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宅在家中,除了练功看书外,有时为排遣烦闷,也会翻出一直未曾观看过的电视剧光盘放一放。
《在远方》一剧,就因此而进入我所欣赏的行列。
该剧讲叙了一个我们今天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服务到的快递与互联网、从无到有的故事。
故事里又穿插着非典疫情(SAR4)、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等,一个接一个,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喘不过气来。
就如同小孩听鬼故事,越怕越爱听,而且越想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也是该剧成功之处。
该剧剧情的悲欢离合,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有时似乎山穷水尽,有时又峰回路转,牵动人心,引人入胜。
记得若干年前,曾看过电视剧《新闻启示录》,那是一部谈改革的剧,曾给人留下过耳目一新的印象。
如今观《在远方》,也有同感。
尤其是该剧对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的展示,与时下十倍、百倍于当年疫情之相比较,除了似曾相识的恐惧与悲痛外,更感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灾害之多,损失之巨,真不可同日而语也!
该剧主要讲了物流及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人物关系、把其间物流的每一步发展细节,随着剧情展现了出来;快递与互联网,状如欢喜冤家,既相爱又相杀,既互相抢地盘,又互相成就事业;从而使观众明白因网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之巨变。
该剧在讲叙一个底层的小人物姚远,如何艰难地创业,如何应对危机与机遇,如何进行人性抉择;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博奕,通过股权之战等,展示出一个草根人物的“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气概。
应该说,电影与电视剧比起其他戏曲来,更贴近于生活;因为它来自于生活,于是乎便还原于生活。
我以为,除了还原生活外,电影与电视还有一个引导观众向着真、善、美境界不断升华的作用。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春风化雨的引导。
正因为如此,观众在观剧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跟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与审视,比方说:
如果我是剧中人姚远,面对此情此景,我该怎么办?
如何去抉择?
怎样才会两全其美?……
似乎怎么去琢磨,都不乏其味。
而且该剧有些情节,引而不发,调人味口;大有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味道,使你欲罢不能。
剧中一些带有哲理的言论,也是可以启发人的。
再如,剧中反复出现的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也是我所爱听的世界名曲。
尤其是有过在外漂泊与饱经风霜的经历者,会在沧桑、悲愤、坚韧与希望的情感交织中,产生共振与共鸣。
音乐的神奇,除了其有着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外,其深刻与丰富的内涵,可使每个聆听者的解读,都各有领悟,各不相同;我想,音乐之神的高妙不也正在此处吗?
该剧在讲叙草根人物姚远的奋斗史时,也顺便将其狼性的气质展示了出来,从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中站立起来,向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奋勇前行;剧中的另一个人物刘云天,外表儒雅,又似乎霸道心狠,但正如该剧编剧申捷所言,其人“心有猛虎,细嗅薔薇"(东宝注:这是英国当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的诗句,意为再凶猛的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之时;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所折服。每个人都有其阳刚与阴柔的两面气质,只不过多与少罢了)。
追根溯源,因刘云天的家族,只有围绕着资本的尔虞我诈,缺乏可贵的亲情。
老子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淮南子》一书有言:“多欲亏义,多忧害智,多惧害勇”,诚哉斯言!中国有句老话:
日久见人心。
以马克思与为例,俩人初次见面时,马克思对的'印象并不好。
他认为面前的是个“庸俗”的商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俩人却成了并肩而行的战友。
姚远与刘云天也是如此,由相互对立、你死我活的敌人,渐渐由了解和理解,成了合作双赢的伙伴。
