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
非遗进校园观后感1
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成都举行了?这次,我跟爸爸也去养养眼。
一路上,我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什么时候到?”这句话是我问的最多的了。
终于到了。但是,这里太大了,我们有没有地图,怎么办?没法子,只好跟着爸爸乱走。一路上,树木成荫,连成一片绿海;路边的花儿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真是“千朵万朵压枝低”啊!
走了好长一段路,我们来到了一个非常复古的大门前。“百家宴…..”看着这三个让人似懂非懂的大字,我不禁念了出来。“什么意思?”也许是好奇心在作怪,我拉着爸爸“闯”了进去。
刚走进去,我就闻到一大股食物的香味!“难不成这‘百家宴’是卖吃的?”我在心里自己问自己。
一路走来,我发现,这“百家宴”里的装修还是挺仿古的。有些墙还是一块一块砖砌成的,两块砖之间,偶尔还能看到一丁点儿砌墙用的乳白色凝胶。
百家宴里的美食令人不不暇接,吃都吃不过来。我生怕自己被美食缠住,就连忙叫爸爸走了。
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非遗博览中心”。“咦,这怎么像是根雕”?我看到一幅全是用树根雕出来的书法作品,惊讶得不行。因为树根是利用一定的天然美的根材,在掌握传统根艺的基础上,按照我国传统书法的用笔方法和要求,创作出各种字体的汉字书法作品。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曲艺馆”。
这里展出的都是各个省的曲艺文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苏州评弹”。它是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分的吴语地区,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
因为我的家乡在江苏和浙江,所以才对它特别有兴趣!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医药馆”。了解了“针灸”板块。
“针灸”是咱们中国独有的治疗疾病手段。“九针”也是古代九种针法的统称,同时出自于《黄帝内经》。
这次的非遗游玩让我感受至深,因为我在里面了解了许多中国文化的精品,饱览了三江五岳的美食、特色和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希望中国的文化能够在世界上传承,进步。能够让五千年的文明跃然呈现。
非遗进校园观后感2
学校广播通知,今天的班队会在操场进行,主题是——走近“非遗”!什么是“非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家议论纷纷。“我知道!”一位同学叫起来,“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呢?”一位同学追问道。
有的人说:“是向我们展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吧!”
“不对!应该是一种奖品发给表现好的班!”
“不可能!依我看,应该是为庆祝些什么而定的一个标题罢了。”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正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抹红色飘了过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向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向老师轻轻地说:“带上自己的椅子,到操场去看看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异口同声地问道:“向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呀?”老师耐心地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相对于有形的财产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遗产。它是很有价值,值得传承下去的一种民族技艺。用心去看看,你就会明白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带上凳子,冲出了教室。
操场就像一个大火炉,烤得我们直冒汗。但我们仍目不转睛地盯着搭建在操场正前方的舞台。
首先,主持人介绍人民的生活习俗。接着,孽龙表演开始了。两个身着服装的小伙子出场了,一人舞龙,一人舞球。龙在舞台上上下翻飞,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我仿佛感受到了龙的朝气和生命力。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不由自主地响起。
体育刘老师和张老师实在忍不住,走到舞台上,跃跃欲试。我们立即用掌声表示支持。看似简简单单的随手挥舞,可要做到真正的配合,却有天大的难度。你瞧,刘老师往左,张老师就往右,真是太“惨不忍睹”了!他们边舞,同学们边笑,连一向严肃的向老师也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看来,这条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舞好的。
主持人说:“同学们大概笑累了,听一段奇特的音乐放松放松吧!接下来是芦笙演奏。这可不是一种普通的乐器。它主要流传于通道自治县。芦笙用几块铁片,几根竹子就可制作。芦笙构造简单,吹出来的声音却十分动听。请欣赏!”只见几位小姑娘,边跳边吹着出来了。她们的舞姿优美,我们从没见过。乐声低沉浑厚,十分舒缓,保你听过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
逸骏有点不服气,想上去试一下。他自信满满地上了台,接过芦笙,摆好姿势,鼓起腮帮,用劲吹了一下,什么声音也没有。他不信邪,再试了一次,终于吹出一声。大家都笑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哇!终于放出来了!”更逗得我们轰堂大笑!主持人安慰他:“没关系,练一年就能吹出好听的声音来的。”他不好意思地下了台!
今天,我们算是长了一回见识。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家乡还有很多,要了解它们,可需要一定的时间。它们是我们怀化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果这些技艺没了传承,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将是多大的损失。我们誓言:传承我们民族的技艺,让它永远活下去!
