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1
早上的时候刷微博看到有人讨论古代阵战,于是顺手学习了一下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基础知识。下午把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电影)和金铁木的《复活的军团》(CCTV纪录片,记录秦代军队)看了一下。感觉《复活的军团》中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值得记一下。
1、兵器材质
从兵马俑可以看出,秦军的兵器是标准化生产的、箭头和箭头,弩机关和弩机关间差距极小,可以方便更换、当时的秦军兵器工业已经不是小作坊了,而有了标准化大生产的雏形,而且可能已经使用机械、比如戈头的打磨痕迹没有交叉纹,说明不是手工打磨,极有可能是砂轮、当时铁器还不成熟,无法做到全国按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要做到大生产,只能使用青铜、况且秦的青铜是十分先进的,可以造出90cm的剑,领先于战国。
2、极端的计划经济
秦律法规定了关中平原的每亩地的农业标准、就是说我的地上种小麦每亩地用多少种子是必须依照法律的、秦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了几代人的
3、举国动员能力
司马迁说秦兵百万,人口五百万、军队比例20%、这个数字十分不科学、一些非常军事化的国家如普鲁士军队比例不过3%,南北战争时美国不过5%、中国古代每个军人需要3个后勤人员、所以如果20%除四5%也是极高的比例,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上面说的极端计划经济,汉中关中巴蜀三大粮仓。
4、军阶系统
"秦国军队左手提着敌人人头,右腋夹着俘虏,赤膊上阵,不顾生死,虎狼之兵""秦兵每逢战事兴奋异常"
当时当兵是贫寒人家升官的唯一出路,而且赏罚分明、秦军战斗力十足、每次上阵前,秦兵都要喝酒、所以兵马俑中士兵多是啤酒肚。
5、运输系统
巴蜀粮草给岭南了,关中粮草给咸阳了,所以北方部队的粮草由山东出、每192石从山东出发的粮草扣除折耗只有一石能运抵河套、所以修了秦驰道、秦驰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骑兵从咸阳/陕西西安到九原/内蒙包头只需三天、而且秦朝发明了双辕车,一只牲畜就可以驾车、提高了效率、秦代系马时勒马的胸肌或者肩腋,两匹马可运1.5吨货物,当时西方勒马的脖子,马跑快了会窒息,两匹马只能运0.5吨货物。
感想:
再一次感受到了生产力的力量、秦的人口,粮食产量是其它国家好几倍、这些是冷兵器时代的国力决定因素、而且秦的农业和工业都极为发达,这些是虎狼之师的基础、或者说,正是商鞅和李冰奠定了秦帝国霸业的基础,而白起和王翦更多的像是锦上添花。
战争更多时候拼的是国力、比如曹魏和蜀汉、再如满清吞并新疆和西藏的时候,藏人和准格尔蒙古人都以百万计,而清的人口以亿计、所以大清屯兵青海,粮草齐全,符都准备了了一万五千张,满蒙汉部队步步为营向拉萨进发的时候真的没有任何胜负悬念。
以前看《叫魂》的时候感觉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大清的财政和律法、民间到底能不能装神弄鬼?道士是什么社会地位?死刑犯需要皇帝亲批?怎样平抑粮价?感觉外国史学家对这些更感兴趣一点,而中国史学家偏爱政治和军事。
感觉太多的时候历史的重心不是皇帝和大将的恩怨,后妃和外戚的纠缠、而是经济基础、比如土豆和玉米的引进使得中国人口翻了两番,并且农民起义更少了、这件事其实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了,只是潜在下面,没有乾隆帝文治武功明显罢了。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2
一个伟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团在后面支撑,大秦帝国在大秦军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何呈现给我们的点点滴滴的震撼,伟大的军团如何在几代人的浴血奋战中,发展起来的,大秦帝国的军团是如何发展,依靠着什么走的如此强大呢?人心齐,泰山移。那么是什么造就如此强大的军队呢。
一、统一的标准,良好运转制度,各项日常行为都以制度或法律形式进行保障。
制定统一的武器制作标准、统一度量衡,让全国都在统一标准中发展起来,让人们在工作中有了标杆有了标准,严明及严谨的法律制度,法律条文不仅仅是有严酷的处罚,更有着让你如何做,包括牛如何养,粮食如何种植,什么时候种植等等,法律条文既是禁止让你做什么,同时又教您怎么做,他制度可以使人从想做不好的事情,变成不敢做不好是的事情,再到不能做不好的事情,时间的长了,也就成了不想做不好的事情。良好的制度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二、敢于用人,敢于创新,并实践,而不仅仅的停留在纸上。
长平之战的启用白起,修筑都江堰的李冰,甚至包括间谍的郑国的对秦国有用的都给予启用。同时敢于去做。用于去做,修的四通八达秦直道、造就天府之国都江堰、打通南北粮道的灵渠、抵御匈奴万里长城,包括兵马俑,无不是人间奇迹,无不给人带来震撼。
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让所有人都围绕着统一的目标,互相协作
合而成,把所有的人都拧成一个拳头,打向六国。秦朝第一次建立的大一国家,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各部门的协作都是必须的,创新的郡县制度,军队的20级军功爵位制度,各个兵种的严密组织及指挥等,无不是围绕伟大的战争做着充分.