我较为认同编剧对路晓鸥与刘爱莲的塑造,的确,女人之间不仅有矛盾中的互撕互伤,还应有高境界的互体互亮,互理互解;相互退步,海阔天空。
爱的方式,并不单一,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师生情、朋友情之爱,同样丰富多彩。
况且,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一草遮慧眼。
更须知,人各有缘,不必强求。
事实上,剧中的刘爱莲已有了幸福的结局。
尤其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见识的女性,更不应有市井泼妇的低劣行为,否则有辱斯文,有伤大雅。
我以为,在面对情感、事业、理想时,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大格局、大襟怀,就应从他是否能从儿女情长中跳将出来,并在痛苦的经历中超越过去,从而进入理想的彼岸……
剧中的路晓鸥,是大学心理学系的优秀研究生。
表面看似乎冷傲,但其内心却是温情与浪漫的。她起初不过是把姚远当成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一个有着病态心理的病人,可通过相互接触与交往,并真的治好姚远埋藏心底、从不示人的心病;俩人的关系由此而升温,从一般的友情进入生死相恋的爱情。
在姚远的事业处于低谷时,路晓鸥以女友的身份全力以赴地为其排忧解难,辅佐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尽管俩人管理企业的理念不同,相互分歧也必然影响到彼此的感情),而当他事业有了起色时,路晓鸥又毅然离他而去,她要去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帮助姚远……
路晓鸥与姚远,似乎接近于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谬笔下的“局外人”。
加缪通过其中篇小说《局外人》,塑造出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角色,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诞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莫氏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而路晓鸥与姚远,表里似乎不一,其所做所为,并非俩人内心所想。
俩人在有意无意间,想逃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与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自己内心夲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说其孤傲也好,清高也罢,俩人并非心如枯井,麻木不仁,而是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
这是编剧透露的创作意图,是否达到,观众自有自己的评价。
编剧申捷坦言,想把路晓鸥这一角色,塑造成《纸牌屋》中辅佐丈夫的克莱尔。
克莱尔辅佐极具野心的丈夫弗兰西斯成为临时总统,然而事成之后,她却决定离开丈夫。
因为她已从极为理性,逐渐变得感性了;而且还重新思考自己与丈夫之间的关系……
《在远方》一剧故事的结局,路晓鸥因车祸成了植物人,以情义为重,待人善良的姚远,不离不弃地守护在其身旁,念着每天的新闻,盼望着她早一天醒来……
这是该剧结尾的一个悬念。
我想,精诚所至,将感动天地,其愿必成!
观众也是这么想的,编导无非是想冲破剧情大团圆的俗套而已……
在我看来,心理学的高境界,最终都会回归到宗教上去的,都会回归到老子、佛陀、耶稣上去的……中国的圣人,有“推天道以明人事”,“与天地而合其德”之言;所谓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也就是说,要使自己的行为绝不偏离光明正道。
通过探索自然的变化规律,从而使人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生存的变化规律是应相联相合的,是不可对抗的。
了然于此,也就会明白做人的道理。
故,我们不妨清醒时做事,糊涂时看书,大怒时听琴,独处时静坐。
高科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很容易会使人们忽视人类情感的主导元素。
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中言:技术控制了人。
当人类陷入见物不见人、过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的陷阱时,也就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乐趣。
人,岂可成为技术的奴隶!
人,不可放弃自我!
人,应诗意的生活!
剧中的霍梅,放弃了商场如战场的拼斗,带着疲惫的的身心,与同学合开了一处清雅的客栈。
她每天品茶、抚琴、打太极,练瑜伽等,正是诗意生活的体现。
后来,与霍梅结合的刘云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倦鸟思归,归向心灵也。
李白有序云: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太白之言,吾之所想也。
然而,疫情还未过去,面对时下各地传来的水灾信息与惨状情景,怎不令人悲从中来?
但愿天佑中华!
