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这篇文章是我从《课外阅读》这本书上看到的。这篇文章是讲同一班又同一宿舍的好姐妹,她们情同手足。
大姐的家十分富裕,也很讲究,有一天,大姐的爸爸给八个姐妹一个高档挎包,上面还绣着花,七个姐妹争先恐后地拿,只有八妹原地不动,只拿了最后剩下的一个,那个包上面绣着扶桑花,据说,扶桑花代表哀伤。
二姐家也很富有,她爸爸请姐妹们各吃了一顿饭。
三姐的爸爸呢,则给八个姐妹各一个大大的苹果,上面有着字:“八个姐妹心连着心”。每次,八妹都拿最坏的,也吃最坏的.。
最后,在一天的黄昏,八妹给姐姐们各十斤瓜子,而且还是瓜子仁!大姐小心翼翼地问:“八妹,这干净吗?”“干净,绝对干净,”八妹说。“爸爸每次都洗了又洗手,生怕有一点细菌。”忽然,五姐说:“你爸爸上班吗?”“不上。”八妹忽然抽泣着说:“他去年在挖煤时,矿不慎爆炸,右腿截肢,只剩左手了。”听着听着,八个姐妹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大姐说:“你真不应该让大叔这么讲。”“可爸爸说大家都这么讲究,咱也讲究讲究,”八妹说。
说着说着,八姐妹们抱头痛哭,因为一只手那不叫剥,叫捏啊!八十斤瓜子是一个一个捏也来的啊。
在姐妹们睡觉的时候,大姐说:“咱们以后不要这么讲究了,好吗?”“嗯!”姐妹们点头!
原来讲究里包含的是一片真情啊!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
见字如面第一季观后感1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近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见字如面第一季观后感2
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而现在,我们都退化到不费心思的只发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断层了。接着我们会发现不知如何写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让人变得迟钝。白岩松说,你有多久没谈心了?现代网络中,各种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却找不到人谈心。其实是一样的,谈心就像写信,只是不同时代为了真挚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罢了。但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因为我们节奏快,因为我们不愿等待。那样太可怕了。我记得看《最好的时光》时候,最打动我的不是张震跑了好多个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当兵前,到舒淇打工的台球室,对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会又回来敲门板,对她说“我写信给你”。那种辗转,犹豫,情动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动依然是会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绝更快,因为缺乏等待。当然也不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见字如面》,节目想法很好,请来几个名家念信,信念出来是对的,有的信婉转隽秀,有的信铿锵有力,有的信诙谐风趣,也有的信饱含深情。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庆演绎也堪称本期最佳。就情感而言,更触动于萧红的信,如果能让汤唯来读或许更好,萧红写这封信时的年龄也都是与汤唯现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还有那句“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但她的文字总是柔和、坚定也饱含希望,是她的伟大之处。
节目缺点是对信的解读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课也没做足,其次女教授虽然学富五车,但俨然疏于揣测作者内心用意,解读略有偏颇。
这一集讲述了一个街角的乞丐Migg捡到了男主角Gerry的钱包,通过给他还钱包,进而住进了他们的家。男主角Gerry因为听从了乞丐Migg的怂恿,与妻子Gerry吵架,一步步地变得懒惰,辞掉了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每天什么也不做,只在家写作,最后变成了一个乞丐,而那个曾经的乞丐乞丐Migg,则利用着Gerry的资源,一步步地找到了工作。在Tom达到了人生最低谷的时候,Gerry出现了,告诉他那个乞丐只是他想象出来对付现实的“精神分裂人格”,必须将他赶出大脑,正视现实。在Gerry的帮助下,Tom把“乞丐”杀死,重拾自己的生活。而这时,同事来找他,告诉他Gerry其实已经死了,他是因为爱妻的世,而倍受打击,渐渐堕落,Gerry才是他幻想出来的“人格”。