在良好的组织管理,有着强大的制度保障,在一群有梦想的人一起,造就着伟大的帝国,那么我们来自各个饲料的企业,来到华农恒青的舞台,我们将如何要续写着属于我们的传奇。坚定目标,坚定信念,相信公司,相信老板,要勇于及善于总结,敢想敢做,不惧怕困难勇于向前,恒青军团,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3
中国遥远而悠久的历史总是充满着神秘感,也让无数的中国人为之自豪,尤其是强盛的唐朝,还有更不为人所熟知,也更加神秘的曾经一统中国的秦朝。无论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兵马俑奇观,还是那些巨大的青铜器还有整齐划一的兵器,当然还有至今我们都无法看到真容的秦始皇陵以及被付之一炬的阿房宫,都让我们对那个神秘的时代既景仰又向往,当然也惊叹那个曾经无比强盛的国家。
在看到《复活的军团》之前,我对兵马俑,对秦朝的了解也仅止于中学历史课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秦诵》、《秦俑》这些影视作品给我的印象,而秦始皇作为暴君的形象更已经深深地刻在象我一样经过中学课本洗礼的无数中国人的脑海中了,但我也相信那个强悍的帝国一定拥有超越那个时代的文明,所以才能给世人留下了无数难解之谜。
沉睡在地下几千年的兵马俑以及鏖战500年并统一中国的秦朝为我们留下种种谜团。《复活的军团》就以这支沉睡千年的大军为出发点,仔细剖析了支持秦人崛起并最终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交通、军事编制、兵器制造等方方面面,让我们能够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感受那几千年前厮杀的喧嚣和尚武的激情,而那些透过书简对普通秦人的刻画,更为这个气势磅礴的记录片增添了一丝温情和细腻。
《复活的军团》虽然不能将我心中对秦帝国的所有问题都一一解答,但这部几乎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好的.历史人文记录片,已经足以让我对那个伟大的时代心生敬意。想想2000多年前的秦国工匠就已经能够用青铜造出尺寸几乎丝毫不差的剑,而现代的中国工人依靠精确的机械也往往造出工艺粗糙的产品;2000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就已经早出了泽被千年,至今仍造福着天府之国的都江堰,而2000多年后的无数水利专家们却似乎从不知道因地制宜,只会一味地修建对环境有着巨大影响的大坝;还有那2000多年前建造的打通两大水系,让粮草得以深入岭南腹地的灵渠,以及长达700多公里的军用高速公路,秦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遗产足以让我们震惊。
看完这部恢弘的史诗后,会油然而生出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铁马冰河入梦来”,希望有一天当代的中国也能够让全世界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自然地产生这种强烈的源自国家强盛的民族自豪感。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4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一首《无衣》,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我仿佛再次看到了数以万计的秦军士兵,高唱着这首战歌,挥舞着手中的兵器,斩杀着自己面前的敌人。
千百年来,无数的学者在困惑,一个位居周朝西北边陲的小国,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统一了六国,并把其国土大面积的扩张。看过这个记录片后,相信很多人心中的谜团已然解开。
秦人组成了一个伟大的部落,他们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团——秦军。这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利刃,就是他们一手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当时的秦军拥有最先进的军事理念,他们的建制几乎可以和现在的军队相媲美,他们所创造的军阵,近可攻,退可守。他们的钢铁般的意志,无坚不摧的信念,帮助他们赢得了军团的一次又一次胜利。正是这个创造的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然而,这个纪录片最让我震撼的远不止这些。
商鞅,一个从魏到秦的法家学者,当年只身带着一本《法经》入秦,就是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带给了秦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史书记载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曾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进行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之法;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制,确立中央集权;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了时代的发展,非常适合一个正待崛起的秦国的需要,成功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是他告诉秦国的子民,秦人生来的任务除了耕田就是打仗。于是,都江堰、郑国渠水利工程的开辟形成了秦国保障后方的关中、汉中、巴蜀三大粮仓;先进的管理机制“军功受爵制”使秦战士为了使一家飞升而在前线奋不顾身;严酷的重刑思想,使秦国子民各司其职、严谨有序。
战场上的秦军是残暴的,残暴的背后是他们背负着整个民族一统天下的希冀。
战场上的秦军是所向披靡的,所向披靡的背后是多少工人夜以继日制造出的兵工器,是多少农民辛勤耕作保障军粮,是多少军事将领研究出的军阵队形,是多少布衣敢死队的有去无回,是多少英勇少年被送上战场……为了这场统一战争,秦人真可谓是举全国之力,全国从上到下没有一个闲人,要么在前线打仗,要么在后方生产。天道酬勤,这样的执着怎能不感动天地呢?
