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一):
这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 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一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留意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务必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此刻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个性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情绪。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应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透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不仅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透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蕴。让女子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澜说;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想来,女子能够挤身其中的一员,笑谈一下。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吃货。一个完整的女人,就应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又能够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而生活。既就应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又懂得适当的转换身份,轻盈的走入家庭-----杨澜《一问一世界》里如此睿智的回答。说得极是。:
林语语曾说;‘我们的身体都有一个饕餮精神的人,无可无不可,是人吃的东西女子都吃,越没吃过的越想尝尝,几乎如俗语所说;天上飞禽不吃风筝,地上走兽不吃板凳,不食人间烟火才算高洁么?恐是无人能做到吧!只有传说中去寻觅了。
男人不可下厨房,这种颇旧的思想,很让人费解,在女子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无论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会一个人生活,至少要会为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启算是一个正常人呢?对一个会做饭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会加分的,在我看来,锅碗瓢盆里碰撞交织的才是最朴实的生活,点起炉火,端起碗筷,里面传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盘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饪才是关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欢喝鸡汤,自打离开老家。妈妈炖鸡汤,总抱怨汤肉不如当年鲜美,那时愚钝,不明白好与不好,鲜与不鲜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论吧”,此刻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无不如此。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色香味俱全,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女子十分赞赏这种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压力中,还能有这种慢生活。惬意的栖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看的不仅仅仅是中国的美食,还有中国的文化习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背后有关食物的情感与故事,每一种食物背后的来源与创造,无不透露出中国千万种美食的博大精深“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国人的勤劳勇敢重视亲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在美食中感受到爱的味道!
忆苦思甜,一所幼儿园里,老师问小朋友;你们明白吃的大米是哪里来的吗?一个小朋友奶声奶气的回答。老师,我明白,是从超市里买来的。一笑,无言。孙子孙女都上小学了,但是,在当今社会,还有多少爷爷奶奶在追着给他们的宝贝喂饭。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么?苦不苦,三年困难时期,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快乐都于食物相关,鸟为食亡,人也一样,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人们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
