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安娜萌宝日记观后感集锦96条

安娜萌宝日记观后感集锦96条

时间:2018-09-12 07:07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丽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在欢腾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身为高官卡列宁(拉尔夫·理查德森 Ralph Richardson 饰)的妻子,安娜(费雯·丽 Vivien Leigh 饰)却在一次偶然中和伯爵沃伦斯基(基隆·摩尔 Kieron Moore 饰)坠入了情网,一心追逐内心感情的安娜不顾伦理道德的约束,开始了与沃伦斯基的同居生活。尽管安娜百般要求,但卡列宁依然拒绝了她的离婚请求,不仅如此,卡列宁还从安娜身边夺走了她心爱的儿子,禁止她们见面。

不久之后,安娜怀孕了,而噩梦也就此开始,流产、酗酒、药物依赖,接连而来的打击让安娜坠入了人生的谷底,但真正令安娜崩溃的,却是沃伦斯基对她日益冷淡的态度。最终,在沃伦斯基的背叛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走投无路的安娜在铁轨下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两小时把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体上来说,电影拍得不错,就是节奏快了点儿,以两小时来概括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够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个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纷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达到位的话,电影显得有点空洞苍白无力了。然而,电影也足以把整个小说人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因为抓住了精华所在。

电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同性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爱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爱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接受,当然,安娜也不会接受,所以她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爱情。关键是她选对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非常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爱情,当了别人的情妇,红杏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爱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己的情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己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曾经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爱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希望,我一直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可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话。可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希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爱他就不应该怀疑他,真爱他就应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爱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应该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性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人没有了活着意义,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直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应该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己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己爱着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己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不爱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第2篇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来,被搬上银幕演绎已经超过十次了。在此,我想说的是1935年葛丽泰·嘉宝主演的好莱坞版,1948年费雯丽主演的英国版,1968年塔吉娅娜·萨莫伊洛娃主演的苏联版和1997年苏菲·玛索主演的美国版。

我关注的是服饰。托尔斯泰原着中的安娜是一个深具审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绝不会惹人注目”。安娜很会打扮,擅长让自己盖过服装,而不是让服装的美胜过人本身。书中描写安娜的'衣服看起来总是很朴素,然而这却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朴素。这种风格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风靡全球,俗称“低调”。1935年的好莱坞显然还不具备低调这种贵族气质。因此,它的古装片只会一味追求华美——而这种华美,也只是好莱坞自己所以为的华美。在电影里,嘉宝版安娜穿得很啰嗦——领口、袖口、裙摆,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荷叶边。裙子和帽子点缀着一堆一堆纱做的花朵。当时的好莱坞对古装片的历史逼真性,还没有什么认识,因此仿古仿得粗枝大叶。在这个版本里,设计师设计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历史服装,甚至没有想到应该翻一翻俄罗斯19世纪的肖像油画。

费雯丽版安娜的每一套服装都与首饰配套。影片中的项链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安娜的项链令人过目不忘,其他女配角的项链也设计得很别致。设计师特别注重纱的运用,令费雯丽的造型非常华美——好莱坞同行在10多年前未遂的追求,终于在此得到了实现。不管怎样,制片商肯在服装上花钱,并且是花大价钱——这对电影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苏联塔吉娅娜版安娜,在造型上深得原着精髓。影片中安娜的服装样式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却非常优美动人,令人有模仿的欲望。片中,除了舞会上那件著名的黑色晚礼服裙摆拖地以外,安娜的其它裙子不再有长长的裙摆。并且片中的大部分裙子都使用了浅色系,看起来很轻盈。安娜与

