽,法庭对战犯的审判,越来越像一个制度的形式。麻木的民众,轻易地淡漠了施虐和屠杀,历史好像只存留在图书里,电影里,人们的记忆被归纳和被固化。他们的后代,对这一切奇怪的变化,感到困惑不解,就像我们不理解,声势浩荡的60年代,狂热的红卫兵,不过几十年,怎么感觉像千百年前发生的事了?因为有爱,我们试图去了解,了解的通道被某种东西堵塞,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这一切所带来的默默变化,不允许去理解和感知。可时,假如允许你去理解,允许你去感知,你又能做点什么?一旦你看见了人性的另一面,那里的野蛮,那里的残忍,那里的人们躁动的热情,其中也和你自身的体温相仿,你怕不怕?你还敢不敢去面对?你还想不想要背叛?
汉娜是个好人,当我们看到她像李素丽一样在电车上勤勤恳恳的剪票时,没人会怀恨她。而且身处现代官僚体系之中,汉娜只能这么做——不识字的她显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才能达到这一结果。但现代官僚体系所带来的弊病也是骇人的,“在官僚体系的背景下行为的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后果是官僚体系行为对象的非人化,也就是可以用纯粹技术性的、道德中立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对象”,而这一点显然也是前述劳动分工的必然体现。
对汉娜来说,她的工作对象不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是被送往奥斯维辛后惨绝人寰的屠杀照片或者死亡行军中的验尸报告,她的工作对象只是一张张报表、一个个数据、一枚枚公章而已(即使是文盲也得面对这些东东工作)。当然相对来说,汉娜的工作比较粗鄙——她不识字,因而无法成为现代官僚体系中一个称职的文员,所以,她只能在整个官僚体系的最底层艰难的挣扎。
于是,汉娜不得不直面在起火的房子里号哭喊叫的众多犹太生命。但是,这无疑是一次无耻的责任转嫁——下命令的人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要让底层执行者来承担这触及灵魂的绝伦工作?而要回答这一问题,答案并不在纳粹那里,而正是来自于现代官僚体系本身的痼疾。对于现代官僚体系中的公务员来说,“他们只处理他们行为的财务结果。他们工作的对象是钱……作为对象的人已经被简化为纯粹的、无质的规定性的量度”,所以,纳粹大屠杀的负责部门由国家安全总局的经济管理厅负责,就不再只是一个命名上的障眼法,而是确有其工作性质所指了。而在汉娜那里,生命一旦成了工作对象,生命本身就非人化了,所以她会在法庭上斩钉截铁的回答:不开门是因为这是我做看守的职责所在——此言正中现代官僚体系的命门。
在官僚体系内部,汉娜无疑是被动的,她甚至没有动过升迁的念头——不识字使她完全失却了挤入文官阶层的希望,她只是官僚体系中卑微的一块垫脚石。其实,现代社会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大工厂,官僚体系则维持着整个工厂的正常运作,汉娜只不过是被动而又含辛茹苦的在工厂中奔波劳作的底层员工而已(不过起码她还是个“员工”)。而在被战争充分动员起来的纳粹德国,整个社会工厂更加铁板一块,就连死亡集中营本身也逃不脱“工厂”的性质,奥斯维辛也好,布痕瓦尔德也罢,“也是现代工厂体系在俗世的一个延伸。不同于生产商品的是,这里的原材料是人,而最终产品是死亡,因此,每天都有那么多单位量被仔细地标注在管理者的生产表上。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直接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党卫队的工作性质无疑有着更为极端的暴力特性——国家的暴力机关对官僚体系的服从甚至要时常逾越其道德盲视的底线,也就是说,有时候国家暴力机关要摒弃繁琐、冗长的劳动分工而直接执行某些反道德的举动(干一些“工厂”里的脏活、累活),但这些举动却因为符合现代官僚体系的内在要求而被合法化(或曰合理化,现代法律本身就是对现代伦理道德的最低层次表述)了。如果可能的话,官僚体系还会在事后对此行为进行体系内的道德表彰;而反对此行为的人,即使身是居高位的军长,也必须服从来自官僚体系的严厉处罚——也许是跟汉娜一样的终身监禁,并且看不到提前释放的迹象。
不过话说回来,现代人的恶可能正植根于我们的现代本性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面对恶时就一定无所作为,“当人类面临着恶的挑战时,不管相信上帝还是不信上帝的圣人,既不应梦想成为超脱于恶之上的圣人,也不应该屈膝投降,束手待毙。应该像那些普通人一样,怀着谦逊而真挚的感情,团结在一起,去从事看似平凡其实有效的工作。尽管他们的胜利不会是最后的,他们却会在不断的斗争和不断的胜利中获得慰藉和幸福。他们因此而不会为只顾个人的幸福而感到羞耻,更不会为与恶势力同流合污而感到孤独”。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600【1】
“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撩动人心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陪伴”: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礼物”:这个词让我浮想联翩,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瀚,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五千年的锦绣华章是悠久历史的礼物……
“第一次”: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的经历,难忘而宝贵,无论是苦是甜,都为人生留下烙印。忆往昔,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次”,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诗篇,更是一副精彩的人生画卷。