非遗进校园观后感3
我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其中剪纸、木雕、活字印刷让我印象深刻。
我来到剪纸摊,只见这位剪纸艺术家先拿出垫子,再在上面铺上红纸,最后再把打印出来的剪纸放在最上面,夹在一起。她把刻刀紧紧握在手中,瞬间,侧刀划下后又慢慢地顺着纸张纹理进行裁剪。这是在刻龙鳞,因为刀锋利,刻出来的作品一点儿钝角都没有,一张刻下来,就如行云流水般。大概十几分钟,一张剪纸就新鲜出炉了。虽然时间短,可一点儿都不失精致:这条龙扭曲着身体,腾云驾雾,眼珠子目视前方,一片片龙鳞交错着排开!我看着这张剪纸,心中不得不佩服这阿姨的剪纸技艺。
绕过剪纸摊,我又往前参观。咦?这是什么?我看着前面的木制艺术品:菩萨、桃子、苹果……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人正在刻的木狮子。这只狮子的牙齿、鬓毛、眼睛……无一不清晰。其两只前爪强壮而有力,好似随时都会往前一扑。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只狮子的鬓毛好赛在空中招展,逼真异常。雕刻者的双手上满是刀疤,但又能灵活地一上一下,左挑、右切、直刻……随着它的雕刻,狮子的肌肉变化更为明显。慢慢的,狮子的整体样貌在他的手中展现:右腿在前,左腿在后,尾巴翘得老高。“狮子活了!”我惊呆了,“要是我有这样的技术该多好,木雕可真神奇!”
活字印刷
看完木雕展示,我意犹未尽。接着随着人流我看到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一个个长方体小木块搭建而成,每个小木块上都有一个反着的字。只见摊位上的叔叔先用铅笔在小木块上面写了个反过来的“生”。然后叔叔拿着刀,沿着笔迹,把外围的切开、丢掉。随即,他再用同样的方法刻了“先”“后”等字,并把这些小方块放在了一长方形的框架中。一切都准备就绪。叔叔快速地在其上刷了一层墨,然后找准位置,把白纸覆盖其上,用力一按,黑色的字就贴在了纸上,一笔一画都很清晰。看着一张张新鲜出炉的纸,我不禁感到了我们我们民族的智慧。
这次,学校“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让我收获了更多关于非遗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人和其他学校的校长和许多上级领导一起来到我们的校园进行启动仪式。
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丰富,为城市文明提供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非遗”的六十一项技艺和民俗等先后被列入区级“非遗”名录,其中“彩石镶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彩石镶嵌和泽雅屏纸制作技艺配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还有十几项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泽雅屏纸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市级“非遗”生产基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操场上看那些展板,总共有十五项。我最喜欢的是温州米塑,用米粉和面,再加上颜料,加上一些手工制作。瞧!一个栩栩如生的东西就做出来了,米塑老师做了一个超逼真的小人,别班的同学叫老师送给她,米塑老师还不舍得呢!
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得走了。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的作文1
常听说非遗,今天我才零距离的领略了我们东台的非遗文化。下午,老师带我们到百盛广场,只见那里摆放了很多摊位,有安丰麦秸画、东台陈皮酒、许河猪头肉等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
老师告诉我们,东台虽然不是上海、北京那样的国际大都市,但它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有很多的民间艺术高手,自创或者传承了艺术佳品,也正是他们的坚持,我们才可以在多少年后的现在,仍然可以欣赏到这些精美的艺术。
我一边看,一边品尝,哇,富安酥儿饼香甜可口,猪头肉入口即化,真是人间美味。突然,一个老奶奶正在展示的.作品深深的吸引了我,是麦秸画。这么细、这么小的东西怎么拼凑起来,变成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画呢,我带着疑问仔细观察。只见老奶奶用一把小刀和尺子,将细细的麦秸小心剖开,用剪刀剪成需要的形状,用胶水粘在纸上,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片刻之后,就画出一张美丽的图案。真的让我叹为观止!我心想,这么耐心细致的活儿,我可弄不起来。
突然听见一阵掌声和欢呼,我赶紧来到了这个哨子糖的摊位前,只见一个爷爷双手灵活的转动着,一个不起眼的糖块在棍子上翻滚着,一会儿他吹了一口气,一个栩栩如生的猪八戒就出现在我面前。我要个孙悟空,我要个刀,小伙伴们叽叽喳喳的叫着,爷爷都如愿的送给了我们,心里的那个乐啊,就别提了。
我想,东台的非遗来源于热爱生活,创造美的劳动人民,更要靠我们这些年轻一代继续将他们发扬光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的作文2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星期三下午,阳光明媚,我们全班同学兴致勃勃的来到非遗文化中心,来欣赏各式各样的国遗风采。
穿过长长的走廊,走上楼梯,我们来到了非遗文化中心。一进门,同学们就四散开去,我朝四周望了望,忽地有个东西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原来是一座黄杨木雕。
我急忙跑去看,只见这个作品边上写着:“苏武牧羊”四个大字。我便细细观察起来,只见苏武手中执着节龙杖,丰富着它宽大的衣袖,他的眼睛正望着天上飞过的雁群,苏武的脚下,有三只小羊,它们形态各异,一直在低着头,似乎在寻找草吃;一直抬着头,望着苏武,好像在问:“主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呢?”,还有一只小羊,正凝视着远方,似乎是在思念它的亲友们。看着看着,我不禁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隆冬时节,凛冽的寒风一刻也不曾停歇,茫茫北海上,人迹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便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
我转过身,发现了一个“大家伙”,走进一看,原来是一条首饰龙,有好几层楼阁,每个平台都演绎着不同的故事,看!那是三气周瑜,农妇织布……个个栩栩如生,犹如一幅幅活生生的民间生活图。
今天的参观快要结束了,我看着这些作品,不禁感叹道:“我一定要保护好家乡这些宝贵遗产,让他们经久不衰,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