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观后感 篇1
看到国防教育,我觉得火灾时,应该沉着的去面对,不要慌张。逃生时,不应该乘坐电梯,应该从楼梯下去。火大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快速逃生。遇到有毒气体时,如果很近,应先戴上防毒面具,再穿防毒衣。如果离有毒气体较远,有时间先穿防毒衣,再戴防毒面具。遇到空袭事件,我们应该进入防空洞,我们应该携带不易腐烂的食物、水、药品以及手电筒、证件等等。不应该带易燃物品、体积大的包裹。在防空洞里,我们要做到有秩序,中途不离开,听从指挥。自救时,我们要沉着冷静,选择适当的逃生方式。影片中还让我们了解了大型建筑物倒塌被困,我们应该怎样保存体力想办法寻找食物,等待救援。
国防教育观后感 篇2
人民空防知识,是一生受益的知识。人民防空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人防工程内不排放废水、废渣等。不能携带,易爆易燃、有毒,及大型物品进入人防工程。发现有损坏人防设施的行为,要立即制止。让我们用智慧的汗水,为祖国的人防教育努力学习,让祖国的天更加蔚蓝。
国防教育观后感 篇3
观看后,我学到了许多自我防护与逃生时该做的。当我们真正遇到火灾时,应该先用湿被子或毛巾捂住鼻子跑出门外,找到安全出口可以逃亡,在往安全出口那里跑的时候注意要趴下前进,可以避免吧浓烟吸进肺里。如果实在不行逃不出来,应先打119求救,等待消防队员来救自己。为了以防万一,最好准备一些用于火灾自我保护的工具,以免逃生时惊慌失措,丧失生命。
如果遇到国防警报,我们应该到指定的地方去躲避,带好自己平常的必须品,如:药、水、食物等必备物品。在那里我们绝对不能带易燃易爆的物品。
在和平的蓝天下,我们不能忘记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宁,是高于一切,重于泰山的。
国防教育观后感 篇4
这一部国防教育——“永远的蓝天”,让我学会了很多安全知识,还让我懂得了在各种危险的情况下该做些什么,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比如在发生空中突击后我们应该藏身于防空地洞中,并且应该带一些什么东西,不应该带些什么东西,防毒衣还是先戴防毒面具,还有在火灾时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事等等。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但我们现在看这片子是为了防止国家斗争对我们造成的伤害,还有什么突发事件。我希望永远不要发生这样的事,让人们为天空涂满了永远的蓝色。
国防教育观后感 篇5
在国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下,必须由国家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精心实施。人民群众同时也必须爱护国防设施。国防对于我们中国极具重要性,因此,我们要牢记国防教育。使我们的国家更和谐,富强起来!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加国防实力的重要途径。看了这些画面,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开父母的呵护中!是不是要看看我们的.祖国呢?过多的呵护使我们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面对着国防战士努力守护的祖国,我们真的问心无愧吗?
为了祖国,我们为人做事,学习必须有一种像国防战士那样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时刻敲响警钟,居安思危,用坚持不懈的精神求学问,让大家心中燃起熊熊爱过之火。
让我们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用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人防教育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祖国的蓝天更加蔚蓝,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一篇:《军工记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开创或从事的事业与这个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与这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当我们在电视上,报纸上,为他们的成果感到激动和自豪时,也许想不到,在这背后的是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他们用持续一生的波澜不惊,托起我们共同的骄傲,他们就是中国的军工人,他们很多是沉默了一生的人,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耀着一种军工精神——默默无闻、自强不息、无私奉献。
十七年的失败与失望,十七年的困苦与煎熬,只为辽阔海面上的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十年磨一“舰”,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向着心中那深蓝的梦想,无数人在坚守中成功启航;鹰击长空,剑啸苍穹,从一无所有到世界领先,点滴的进步都充满着挑战与艰险,只为那一刻的蓝天翱翔。这里没有勾心斗角的斗争,没有阿谀奉承的圆滑,有的只是一代代军工人的默默无闻。他们早已习惯了没有鲜花的日子,每个人都各尽其职,他们就是大千世界中平凡的无名之辈,但是他们却在用一生为不平凡的事业默默无闻的奋斗着。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技术落后就靠智慧与勤奋来弥补。无数次地失败,改进,测试,再失败,再改进,只为向着目标一点点前进。但是在无数次的奋斗中,自强不息的品质却被一代代军工人传承,促使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历尽艰辛,虽然备受磨难,但却一往无前的地一次次冲击极限。
不管是临危受命还是秉忠值守,不论是风吹日晒还是严寒酷暑,一代代军工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这不仅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没有人抱怨,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当我们在电视上为他们的成果欢呼雀跃时,他们留给我们的却更多的是“集体记忆”。
时光飞逝,岁月在每一代军工人的脸上刻满了抹不去的痕迹,一代代军工人就这样继承着军工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奋斗着,但是他们却没有抱怨,因为他们知道: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就是中国的军工人,他们的精神叫军工精神。
第二篇:往事尘封不住军工魂——《军工记忆》观后感
近日,央视记录频道正在热播大型军事历史纪录片《军工记忆》,为观众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国防装备艰苦卓绝的历程,讲述了一段段可歌可泣、催人奋进、感人泪下的尘封往事。虽然我们可能记不清那些军工人的名字,但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每一位军工人默默付出的辛勤汗水。军工人以他们的赤诚之心和开拓精神,书写了国防科研史上的传奇。这老一辈军工人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通过观看《“巨浪一号”潜地导弹》这一集,我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航天精神的内涵和精髓。
特别能吃苦
1965年春天,周总理宣布搁浅了三年的核潜艇研制重新上马。在国家一声令下,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拿起背包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可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一场肩负着使命,历经十七载潜心研究,克服艰苦环境,攻克无数技术难关的艰难之旅。刚到“巨浪一号”研制基地,所有的科研人员都被眼前的凄凉景象所震撼,没有实验室和资料室,工作人员就自己动手盖土坯房,没有办公桌就在床上画图纸。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巨浪一号”的总体设计和核心技术——固体发动机技术开始蹒跚起步。
特别能战斗
条件虽然艰苦,工具虽然简陋,差错却不能容忍。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夜以继日。科研人员为了尽快得出计算数据,白天黑夜不休息的连轴转,有的工作人员累出病来还坚守在科研一线中。那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就是模拟计算机,计算效率低,操作繁琐,用现代计算机一秒钟就能算出的结果,在当时却要一周的时间,甚至有很多的计算数据都是拿最基本的量角器和直尺得出的。这是需要多么顽强的战斗精神才能完成的任务啊!
