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云南边境发起了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连续战斗28天,横扫越北浅近纵深地区,攻城拔寨20余座,歼敌5万,沉重打击了意图称霸东南亚的越南黎笋集团,一时成为国际政治热点。这场战争不但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中美联手抗苏的局面完全形成,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炮声中拉开了序幕,赢得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国际环境。此后中越间战火不息,演变成了连绵10年的边境战争。
笔者弱冠之年,也就是1980年代初中期时,“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正如日中天,出现了大量反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书刊、报道、影视、歌曲。电影如《自豪吧母亲》、《铁甲OO八》、《长排山之战》、《新兵马强》、《花枝俏》、《年轻的朋友》、《高山下的花环》、《雷场相思树》、《闪电行动》、《蛇谷奇兵》;电视剧如《凯旋在子夜》、《黑豹突击队》、《神风神龙》、《无影侦察队》、《军魂》;纪录片如《奋起还击》;歌曲如《再见吧妈妈》、《相会在攀枝花下》、《十五的月亮》、《热血颂》等等。可以说,那种金戈铁马的爱国豪情给一代人正在成长中的心灵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进入1990年代,中越两党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以后,双方就商定不再在本国对当年那场战争进行宣传和纪念,在出版物和媒体上也屏蔽相关的题材。中国方面从此再不宣传对越自卫还击战,相关出版物被基本禁止出版,偶有提及也是用“南疆的重大军事行动”来代称,和这场战争相关的一切在公开媒体上悄悄地消失了,以至于逐渐成为了一场被人们遗忘的战争。越南方面也在国内舆论上对中越战争进行封杀,对反华言论和行为予以打压。中国军队在1980年代收复罗家坪大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后,都在山上建立了纪念碑。随着形势发展,除老山主峰名气太大纪念碑予以保留外,其他几座主峰上的纪念碑都被炸毁拆除了。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二战等历史接触甚多,沉迷于《亮剑》、《雪豹》和《兄弟连》的铁血豪情中,却对朝鲜战争后中国军队进行的最大的一场边境战争知之甚少,有的人甚至对此一无所知。抚今追昔,实在令人感慨之至。
2011年,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中越边境人潮汹涌,车马如流,和平的阳光早已照耀大地。在这样的日子里,是否还有人能想起那场30多年前的边境战争,是否还有人能想起那些洒血卫国的将士英灵?
政治因素终会改变,历史怎敢遗忘!居安思奋,忘战必危。中华民族在100多年中遭受到的种种耻辱,早已无声地证明了这一切。儒雅其外,铁血筋骨,这是强汉盛唐的灵魂所在。今天,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广西、云南境内的24座陵园,见证了保卫祖国南疆的上万英魂永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是来自那个时代的肺腑强音!
英魂未远,无以索求,在心中为他们留有一席之地,足矣。
【篇二】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我国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这场战争给中国人心灵上留下来的创伤,至今在老兵们的心中没有完全愈合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在朝鲜战争之後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对越南发起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先后攻克越南谅山、高平、老街3个省会和17个县市,重创越军4个正规师零10个团,毙敌37300余人,俘敌22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摧毁了越南北部地区针对中国的军事设施。在完成预期目的之后,中国边防部队于3月16日全部撤回中国境内。牵动中国大部分家庭,至今仍是一个隐痛,一种尴尬。为了国家,在这些老兵们的心目中,战争的性质并不重要虽说历史已经有了公论,是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但是在那些转战高地、山林、吃尽战场苦头的普通官兵眼中,他们尽了军人的天职。从中我们看到了所没有的批判精神,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战争目的的批判。资料中显示战斗非常残酷,而且是越来越残酷,没有美国商业片中那种希望与感动。它再现军人的骁勇是宣扬集体主义的,也一样视团体作战和协调作战才是真正的战斗力,这也许是所有国家军队的一个共同点吧,要是没有协同,就很轻松的被上面的高地,山林固守的敌人士兵给打下来了,相当的真实让我们能真实的了解他们的生活。也以
只有优秀的士兵,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过人的技巧,他们才会拥有一些别人所没有的素质和胆识,这样才会更好的完成任务的。 战争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残忍的,士兵做为最低级的炮灰,他们才是最伟大,最可爱的人。
老兵,老前辈,血洒战场,值得钦佩,值得尊敬。你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以最高的敬意!