然而整齐划一的秦军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对手有强有弱,但是秦军不吝血本逐个攻破。在“连横”策略的引导下秦人采取“远交近攻”的方法逐个征服六国。
纪录片出现最多的一个画面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在兵马俑周围出土的各种军械,戈矛,弩箭,青铜兵器,这些武器细致精良,却不是当时最先进的铁制兵器,而是早已被六国淘汰的青铜,这真是让人心生疑惑,难道统一六国的秦军,是一个只知杀戮,装备落后的野蛮部落?不,秦人的青铜兵器远比其他六国的铁制装备更具杀伤力,其军工技术远远领先于其他诸国。由一把91厘米的青铜剑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宁愿铸造已经掌握的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青铜兵器,也不愿盲目跟风使用当时盛极一时但不好把握的铁制兵器。这就是伟大的秦人智慧所在——扬长避短。
秦军统一的军备,更是让我们汗颜,原来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开始了西方工业革命后才开始的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尽管只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但是其超前的理念不得不让我们心生敬佩。
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秦人终于统一了六国,但是其扩张疆土的步伐却并没有停止,北建长城,将匈奴铁骑赶至大漠深处;南开灵渠,拓展疆土直至南海;中修直道,完成军事调动和后勤保障一条龙。这些军事工程的建立使秦帝国的统治更加稳固。这一切都曾是别人认为不可完成的任务,都在秦人的手中完成了。尽管耗费民力,但是其历史作用却不容忽略。
然而秦军统一六国后,秦军钢铁般的意志开始消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两面性的。在秦帝国迅速崛起的同时也埋下了日后导致他灭亡的隐患。多年的战火连绵、严酷重刑的高压政策使人民负担过重,怨声载道,民众和统治阶级的矛盾不断升级。终于,公元前209年,随着两个农民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强大的秦帝国开始逐渐的土崩瓦解,曾经横扫整个东亚大陆的,战无不胜的秦军,在一个叫项羽的人面前以摧枯拉朽之势毁灭。多年的战争耗尽了帝国的国力。从此,历史又开始了他新的轮回。
然而,2000多年前的大秦帝国依然和我们血脉相连,它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使他的子孙后辈直至今天还在享受着令世界瞩目的荣耀。长城依旧雄伟屹立,卫星可鉴。都江堰依旧福泽巴蜀大地,人民可鉴。灵渠依旧承担着长江珠江的运输,大地可鉴。兵马俑依旧是供人类研究不辍的瑰宝,世界可鉴。2000多年前朴实勤劳的秦人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他们用智慧的结晶使子孙后辈们记住了他们,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使历史永远铭记他们!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这是《复活的军团》片头引用的《诗经·秦风·无衣》,在我看来,也是整部片子最好的注脚。一部史诗应该有这样的襟怀,博大精深,锋芒内敛,无时不给人以千年的灵气,和从容的魅力。
大明宫观后感600字一:
前阵子看到了六集纪录片《大明宫》,仔细一看,原来导演就是多年前让我惊艳的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的导演金铁木。
说“惊艳”,因为我很喜欢看纪录片,但是很多年来一直很不爽于我国纪录片制作水准的低,比起BBC的人文节目,CCTV10的质量十分令人无奈。〈探索发 现〉栏目这两三年来,进步也算神速了,但是纪录片要做到科学性和娱乐性相容并蓄,不得不说还有欠缺。但是〈复活的军团〉,第一次让我看到我们也可以将一个 比较枯燥的考古题目,说得十分有趣,而且十分形象。此片综合了真人场景模拟,考古专家现身说法,实地采访等手段,我想看过这六集纪录片的人,对秦代的军事 情况,兵马俑的制作工艺,秦一国的历史渊源,都会有相当感性的认识。—— 那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了云梦秦简的事情。不得不说过去虽然相当长时间非常喜欢秦史,但是阅读的范围还是以史记为主的历史记载,却没有找过相关考古资料。