对于这部29分钟的短剧中,到底谁才是“人格分裂”出来的,我不打算细究,倒是想针对里面的每一个象征意义做一些分析。
首先是乞丐。
很明显,乞丐是恶魔的化身。在男主角Tom邀请他进来的时候,作业本上的涂鸦就是一个恶魔。
这个恶魔并不会吸你的血,或者让你变得疯狂,他代表了一个人内心的堕落。这种堕落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在一个正常人身上出现。短片中的主角,之所以堕落,是基于两个情况,一个是现实的工作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另一个就是他妻子的世对他带来的打击。
当男主角Tom说,他的本职工作——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地给学生打分写评语,对于他来说枯燥无味,毫无意义的时候,那个恶魔便来摁门铃了。 因为英国人典型的爱面子,语文老师一步步地让步,最后让乞丐Migg住进了自己的家。与其说是乞丐,不如说是恶魔,这个恶魔看清你心中的欲望与惰性,它看准了你的心软,看准了你爱面子不愿意明说,就鞋子也不脱,身子也不洗地踏进你干净的房屋,坐在你整洁的沙发上。那个门槛,其实就是你最后的底线:一旦它踏了进来,你就很难再把它请出;一旦你允许了这个乞丐的肮脏不堪,你就会继续让他捣乱下。
Migg一边喝酒一边跟他谈工作:你的工作一定工资很高吧?语文老师说是的,还不错,但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他想做一个作家,而他最欣赏的作家,则是很碰巧的乞丐出身。而语文老师接受这位乞丐开始的第一步,就是因为他认识这个作家。一旦一个人——不管他是什么,一旦他与你的梦想有了联系的时候,他就开始变得高尚,可以接受。因为他欣赏的作家也曾经是乞丐,所以他认为这种堕落或许是达到梦想的一种捷径。
这个Migg让Tom做出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让他放弃做一些必须做的事情,例如弥补错误——他上班迟到了,Migg劝他不要那么辛苦再赶过,而是干脆请病假。然后陪他玩游戏,喝酒,什么轻松的事情都做,无止尽地玩游戏,无止尽地放松。删掉所有的留言,所有工作邀请,所有人的关心,所有与亲人、朋友的联系。然后让他辞职,不再做那份“幼稚、不能展现他的能力”的小学语文老师工作,留在家躺在床上天天写
如果我们将Migg看成那个心中堕落的恶魔,你就会发现,当一个人选择堕落的时候,会不知不觉的放弃很多东西,而在放弃的同时,自己也迷失在生活中,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最终变得和乞丐一样,一无所有。
而于此同时,那个乞丐Migg,通过“寄居”在他的家,救济站找到了工作,慢慢的一天天日子变得好起来。tom看到自己与他的对比,心里非常不平衡,讽刺他刚到他家时还是一个身上的脏物都要洗掉三层的臭乞丐。Migg狠狠地瞪着他:“你不能批判我,你没有权利批判我。”无非是讽刺,这样的生活状态,不管你在身份上是否是乞丐,其实都与乞丐无异。
最糟的时候,他的房间堆满了酒瓶和垃圾,拒绝了朋友的任何邀请,而且由于欠了电费,所以在寒冷的冬天里彻底断了电。此时,他的生活和乞丐米格完全做了个交换,衣着光鲜的曾经的乞丐Migg,如今已经找到了收入可观的新工作。他把20镑给tom,就好像当初tom可怜他是个乞丐给了他40镑一样。这时候他的妻子走了进来,告诉他:“这里根本没有什么Migg,他只是你幻想出来对抗现实的存在。”而唯一能对抗这个恶魔的办法就是,彻底把他杀死,赶出你的大脑。
其次是妻子。
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努力的人,能够认清自己的天赋,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演员,但是愿意演绎默默无闻的小剧本。所以,妻子这个角色,其实是正能量和努力的化身。
而这也是一开始Tom所不齿的,一直到他彻底堕落之前,他都不是非常看得起妻子的那一份工作,他认为那个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与他那份小学老师的工作一样,毫无营养,不是梦想。
在惊悚的结局中,Tom把“恶魔”杀死了,靠着自己对妻子的信念,重拾了自己的面貌面对生活。也就说明,能够让人回到正轨的,只有是一点点从小事努力起来的正能量。
不管“乞丐”或是“妻子”,哪一个是他想象出来的,我宁愿相信的是,一旦一直支撑着你的人不在了,你的灵魂就很容易被恶魔趁虚而入。我记得一个比喻,就是哈利波特里的摄魂怪,摄魂怪会挑那些心灵脆弱、正在经历着磨难的人,吸食其灵魂,将其变为一个麻木的、无法自理的生活废人。这个时候唯一能战胜摄魂怪的办法,就是召唤心里的那头守护神——牡鹿。
最后是那位作家。
作家代表了Tom的梦想。他想成为作家,而由默默无闻然后大名鼎鼎的作家让他觉得梦想充满了戏剧性。而Migg与作家的互相认识,让他觉得什么也不做的堕落或许是通往梦想的捷径。
我想后来那位语文老师一定很想问自己,为什么他欣赏的作家能够从乞丐一步步地成为作家,而自己堕落为乞丐以后却永远也无法成为作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