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世上的颜色有千百万种,数也数不清,但是,最为明亮的颜色永远是白色,而最为深暗的颜色永远是黑色。
在人的刻板印象中,黑色通常表示邪恶、不吉利的,像乌鸦就象征恶运。白色通常表示纯洁,例如新娘的礼服就是白色的。这些虽然只是传统的观念,却常常在生活中出现。近年来,有些人打破了这种观念,穿着黑色的婚纱上礼堂,跟以往的婚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创新的想法在现代渐渐显现。
到底在黑与白中,哪一个是扮演好人和坏人呢?在我的'想法和感觉中,其实我觉得“黑”就是坏人,而“白”是好人,因为,白色就是代表纯洁、善良,黑色就是代表邪恶,所以我才会这样子分别黑与白的,你们知道黑色和白色中,分别在哪而吗?就是在衣服上,黑较不容易脏但在炎热的夏天中却容易吸汗,白却是黑的相反。
黑与白不一定只有分好人和坏人,例:可以分颜色、分人生、还可以分好坏呢!若是我,我会两种都喜欢,因为黑色在衣服上,可以很好配衣服,白色是因为我想当一个好人。其实白色不一定是好人,黑色是坏人,因为包公的脸是黑色的,所以黑色不一定是坏人喔!
黑与白可以联想到许多东西,它们不只是调色盘上的两种颜色,当然,调色盘上也少不了它们,不过,生活中要是少了黑色和白色,那么一切都将变得古怪,像纸不会是白色的,铅笔写出来的字也不是黑的,黑与白可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黑与白,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而黑白画是一个很有趣的学习内容,下面给大家分享《黑与白》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黑与白》教学反思1
从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我认为比较清晰,课堂结构的设置也算紧凑,知识点的渗透比较深入,从组织教学、课题导入、课堂渗透、课堂秩序、学生的互动、多媒体的运用应该说较流畅,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了黑与白转换的要领,欣赏到精美的图片,提高了审美,但其中也有很多期待解决的问题。
教态方面,肢体语言还不够丰富,表情有点严肃,课堂还缺乏生动性,显得有点紧,仅有讲解、知识点还远远不够,不但老师明白,关键通过引导,还要使学生明白,从部分学生的表情看出,他们对问题理解得还不够,虽然四年级的学生相对一、二年级理性的多,但还需要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灵感、想象力。
照顾全体方面还不够,课堂总感觉是老师和学生^对`话的多,学生与学生之间适当交流的少,有个别学生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展示自己。
针对小学学生,知识点有些难,量有点大,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如何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题、不同的课型,知识点的难易、量的大小很关键,否则课堂会变成满堂灌,对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不利,这点有待进一步研究。这时可以把知识点分解讲解,课堂一定留给学生适当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以便对老师讲的知识进行消化。
本课搜集的图片虽不少,也很形象,但量有点大,应以精练为主,板书还有待进一步锤炼,要完整。
《黑与白》教学反思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人像与杯子”的制作过程,发现人像与杯子具有互补的关系,当我们将一张黑色长方形纸对折,剪去一只杯子的形状后展开,我们会发现两张人像的脸。反之,我们把一张白色长方形的纸对折,剪去一个人像的脸形后展开,我们同样发现中间留下一只杯子的形状。因此,创作黑与白正负形,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关键是我们要抓住谁是参照物。当然,有些学生画好样稿后用剪贴的方法,还是用涂色的方法,都能产生黑与白的双重视觉效果,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这种创作方法。
黑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并不是在创作过程中所有学生的作品都会得到两种不同的视觉效果,有些学生剪去一个图形后所剩下的图形并不能看出什么效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注意黑白图形的互补线条能否产生两种视觉效果,这值得去探索、去研究。
《黑与白》教学反思3
一、激发学生创作的情趣。黑与白,强烈的视觉冲击,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如非洲黑人的'牙齿与皮肤、钢琴的键盘、水墨画、太极图、白纸黑字等等,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欣赏自己曾接触过或见到过的黑白图形,初步感知黑白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黑与白不仅能让人产生直接联想,还会引起人们的错觉,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人与杯子,当我们观察的参照物发生变化时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发生不同。本节课通过二次欣赏,一方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可见美,另一方面通过感知作品中黑白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创作的情趣。
二、培养学生创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人像与杯子”的制作过程,发现人像与杯子具有互补的关系,当我们将一张黑色长方形纸对折,剪去一只杯创作黑与白正负形,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关键是我们要抓住谁是参照物。当然,有些学生画好样稿后用剪贴的方法,还是用涂色的方法,都能产生黑与白的双重视觉效果,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这种创作方法。