《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爱上“那一个个采摘者、种植者、打捞者,以及持守传统制作工艺的烹饪者”,用那些我们熟知未知的食材,传达了有关于记忆的共同属性,击中的不是个体,而是所有人心。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离开家久了,就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也许我们并不怀念故乡,也许只是故乡对我们魂牵梦萦。
养蜂的女人说,结果我跟她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这些都是生活给人的最朴素最直接的感受与
也许我爸妈的饭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总是会想吃它,也许我想吃的只是那种味道,别人无法做出来。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会不会有那样一种味道,我之后再也没尝到过?
今天,很认真地看完了《十三邀》采访徐冰的一小时视频。
徐冰谈道:
很多艺术家的想法太有意思了,可展览一出来,立刻就没意思了,这不是策展人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因为人们必须通过这个系统来展示作品,必须证明“这是艺术”。
我们的想法是,即使艺术家和策展人拆掉“白立方”空间,他们脑子里的"白立方"也很难去掉,因此,不过是换个方法继续行"白立方"之事而已。因为“白立方”是一个范式、一种惯例,艺术生产、分配、交流,艺术世界的美学系统、组织架构、互动方式盘根错节、难以梳理。并且,范式一旦形成和成熟,更迭就很困难,因为人们首先很难背叛自己的知识系统,而知识首先是一种权力,权力宰制下的艺术世界看上去是流动的、开放的,实际上是封闭的、固化的。技术倒逼、社会改革等可能会成为这种固态的掣肘。
此外,最好的当代艺术家一定是超高智商的`,因为他|她要同时处理观念和形式两个部分。而当代艺术的困境也在于:观念说到底是理式世界,是第一层,而形式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第三层世界,我理解成是图像世界。一个人要用第三层世界来平行第一层世界,用图像世界阐释理式世界、用有形来建构无形、用空间来表达时间——能不出问题吗?所以,再好的、再鲜活的观念一旦被锁入空间里展示,就会信息损耗。
我们对趋势的估计是:把柏拉图还给柏拉图,把图像世界还给图像世界。艺术一定会存在,因为第三层和第一层世界虽然无法平行,但配比关系无法取代。只不过,在未来,平行的执念会被迫消失。艺术世界各个环节、各组成部分会被各个击破。范式会经历变革。一代人会被牺牲。
01《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一份崇敬的道歉,愿你拍出更好的电影。
在影迷群里大家断章取义的把老谋子对好莱坞的看法发出来,对于当下的好莱坞有他自己不屑一顾的看法,当然影迷群的朋友们更是把他看作电影界的“王境泽”
作为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两座金狮奖、一座金熊奖、金棕榈评委会大奖,那是张艺谋离金棕榈最近的一届,那年张艺谋的《活着》败给的是昆汀的《低俗小说》。八九十年代那是“第五代导演们”在国际上披金斩银,张艺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也是五代导演中率先尝试商业电影和市场化的第一人,96年的《有话好好说》、02年的《英雄》大陆电影的市场化的先锋的身影中一直都有张艺谋。
随着03年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和大量香港导演和电影人北上来大陆市场,大陆电影市场化和制片厂时代的逐渐远去,在这个逐渐形成市场化和电影产业的洪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张艺谋的身影。不管我们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第七代导演,张艺谋导演身为五代导演一直都是大陆电影重要的一块,或者说第五代导演们在大陆的大银幕上重来没有缺席过。
张艺谋身上的标签一直都不少、国师、国际名导,但是“低调”我认为是张艺谋导演身上十分重要的标签。当年对于奥运开幕式导演的选定,其实是有很多导演团队竞争的,李安团队、蔡国强团队、张艺谋团队,三个作为在国际上都是十分优秀的导演、艺术家,在国际影响力、艺术表现力都是顶尖的三人中,张艺谋有他对于色彩、形式感、造型的独特理解,这也许是张艺谋在竞争中胜出的原因之一,但是奥运会作为国家的脸面,在导演的选择上面,张艺谋作为大陆出身也是一名十分低调的导演,低调的作风也是张艺谋的加分项之一。
家庭出身的问题,从小给张艺谋就没带来过什么正面的影响,更给张艺谋带来的是深深的自卑感,也让张艺谋清楚的认识到收获的狂喜,并不能加大收获的成就感,只会加强下次失败的挫折。
埋头苦干,低调做事也一直是张艺谋拍电影一以贯之的原则,正如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定档之际,张艺谋的下一部新片《一秒钟》又已经开机了,已经年近70的导演依然充分释放着他的能量。
在“十三邀”许知远的采访中,张艺谋一直给我感觉是很会说,很能应对媒体的采访,但也许面对许知远一系列针对导演生涯的提问,和联系张艺谋自身思想的提问的时候,张艺谋又显得那样真实,能发现张艺谋在自我的理解是那样冷静,他对自我也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么一个人。
如果我们还是只拿着张艺谋的作品,去看张艺谋这么一个人当然会觉得,张艺谋作为导演也许在某一部电影开始,就给人感觉他在创作维度好像有一个巨大改变和落差。但张艺谋本身并不在意这种变化是否能满足所有人,他还是清楚认识到多方面的去探索,是一个导演应该去做的尝试。
张艺谋个人的`真实和冷静,我并不能在他的电影中发现他本人的这种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就是最吸引我的那部分。
很会面对媒体的张艺谋还是展现了,张艺谋他本身有他个人性的一面,不仅是让许知远让我更是让不了解他的观众,有了对张艺谋更多维度的认识。
最后帮张艺谋导演做一个广告,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将于9月30号上映,敲定国庆档。
02《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这事没人知道。