1.《兰亭》
《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
看侯孝贤监制、程晓玲编剧、肖风导演的抗日电影《兰亭》,不由想到:中国电影理应走出去,但首先要走进人心;要入人心需要先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文化精神的坚守。真正的好电影是给人情感律动和精神愉悦的,看了难以忘怀,思绪翻腾,心中激荡起恋恋不舍的情感。《兰亭》就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
眼下这个年代,电影屈就于行进中的市场化,已经渐渐丧失文化坚守,执着于精神创造变得稀罕。像《兰亭》这样不俯身于娱乐市场法则,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艺术多么需要的沉静个性!被惊心动魄的奇观震撼、走出影院却很少回味的电影太多太多,动感似乎是时代给予的常态,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吸引人的同时又有多少能入心动情?危险在于,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模仿好莱坞类型片,试图大收回报,
《兰亭》的主人公林耕,一个多少有些江湖气息的小人物,在抗日年代却娶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妻子秀代,他试图隐瞒秀代的身份以免她受伤害,却看到亲人兄弟们被无
《兰亭》的独特在风格,在故事,在角度,也在情感表现。导演肖风一贯的风格是奇峻蕴藏于常态、散文诗般的行云流水却高潮迭出。非职业演员让影片一开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战争的危险并非剑拔弩张,呈现的反而是蝴蝶湾的悠然安宁,但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下暗流潜滋默长,紧张慢慢袭来直至残暴屠杀降临,战争的可怕和反抗的渐生因而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中日人物之间异常的纠葛。林耕原本喜欢日本女孩秀代,她却以自身残疾为由冷酷地拒绝了;日本商人井上落魄时投靠林耕并且信誓旦旦不做军人,最后却成为对自己孩子和中国百姓下毒手的施暴者;秀代爱上林耕和中国,愤怒斥责父亲的残暴,和丈夫一起帮助游击队;林耕原本靠武力谋生江湖,却慢慢卷入抗战大业而英勇捐躯,等等。在初衷与结果大相径庭的演进中,一个传奇般的江南抗战故事发生了。
《兰亭》角度非为一般战争片的轰轰烈烈,而是在舒缓的生活情态、人际纠葛中慢慢展开,凸显侵略暴戾的可怕和人民变为勇士的合理性。中日两国个体身上又巧妙折射了敌友的微妙关系,大到侵略与保家卫国,中到诚信守义与否,小到恩怨德行的把持,等等,都令人信服。
进一步看,《兰亭》将情感沉淀与民族历史的挖掘交融在一起。我们看历史不应该遮蔽毛糙的一面,不应该忽略多样性,人性的复杂在林耕的反抗中体现出来,那既是江南地域独特性使然,又是整个国家的真切折射。守着自己的蝴蝶湾却被侵略打破,护卫着个体私情却不能不投身民族大业的洪流,从“活着就有一切”的信念,到为正义事业哪怕是死也快慰等,表现得都那样自如,情感铺展动人。看到绍兴街巷里弄的老太太不动声色地锤击鬼子兵的沉稳,我们知道当一个民族哪怕是江南那温柔之地的老人都起来反击时,抗战怎么会不取得胜利。当发誓不当军人的井上最终成为侵略者并且杀了抗日义士、杀了亲生女儿时,当守着妻子躲避在世外桃源的林耕最终成为杀敌勇士时,当秀代当着父亲的面说出“你是人类的耻辱”时,影片巧妙完成了个体情感透射时代大义的艺术表达,爱恨的故事鲜活地呈现着时代生活的必然。《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美好来自于真实的情感投入而不是投机的夸饰。不能不惊讶于一个柔弱山水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居然在影片收尾处顺乎情节自然地从池塘泥水中挺立起一群被掩护的抗敌伤员们,这雕塑般的群像就是普通人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所以可以坚定地说:人文情怀的坚守不仅是表现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电影应该把守的精神境界!