苏菲·玛索版的服装,裙摆后有一个翘起的裙撑。这个裙撑在设计上跟整体服装结合得很好,显得相当优雅,尤其是在舞会中跳舞,需要把裙摆提起的时候——女人在这个时候显得婀娜多姿。片中安娜的裙摆设计明显模仿了费雯丽版。但费雯丽版在跳舞时没有体现出那种婀娜的感觉。当然,这也跟舞蹈动作的设计有关。我一向不反对电影造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情况下,稍微脱离现实。我只要求这种脱离现实能带来一个美的结果。在视觉盛宴里,美丽是永远的王道。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第3篇

吉蒂说安娜应该穿粉紫,但是安娜一身黑裙亮相舞会,全场惊艳,自此沃伦斯基的眼光就没有离开她,于是安娜的悲剧,或者是命运就开始了。这是奥唯一记得多少年前电视里面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场景。

新的电影颇有舞台剧的景象,安排布置场景切换流畅自如,音乐是托尔斯泰的台词,解说着原著里的独白。安娜一心想要的是精神的富有,可家是一处精美的房子,丈夫是善良却毫无共性缺乏爱的贵族模范,安静可爱的孩子,生活安排得完美如样板。安娜去莫斯科劝嫂嫂原谅哥哥,只有原谅才能平静,可是她最后却放弃了原谅和请求原谅。原谅从另外角度看,是背叛和妥协。

她遇到了沃伦斯基,爱的疯狂,丈夫默认了她和沃伦斯基的Affair,两个孩子也都在模范丈夫的监护之下,似乎还可以离婚,但是根据法律她不能再婚,只能和情人保持同居状态。可是她要光明正大,要尊重和原有的社交圈。但是她的朋友拒绝和她交往,“如果她违背法律,我会去看她,但是她违背了规则”。沃伦斯基在枪杀爱马那一刻也让安娜惊慌,他可以杀死他最爱的;如果爱马不能带来荣耀,如果爱情背负太多压力,所以沃伦斯基开始犹豫要回归他原有的社会了。但是安娜回不去了,任何社会对男人在外边的风流韵事都能一笑置之,但不能原谅风流韵事中的女一号。谅解,是放下,需要伟大才能做到。安娜从开始教导别人谅解到自己不能原谅,也不祈求原谅结束。

最后,是丈夫在草地里看书到处开着白色的紫云英,儿子谢廖沙在找小安娜,顽皮而勇敢的小女孩,白花草坪一直开到舞台上。

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还讲了腐败的官僚制度,糜烂的贵族生活,平民的悲惨,在电影中这些都是一晃而过的分镜头,电影里说的是爱情和婚姻,对自己情感忠诚和对别人爱和期望的背叛。但是即使在重点刻画安娜人物性格时候,还是遗忘了刻画她灵魂上的孤独。爱与不爱,安娜的灵魂寂寞得像冷却的灰烬。

01

影片开头是一幕幕的剧场形式,安娜哥哥的不忠,安娜去莫斯科看望嫂子道丽,安娜问:结婚九年还有孩子,还比不上婚外情。火车上遇到的夫人说:爱了再后悔总比不敢做强。

火车到站后,夫的儿子来接她,她遇见了改变她一生的男人:帅气骑兵团军官佛伦斯基(裘德洛饰)夫人评价安娜:迷人。

第一面:佛伦斯基看到的是温柔活泼的的安娜,安娜看到的是绅士慷慨的佛伦斯基。

第二面:佛伦斯基来看吉宁,楼上的安娜与佛伦斯基对视,安娜匆匆走开。

第三面:舞会上:安娜与佛伦斯基的舞蹈真的太美了!佛伦斯基邀请安娜,这也是佛伦斯基来舞会的唯一目的。

安娜美丽善良,佛伦斯基爱上她,为了她愿意放弃晋升的机会,不顾母亲反对。

安娜最初拒绝佛伦斯基,因为她有家庭(即使是无爱婚姻)她有孩子,还有吉宁喜欢佛伦斯基。最初的安娜是善良的。

佛伦斯基是完美的,是那个时候上流社会女人的男神,那个时代上流社会许多婚姻都是政治牺牲品,所以许多女人有情夫,男人有情妇。但是为什么安娜就被别人指指点点呢?因为安娜和佛伦斯基拥有的不只是男女关系,更有其他女夫人得不到的东西—爱情,所以安娜被人指点议论。

但是佛伦斯基提出娶安娜的时候,安娜却不离婚,这又是为什么?

