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日前已完成录制。节目共10期,从去年2月12日(大年初五)起登陆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首播,并于去年2月13日(大年初六)至去年4月15日期间,在央视科教频道陆续播出。
这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的又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旨在弘扬传统文化,让古代经典诗词深印在民众的脑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据央视科教频道节目组负责人介绍,节目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引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题目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亦有“雁字回头,月满西楼”的飘逸,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
这一节目还大力创新,以“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力求做到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象展示。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既有趣味性,又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106位选手来自各行各业,覆盖各年龄段。节目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答题,力争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品诗词之美,过文化新年。2月5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一,《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开播,每一次的文化盛宴,每一位诗词爱好者对充满了无限期待。
主持人董卿引用王安石的《元日》作为第四季度的开场白,正迎合了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主持人的每一场开场词,都堪称写作范本,经过整理,让我们快快收藏学习吧。
第一场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诗词大会》是与大家一年一度的相约,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我们携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季节有四季,诗词也有四季,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花开四季的舞台上,再一次来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品诗意人生,看四季风光。
第二场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曾经“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一生经历坎坷,当老了坐在水声山色之间,突然发现对面的青山是如此妩媚多姿。无论是巍巍青山壁立千仞,还是浩浩江河源远流长,当有一天,它们遇到了一双诗人的慧眼,山水便有了悲喜境界,立意恒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中国诗词大会》花开四季的'舞台上,再一次跟随诗人的眼睛,重返青山绿水,看江山如此多娇。
第三场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它不仅是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它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一颗敬畏之心。而无论是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是大寒须遣酒争豪,大自然的变化也催生了一代代诗人的诗情。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花开四季的舞台上,再一次感受寒来暑往之间,诗和季节的相互成就所绽放出的文化的光芒。
第四场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光阴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匆匆流逝,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停下脚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感叹着韶光易逝;而面对物转星移,如白驹过隙般的光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时光会带走一切,时光也会给予一切,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花开四季的舞台上感恩时光的馈赠,采撷最美的诗意。
第五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的时候,深受当地民歌的感染,写下《竹枝词》,从此“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便像那连绵不绝的清江水,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里流淌着。夔门山水气象万千,纵横捭阖。除了刘禹锡,杜甫也曾经在那里登上了白帝城的最高台,于是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年一叹。而李白三次经过瞿塘峡,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绝唱。古代的夔州,今天的奉节,千年文脉筑成了一座诗城。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华诗词大会》花开四季的舞台上,再一次去追寻那些伟大诗人的身影,再一次去重温那些震古烁今的华美篇章。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普及了《诗经七月》中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火了一位16岁的诗词学霸武亦姝,然后,恐怕《唐诗三百首》又会热销一时。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马上给家里的孩子列出一年背完《唐诗三百首》的硬指标?那么这档众口称赞的文化节目与普通娱乐节目也别无二致,无非博了个观众惊奇和兴头上的几天热乎劲儿。诗词之美,因人而美,《中国诗词大会》展现出的大美是诗词里千百年来积淀的人世情怀,更是百人团选手们对诗词的那份赤诚之爱,在我看来,后者之大更胜前者。
赛场上夺冠的武亦姝,让人很自然地找到这样一个逻辑,少年学子凭的是巅峰时期的记忆力碾压对手,否则,那些教学多年的语文老师,名校中文系博士生怎么都成了她的手下败将。恐怕台上那几位侃侃而谈的点评嘉宾同台竞技,也未必能有胜算。当然,记忆力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武亦姝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并非她的诗词储备量,而是对古诗词的由衷喜爱,台风呆萌。从没有镜头拍到过武亦姝因为击败对手或说出冷僻佳句便意得志满,每次点评嘉宾讲述诗词背景故事时,她都像个课堂里听讲的学生,探着脑袋眼神直愣地听呆了,连连点头,模样格外有趣。
每逢有少年天才出世,人们最想知道的便是天才如何养成。武亦姝所在的上海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认为,武亦姝只是个例,更多的与她个人爱好和积累有关。节目里还有一位13岁的侯尤雯,是从百人团进入挑战赛环节的最小年龄选手。侯尤雯说,自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因为对于古诗词她是“自学成才”。奶奶在她1岁时教她认字,2岁多开始教她读诗,小学五年级时,一本《唐诗三百首》几乎滚瓜烂熟。侯尤雯的父母说,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的个人兴趣,如果不是喜欢的,学什么心里都会有抵触。武亦姝的老师黄荣华说,曾有学生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长质疑: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的确,说到实用,除了学生考卷里那几分试题,古诗词在当代已是无用之美,然而因其无用便让人脱去了功利心,此时的吟诵与背,皆是真爱。
《中国诗词大会》是以竞赛形式展开,但意不在赛,而是找共鸣,激发兴趣。总导演颜芳告诉记者,节目中的诗词出处以中小学课本为主,一定不能让生僻难住大家,要让观众都能有一个共鸣,知道或者知道一点点,这样可以跟随,而不会失去乐趣,所以才在题目的形式上玩出很多花样。颜芳经常跟出题老师说:“对不起,难为您了。”显然,要找一些冷僻的诗句很容易,但把“白日依山尽”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出成好的题目来是相当难的。现在回头去看,颜芳觉得这样的坚持是对的,因为很多少年时代熟记的诗可能都会有些囫囵吞枣,而节目补足了这方面的功课。《最强大脑》火了,社会上各种记忆力培训班一时风起,掌握了记忆术的方法用于背古诗词,半年熟记《唐诗三百首》也不在话下。但《中国诗词大会》并不是记忆能力的较量,这档节目最想让观众看到的是,百人团从孩童到喋喋老者,他们为什么热爱古诗词,而每个人因其经历遭际不同,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理由,每个人为诗词触动的个人情怀也并不相同。
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中国诗词大会》最为可贵的是放大了一种毫无功利的深情,诗词只是一个媒介,观众若能领略到,其实不需要花费一分钱,仅有一“痴癖”就足以给颠簸的人生带来别样的美好,这档节目才算是尽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