三、困惑:黑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并不是在创作过程中所有学生的作品都会得到两种不同的视觉效果,有些学生剪去一个图形后子的形状后展开,我们会发现两张人像的脸。反之,我们把一张白色长方形的纸对折,剪去一个人像的脸形后展开,我们同样发现中间留下一只杯子的形状。因此,所剩下的图形并不能看出什么效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注意黑白图形的互补线条能否产生两种视觉效果,这值得今后去探索、去研究。美与生活同在,只要我们带着艺术的眼光看世界,就会创造一个充满彩色的生活。
引导语《白夜》是贾平凹继《废都》之后,又一部以“西京”为背景的长篇巨著。《白夜》中的人处在一个变革的社会环境下,适者生存,他们也要面对社会的选择和淘汰。
白夜读后感
文/李方
《白夜》是贾平凹继《废都》之后,又一部以“西京”为背景的长篇巨著。小说写尽了人世间的官商九流、悲欢离合,全文以夜郎和两个女人的(颜铭和虞白)感情纠葛为线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市民生活的矛盾心态。
主人公夜郎是贾平凹笔下血肉丰实但却令人同情的形象之一。他没有高贵的出身,只凭着不断追求的干劲,独自来到西京城里闯荡。小说一开始,就写了夜郎通过南丁山,结识并追随着祝一鹤,但这段经历很快便随着祝一鹤的瘫倒而灰飞烟灭。事业上失意的夜郎只得寂心思于爱情。他喜欢心性高雅的虞白,而他却是一介凡夫俗子,地位的差别、宿命论的困扰使得夜郎痛苦不堪,他只有从同与他一般地位而且相貌美丽的颜铭身上得到爱情的慰藉。
一个不甘于命运摆布的灵魂最终在世俗的摧残下回归“本位”,这是夜郎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利的,在闯荡的过程中总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向左还是向右?人总是处在这样的一种矛盾之中,因为无论是选择了什么,对于另一种事物,却意味背叛或者是放弃。选择好的,放弃坏的,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根本无从辨别真伪和好坏,而夜郎在爱情上的选择正是如此。
人总是将自己置身于“两难”的境地,之所以感觉到“难”,是因为都有太强的'占有欲。要占有,自然就害怕失去。夜郎是幸福的,他在事业上失意后,有两个爱他的女人同时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但他又是痛苦的,他必须又要从中作出残酷的选择。最终颜铭胜了,因为她有了夜郎的孩子。整个故事看似就要这样结束了,但事实上,夜郎和颜铭并没有走到最后。他们生了一个丑孩,这让生性自卑的夜郎更是怀疑,他们最终因此走向了离婚。从颜铭留下的笔录中,夜郎得知原来颜铭美丽的相貌,竟也是假的!他们的婚姻以颜铭的出走而全部破灭。整个过程,使人对夜郎这个形象又怜悯又憎恨,怜悯其命运多舛,憎恨其其青红不分。
夜郎爱情的悲剧只是《白夜》故事的一个方面,它仅仅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对命运的抗争与无奈。面对选择,人会在失去一些东西时痛苦不堪,因为他们是感情动物,而一个社会在对人的选择与放弃上却不会这样。
《白夜》中的人处在一个变革的社会环境下,适者生存,他们也要面对社会的选择和淘汰。宽哥是贯穿小说始末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真的可谓是尽职尽责,并且还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但从故事发展来看,他很明显已经不再适应这个社会,而处处受人的排挤。房子分不到、妻子要和他分居,最终竟然连警察也无法当下去了,可以说,宽哥的存在,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强烈的讽刺。还有虞白,她出身高贵、心性清高,近乎于不食人间烟火,这是她最让人心动的地方,但也正因为如此,在淤泥一般的现实社会中,她也只能是孤芳自赏了。颜铭是作者刻意制造的一个悲剧人物,她经历了由丑小鸭变天鹅的传奇,但那美丽的外表并没有给他带来实质性的东西,反而加剧了丈夫夜郎对她的怀疑,她最终的出走,可谓是一种必然,因为这个社会她已经无人可信了,但一个弱女子会去哪里,她该怎样生存?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进一步思考。还有好多人物,他们选择着命运,而命运也同时在考验着他们,在一个浮躁不堪的社会中,他们只能是甘心的等待着命运的摆弄。作者在小说中有意穿插了祝一鹤,而他最早被社会所淘汰的,但这种出局并不是与世诀别,他或许也因此成了最早看透世事的一个,终日笑着,最终化为一只透明的蚕。
或许整个社会真像作者起的书名一样,“白夜”——黑与白,人在黑白交织的世界中生存,也在这样的现实中面临选择与被选择,选择意味放弃,在黑与白所构筑的世界中,放弃,或许也是一种美。
拓展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wā),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人物经历:
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
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高潮。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
199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废都》创作完成之后,倔强的贾平凹并未消沉下去。《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小说作品。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5年,获得鲁迅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012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
2013年中德作家论坛开启首日,贾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贾平凹说,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