2.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它将中国社会的缩影投射到小人物福贵身上,让我从电影里深切生动地感受到了中国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社会变化,尤其是农村因为政治变革所发生的变化。不得不感叹,人总是活在时代里,历史是被推动着前进的。
四十年代,战乱与变革。根据历史书所传达的信息,四十年代大概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那个时期初期抗日战争刚结束就开始了接着解放战争,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又开始了土地改革。福贵,一个嗜赌如命的顽固子弟,几经变故,却仍旧活着。影片是具有戏剧性的情节,龙二费尽心思以赌的方式骗取了福贵家的老宅,却因此丢掉了性命。福贵因为赌失去亲人,却戒掉了赌,洗心革面做人;被拉去参战险些丧生,却凭借之前所学一技之长得以活命。这大概就是活着的戏剧性,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会发生什么预料之外的事情。
五十年代,盲目追逐。这个时期充斥着活在时代里的愚昧,片面追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不顾实际情况违背生产规律搞“大跃进”。福贵一家活在这个时代里,此时福贵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之前破罐子破摔的放荡不羁变成了努力生活的小心翼翼。而家珍之前没有的强硬风格就被凸现出来了,在旧中国,她是面对丈夫日日赌博不着家只有吞声咽气的女子,在五十年代她敢于和丈夫争执,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是时代给予她的改变。影片中还强调了时代赋予人的悲剧,有庆的'死是“大跃进”对人民生活破坏的一个剪影,虽然和原著不同,但这个改变或许是导演张艺谋渴望借助来表达他对一些政治事件的看法。但是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特意刻画凤霞对春生说”春生你欠我们家一条人命”这一情节呢?只知道有庆虽然死了,但是其他人仍然活着。
六十年代,动荡不安。然而虽然福贵一家属于城镇平民,仍然受到文革的影响,那么文革对于知识分子家庭甚至不属于当时认可成分家庭的迫害简直不可想象。影片在这里使用先扬后抑的艺术表达方式,凤霞嫁了一个工人,生活幸福,福贵一家的日子慢慢变好。出人意料的是,事情在往好处发展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悲剧,不幸再次发生。老教授吃了七个馒头差点被噎死,令人悲哀;凤霞因红卫兵没有
对于电影最深的印象,不是活着的人,而是一件死物。剧中的皮影戏,伴随了福贵大半辈子,从最初的赌馆浪荡,到之后的生活维艰,从最初的活命之物,到之后的灰烬青烟,短短几十年,却是沧海桑田。而人类即使面对生离死别,历经风风雨,却因繁衍生生不息,仍然存在。几十年里,中国农村在变化,中国农民仍然活着,活在时代里。
3.《地道战》观后感
《地道战》这部影片从小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抗日电影,每当电影里传来“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样坚定而雄壮的旋律,我心中都不禁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这部电影的经典程度在于它至今仍让人百看不厌,影片智能双全的高传宝,一片忠诚的老钟叔,还有汉奸汤司令以及那个穷凶极恶的日本山田队长,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片中的那些动听的音乐也如天籁,紧紧萦绕耳际,挥之不去。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抗日持久战的第五年,日本侵略者禁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急于要把华北变成兵站基地,大规模的掠夺人力、物力资源。从而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更加疯狂残酷的大扫荡。冀中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群众性的游击战,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作战方法,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没有先进的武器,但高家庄的人民想出了挖地道的好方法。他们在平原的地下开凿地道,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地上地下连为一体,为鬼子布下天罗地网。有几个汉奸冒充八路军武工队来到高家庄,想刺探高家庄的地道位置。开始高家庄的接待人员差点上了这些汉奸的当,后来这些汉奸露出了一点狐狸尾巴,被高传宝发现了,他很机智地把这些汉奸引到了一个地道里面,把他们制服了,真正的八路军武工队来了后,汉奸面目全部暴露。后来日本鬼子对高家庄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派了几百个鬼子扫荡高家庄。高家庄的男女老少都武装起来参加了反扫荡的斗争。整个高家庄,村里村外,到外都成了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的汪洋大海,房上房下,火坑上,灶台下,到处都是复仇的枪口和子弹。敌军大败,原本耀武扬威的他们,现已闻风丧胆,以前狼烟四起的高家庄,现已欢呼雀跃:刚刚气势汹汹的鬼子,现已抱头鼠窜……我想人民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的,人民的勇气更是可歌可泣的,难怪有人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
一部精彩的革命影片,能反映出人民的机智勇敢;一部感人的革命影片,能使人百看不厌;一部成功的革命影片,能让人感受到无穷的斗志。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望这六十年的峥
作为交通银行的新员工,同时也是一名光荣的党员,我从《地道战》这部老片中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启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越是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排除万难的决心、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远不灭的激情,更要注重工作方法和方式。我们的革命先烈在困难的环境中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方法,犹如神兵天助一样打的敌人措手不及。我们湖北交行面临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在员工培训的时候领导就对我们说过湖北交行作为一个环境资源并不突出的中部地区,却做出了全国交行系统内排名突出的业绩,靠的就是我们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主动的探索和发掘。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自主性、创造性,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和湖北交行一同进步成长!