故乡在远方读后感1
抛开课本很多年后,再读鲁迅的《故乡》——随着吱吱呀呀的小船一起,再划进那个叫鲁镇的地方。
小时候对故乡的印象总是特别的美好——亲人,同龄的伙伴,最熟悉的地方和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从初中开始便在外地念书,只有假期才能回家,一般离假期还有一段日子,便开始焦切的倒计着时间。记得有一次放假,我和同行的同学为了去几公里外的地方赶最早的班车回家,我们半夜起身,校门未开就爬上靠墙的白杨,然后翻墙跃下,步行至车站还有一个多小时才开车。每每想起那份迫切的心情还让人激动。
年小的时候读鲁迅的《故乡》,也许无法完全理解一个中年人的感受,那时我也时常为村里一些外出的成年人而不解,不知他们为什么出去后很多年不回家,难道他们就真的不想家吗?他们在远方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故乡在远方读后感2
书是知识的海洋,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月依然去图书馆,依然是借书来看。
其中鲁迅先生的`《故乡》,深深的吸引了我。《故乡》讲述了“我”和闰土小时候的一些故事,作者与闰土在一起很快乐,但过了正月,闰土便要回家。一开始还有交往,可后来却再没有见面。后来,鲁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见到了闰土,可闰土却完全变了,鲁迅万万没有想到,两人似乎隔了一堵墙,没了儿时闰土亲切的一声“迅哥儿”,迎来的却是令人心寒的“老爷”,这是两人间的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曾经是如此的美好,但它却让活泼的人变得麻木不仁。旧社会真是可悲呀!作者希望故乡未来会变得美好,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新的道路。
故乡在远方读后感3
《故乡》是鲁迅一生悲剧命运的先声。它讲了鲁迅先生在回到久别的故乡时与闰土见面的情景,向我们展示了年代由盛转向衰败的过程。
本文中鲁迅的命运由此和整个近代中国人联在了一起,而且,他不准备从一个“文化优先”者的角度出发来展示自己思考到的一切。因之,这部故乡就使悲剧更加悲剧化了。为什么呢?因为闰土这个人物。鲁迅最先发现,无可救药的“国民”原来就是他一直以为活得会更鲜活也和自己最密切的人。故乡一下子成了故乡。
鲁迅童年正是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走向末路的时期,百草园、三味书屋都不可能阻止帝制中国末代所遭遇的冲击。在中国这次最深刻的转型过程中,民众的麻木性却并没有改善,他们更加委顿在摇摇欲坠的“优先”阶层之下,并没有借此而觉悟,实在令人遗憾。
故乡在远方读后感4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故乡》这篇文章使我被受感动。
这篇文章是写的闰土少年和中年时的对比:少年的闰土是紫红的小脸蛋,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戴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是中年的闰土却大不相同,他身材高大脸色灰黄有皱纹,眼周围红肿双手粗糙,浑身瑟缩。两人的感情也不如以前了。以前两人玩的十分开心并没有身份之分,但是中年的闰土已经对“我”十分恭敬两人没有那么好了,但是还可以谈上话!
这让我深深的明白了,身份竟然能决定一切。农民永远只能是一辈子农民。
后来“我”要离开了,“我”与闰土依依惜别,谁也不舍得谁,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离开的,也许这就是缘分吧!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不要以别人的缺陷去无端的歧视别人,要珍惜一切。
故乡在远方读后感5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鲁迅》名作。
看完《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剧中主人公从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激励半梦半醒的国人,用还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国人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做为一名中学生,我应学习他做事一丝不苟,他的每字每句时刻在启示我:大千世界有着深刻的道理,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在现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我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学习总结虚心向同学请教,从一点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难,敢于面对一切挑战,早日挑起大梁。
