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繁体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裏金刀血未乾。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译文】
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
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
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解读】
出塞,从边塞出发,常指军队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关,边关,边塞。(唐代的诗人眼中之景是)秦时明月照在汉时的边关。从秦汉至唐,三代都是军队强悍,民众享有和平的时候,其间也不乏外敌被边塞挡住,当然,也有不幸的胡马入侵的时候。秦汉之时的明月与唐时一样,边塞也一样的(位置,雄壮,苍凉),一个国家必须有自保的力量,军队、雄关、后勤、将领、君王等等。
万里长征人未还。(唐代诗人在边关上,想到的是,)之前由此雄关出征的将士,他们还没有回来,还没有达成出征的目的。万里之远,已非汉境,诗人思想惦念的,是征人的平安,军队的战果还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诗人想到的是)理想中的将领:武艺高超,声名赫赫(飞将)仍在边关(龙城)驻守,但使飞将在龙城。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让外族强盗从阴山(入汉境扰乱和平甚至从此使中原变为乱世)
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中原政权的力量不足以保卫阴山以南的和平秩序。比如汉代漠北之战后狄山主张和谈被汉武帝言辞逼问守一障月余竟被匈奴砍了头去,其时正是汉方大胜匈奴大败,但从百姓安居的角度看汉边郡的治安,显然还很不够,同样,汉武帝对和平的定义显然不低于不教胡马度阴山。具体到盛唐(安史之乱前),恐怕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即,当时边军将领中胡人被大量提拨,有忠于唐者,也有有祸心者,军队军纪,也是有好的,有不好的。如安禄山军中引胡人反唐,估计在之前双方就有勾结,则当地百姓被唐军胡人或非唐军胡人冲突欺压,恐怕也是露出苗头来了。胡马南来村舍空,多么可怕,但又隐隐可能会发生,在这时,有多少万里之外的功劳,对百姓而言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在眼前的边关就有胡马不尊唐律的事发生,如果不是大唐的有效统治能够达到万里之外,在那里的征战,又会多么的危险和脆弱呀。
【诗人故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的著名诗人。因为诗名在外,加上他本人豪放豁达,所以他与孟浩然、李白、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常建等人都结为了莫逆之交。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北游襄阳,就专门拜访了著名诗人孟浩然。当时孟浩然正患有疽病,按照医生的叮嘱不能喝酒。可久别重逢,两个好酒如命的诗人怎能不饮酒助兴?一场推杯换盏下来,孟浩然的病情加重复发,竟因此而死,这也让王昌龄追悔不已。不过王昌龄本人的结局也颇令人惋惜。根据元代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的记载:王昌龄辞官后,迁到了亳州居住。亳州刺史阎丘晓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他找借口害死了王昌龄。后来,河南节度使张镐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抓住了阎丘晓,将其处死,算是给冤死的王昌龄报了仇。
煮酒论诗词
《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开篇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述了明月依旧,边关依旧,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的情形,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月”和“汉关”互相对仗,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之气充溢全篇。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诗也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昌龄出塞的观后感】
诗人一着笔,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之遥远,空间之辽阔。“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让,不允许。“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南口1937》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作品,于去年开机,经过精心拍摄、制作,于今年党的生日前夕亮相。下面是语文迷网整理的电影
南口1937观后感【一】
78年前,以北京昌平南口地区为主战场,破灭了日本军国主义三个月灭中国梦呓的“南口战役”将首次搬上大银幕,电影《南口1937》正在北京昌平南口、河北怀来热拍中。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拍摄此片,更具意义。预计此片将于2015年底前制作完成后向国内外发行。
本部影片反映了抗战初期在北京、河北长城一线发生的一起军民奋起抵御外侵、共同抗战的可歌可泣的史诗性故事。淞沪会战、血战台儿庄、喜峰口等战役对于国人耳熟能详,但南口战役却因各种原因被尘封了近80年,历经两年多的深入挖掘后,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将再现这段悲壮与惨烈的战役。