“眼泪”:文艺作品里有太多关于“眼泪”的描写,当我们回望这些与眼泪有关的经典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唤起内心的共鸣,原来生命的体验是如此接近,感觉直接表达着我们的内心与心路历程。
“告别”: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告别。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600【2】
1、集体回忆的孤独感。回忆无可避免地带有孤独的印记。这包括个体的回忆和人类集体的回忆,电影本身通过回忆展开,而书籍或者朗读正是人类集体回忆的具体化,书籍就像一堆死去的回忆在一对男女口中,通过录音或者现场的方式一对一地传播,似乎把一种无法穿越墙壁、脱离此时此地的存在感传递给别人,可我们如何能够感知一种被感知?“据说在堤岸上出现了一个新人:一个带小狗的女人......”《带小狗的女人》契诃夫。这里有两点拨动着人的期盼,“岸”和“新人”。然而男女主角无论如何都没有了这一点,最后女主角在书籍的帮助上悬上了绳子……
2、爱的能力。似乎像先天缺乏一种爱的能力,米夏的母亲对儿子的评论,爱是艰难的,犹如晨草的露珠,菜肴的蒸汽,(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第一)。爱别人,这也许是神给予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任务,是最后的考验与测试,是最崇高的工作,“只有从死这一方面(如果不是把死看作绝灭,而是想象为一个彻底的无与伦比的强度),那么,我相信,只有从死这一方面,才有可能透彻地判断爱。——里尔克《慕佐书简》”
3、精神母亲兼情人的角色。从汉娜对他的一生影响上来讲,不得不用这个词,他将一直带着这种痕迹生活下去,这是一种你源于其中无法摆脱的恶本身。这个女人到底是你的什么?你和她到底是什么关系?你如何能够公正地从法庭的廊檐下去看这个女人以及这种残暴或者愚蠢的承担?你恨的是这个女人还是法庭上其他人的明哲保身的推脱?
4、罪恶的平庸性。
它不再关注那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也没有惨烈的画面作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点放到了普通人身上,通过他们的转变来折射出那段罪恶的往事。“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 在集中营里,无论囚犯还是看守,他们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活下去,就不得不把毒气室和焚尸炉——杀戮和死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把他们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轻,不得不像被注射了麻醉药或喝醉了酒一样让麻木状态占据自己。在这种共享的麻木之上,他们形成了一种使恶得以日常化的合作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是非、善恶、生死等基本伦理问题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种本职工作的日常计较。正如在艾希曼身上,阿伦特看到了:“恐怖的、难以表述的、难以想象的恶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600【3】
董卿制作兼主持的节目『朗读者』,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冲击。嘉宾的故事讲述使之后朗读的文字变得厚重、丰满且富有生命力。我从未想象过自己会被一场节目如此深深的触动,在我几乎被现实牢牢禁锢的时候,他们每一个人的讲述和朗读,都让我听到了另一种人生,让我感受到了情怀、信仰与爱的存在。反观自我,发觉自己的浅薄与狭隘,难挡羞愧,但也庆幸自己还懂得羞愧和进取。
在观看『告别』一期时,不知不觉从头至尾泪流满面,一声声告别从作者的笔尖到朗读者的声音再到我的心里,一下下的触动着我内心最深处的思念。初尝生死诀别的我,太懂得告别的沉重。朗读者曹文轩说:“这个天空下,不是山不是水,而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我更希望,除了告别,还有重逢。
朗读者声声情挚,字字意切,倾听者为之动容,潸然泪下。『朗读者』让我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阅读的美妙。希望你也能爱上这档节目,切身体验它带给你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太多太多的感动和感悟,文笔拙劣,不能一一讲述。
谨摘录部分文字,献给自己和对面的你。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冰心《不为什么》
你和我一起,走到哪里,你的床我的床边,你的枕我的枕旁,你的声音我的耳际,你的温良我的方向。你的目光护佑着游泳,我仍然是一条笨鱼,一块木片,一只傻游的鳖。我还活着,我还游着,想着,动着。活着就是生命的满涨。——王蒙《明年,我将衰老》
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无论怎样吧,反正必须在中国,理想的家庭必须在理想的国家内也。——老舍《我的理想家庭》
敢以此生求索那颗心,
管它征途遥远,道路多险峻。
为正义而战,何须踌躇不定,
哪怕烧灼在地狱火中也自阔步前行!
我若能为这光辉使命穷尽一生追寻,
多年后待到长眠时分,
我心亦能安宁。——塞万提斯《我,堂吉诃德》
又是百合花的季节了,看见它们,立即看见当年丈夫弯腰去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三毛《你是我不及的梦》
毕竟,虽然只有一小束吧,那也是他的爱情。——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