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书迷纪录片每一集观后感汇合60条

书迷纪录片每一集观后感汇合60条

时间:2018-10-05 11:11

01

这部片子从视觉上来讲,真的是我这样的外貌星人的福利啊!调色清新自然,简直可以狠甩国产影视剧做作的调色几条街。剪辑很自然,拍摄也很唯美!颜控党不能错过,这是不看文案内容也能看完的纪录片!贴了几张随手截的画面,每一帧都可以当壁纸啊!而且这里的文字字体都是单独经过设计的,很用心了!如果后期配音是阿杰大大的话,那简直就是完美(没有说这里的配音演员不好的意思)片子一共四集,每集二十六分钟,很短。被安利了一些书。但第一集的设计师设计的《平如海棠》的封面真心觉得虽不至于丑,但真的不好看……

02

这是一部能够勾起你内心深处对书的憧憬的记录片,也是我今年以来最喜欢的一部。

本片围绕和书打交道的四个角色出发:作家、店主、淘书人、贩书人,构造了书籍相关的体系。我觉得从立意角度,最厉害的是包括了贩书人,创作者并没有忽视这个通常可能会被人遗忘的角色。围绕每个角色,每集挑了三个典型的人物,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看完最大的感触就是——里面的人也太可爱了吧!印象最深的是第三集中讲述的淘书迷徐凤文先生,谈吐温文尔雅,很有气质,看到有人评论道“眼中有光芒”,深以为然。这大概就是博览群书的人的魅力所在吧。

第一集:一本书的诞生

第一集一开始就被书籍设计师、作家朱赢椿匠心独运的“随园书坊”和他细细品味的慢的人生哲学给惊艳到了。原来从事和文字相关的工作,能够这么惬意,这么诗意盎然。我之前大概对于书,觉得是内容远远大于形式,但看完之后,觉得形式能够锦上添花,一本书的样式、纸张、设计相得益彰,想着拿到一本微微泛黄、泛着毛边的表面的古朴的书本,一页页翻动,都成了享受。《平如美棠》,一位九旬老人对于亡妻的思念之情,真令人感动。

第二集:书店风景

这一集我个人感觉一般,大概之前也多多少少关心过书店当前的运营环境了吧。我个人不太喜欢先锋书局这种网红书店的运作方式,书店还是应该回归本质,可以形成主题性的沙龙形式,但是不应该变成炒作的工具。而同时,对于品味过于小众的独立书店,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大概我更倾向于书店经营者在符合个人兴趣的同时,还是应该加入一点客观性,毕竟书店归根结底还是应该以卖书、交流为主,大概不好沦为经营者个人品味的展示吧。对于书店的经营,我感觉很无力。既有味道、又能兼具盈利性的书店太难了。但每个爱书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书店梦吧。我还记得小时候总爱去逛书城、也一遍一遍去卖杂质的小店,一边想着如果我是老板要怎样怎样。

第三集:淘书人的地图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集!!已有可能是因为和我个人的角色更相像吧,不过我没有这么大的藏书量,也没有买旧书的习惯罢了。三个淘书人各有各的特色,讨价还价的本事不一样,但对于书的热爱倒是都一样的。他们经常很早就出门淘书,一袋一袋往家里背。史航喜欢收藏签名本,这比只见其文,感觉离作者更进一步。同意他说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恋物癖。向上文说的特别喜欢徐凤文老先生,他说没有房,但是会一直让书跟着自己。看着他用仓库改造成的藏书室,有两三层楼那么高,书籍摆放的整整齐齐,当他爬着梯子上上下下拿书,抚摸着书籍的时候,一定特别惬意特别满足吧!第三个台湾的小伙子逃到了张爱玲以范思平为笔名翻译的老人与海,也是相当令人羡慕啦。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对于藏书的大而全倒是兴趣没有那么大,但是对于我读过的好书,确是怎么样都想买回来的!