由此我十分佩服导演金大叔,他不但是导演,也是编剧。……我一直觉得文科学习其实最终要培养两个能力。一个是抓主线,二就是能串联。于是一个历史故事要说 得精彩,一则要有能力把握重点,让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主线好比建筑结构。二则要能够触类旁通,将看似没有关联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样阐述的对象就能丰 满,好比合理运用建材。
《复活的军团》做到了这两点。我可以说,金导演是个才子,而且很聪明——而这样的聪明是天生的。以我目前的才智,我还讲不出这么个故事来。
六集纪录片《大明宫》是去年首播的。之前删减成了电影版曾在院线公映,反响平平,更多类似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宣传片。但我还是怀着较为激动的心情看完了六集 纪录片版。感谢Youtube上的网友,将HD版上传到网上。比起较为朴素写实的〈军团〉,〈大明宫〉用了很多的电脑特技。—— 也许是太多了,所以反而感到有点不真实。
我对唐朝建筑也没概念,不好多说什么,但就复原建筑的屋顶形状而言,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衣服么,至少没雷到我吧。梨园舞者的衣服,我看还挺尊重敦煌壁画的。
缺点自然有了,乃至史实的牵强附会。譬如玄宗年间,大明宫已经不再是长安政治中心。
但这个我不想说 —— 我对喜欢的东西,一般都比较宽容。 先说说“抓主线”和“搞串联”。
读唐史会感到十分精神分裂。因为唐的盛与衰,太两极分化了,假如说宋明还是慢性病致死,唐仿佛忽然得了不治之症。…… 显然,导演这次还是想将一个朝代的故事交待出来,并且努力的靠拢在大明宫上——简单点说,就是想把大明宫抓为主线。这个也做到了,但是抓的效果不如〈军 团〉。原因:唐史还是太复杂了!不是一个大明宫可以承担得了的。
这次的“串联”也有些乱。故事很多,高祖,太宗,高宗,则天皇帝,玄宗,宪宗……都有。但是却缺乏逻辑。总之,感觉有点浮,有点虚。没有《军团》这么丰满了。
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好基调,一个是好演员。
-好基调
基调是个无形的东西。假如借用韩愈的话文载以道,那么基调就是这个片子的“道”。
这个“道”,就是对唐的`开放包容的肯定,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大概我总是不够“爱国”吧,我很反感诸如“复我中华”的口号,或是无休止的关于何为中华文化正统的辩论。一个词——无聊。
历史是堆积产物。基本上,每个朝代既然存在过,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争论优劣是很无聊的。所谓的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各民族文化交融后的产物。就这点来说, 这个片子的很多地方让我感到了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的大国情怀。我想我的确很向往这种“情怀”——这种拥有健康的自信,聪明的头脑和强健的体魄后才能拥有的 情怀。
通俗点说,这些情怀就表现在皇帝可以参加国家足球队,李白可以对着波斯美女大方的写艳诗等等上。
这个意念中的唐朝是所有正常的中国人的梦。—— 但是,只是梦,而已。我喜欢解说词里说:这是绝无仅有的一个时代。
是的,绝无仅有。并且不能再得。
再者,还是喜欢金大叔对历史人物的理解的。片中的人物颇有人情味。看着高祖孤独的弹琵琶,感到无由的惆怅……
-好演员
除了演太宗的刘纯生,我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其他演员都很二三线吧。总之即使看到过,也基本都是配角。但是正因为不熟,所以反而容易接受。要是再让皇帝专业户的那几个上场,我估计观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基本上所有的演员我都很认可。—— 要知道他们基本都没有台词,只靠动作神态表达人物思想,还是很考验演技滴。
让我”十分“接受的演员有如下。
1唐高宗
相当不错的一位叔。和武媚娘的一见钟情,那份痴心和单纯,演得真好。
2武则天
虽然不美,但是气场很足。她看着高宗在太极宫批奏折的那个场景,感到很温馨。——我一直觉得,这两人的爱,其实很感人。
3唐玄宗
出场时有点显老(后来查了查,演员是也42岁了),但是到了中老年时,就只能用“很好”形容了。——这个玄宗的古装扮相,深得我心。
演员相貌周正,能文能武。看到此叔在马上英姿飒爽,差点就又要犯HC了……打住。最近切忌不能再犯HC,没时间。
4 李白
虽然还是不能免俗的穿了白衣,但是演员的神态相当好。尤其那失意时的落寞……唉!小白,小白……一切名利皆浮云,只有艺术之树常青。希望这个小白能再度出现于别处。自石维坚后,就数你了!