林妙可这个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张艺谋其实也说不上来。
他只是说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前因后果。
他觉得林妙可唱的问题不大,但是技术团队认为音准差,还是需要换一个。老谋子还特地请教了国外的团队,来判断这个算假唱么。然后大家巧妙的用了个“这算一个情境表演”的概念,换的了当时的逻辑自洽。
但是后来我们也知道,网友不买账啊。
林妙可因为假唱的标签变成众矢之的,而杨沛宜则被抱以普遍的同情。在当年和后来的一些报道中,会称赞杨沛宜的低调稳重及歌唱实力,说到林妙可则觉得她哪怕表演都满做作的。那时候吧会不自觉的感觉在看一部漫画,女主角是个有才华但是被压迫的小姑娘,现在台上的总有一天会被女主角+仙女的角色打败。
但目前反转并没有出现,杨沛宜现在是个有才华、低调但表演评价不错的小姑娘(也该是高中生了吧),林妙可上了南京艺校,容颜的辨识度也没有小时候那么高。
当年那些认为一个被彻底耽误了,一个将得到风光无限的预言也没那么准,她们的道路就目前来看,仍说不上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判断不了未来会怎么样。
老谋子在访谈中说,早知道应该坚持一下,就没事了。
但是谁敢说,坚持了以后就肯定都买帐了?林妙可会不会因为音准问题,被搞上风口浪尖,也不知道。
虽然对于林妙可的质疑不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也有很多声音渐渐认为,林妙可也只是个“受害者”,她作为一个孩子根本无法选择当时的情况,不要说她,连张艺谋当时也瞻前顾后,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孩子,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恶意和责任,“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追着这件事不放么?
这些转变和声音其实引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到底是谁。
在张艺谋那个年代,他可能是知道“我们”是谁的,就如同开会,党员和团员就是“我们”,不是的(也就他一个)要默默走开。
人们总想不停地划分出“我们”,你是同情林妙可的那个“我们”,还是反对林妙可的那个“我们”?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这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多元,每一个人身上可能都带着多多少少矛盾的,流动的观点,我这个时候是这个想法,过了一段时间是那个想法,我还是那个我,但是“我们”还会那么团结一致吗?
而这种现状,正是张艺谋这一代导演在年轻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在经历,但是找不到规律的现状。
在张艺谋年轻的那个时候,找到一条“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道路”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集体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小部分人是可以牺牲的,这天经地义。
就如同在奥运舞台上,为了让大多数人听到好听的声音,看见可爱的面容,林妙可和杨沛宜,是不能够完整出现的,她们一个贡献了声音,一个贡献了姿态和容颜。
哪怕她们自己不想这样,哪怕张艺谋这个总导演觉得没必要这样。
但成长于照顾大多数利益的张艺谋,仍然下意识的认为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情绪。
然后不是那样。
而且越来越不是那样。
从“大多数人”都攻击林妙可的假唱,到越来越多的声音指出林妙可及其家庭的身不由己,或者到对张艺谋甚至整个团队的体谅……虽然观点冲突仍然不断,但是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当下的想法,就要在当下表达。
我们现在说话,评论,也喜欢说“如果事情没有反转……”,也就是说,太多的时候,事情会有改变,甚至反转,不是因为一开始描述错了,而是有各种角度不同的描述。
个人主义,其实多多少少带着茫然和不确定性。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很重要,但是我们自己到底有多重要,我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声音会变成什么样的力量,在我们发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
如果说这次张艺谋在那里说“如果坚持一下就好了”,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想法的话,我理解是:还不如承认自己不知道。
坚持一下,不是因为要改变什么答案,因为答案不可知。
坚持一下,其实是为了求自己一个心安,找自己的一个可能。
除了力求自己的心安,对于其它人的反应,我们不知道。
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人的反应不可控,也不该控。
张艺谋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林妙可假唱后的轩然大波),许知远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有些访谈播放后的全网……黑),我们当然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决定后的后果。
别人对你的反应可能也只是他一时口快,或者无心之举,打法打法时间,但可能会对你自己造成不小的冲击。
你越在乎别人的反应,你就越容易陷入冲击的泥沼。
这种冲击,就是我们现在个人主义的代价之一。
也是自由所带来的代价之一。
你说的一切言语,都有可能带来负面的评价。而且你甚至分不出到底是负面多,还是正面多,或者干脆是不知所云的话语多。
