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利益风暴观后感3000汇合80条

利益风暴观后感3000汇合80条

时间:2020-08-03 22:10

商海通牒

2008年金融危机给电影界提供了太多的素材,好戏是一部接一部。如同感谢四爷雍正让清宫戏在中国荧屏盛久不衰的心情一般,我们也需赞一赞金融危机影片给我们带来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

看了介绍领导拯救苍生事迹的Too Big To Fail,看了充满怒声质问的Inside Job ,还是来看这一部从业界即投行内部视角出发的Margin Call吧。片名中文有译成《商海通牒》、《利益风暴》,其实这个词的本意是追缴保证金通知。做过期货交易的人都知道,缺少保证金,马上就会被期货公司平仓了,血本无归。

这部电影中名星云集 ,凯文·史派西 、杰瑞米·艾恩斯 、扎克·昆图,还有多年不见的黛米·摩尔,电影获奖不少,包括第 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提名。《纽约客》评价称《MarginCall》算得上 2011年好莱坞制作的“最有种”的电影,也是以华尔街为背景的影片中的佼佼者。

商海通牒观后感【篇二】

电影讲述的是2008年金融风暴之前的24小时内,在一个投资银行内部发生的所有事情,片中没有指明是哪个公司。

时间应该是金融风暴的前期,这个机构已经在大规模裁员。被开掉的风控总监把未完成的一个估值模型交给了一个初级交易员,结果交易员计算后发现,按此估值模型,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大量的MBS(抵押证券)头寸将会因为市场波动以及美国房地产市场倒退而产生超过该公司总市值的损失。因为平时杠杆用的太厉害,一旦出现下跌,公司需要赔付的价值会远远高于公司的总值,只有破产一条路。具体就不介绍了,看前面的两篇影评。用他们的话说,the music is about to stop……

怎么办?这才是关键!24小时内必须马上处理,因此片子的节奏不亚于反恐片《24小时》,投行精英彻夜不眠开会决策,估计他们也习惯了。当然,要想成为金融业界打不死的小强,又没有 Jack Bauer 的身手,只能选择坑别人了,也就是把这些产品快速出手。

一句话,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这部电影把投行的生活、投行众生象一一展现给我们,投行人物从低到高挨个都出场,观众观其言察其行,顺便了解一下其背景、收入和消费后再作评判。

影片从侧面给出来这些人的来历,比如一个是 MIT的博士,主要研究火箭科学,一个在公司工作了十九年的老中层,曾经是一位桥梁专家。都是牛人,擅长数字,擅长计算,却在不知不觉中算计了普通人的生活。

对于收入方面,初级员工的年收入是25万美元,更高一层的部门经理年收入则达到250 万。收入高支出也高 ,影片里清楚地给经理自己算了一笔细账 ,125 万税,30万还贷款,15万孝敬爸妈,15万一辆车,7万5千吃饭应酬 ,5万买衣服,存40万以防危机 。还有12万5呢 ?大概7万6花在了妓女身上。坐直升机出现的投行最高层即大老板呢,一年的收入有8600万,身价数十亿。单凭这工资条,也难怪会有占领华尔街运动。

但是大老板却说了,我能坐到现在的位置可不是靠智慧。大老板告诉我们了,金融行业只能靠三种方法活下来,be first,be smarter,orcheat。要么占先机,要么更聪明,实在不行就靠坑蒙拐骗。这也是现在为什么在中国大家开始一窝蜂地去搞互联网金融、社区银行,试图抢占先机。不过,当所有人看到利润都要进入这个行业之时,这个行业必定会出问题,就象法国名酒拉菲被中国人喜欢之后,最后的命运大家都知道。竞争激烈,产生骗子,骗子一多,行业毁掉。

坑人?还是破产?这是个问题。对于大老板来说,在这个行业混了这么多年,直接就给出了答案。他说 we don't cheat,但是要be the first to sell。老板总是高明,理由也是冠冕堂皇。把自己明知道马上一文不值的证券低价清仓,fire sale ,能卖多少卖多少,这是不是对买方的欺诈呢?