不是孩子的原因,如果为了孩子,安娜一开始就会拒绝佛伦斯基;不是怕被指点,拥有佛伦斯基她不在乎这一切;不是因为离婚分不到财产,佛伦斯基有雄厚的资产。

其实整部小说不是安娜在探寻爱情之路,而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寻找无爱婚姻里的女性的出路。安娜不离婚,是佛伦斯基十年后也许会是另一个卡列宁。

佛伦斯基现在看中安娜的美貌,可当安娜老去,他也许会再找第二个安娜,安娜就是重蹈现在的婚姻的覆辙。所以安娜不离婚。

结局是安娜自杀,是托尔斯泰也找不到安娜的出路吧,除了自杀那个时代的女性也找不到无爱婚姻里的出口。

02

电影的剧情以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命运纠葛为明线,以康斯坦丁与凯蒂的感情发展为暗线展开,最后为我们分别叙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爱情结局。前者的爱情走向极端的毁灭,后者走向永恒的田园式的幸福。以传统东方道德视角来看或许会单纯认为前者是背离道德的堕落爱情的报应,后者则是淳朴爱情的'善果。但置于沙皇俄国那段新旧交替紧张惶恐的历史背景中,或许托尔斯泰正是通过塑造这个为爱沉沦,为爱反叛,为爱疯狂,为爱毁灭的安娜·卡列尼娜来歌颂传统压抑社会中躁动叛逆的灵魂。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一场盛大的悲剧,因她惊心动魄的美,不羁的灵魂,狂烈的心,疯狂的爱,最后却只毁灭了她自己。托尔斯泰精心安排了她的死法,影片开头碾死工人的列车便是她陷入爱情的地方,爱情在哪里开始,生命就在哪里结束。在那浮动于安娜死去面庞的火车光影下,影片达到高潮的尾声而又归于一种柔和的平静。在绝美的华尔兹中让人感受到这场盛大无比的悲剧的美与魅力。

偶然听见有人批判电影里面人物冲动而不理性的爱情。我想,或许现实中的我们往往歌颂理性,但在伟大的著作中,正是这些极端暴烈、酣畅淋漓的人物命运才会触动到我们沉睡着的渴望的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永远离不开

12年版的这部电影评价并不可观。可能因为没读过原著,大体而言,我对这部电影恰到好处响起的华尔兹,频繁而富有节奏性的舞台剧形式的场景转换,人物精致的妆容服饰,夸张而极具艺术感的动作表情,乃至沙皇贵族奢靡生活的生动再现,都甚为满意。

03

看到最后一幕ANNA跳下火车的一瞬间,仿佛让我想起也许曾经看过这部电影,但是有些过往的确需要新的记忆去迭代。

而这一幕,也让我突然挺直身躯,忍不住唏嘘一句“啊?!”尽管大家评价这是一部不怎样的电影,但是我依旧被这一幕震撼了,一位勇敢想追求自由的女性,却依旧没有承受住来自社会、来自大众的眼光。不过显然剧中某些剧情Anna有些太过于强势,面对表现深情大度的Karenina,她依旧选择了放任自我。如果她是单纯的情感追逐,一切任性都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她却伤害了另外一个人的感情。

所以片中后对Alexei的猜疑、她自己的崩溃,也算是一定程度的自作自受,却也是现实中很多女性在感情中的写实,大多时候,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女性大多没办法避开是弱势群体之一。

边看边尝试去搜索片头的舞种,若即若离的华尔兹,无疑散发出无限悸动。

也许我更应该去读读原著,一部来自电影的启发。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