虽然我们可以起许多调侃的词对待反驳的人,说他们杠精什么的,但是不要忘记,这些ID后面,就是一个一个的人。他们也在说出他们的想法,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个人,是真实的,这个需求,是合法的。任何反馈,都有概率,让人发现,赞同,或者反对。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某种心情,变成某个杠精。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可以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年代。没有斩钉截铁的权威,也不该有这样的导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知道,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我们明明不知道,但是要装出我们知道的样子。
承认无知,才能进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只有不停拷问自己,才能慢慢前行。
自由有代价,自由也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你不要揣摩,不要预测,你拷问自己,然后说出你想说的就好。
只要你合法,你就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批评,也可以被批评。你可以表扬,也可以被表扬。你可以无视,也可以被无视。
任何反应,都不可预测。
我们都会渐渐习惯这种不可预测,既然说什么话都不可预测,既然已经没有“绝大多数会赞同的套话”了,所以也许大家反而更加诚实,诚恳,公开,透明。
我不知道我说的别人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于是,我只是说我想说的。我知道我说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反馈,我可以在乎,也可以不在乎。关键是,我要怎么坚持说出自己所想,坚持寻找到我自己,而不是期待有人生的救世主。
寻找到自己,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接受自己选择的后果,才是我们最值得过的生活。
这种寻找、突破、反思,接受,张艺谋在《十三邀》第三季访谈里其实也表现了。
看十三邀,经常会觉得很饿……
虽然许知远说他觉得十三邀都快是行活了,但是其实,采访不一样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角度的兴趣。
比如我看张艺谋,他生于集体主义时代,也经常说要照顾大家的情绪,但是他也是非常愿意往个人主义元素在走的导演——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想他很难摆脱年轻时候集体主义带给他的阴影,但也带给他的机遇;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仍然在尝试自己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他说,我是一个不太爱惜羽毛的人,这就是一种尝试的代价,他愿意付出代价,然后看见自己的某种可能性。他拍活着,也拍商业片,现在则想拍替身的故事,感觉就是当你背负着集体的力量和利益,但又有自己私心杂念的时候,你是谁,你知道你行为处事的后果吗?他的确有迷茫后悔的时候,比如对林妙可的不坚持,也有各种自己不被认同的时候,比如筹备了几年的片子骂声一片,但是他没有停下来。
当我们关注自己,知道要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停下来。
我们总是用50、60、70、80这样的数字,来称呼着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在以前,我们总是觉得每个时代的人,会有一个多多少少共性的思想,80后怎么想的啊,90后怎么想的啊,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问题。但是现在,这种分法没有多少意义,与其追求时代的特征,不如尊重时代的多元,每一个人,都既可以承认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这次访谈,其实我比较中意的也是张艺谋坦然地说出自己可以不爱惜羽毛,是的,当一切无法预测,也不应该去控制的时候,我们承认自己的不知道,用一点点代价,去突破个人的可能。
去突破个人的可能,去找到那些还未找到的,自己的灵魂碎片。如果你自己不重视你自己,你可能被诱惑,可能被利用,可能被无视——已经没有一个“我们”老教导你是谁了,你只能自己尝试,成功或者失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便利,和负重。
03《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大早上起来看了这一季的第一集,许知远和张艺谋两人的对谈十分流畅,张艺谋也是个十分健谈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当许知远问道:…你有想超越时代的欲望么?张艺谋没有犹豫“你还想超越时代?能把事儿做好就不错了。你放心,这东西人走茶凉。”
许一下就语塞了。许知远还是那个许知远,他在乎时代精神,在乎思想深度,在乎普罗大众的人文素质,他信奉精英文化,他对当下的时代也一直充满反思与批判。
但是被誉为大师的张艺谋却不这么想,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不足,他在做好艺术的同时也并不会排斥商业。
张艺谋谋的确很真实。
再回首十三邀这两季的采访对象,从大师级的导演学者,到第二季的李诞以及这一季的流行选秀的偶像孟美崎,许知远也在尝试放下姿态,去接近他口中的“年轻人流行的粗鄙文化”。
这是许知远的妥协,不过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是俗人,别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