第四集:贩书记

他们以书为利,可能想要轻视,但是如果没有他们,会有许许多多的书籍消失。里面有一个人说的好:希望能够让每一本书都有尊严的卖出去。看到好书在地摊上流转,总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王汉龙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他对于贩书,最开始的想法是很朴素的,也不懂书,但是慢慢的,他通过贩书,结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店里篆刻、聊天等等,可以说是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而且后来也说到他的纠结,看到好书,卖了又舍不得,但是又不能不卖,也是相当纠结了。贩书人,大概是介于书迷和书盲之间的一类人吧,太着迷吧,好书不舍得卖;不懂吧,又完全没有贩书的趣味了。

看完之后,深切觉得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是多么有趣、多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书本是电子书取代不了的,有时候拥有实体,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愿世间所有的好书都能被善意地对待,愿所有爱书之人能够一如既往地享受,愿我以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和满满的好书,愿有才华的著作都能够找到珍惜的人。

这样的好的记录片,希望多多益善!

03

刚刚看完四集,讲了做书、淘旧书、卖旧书的故事。

故事里的人物对书都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那位天津的淘书人说的一段话,特别触动我,他说十年时间搬了很多次家,就像背着这些书,在这个城市不断历险,不断地寻找下一个栖息的场所,也更加让自己接受漂泊者的不安全感。

史航也说,读书不过是活在世上的一种消遣方式而已,不过恰好是自己比较喜欢书。他将书的内容理解为作者的自我介绍,扉页的亲笔签名比作为与作者更进一步的接触,这是他的读书观。

我更喜欢某个二手书店家的观念,他觉得二手书是一种文化、思想的表达与分享,他希望将好的'内容分享给他人。

书作为一种媒介,用于传播知识,同时也用于分享观点和生活。可是这种分享的效率是极低的,很多人能浏览阅读的图书馆藏书,被要求不留痕迹;流于市场的二手书,只有崭新如初的书才能卖到好价钱。可往往是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性,是最能给人惊喜的。作为电子书盛行的今天,我能留给自己的是什么?而能分享给他人的又是什么呢?

很多人有收藏爱好,年龄稍大的有钱的,多会收藏一些高价值的文物珠宝,年龄稍小没那么多钱的,喜欢收藏手办服装,不论是什么,以什么形式,好像都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纪念。就像我现在还藏着自己初高中时期的书本和

所以最近几年,我没有收藏下来什么,就总是觉得精神世界没根。还有从小到大,对那些不再联系的朋友,情感上的割断。因为小时候,没有任何联系方式,也没有人告诉我,要如何对待那些从身边离开的人的情感,所以我自然而然的选择割断,然后迅速地跟新认识的人建立连接,继而再次割断……

如果我重新开始收藏会怎样呢?收藏想法,收藏书,收藏记录,收藏……生活会变得稍微丰富有趣一点吗?会的吧?

这个纪录片还勾起了我对旧书的好奇,之前只是在书局里浏览过一两册,觉得以前的书虽然短小,但真的精悍,可是过于专业,读起来实在生涩的很。

今天去了趟晓风书屋,推荐架上多了很多艺术类的书籍,也多了很多热点书籍,这让我想起圆桌里讨论的,书店正时刻显现着这个时代的趋势。

泡哥抢走我手上的《傻瓜之光》,说我只看一些标题党和浅显的书。我不能否认第一眼总容易被标题党吸引,可是这本书的内容缺失吸引了我。到底是时代造就了傻瓜,还是傻瓜成全了这个时代?然而我扪心自问,我确实缺乏找到好书的火眼金睛。现在的电子书、书店,铺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如果不是有一定阅读量,或者有自己固定的阅读偏好,很难找出好书吧。而我,两者都缺。但他这句话,同时也让我反思,我经常喜欢通过一些很浅显的现象,企图分析出深层的结论,但往往结论都太片面太轻率了。

希望自己能看多一些好书,希望这个时代的做书人能做多一些好书,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的坐标系:)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