Ps,对孙海英和王洛勇的小白,我只能以无视平静心情。
—— 由此可见,我们其实有很多很好的演员,很多才貌双全有男子气概的叔,为什么平时都不见呢?!
本人对叔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周正”加上不要娘娘腔而已。可是,这些年来,有男子气概的基本都面貌欠奉,长得正常点的又雌激素打得太多。
而这个片子里的小角色让我看到了希望~~
感谢金导。希望你再出佳作。不要让《军团》成为你的”大唐“….
大明宫观后感600字二: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古都之中长安无疑是最富盛名的,它不仅见证了十一朝帝国的兴衰荣辱更承载了中华文明的骄傲与奇迹。周秦汉唐一代代王侯将相在这里为历史填写了自己浓重一笔的同时(人民群众固然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却始终阻挡不了自己被成为历史的命运),也让长安一次次成为世界的聚焦,而这其中尤以唐长安城最为繁华辉煌,如果唐朝真的能有“两千年的盛衰史”那么今天的我们或许还能一睹这座城市的风采。
《大明宫》的可爱之处就在于此,他以看似记录的风格让观众能够在得以领略这座建筑壮丽雄伟的同时仿佛也跟随着他一起见证了大唐的兴盛与衰败,但一个声音在那里也半刻没有停歇的强调着一个事实:你们看到的都素浮云,还没有我的声音真实。当画面切换到今天的西安大明宫遗址时一切如梦方醒,原来那些繁华早已成过眼云烟随着历史一起远去,如今唯有对着一片废墟凭吊。
影片将大明宫的不同宫殿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试图将整个大唐的历史容纳,大明宫虽然壮丽雄伟但要承载如此的重量不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几乎完美的唐帝王在大明宫中施展他们的雄才伟略,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海纳百川般胸襟的帝国向世界宣告:我才是世界中心。至此,大明宫完成了对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好河山的映衬,于是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又一次开始,长安从此也繁华不再,而大明宫作为大唐的权力中枢从此也变得暗淡无光直至走向毁灭,同时他也正式退出了《大明宫》的镜头。我以为是导演不忍心让观众看到大明宫的残败景象于是有意忽略不计,然而当画面切换到如今西安那一片废墟时我相信观众的心都要碎了,忽然间我也明白为什么他叫纪录片了,真是一棒子锤醒梦中人啊。
纪录片《大明宫》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这位曾经携《复活的军团》、《圆明园》华丽亮相、令市场刮目相看的著名导演,这一次梦回唐朝,他引领国内顶尖摄影、美工、电脑特效制作团队,让一千余年前中国历史上最繁华荣光的时期——盛唐,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影像呈现于观众面前。
关于央视纪录片《大明宫》
整个系列共有6集,每集约25分钟,分别是迷城幻影,丹凤朝阳,日月当空,盛世荣光,繁华如梦,凤凰涅槃。绚丽的特效和诗化的解说词充斥了整个影片,时而婉转低回时而浑厚跌宕的曲子更平添一分遐想与浪漫。它给予每一个看它的人一种深情,一种只要看见"唐"这个词便从嘴角扬起微笑的冲动,在某个花香吹暗尘的午后,能够回想起它幽微柔软,细腻缱绻的低语就心生向往。我想导演一定和我一样也有着一个盛唐梦,被淹没在士子游女,锦衣珠翠,油壁香车,檀香墨块这些词语的堆砌与交叠里,不愿醒来。
很喜欢导演所述说的唐玄宗的故事,温婉而缠绵,像是不知出自那一家梨花深院里渺茫而哀愁的歌声。世人皆苛责玄宗宁为美人误天下,而后又为天下弃美人。而然我宁愿相信,他只是一个不知世事的顽童,表面上沉然自若挥洒中州,实则耽于幻想天马行空。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务实派,那么唐玄宗李隆基则是一个不知不扣的幻想家,他能够接纳仗剑执酒狂放不羁的李白,能够允诺李白以一介布衣之身出入皇庭内苑,便说明他和李白其实骨子里是同道中人,他或许也是从内心歆羡这个白衣茹素的谪仙人的吧。如若没有这浩荡无涯的江山羁绊,他或许明日便携三尺青锋,醉一江春水,凤歌笑仲尼,散发弄扁舟而去了。