他写作的目的是唤醒我们封建社会里的那些知识分子。
看到赵克红的新著《梦在远方》清样的时候,正是拙作《中国古代十大旅行家》结稿之际。当从帝王巡游、官吏宦游、买卖商游、文人漫游、宗教云游、科考旅游、节会庆游的踪迹中抬起头来,看到赵克红的灵魂之游后,心头突然冒出许多关于时空转换的哲学遐思……赵克红把这部以游记为主要体裁的新作取名为《梦在远方》,颇感亮眼,同时也感悟到他在日常的游走中总能找到擦身而过的感动而呈现出来。
翻开篇目,全书共有三辑,每辑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构架体系,规整归纳,掀页起清风,蘸指吮墨香,一路读下来,依稀能听到作者灵魂的呢喃。
品悟人生是赵克红散文作品的灵魂。说茶中之道行,论玉中之情缘,言酒中之乾坤,读取的是作家的睿智,感受的是文人的清雅。
花是生命绚丽的呈现,亦是硕果的必要准备;花是大自然演进的逗点,亦是自然与人类对话的彩桥。赵克红从花朵、花语、花信、花开的声音里谛听生命的拔节,从花语的呢喃中破译生命的密码,从花翅的飞翔中捕捉自然的信息,从花影的摇曳中解构生命的意象,一朵花如一片霞般地说开去,字里行间,依稀能看到作者的笑脸。
故土、乡愁、童趣,更是作者思绪的天幕,那在记忆的屏幕上渐渐淡出的老树、枯藤、寒鸦、青蝉、板桥、石磨等关键词构成的乡景,给人一种悠远绵长的回忆。可惜,这一幅在中国的版图上存续了几千年的清幽空灵之气象,已愈来愈快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呆头呆脑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所谓的城镇化建设的铁铲正在改写这一页历史。一种文化的渐行渐远,另一种文化的日益逼近,带给人们心灵的是困惑和焦灼。
感谢赵克红,在纸质的.记忆画框里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幅景色和气象。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了一个交代:你的祖国曾经也有袅袅的青色炊烟,也有青青的原野田畴,也有片片的白墙黑瓦,也有亲亲的东邻西舍。一言以蔽之,也有灿烂优秀的村落文化、族群文化。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都是这一片故土、热土、沃土、净土的写照啊!这一种文化样本的消失,使人情何以堪!
赵克红有浪漫的情怀,更有正义的心性。他放眼巡视自然之美,也低首思索生命之谜。梦想、幸福之类的话题,一直是他言谈和文章中的主题。因了文如其人,他对梦想的追寻,对幸福的渴望,特别是对正能量的呼唤,总是那么神往和急切。他说:“正能量是春风,可以温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是火炬,可以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正能量去驱散人生的迷雾和阴霾,用正能量推动社会每一个锈蚀的齿轮。”可见,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是多么的强烈!
赵克红喜欢游走,不论是行走于大漠风烟还是草原云雨,不论是行走于山地幽谷还是名胜圣地,赵克红总是用灵魂叩问每一株花草,用灵魂阅读每一片云彩,用灵魂审视每一串脚印,用灵魂思考每一次远足。所以,他的游走,同样有对风花雪月的吟弄,但更多的是对自然之美的激赏;他的游走,同样有游山玩水的闲适,但更多的是对人性物理对应关系、因果互化的诠释。由此看来,他笔下的花草,就有了带芽的思想,有了含春的蓬勃。他在游走中看到的风景,就成为飘梦的云朵,诵禅的风语。
“洛阳纸贵”是由于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广泛流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飘着墨香的典故。因了千百年来这种雅风文气的浸淫和滋润,洛阳的文脉一路传承,美文佳构层出不穷,名画大书交相辉映。洛阳之纸仍然贵气氤氲。赵克红笔下的画家、书家、作家、诗人就是当今“洛阳纸贵”的代表人物。作为洛阳市作协主席,推介和传播洛阳的文学艺术成果跃出龙门,走向天下本是一种责任,所不同的是,赵克红的推介和传播充满了深情和诚挚。那拳拳之心的跃动、殷殷之情的洋溢,那每一个横撇竖捺,似乎就是他伸开的臂膀,深情拥抱着他的同行和挚友。由此,也鲜明地呈现出赵克红的情怀。
掩卷深思,心仍云游。繁忙工作之余,赵克红仍偷闲于茶余饭罢之后,把游走的眼中风景移植于笔端,把思考的碎片连缀成美文,这种勤奋和坚韧的精神实实令人感佩!
写下这些,其实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