特别能攻关
固体燃料发动机喷口的温度可达3000摄氏度,有最高熔点的金属钨也很难满足环境要求。科研人员通过夜以继日的攻关,进行数以百计次的高危险试验,终于研制出能够承受3000度高温,满足要求的复合材料,解决了固体发动机喷口材料的难题。美国“北极星”潜射导弹耗费了一百多发试验弹,还专门在沿海建立了一个水下发射试验平台,科研经费达27.5亿,这对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无法拥有那么完善的试验环境。于是在艰苦的条件下,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设计出了称作“台筒艇”的水下发射试验技术并获得成功,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正是这一次次迫不得已的土办法,书写了我国国防装备科研史上的奇迹。
特别能奉献
参与“巨浪一号”研制的科研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工作特别认真,对导弹事业非常热爱,他们把全部热情都投进了潜射导弹的研制工作里,甚至有些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导弹事业中。时任“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黄纬禄曾说:“中间不管失败多少次,那么你最后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除非你生命在成功之前结束了”。这句话说出了所有航天人的心声,也是所有航天人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巨浪一号”的研制成功意义深远,不仅为我国固体导弹发展铺开了一条路,也为我国的战略国防装备走固体化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军事和经济的不断强大,越来越多的先进国防装备研制成功,共同保卫着祖国的安宁。
中共中央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不同时期中国梦有不同的阐释,但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国防做保障。研制“巨浪一号”,正是那个时代我们要摆脱帝国主义核威胁的中国梦。在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实现了这个中国梦。研制先进国防装备不是为牟取利益而欺凌他国的手段,而是通过手握这些先进的国防装备,对他国产生有力的威慑,使自己在国际对话和博弈中,拥有更高的姿态和更重的话语权,能够以大国身份维持世界平衡的战略格局,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中国梦。同时,这也是国防装备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我无法忘记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的火烧圆明园的惨烈,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殒命海底的悲壮;每当回想起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飞行员王伟为驱赶入侵我国领空的美战机而坠机南海,内心都会无比悲痛。“落后就要挨打”,这朴实而深刻的道理是我们经过无数次的惨痛教训反思出来的,是要时刻牢记在脑海中的。如今,我们的国家逐渐强大起来了,可是依旧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周边安全形势,强大国防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当更多的先进国防装备保卫着祖国的安宁时,我们无法忘记曾经那些一生默默无闻的军工人。而身为一名飞航人,我感受到了无比的荣耀,也明白肩上的使命与责任之重。作为刚入职的新人,虽然我还不具备完备的科研能力,但我有奉献青春的勇气和满腔的热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牢记使命,发扬航天传统精神,为研制新型国防装备,强大我国防而努力奋斗。
6月26日,一部聚焦国防科技前沿“军工人”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军工记忆》,将登陆央视纪录频道,为您讲述那一幕幕鲜为人知的故事。该片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一代“军工人”将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总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对包装特效的要求是适当和恰如其分。对剪辑的要求是提炼节奏、烘托气氛。我们希望所有创作人员都对电视片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军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诚的认同。”
片中,“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这些当年的尖端武器装备,它们神秘的身姿和艰难的诞生过程,将使观众大开眼界。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军工记忆》中,展示了军工英雄的'光辉群像,既有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王小谟、杜耀惟等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也有徐鸿禧、刘维新等踏实肯干的建造专家和高级技师,而更多的,是无数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献给了国防事业的普通科技人员。他们或者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者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或者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每一种先进武器的诞生背后,都充满了预想不到的重重艰险,甚至惨痛的失败,而这些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落后的国力、国际的封锁、薄弱的科研基础、无法匹配的工艺水平,这一切都让军工人备受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
《军工记忆》采访了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界人士,将首次公开珍贵的影像资料,并拍摄了军工研制和生产的精彩场面,向世人展示中国军事工业的研制步骤和细节,并传递来自几代军工人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感力量。当您看到他们回忆往事时眼里闪烁的泪光,也许就能理解“爱国”的含义和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