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静静地坐在电视机旁,观看《让生命充满爱》演讲电视。
这次的演讲者是王海童老师。他的演讲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他讲的故事有《清华学子与拾荒母亲》、《山区的顾老师》、《黄发少年殴打母亲》等故事。这些故事发人深省,催人泪下,令人震撼。其中最感动我的是《清华学子与拾荒母亲》。听完这个故事时我早已泪流满面,这位拾荒母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打动了我。她用那瘦弱的身躯、粗糙的双手、坚强的毅力培养出一位清华博士生,是多么的伟大啊!这个故事也让我回忆起一件件让妈妈生气、难过的事。我的妈妈是一位普通职员,天天工作都很繁忙。回到家,妈妈要为我的学习操心,还要做一大堆家务活儿。妈妈这么辛苦,我却还要经常烦她,惹她生气。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对妈妈说一声“妈妈,对不起!”
妈妈生活非常节俭,从来不买昂贵的衣服,但她却肯花钱为我买鞋子、衣服、零食,学习用品就更不用说了。每次到新华书店,只要我喜欢的书妈妈总帮我买回家;每到双休日,妈妈总会做可口的饭菜给我滋补营养;每当我的指甲长了,妈妈总是小心翼翼地剪着,生怕弄痛了我的'皮肉。我想这就是妈妈对我的爱。
妈妈的爱就像一碗热鸡汤,让温暖无比;妈妈的爱就像一把伞,帮我遮风挡雨。生活在妈妈的爱里我是多么幸福啊!在此,我祝愿天下所有的妈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两个小时的演讲很快就过去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而此时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长大了!观看这次的演讲让我意识到自己以前很多不对的地方,以前是多么无视爸爸、妈妈的辛苦,也任性地做了很多让爸爸、妈妈伤心难过的事情,在这我要对爸爸、妈妈说声“对不起,我以后一定好好听话,努力学习。”
国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灵魂,电影《国魂》讲述无牛县县委书记黎岚带来80年代的农民走改革开发之路,期间遇到副县长章迈和一些科技干部的反对,中间出现了村民打工去沿路乞讨、逼债而上吊、砸牌、打人事件等等,从而引发我们深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改革之路?
党员《国魂》
在建国65周年之际,建政党工委组织全体党员观望了纪实片《国魂》,使广大党员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教育。
《国魂》讲述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华大地上,共产党人欲血奋战,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抗争的故事。
影片抒情、感人的叙述了方志敏、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赵一曼、周文雍、陈铁军、龙华监狱、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土等感天动地的故事。讲述了从“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文天祥,到共产党毛主席创立井冈山和红军;从共赴国难的十九路军,到人民解放军威名赫赫的临汾旅;从淮海战役到湘西剿匪;从抗美援朝到和平时期;从雷锋、焦裕禄到李向群和抗非典英雄邓练贤、叶欣等。他(她)们的英雄气慨感天动地,荡气回肠。
看了电影《国魂》,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是靠许许多多的英模和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创造的。
看了电影《国魂》,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国魂》—就是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斗争;就是为了改变她的面貌,踏踏实实的劳动和工作。
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国魂》将激励党员同志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努力,再立新功。
教师《国魂》观后感600字
《国魂》是要让我们记住那些为了国家而牺牲的英雄先烈们。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精彩的节目:有的节目让人心惊胆战,有的节目让人记忆忧心,还有的节目是歌颂英雄的伟大的事迹。但是,最令我难忘的是课本剧《刘胡兰》这个感人的一幕幕。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而中国又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的英雄是为了保卫祖国奔赴疆场;还有的英雄是为了保住共产党的机密,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刘胡兰就是这些英雄中一位勇敢的小英雄。
由于叛徒石武泽的出卖,日本人知道刘胡兰是共产党,所以就逼迫乡亲们交出刘胡兰,就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她毅然走向了敌人的面前。敌人用金钱还诱惑她,她不但没有被敌人所说的话而动摇坚定的信念,反而还骂了敌人。刘胡兰为了保护其它的共产党员和村里的群众没有说出任何的机密,她没有
看到这里,我热血沸腾,强烈地感受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自豪和伟大。我从无数的革命先烈的身上看到了那闪光的崇高精神,为了让我们这一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和宝贵的生命。我会更加的热爱我们的祖国,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新中国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向祖国汇报。
想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勇敢的刘胡兰,她那熟悉的面孔,勇敢的精神和那饱含着对敌人仇恨的双眼使我难以忘怀。毛主席为她题写了八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小学生《国魂》观后感600字
今天上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安亭文化馆观看了一场由哈尔滨市曲艺团演出的爱国主义曲艺——“国魂”专场演出。节目以相声、快板、课本剧、小品、双簧、口技、魔术、歌舞等形式,展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彻底解放,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本剧《刘胡兰》。剧中的刘胡兰很勇敢、坚强,小小年纪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心,宁死也不肯说出八路军的下落。她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和敌人斗智斗勇,周旋到底。最后,牺牲在了敌人的屠刀下,那时她年仅16岁。看到这里,我流下了眼泪,我被刘胡兰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我更要向刘胡兰姐姐学习,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坚强,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何不写一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1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而确保年年有鱼。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物以稀为贵,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汗颜。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2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很受欢迎,很多朋友都在推荐,作为崇尚中华美食的饕餮,我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看完了整整7集的纪录片。看完后,觉得在感动之余,更耐人寻味。
感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身在异国他乡,看到祖国的美食,那些熟悉的和以前并不知道的美食及其相关的文化习俗,让我倍感亲切。然而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样的是,纪录片并不是以很系统的'方式来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从一个更特殊的角度来介绍——美食与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写,挖藕人站在满是淤泥的池塘边,抱着刚挖上来的藕,充满成就感的微笑;云南边陲藏民冒雨上山挖松茸,及在之后拍卖松茸时充满焦虑的眼神;陕北大叔,骑车三轮车卖黄馍馍时,充满劳动自豪的话语。因此纪录片所写的美食,并非都如艺术品般的精致,而是从食物最本质的功能出发,着重了食物与劳动人民的紧密联系。这部纪录片并不旨在全面地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想借美食来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其对食物的淳朴的追求,与当今中国充满食品安全事故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象是一种最终幻想,或者纪录片策划者想借此来唤醒人们心底最根本的良知?看到纪录片又介绍了很多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食物,我又想,策划者可能还想借此来团结全国各民族?