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从法律角度确实很难回答,而且买方也很难证明。当然,自己人中也有反对的声音,交易部的头目山姆强烈反对。

“我们正在把毫无价值的东西卖出给自己的交易伙伴,我们正在搞垮别人的事业,彻底的。以后,没有人会买我们的东西。”

说职业操守也行,业界良心也行,因为山姆知道“盗亦有道”,如果马上卖给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生意伙伴,尽管投行可能会幸免于难,但损失由别人担,自己也将从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单。可是现实残酷,别人不死你就死。面临选择,最终山姆也同意了。当然,为了鼓励交易员们,对于卖出多的,给予每人的奖励高达100多万美元。最后这家投行成功脱险。

卖完之后,大老板安慰下属的话,说得很是精彩:

“怎么,你觉得我们今天让一些人破产了。但你做这样的事情都快40年了。如果你觉得这是浮云,那所有的都是了。这就是钱的事儿,这没什么不对的。现在和原来也没什么区别。1637,1797,1819,1937,1957,还有1987年,天啊!都差点整死我。1992、1997、2000年,不管怎么说。都是同样的事情,周而复始的,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我们会想要控制它、或者阻止它或者减缓它的发展。可是我们从来都没能改变过什么。我们只能应对。如果我们做对了,就能赚到很多钱。而如果我们做错了,就会被人们抛弃。一直就是这样,以后也会一直这样,赢家和输家的`比例是不变的。快乐的小二货和可怜的倒霉蛋。世界上就是肥猫和饿狗。现在世界上可能我们这样的人比之前多。但是比例,和原来是一样的。”

这段话说得真是够经典,把金融业的冒险的原因与世界的真相统统告诉了我们。对于金融业的冒险,波斯纳法官写过一篇文章“ Is Banking Unusually Prone to Risky Practices?”,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金融行业,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金融业也是物竞天择,追求fitness 而不是 goodness ,冒险而不是保持道德,这样才能赚大钱、出高薪、招人才,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对于世界的真相,永远是弱肉强食,2:8原则才是普遍原则,公平与正义永远只能是相对的,能做到机会公平就很不错了,更不用说实质公平。

影片中的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对于普通人的质问。金融危机后,示威者举牌抗议,发起占领华尔街运动。可是,没有普通人的贪婪,金融危机能发生吗?把责任都推到华尔街精英身上,公平吗?导演用一段华尔街老人教育新人的话点题:

"If you really want to dothis with your life you have to believe that you’renecessary. And you are. People want to live like this in their cars and theirbig f***ing houses that they can’t even pay for? Then you’renecessary. The only reason they all get to continue living like kings isbecause we’ve got our fingers on the scales in their favor. I takemy hand off and the whole world gets really f***ing fair really f***ing quicklyand nobody actually wants that.They say they do but they don’t. Theywant what we have to give them, but they also want to play innocent and pretendthey have no idea where it came from.That’s morehypocrisy than I’m willing to swallow. f***them."

在圣经故事里面,耶稣曾经说过,如果你们觉得自己都是没有罪的,可以拿石头砸有罪者,于是众人便散去。在金融危机之中,普通人真的无罪吗?每个人都要美梦成真,要香车豪宅,2:8原则决定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政客们必须迎合这种贪婪才能获得选票,于是政府有意放松监管而鼓励买房,于是金融业放大杠杆并转移风险,最终一地鸡毛。就象上文所引中说的那样,金融精英只不过是把手指放在天平上以帮普通人美梦成真,一旦松手,他们的世界便打回原形。

金融危机电影《商海通牒》观后感【篇一】

艾瑞克—华尔街一家大型投行的风险部门主管,被上司公报私仇,在一轮大规模的裁员中,首当其冲被裁撤掉了。

但是艾瑞克正在进行的一项风险研究尚未完成。作为主管风控的主要负责人,艾瑞克发现在日常风险监控中,该投行基于通用模型定价的资产,已经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投行之间的竞争是残酷的,所以被裁撤掉的员工要被立刻监视离开,连用于通讯的手机也要被立即中断。艾瑞克的心中充满愤怒,但是出于职业操守,他把未完成的工作交给了自己的徒弟——风险管理员苏利文。正是这一行为挽救了整个公司。