南口战役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重要战役,1937年8月,中国军队在南口地区抵抗日本驻中国屯军进攻,挫伤了日军的气焰,延缓了日本侵华进程,中共中央当时的机关刊物《解放》说:“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
目前,《南口 1937》全剧组已转场河北怀来的影视基地拍摄年代戏部分。因为这样一个特殊的题材,又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拍摄期间剧组总能遇到一些愿意为影片出力的人,也使得剧组无论到哪里拍摄都很顺利。正是《南口1937》这部电影让大家团结一心,剧组也必将齐心协力,一起打好“南口战役”。
南口1937观后感【二】
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战争题材影片《南口1937》,今日发布先导海报、预告。这部以南口战役为背景,讲述南口小铁匠在战争背景下爱情、命运故事的影片,用好莱坞战争片的叙事手法,为观众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北京昌平的一段历史,堪称抗日版“老炮儿”。片方同时宣布,《南口1937》将于 2016年6月23日全国公映。
军民携手抗战小人物“老炮儿”撬动大情怀
南口,位于北平城西北45公里燕山余脉与太行山交会处,是北平通往大西北的门户,南口战役是当年正面战场抗日战役之一。《南口1937》此次曝光的先导预告片,不仅为观众展现了悲壮、惨烈、宏大的战争场面,还巧妙地融入了凄美、温馨的爱情、兄弟情、战友情等内容,真实描述了当年抗战大背景下国难当头,军民携手抗日的场景。
从定档海报上也可以看出,在硝烟弥漫的天空、尘土横飞的战场上,飞机、坦克还有奋勇抗战的士兵都在硝烟中模糊了,只有一把步枪清晰可见,步枪上顶着的一块破碎红盖头随风飘摇。正如“燃热血铸英魂誓死捍卫我长城”所揭示的,南口战役是中国军民在孤立无援状态下拼死抗争的一场战役,究竟这场战役走向如何? 南口小城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小人物又如何撬动大情怀,《南口1937》6月23日揭晓答案。
小铁匠迎亲遭袭击抗日版“老炮儿”血性抗战到底
影片以南口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充满着血与火、爱与恨的感人故事。在苍茫的林海间,守护英灵六十多年的老人赵铁锤无意中挖出了南口战役指挥将领龙飞团长曾使用过的武器――刀型剑。龙飞女儿闻讯后,带着保存近70年的父亲遗物——刀鞘来寻觅老人。这把刀鞘合一的利剑,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血气方刚的铁匠赵铁锤,在迎亲的路上,遭遇日寇袭击,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战争撕碎,他走上了血性抗战的征程。
影片《南口1937》以男主赵铁锤的视角,讲述了以龙飞团长为代表的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土,护我长城的英雄壮举,同时赵铁柱与将领、甜瓜等人之间丰富的故事关系也让影片比其他战争片更有味道。作为一部军民携手抗日电影,《南口1937》表达的.不仅仅是不应被人遗忘的历史,也是给观众带来心灵的洗礼。
导演走心之作追忆尘封七十年的历史
说起《南口1937》的拍摄初衷,导演朱丹透露,三年前在南口拍摄纪录片《古镇南口》的过程中,他看到一座座长城烽火台弹痕累累、夕日战壕交错依稀可见、荒草中还不时捡到弹壳和无名遗骨,让他感到作为老北京人,却对这场战役一无所知。他采访过多位群众甚至土生土长的南口人也对这场战役知之甚少。从那一刻起他决心要通过手中的摄影机还原这段尘封七十年的历史。
据悉,本片在南口战役原址实景拍摄,片中大量使用战争遗物真品,由中外特效团队运用现代三维动画仿真技术再现真实的战争场景,还原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影片在拍摄期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百余家新闻媒体全面跟踪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南口1937观后感【三】
回眸历史,少不了血雨腥风。电影《南口1937》、《绝战》把历史战役搬上银幕,惊心动魄之余,让人感怀革命先烈出生入死的艰辛和荣光。
6月23日,电影《南口1937》全国上映。《南口1937》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作品,于去年开机,经过精心拍摄、制作,于今年党的生日前夕亮相。《南口1937》由朱丹执导,徐宝琦编剧,孙洪涛、谢芳、杜旭东、刘继忠、张勇手、孙看等主演。
南口位于今北京昌平,南口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1937年7月底,日寇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为了灭中国,日寇紧接着沿津浦、平汉、平绥三路进犯,扩大侵略。英勇的中国军人和人民在平绥路方面组织了南口战役。南口战役于1937年8月8日打响,历时近20天,面对数倍于我军的日寇,中国军队顽强不屈,调集数万将士对日作战,用生命守护家园。
电影《南口1937》将这曲雄壮的英雄颂歌搬上大银幕。热血青年赵铁锤在娶亲路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未来的岳父被敌人刺死,未婚妻受惊吓而精神失常,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化悲愤为力量,跟着罗团长一起奋勇杀敌。影片遵循家国同构叙事,巧妙地将国仇与家恨联结起来,既呈现大历史的波澜壮阔,又充分表现人物的个体情感世界。同时,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质感,《南口1937》在拍摄中使用了大量战争遗物真品,这些军装、防毒面具、地图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