不管如何,这部纪录片的出发点是美好的,表达方式除了新颖,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动,那种从最心底处,对诚实劳动的赞美、对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的感恩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向往与呼唤,看到在纪录片里出现的那些淳朴而善良的人们,我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能感动到更多的人,还原食物及大自然本身所应包含的满足与真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3
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中国人所创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数的。无论是湘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称,有的则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觉备受好评。每个人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的咸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苦的,更有甚者喜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每个人都对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个湖南人,就只吃得惯湘菜那香辣,浓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岛,北海那一带吃味道较为清单的海鲜,就很吃不惯。我认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错的,浙菜就不太对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学就有很多喜欢浙菜和粤菜的。
食物,真可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性格都可以随着食物变化,像川湘一带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样火热,开朗。食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尝中国的饮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4
寒假里,我观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集《酥·奉上一桌点心盛宴》,特别是里面介绍北方面点的部分。
我们中国人是很善于用食物传达情谊的。点心,是中国人饮食生活中最为温情的部分。北方的小麦,南方的水稻,不同的食材构成了精巧别致的中国点心。它们与历史相连,与民俗相通。酥酥软软的点心里寄托着中国人独特的心思。东崂少村的面点高手郭秀青阿姨,做了三十多年的馒头。她做的面点栩栩如生,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了。我还知道了小麦原产于西亚,在大约400-000年前才进入的中国北方地区,但是在唐代以前人们很少吃。最初对小麦的做法是整粒蒸,整粒煮,但是不好吃。后石磨的出现才把小麦带入了中国人生命的时光。经过碾磨之后的小麦摇身一变,终于浓墨重彩登上了中国人的餐桌。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人生重要阶段的见证者。满月、定亲、祝寿,都会用红布包裹着用面塑造的心意,有了童年的味道、爱的味道、团圆的味道。这使我想起了以前回妈妈的老家胶东,都会吃到的大馒头,跟这个几乎是一样的呢。
唐宋时期,以小麦为食材的各种面点开始大量出现,最极致的是宫廷点心,如贵妃饼,萨其马。还有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水果—面果儿,造型逼真,吃起跟真的水果是一个味儿的。这个是面点大师王志强研究十几年做出的,太了不起了。
有人形容,面点就是拿着面粉作画。好的面点师,做出的不只是简单的食物,而是挥洒自如间傲然挺立的一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凝聚了面点师们的智慧与付出,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研究、实践,才有了这些如此生动逼真的美食作品。
我热爱美食,更热爱富有创造力的伟大的中华民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5
近日,中央一套播放了一个异常火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大流口水之际我也有着自己的感叹:
一、电视上的很多美食我们没吃过。
第一集至第七集集集都有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而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在速食泛滥的今天,在流水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无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贵的馈赠,哪里才有浸透着汗水与辛苦的美食?因此,这一切,只能在电视里,不能在肚子里。是电视唤起了我们对美食与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我们的田野。
钢筋与水泥里长不出来美食,忙碌与焦灼品尝不了美味,但是我们都已经为了生活住进了城市。被钢筋与水泥锁定后我们发现我们心里却一直存在着一片长满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们心里的净土。为了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师傅让人拉了三卡车土,把自己的楼顶开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长满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鸟语花香,晚上有邻居聚餐,楼顶上满是开心与快乐。
三、转化的灵感。
我是陕西人,看了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较熟悉。那个陕北卖黄馍馍的人我似曾相识。他说,老天爷会把钱给勤快人,不会给懒人的。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这部纪录片的灵魂。豆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豆腐,大米经过发酵可以酿成美酒,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辛勤与汗水可以转化为美好与幸福。
中国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这么容易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