苏利文仔细研究老师的成果,填补了漏洞,发现,原来的模型错了,风险预警机制已经失效,公司面临巨大风险。得到这一消息,公司高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次日开盘将公司经营的抵押证券MBS全部清仓,最大限度的收回资金,挽回损失。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就这样被推倒了。

面对从天而降的馅饼,许多华尔街的投行精英竟丝毫没有怀疑,每个人都怀着捡了大便宜的喜悦心情,积极的投入到‘接盘侠’的行列之中。而这场金融海啸中,唯一的获利者就是最先嗅到了危机的这家投行。

关于这部电影,网上有许多精彩的影评。专业影评人的文学功底非同一般,一部电影被他们描述的跌宕起伏,精彩生动,但是我想在这里讨论的是这些评价中带有的、针对金融从业者的一些偏见和误解,以及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为金融从业者正名。

‘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

‘资本操纵者贪婪的本性、阴险的计谋、凶残的手段、冷漠的绝情’

‘公司的高层对这些即将到来的金融界的危险既无所畏惧,也不知羞耻’

看看网上的评价,这样的言论不绝于耳,盲从者也乐意看到有人为种种社会怪象找出了一个替罪羊,让他们在生活高压中层层积累下的压力和情绪有了一个肆意宣泄、喊打喊杀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肯学习一些金融知识,并愿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你就会发现,事实果真如此吗?

金融危机发源于万恶的投行吗?

“我不是经济学家,对于金融危机这个词我没有办法做出专业的解释。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大体明确,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挤泡沫’的过程。可是泡沫是哪里来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一定是市场先积累了大量的泡沫,然后才有了后面的‘挤泡沫’。以上证指数为例,如果大盘涨到5000、6000、10000肯定是有泡沫,但是大盘跌到2000、1800、1600的时候谁能站出来说市场有泡沫?只有当市场价格严重高于实际价值中枢的时候,市场才会有严重的泡沫,才会有后面惨烈的‘挤泡沫’的过程。

谁先戳破了泡沫?大家都有过吹泡泡的经历,泡泡吹的越大,其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等泡泡吹大到它的极限,它自己就会破裂。市场的泡沫也是同理。不论市场怎么上涨,总之它不会涨到天上去;市场涨到它的极限,不用太大的力就可以被打下来。戳破他的人可以是‘万恶的投行’、‘万恶的地产商’、也可以是‘万恶的收藏家’,或者是‘万恶’的其他什么人,总之总会有先知先觉的1%们发现市场存在泡沫,他们认为市场泡沫膨胀一定会有个极限,之后就会有一个价格回归价值的过程。

对,就是这些‘万恶’的1%们在市场泡沫即将破裂或者是刚刚破裂的时刻,果断的离开了这个市场。不是因为他们做空了市场,市场就下跌了,是因为市场中已经累积了大量的获利盘,多头已经疲态尽显成为强弩之末,这个时候做空的利润空间巨大,你不做空,别人也会做空。2015年证券市场暴跌,许多人归咎于股指期货的做空才产生市场的暴跌,那么,2008年倒是没有股指期货,股市从6000一路狂泻到1600,那次暴跌的黑锅又该由谁来背呢?”

金融危机电影《商海通牒》观后感【篇二】

2008年金融海啸,美国著名的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消息一出,震惊世界。因为商界一直有Too Big To Fall(太重要以至于不能倒下)的潜规则,所以当这个有着158年的超级投行的最终倒下,也说明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深。

国家不幸诗家幸,人们预计马上好莱坞就会投资拍摄相关影片。影迷已经手拿爆米花等在电影院里,不成想等来却是老态龙钟刚刚出狱的哥顿·盖科(《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和头戴棒球帽永远在挑战山姆大叔的胖子迈克·摩尔(《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两部影片,前者竟让资本大鳄有了亲情的概念,后者虽有出色的资料整理和剪辑观念,但是又失之艺术气息。

直到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狮门影业慧眼识珠,迅速拍下这部由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初哥J·C·陈多尔、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扎克·昆图等数名男星共同主演的影片的发行权。美国以及全球的观众,才得以欣赏到好莱坞第一部能够如此清晰的解析金融危机起源的精彩独立制作影片。

