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凭借“军工报国”“自力更生”的军工精神,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故事。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军工记忆》纪录片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并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
据了解,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丁杰盔介绍,《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纪录片牢牢把握“中国梦”主题,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片中一组组人物故事见微知著,无一不传递出“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的深刻内涵,传达了“强国梦、强军梦”背后的“中国梦”深刻主题,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梦”不仅仅在当下,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一脉相承,给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据悉,本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千米,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捕捉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既展现了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又深刻勾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卫星、导弹、军舰、战机研制过程中的科普知识,又真实再现了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情怀。
日前,集团公司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将系列电视片作为军工优良传统教育的参考资料,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观看。
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日前已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连续播出。该片以纪实拍摄和人物采访拍摄的形式,讲述了“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等重大武器装备的研制历程。作为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使命的航天人,来看看我们的青年小伙伴如何感悟军工记忆吧!
最近观看了央视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记录片之《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看到了老一辈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爱国情,感慨之余,收获颇多。
提及1967年,脑海里浮现出国家经济萧条、民生贫困、举国艰难的景象,然而在这个困顿时期,有那么一群年轻人,凭着不服输的勇气,以及科技强军的崇高信仰,正在着手开展一个难于登天的高科技项目,研制“巨浪一号潜地导弹”。
潜地导弹由潜水艇在水下发射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战略导弹,与潜艇的导弹射击控制、检测、发射系统和导航系统等构成潜地导弹武器系统。其隐蔽性强,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便于实施核攻击,是一个国家强大国防能力的象征。然而潜地导弹的研制不但需要顶尖的军工技术,更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美国研制的第一颗潜地导弹“北极星”,曾花费2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当时,我们国家财力薄弱、技术落后、信息匮乏、设备老旧、
17年中,他们曾在生活条件积极恶劣的荒漠中,在自己建造的矮小土坯房里,开始“巨浪一号”的总体设计和核心技术固体发动机的研究;他们曾在特殊动荡的岁月中,绞尽脑汁、昼夜不休,利用简单方程解决导弹发射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他们曾在普通机床上,利用独具匠心设计的特殊工具,加上精准的手工操作,加工出能与数控机床相媲美的零部件;他们曾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编制详尽的工艺规范,指导每一个装调过程,大到铸件锻造,小到螺钉安装,一丝一环都十分严谨,甚至是严苛,做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在“巨浪一号”的研制过程中,辛苦、困难自不必说,但是所有科研人员的坚定信念和我必担大任的决心,更是让人由衷敬佩。“巨浪一号”总体设计师黄纬禄院士曾说过:“中间不管失败多少次,最后都一定要完成任务,除非你的生命在成功之前结束,那就没有办法了,否则只要接收任务,就一定要成功,你能承受得了要承受,承受不了也要承受!”多么朴实的一段话,却又多么沉重的一段话,只要任务在身,不管怎样,都要承受,都要承担,都要完成,都要成功!
经历了艰苦卓绝的17年,经历了苦苦探索的17年,“巨浪一号”在成千上万的军工人的努力下成功发射,这是我们老一辈科研人的丰功伟绩,更是中国军工史上的奇迹。
当年奋战在军工尖端的科学家和设计师,如今已经步入花甲之年,很多科研老前辈,每每提及自己当年的工作,谈到自己设计的'产品,无不热泪盈眶。他们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留恋自己的岗位,钟爱自己的事业,他们把整个青春,整个生命都放到了事业中。在他们的人生中,虽然他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不为人知,他们的名字也不会被后人铭记,但是承载他们毕生梦想的“巨浪一号”终将写进历史,流芳千古。
感慨老一辈为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之余,也让我想到当前的我们,当下的年轻人。现在,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源、海量的信息、精良的设备、完善的实验室、丰富的科研经验,还有什么理由攻克不了技术难关,创造不出先进的武器装备呢!站在老一辈科学家的肩膀上,让我们给自己充满力量,奔跑吧,年轻人,前方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成功也将是我们的!
《军工记忆》纪录片牢牢把握“中国梦”主题,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捕捉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片中一组组人物故事见微知著,无一不传递出“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的深刻内涵,传达了“强国梦、强军梦”背后的“中国梦”深刻主题,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梦”不仅仅在当下,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一脉相承,给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打造的6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将于7月27日起每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向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几代军工科研人员致敬。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凭借“军工报国”“自力更生”的军工精神,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既生动展现了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又深刻勾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卫星、导弹、军舰、战机研制过程中的科普知识,又真实再现了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情怀。同时,纪录片在拍摄手段和创作手法上做出了多种创新的努力,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军工记忆”已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点打造的军工特色文化品牌。
央视纪录片军工记忆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