可是命运不会给他这样一个机会,他便只能醉卧于温柔乡美人膝。上元佳节,大明宫鎏金朱雀灯璀璨而辉煌的光影里,香气杳杳飘散,透过芙蓉蕙帐,在那个穿着霓裳羽衣的身影周围氤氲出一片迷离的幻影。飘举的长发,婉转的腰肢,漫卷的琼丝裙裾,叮当的环佩朱玉,若断若续好似要乘风归去。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此时的他和她,亦尚且不觉华宴终有散,世事总无常吧。
于是我便不愿再往下看,不愿看见动天柝地的渔阳鼙鼓只一夕间就打碎了他们的海誓鸳盟,不愿看见这座锦绣的宫殿被纷乱的马蹄肆意践踏与蹂躏。骊山语罢清箫半,泪雨零铃终不怨,命如飘蓬,江山倾覆,生离死别,天下易主,飞光不过须臾。于是再到上元佳节,就只剩他一人灯下独酌,一瞬间,不堪许多怅恨,难掩怆然。第二年春草再绿,世间已没有杨玉环。三十三言梦一场,落花时候,再没了那人笑眉如天上初弦。从初见到身死就像是一个梦,逝者不可留,往者不可追,郁郁填埋于心头的到底是彻骨的相思,还是入髓的悔恨,又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呢。
他让工匠为死去的她画像,然而他又哪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的道理?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何来第二月?
千江水有千江月。
关于央视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二:
《大明宫》第一集 迷城幻影:本期讲述了大明宫的建造,以及内部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的结构特征。官员的上朝规定。唐高宗身体不佳,武则天逐渐接手了唐朝的朝政。唐朝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胡人在唐朝的各个领域生活着。唐朝的中央集权管理制度。
《大明宫》第二集 丹凤朝阳:武皇后在公元690年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78岁后重回大明宫。她去世后,李显、李隆基相继即位,开创开元盛世。
《大明宫》第三集 日月当空:为了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唐玄宗改革科举制度,并在宣政殿内亲自选拔帝国的县令。李白在贺知章的引荐下,在大明宫的金銮殿见到了唐玄宗。唐玄宗欣赏李白的稀世才华,留他在翰林院待诏。生活在翰林院的李白终日无所事事,他满怀报国志,可惜无用武之地。当江山稳固,歌舞升平之后,唐玄宗开始厌倦政治,终日和一批艺术家一起在梨园吟唱乐曲,进行各种艺术创作。这时,一个女人的出现,吸引了唐玄宗全部的注意力。
《大明宫》第四集 盛世荣光:唐玄宗看上了儿媳杨玉环。安史之乱,杨贵妃在马嵬驿自缢。
《大明宫》第五集 繁华如梦:安史之乱虽被平定,边疆的节度使权力过大,个个飞扬跋扈,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公元763年和783年,另外两次叛乱发生,大明宫中的皇帝也纷纷选择逃离长安。各地藩镇更加肆无忌惮。唐宪宗在三清殿里靠吃丹药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不止是藩镇叛乱,唐朝后期,宦官发动“甘露之变”杀害了六百多名大唐官员,朝廷政务被宦官把持着,连皇帝的性命也在他们手中。唐僖宗李俨12岁即位,玩心甚重的他把娱乐当成生命的重点,山东人黄巢发动农民起义,唐僖宗再次逃跑。公元2008年,举世瞩目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启动。到2010年,修葺一新的大明宫将对国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