篇一: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感到无比的疼惜。圆明园是我国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有何资格来任意破坏,毁掉呢?
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圆林,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精美。园中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1860年10月6日时,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还为了销毁罪证,在园内放火,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读后,我的心中犹如烈火焚烧一样难受,复国之情也随着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而变得更加强烈。我们祖先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建造了这座举世闻名的雄伟建筑。这一切已成为过去,圆明园,却让这群外国人,让这群土匪给毁了,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奇耻大辱。他们毁掉的是什么?是多少年中国人民只会的结晶啊!现在却被他们一把火给毁掉了。法联军的横行霸道,正因为当时中国人的兵器落后……我恨!恨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我恨!恨当时的中国人不团结!我恨!恨当时英法联军打开圆明园的大门时,看见了那些除了咸丰留下的人,其余都逃到别处去了。而且没有哪一个人敢站出来反抗英法联军!—这更让我
圆明园,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也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你将永远激励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向上。
篇二:
今天,我们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它使我感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军民的懦弱,更可恶的就是那无耻的英法联军!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时期有屈一指的皇家御苑,皇帝的别墅。到乾隆时代还大加扩建,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不计其数,托资庞大。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是大有来头,价值连城。圆明园占地三百二十公顷,大致分三部分:圆明园,长着国和万春图,里面的园更是多不胜数。园内的风景犹如仙境,如诗如画。圆明园集合中外各地名胜,精华于一身,在园里走一趟,可谓是赏心悦目。
可惜好景不长,如此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挑起了侵略者的狼子野心。1860年,英法两国狼狈为奸,一举入侵圆明园,虽说我们中国人多势众,但始终敌不过洋鬼子的铁枪火炮。没有先进武器的我们,只好眼睁睁看着中华建筑的瑰宝被侵略者毁于一旦。歹毒的侵略者,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为了毁灭证据,就下命令将圆明园烧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似乎在痛苦地呻吟:“救命啊!我要被烧焦了。“我突然感到极为心痛,极为气愤。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愤愤不平。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
历史与现实双重证明,弱肉强食不只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也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潜规则。民主与和平这些文明的思想只是人类最纯粹的善意追求,在国家经济利益、政治权力面前它显得异常地苍白。否则,美国就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东讨西伐,就不会出现以一已的力量颠覆伊拉克、镇压南联盟、打击阿富汗等等强权国际政治事件。同理,一个半世纪前圆明园燃起的熊熊烈人,留给中华民族的是血的教训!
圆明园,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败。《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假借文明的名义,强盗们点燃的野蛮大火烧尽了一座举世无双的世界建筑瑰宝。然而,野蛮的大火烧不尽她的华贵,在大英博物馆和法国丹枫白露城里,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她散发的艺术气质。野蛮的大火同样烧不尽一个民族对她的追思,因为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屈辱历史的一段见证上,它的残垣断壁,仿佛在对人们诉说他辉煌的过去,又好像在向人们诉说洋人的残暴行径。它的毁灭在我国文化史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不让祖国再受蹂
因此,我们要铭记一句话:莫忘国耻,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