千年书法第一集观后感300字1

《千年书法》拍摄历时两年,片中大量精美绝伦的国宝级名家墨迹的展现也是过去少有的。片中学者的访谈,许多观点独辟蹊径、见解独到。观后使人赏心悦目,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使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在增长对书法艺术发展历史理解的同时,得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

中国书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和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千年书法》通过从晋到清这段跨度为1500年时间中,每个朝代引领书风的书法大家的介绍,揭示了书法这一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

《千年书法》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刘墉等书法大师的介绍,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千年书法第一集观后感300字2

书法,是在宣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墨迹,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其手指的延伸,笔的疾驰、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其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是一种表现性艺术;书家能够通过作品把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的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书如其人、书为心画”说法。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是会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

我们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既是一项独特的艺术,又是一项综合性艺术,通过学习书法,会使孩子从小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书写时手、眼、脑的协调配合,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对人体各系统的调节发育都有好处,对培养孩子优美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千年书法第一集观后感300字3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几千年以来,中华文化演绎出了精彩绚丽的书法文化。上至天子发诏书,下至老百姓红白喜事,毛笔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重要文字工具”,书法成为“文化”的象征。

时至千年巨变之历史换挡期,这一重要的“文化艺术”在中华大地也遭遇了挫折。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和很多同年龄的朋友一样,没有重视和学习。父亲和爷爷,乃至曾祖父,都能写就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笔字。我小时候非常羡慕,但却一直没跟父亲好好学习。直到大学毕业,在从教的。时候才和学生一起拿起毛笔学习。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书法文化,让孩子们继承这个优秀的文化宝藏。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千年书法》的纪录片,在前段时间我观看的时候,特别震撼。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和学习,祝愿中华的书法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翰墨飘香化凡心,千年书法承文运。

《项南》,深入学习项南同志敢为人先、求实创新的改革精神,心无私念、敢于担当的务实精神,一生为民、精正廉洁的廉政精神。下面是相关的

5集纪录片《项南》观后感2017【篇一】

五集纪录片《项南》在龙岩电视台公共频道每晚8:46黄金时间播出后,在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广泛好评。

纪录片《项南》由民间摄制,以民间视角,行程25万公里,采访了258人,历时近十年才完成。纪录片播出后,不少人看片时,深受感动、很受教育。有关专家更是给出了“这是改革开放的教科书”“党性锻炼的必读本”“为人处世的金刚经”等高评价。

纪录片《项南》讲述了项南主政福建时敢于担当与实干,推动福建全方位改革创新的故事,重温福建改革开放的风云岁月,追寻一位共产党员实事求是、锐意改革的真实足迹,再现一位省委书记清正廉明、造福百姓的感人情怀。

5集纪录片《项南》观后感2017【篇二】

国内第一部以民间力量、从民间视角摄制的当代政坛人物大型纪录片《项南》,将于1月16日在东南卫视首播。

大型纪录片《项南》由漳州龙海的林志远带领团队历时十年摄制完成,共分5集,每集时长约39分钟。

该纪录片重温福建改革开放的风云岁月,追寻一位共产党员实事求是、锐意改革的.真实足迹,再现一位省委书记清正廉明、造福百姓的感人情怀。

该片由厦门集诚毅文化传播公司摄制。总编导林志远带领团队行程15万公里,采访250多人,历时近十年才完成,片中穿插了不少亲历者的口述,资料珍贵丰富,真实感人。

5集纪录片《项南》观后感2017【篇三】

5集纪录片《项南》在福建东南卫视播出之后,社会反响强烈,好评如潮。12日下午,福建百余名领导干部相聚厦门举行研讨会,建言让纪录片教育感染更多人。

纪录片《项南》由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等四机构联合支持,厦门集诚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历时10年,行程25万公里,采访258人,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主政福建时敢于担当与实干,推动福建全方位改革创新的故事。

纪录片《项南》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原省委书记项南主政福建时敢于担当与实干,推动福建全方位改革创新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一位省委书记清正廉明、造福百姓的感人情怀。观看纪录片后,社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结合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把“项南精神”作为一面镜子,立足本职岗位,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做好社区各项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便捷服务。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