影片讲述的正是2008年金融风暴之前的24小时内,一个老牌投资银行内发生的所有事情。根据影片的阐述,投行在三年内经营了一款将不同信用评级整合在一起的抵押债券,在发行了大量该类债券后才最终清楚其风险性,但是为时已晚,由于杠杆效应,一旦出现下跌,公司需要赔付的价值甚至远远高于公司的总值。而就在此时,“补仓”的.抉择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投行老板图尔德描述此情此景为“音乐停了,风暴来了”。

影片完美的遵循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定律,一天之内,一个故事、同一个场景,变化的只是人物的语言、状态和失焦的摩天大楼窗外景色。影片的终极问题,也和经典戏剧一样——当面对矛盾时,人如何选择,或者,用另一句话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来说,选择就是,卖掉不良资产,还是破产。当交易部的头目山姆拒绝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同行的时候,他认为:“我们正在把毫无价值的东西卖出给自己的交易伙伴,我们正在搞垮别人的事业,彻底的。以后,没有人会买我们的东西。”这是一个从事了34年金融工作的行家里手心中的职业操守,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盗亦有道”,毕竟自己手下的股票经纪人们即将把手中大笔的不良债权和股票卖给自己建立起程度相当深的买家、交易员和客户。如果成功,投行可能会幸免于难,但是金融业会受到巨大冲击,同时,自己也将从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单。

信奉曹操信条“宁肯我负天下人”的老板图尔德则认为,有必要“让公司走自己的路,哪怕让其他公司无路可走”。别忘了这位精神领袖对于自己员工——金融从业人员的教诲是:“更快、更狡猾或者干脆作弊”。也许正是这种认识,使得他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将债券和股票抛售的做法。

绝妙的是, 对于自己挑起的,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图尔德认为:“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样,周而复始,这种情况一直会发生,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我们只不过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我们只不过是采取措施,做对了我们赚一笔,做错了横尸街头。”图尔德对于金融危机的宿命式总结,精准的令人无可辩驳。

最后风险评估员彼得问山姆,转嫁掉不良资产是否正确时,山姆反问“对谁来说”,彼得回答“我不知道”,山姆则替人们回答:“我也不知道。”事实也是这样,当一个组织或者团体的规模以及带来的影响过于强大的时候,个人的属性就被衰减的无比渺小。在这种情况下,对错之间的界限就会开始模糊。一个错误的决定,既来自一个集合,也来自一个个人。不过,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即便资产缩水,拥有高薪的金融从业者也一定比工鞋阶层好过,这估计也是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兴起的原因。

有趣的是,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占领华尔街”运动并未开始。不过《商海通牒》毫不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个级别的年薪数目,最初级的如彼得和赛斯,大约为25万美元,交易组头目威尔250万,大老板图尔德自然更是高的没边,9千万的分红和年薪,身价数十亿。单凭这不平等到极点的工资条,就足以被工薪阶层棒杀。但是,话说回来,那些聚集在华尔街,举牌抗议的示威者,又是否真的无辜到可以随便向华尔街大鳄们扔出石头?一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又是否只是投行的金融精英闯下的大祸?对此,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片中有一个场景,评估员塞斯问长官威尔,这次的危机会给平常人带来的影响,威尔这样反击塞斯的内疚:“这些普通人,他们想要的生活就是香车豪宅,但是他们根本负担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要,我们是他们豪华生活的根本原因。我们用手指在他们天平的一端压了一下,我们抽走手指,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公平社会,但是他们马上就会不干。他们想要我们给的东西,但是又喜欢假装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他们装伪君子比我强多了,去他们的吧。”当听到来自不同阵容的致命攻击时,不知占领华尔街的将领们,会作何感想。向来热衷于超前消费观念的美国人民,在使用信用卡预支舒适生活,利用金融衍生品大赚金钱的时候,是否也曾在心中暗暗担心过这样的一天?

影片的结尾,投行成功将大部分债券和股票分摊给了更多的同行,一场危机已经在所难免。山姆来到前妻家的草坪,为自己死去的老狗挖一份坑穴,面对早已形同陌路的前妻,和因为肝部肿瘤而辞世的宠物,山姆擦干眼泪,奋力铲向地面。直到画面消失字幕升起,铁锹与地面的撞击声依然冲击着观众的神经,令人怀疑,死去的究竟是老狗,还是其他的什么?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