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伊始,妈妈带着我去图书馆选书,因为我喜欢旅行,喜欢途中的那些美丽风景,所以我挑中了一本名为《途中的风景》的书。
回家认真阅读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并非如同书名所写,而是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作者还在每篇作品后分享了他的写作心得。他把写作比作登山,而他在写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也就是作者所收获的风景。我在看完全书后,把这本书中的作品分成了生命篇、生活篇和感情篇三个类别。
生命篇里作者通过讲述人与野猫、小燕子的故事,提出了对于生命意义这个问题的思索。生活篇中描绘的生活有艰苦的、幸福的、有趣的各种不同的状态,但都展现出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情篇中既有亲情、友情也有朦胧的爱情。有些主人公与我年纪相仿,让我读起来有许多同感,也给我提出了许多问题。
我在闲暇时会想:如是我就是《地下室里的猫》中那个女儿,是不是再作些努力,就能把那只误入的野猫救出来?如果我就是《做成标本的小燕子》中的.“小姑娘”,是不是也会相信把燕子作成标本,它就不会死了的说法?如果我就是《风景》中的“侯静”,能不能象她一样勇敢地攀登上高塔?如果我就是《朋友》中的“雅丽”,是不是也会象她一样做出对不起朋友的事,造成终生的愧疚?这些问题,有的在我心中有明确的答案;但有些问题,我也始终困惑无解。
但无论如何,通过作者的随篇介绍,我对如何写好一篇文章还是有了一点点浅薄感悟的,比如说抓住细节、突出亮点。后来我在阅读中也开始学着去找亮点、抓细节,我想这对我今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也会有很大帮助的。
现在我就把这本张玉清老师写的《途中的风景》推荐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共赏风景。
【第一篇】
我们都是有梦想的孩子,执著地追逐着属于自己的梦想,不管风再大,路再长,都有属于自己的信念,我们走在追梦的路上。
夜色慢慢笼罩了城市,悄无声息。寂静的夜中只有笔沙沙地不断与纸摩擦的声响,柔和的白色灯光笼罩着书桌,繁忙的你又在做着题,猛然从题目中惊醒,仿佛听见了某种召唤,抬起头来,定定地望着由灯光反射在窗上的自己,有些迷惘,却又有几分坚定,一双澄澈的眼睛,忽闪忽闪地在望着自己呢。想到繁重的学业,即将迎来的大考小考,你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不能输给别人,你又将思绪转回了眼前的练习册。
是的,追梦路上有坎坷,有烦恼,我有时也想过放弃,就纵容自己一会儿吧,脑海间却又浮现出昔日老师的期盼,父母寄予的厚望,当年立下的豪言壮语转头又看了一眼那温馨的席梦思,深吸一口气。不,我一定能挺过去的!心中又充满了激情。
沉浸在美好的梦中,你睡得那样地香甜,可耳畔却突然传来了录音机英语磁带机械地声响和母亲轻轻地一拍:“起床了。”你极不情愿地缓慢地睁开沉重的眼皮,白色的灯光刺得眼睛生疼。经历了一系列的洗漱、吃饭后,你背起沉重的书包,又踏上了上学的征途。到达学校,也同样忙忙碌碌,交作业,收拾桌面可当同桌到来时朝你会心地一笑,同学帮你将作业卷一同交上去,向你借笔写名字的同学归还时的一声甜甜的谢谢这些细小却温暖地举动将困意驱散开来,而填补进来的却是让人舒服的温暖,又听到英语磁带中熟悉的课文了,奇怪的是,那声音格外的和谐。
尽管追梦路上让你无趣,充满艰辛,但身边与你一同追梦的他们给予你鼓励、支持。虽然你们一同竞争、奋斗,但依然是你的好伙伴,与你一起度过难关,分担苦难。
再看一眼你身边的同学们,心中顿时充满了饱满的幸福感,并肩作战,互帮互助,追梦路上有你们的陪伴,不孤单!
追梦吧,少年!
【第二篇】
我正走在追梦的路上,这条路的尽头是我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
“刷,刷,刷,”我正在阅读《百科全书》,翻书的声音不绝于耳,一个个知识从我眼前过去,那些天文知识、地理知识,就在这一次次翻书中懂得:宇宙中像太阳一样会自己发光的星球有多少个?月球上为什么有许许多多的坑洞?空气有重量吗?这些知识都在我的脑海中一遍遍的闪现,《百科全书》就像一个细心的启蒙老师,可以解答我的为什么,帮助我更好地学习,还给了我无数的课外知识,让我推开了梦想的大门,开始了追梦旅程。
但是,这有限的'知识哪能满足我的需求呢?没过几天,家里的《百科全书》就被我嚼过来,嚼过去,看了好几遍,家里的书,满足不了我的需求,便上网查资料,网上的资料多的数不胜数,我看得津津有味儿,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什么叫积雨云?人们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这一个个知识在电脑里都迎刃而解。还有变化多端的云彩,美丽绚烂的彩虹,这自然界的奥秘,在电脑里都不值一提,电脑上的无数知识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激起了我的探索心,我更加想要成为科学家了。
渐渐的,我发现,科学家并不是想当就可以当,必须要学好文化知识。比如说:未来预测宇宙中有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那将是地球废灭人类灭亡之日,要想堵截这一现象发生,科学家就必须计算出小行星的速度,算出撞击地球的准确时间,然后要进行科学实验——要多大威力的原子弹才能使小行星偏离轨道,这就要用到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等等知识。所以学好各种学科理论知识是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还要有实际行动,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掌握好每一课知识点,认真听好每一节课。相信只要坚持,梦想一定会开花!
我走在追梦的路上,前方的梦想在指引着我方向,让我不断向前。向前……
电影《在路上》于2011年拍摄完成,但是筹备却从1979年就开始了。买下了版权的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寻来了无数的人改变剧本,甚至亲自上阵,结果都不理想。直到2004年发现了著名公路片《摩托
不得不说,公路片对于中国的影迷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电影类型。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也想了很多的理由,最后只能把祸根归结到中国人太多了,走到哪里都是人,开到哪里都堵车!或许也正是这种情况,公路片里展现出的荒芜景色和主人公的颓废气息才让我如此着迷。
《在路上》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根据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改编而成。这几乎是一本自传体式的小说,而其提倡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也让读者在阅读上和剧本在改编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我们为之着迷的就是影片中主人公们颓废的生活方式。
依靠着杜鲁门总统的
电影《在路上》开始上路了,电影中的主人公同样在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上路理由。与我们不同,我们展开一次旅行首先要百度,找到“攻略”,然后开始存钱、订票、订酒店,最后打包行囊开始旅行。(
只需要抓起几件衣服塞进背囊就可以出发了,搭便车、打零工,一切顺其自然。有不少的影评人在评价该片的时候认为其没有交待清楚主人公们出行的理由。但是我不得不说,对于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青年,如果每一次出行都有充分的理由,那么就根本配不起垮掉一代的名头!所以在影片中导演故意忽略,让观众自己去寻找一个上路的理由。
电影《在路上》或许不会在中国上映,但是这部电影却有不少的大明星客串,“暮光少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蜘蛛侠女友”克尔斯滕·邓斯特、维戈·莫特森等等都参与了演出,使得该片星光熠熠,值得大家慢慢的去品味。笔者肯定你可以从影片中找到一件你曾经想做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所以就让《在路上》来弥补你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