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小别离》观后感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聚焦于中学生出国的社会现象,并由此展开阐述了三个家庭面对孩子升学
海清所扮演的童文洁,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很有代表性,对生活颇多的苛责,看什么似乎都不满意,但童文洁又不是简单的严妈或者啰嗦的“婆婆妈妈”,这个角色有强悍的地方,也有软弱的内心,有向往现代化先进生活的激情,也有固守中华传统的本真,属于在新旧文化和中外理念的多重夹击下,努力生存的一代,毕竟,这是上有老下有小,出门顾工作,入门管家庭的人生“多面手”,任何一个地方脱节掉链子,就会引发连锁性的恶性反应,所以当剧中文洁精神不济、雌性激素失调之后,本来平静的生活,便开始上了崎岖的车道,甚至连吃错药吃多药的事故都会发生,人生如戏般跌宕起伏。
《小别离》不仅仅聚焦于亲子关系的疏密,以及孩子留学的故事,同时围绕女主角——童文洁,从社会、家庭、职场三个方面,来看她在人生中的奋斗,当然,就如我们常说“戏似人生”,海清虽然扮演过无数角色,但当童文洁“上身入戏”之后,还是很完美的呈现出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年轻母亲角色,她是属于不停的“刷存在感”的女人,无论家庭,还是单位,如果不能在“怒不可遏”中飙出最强音,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熄灭她情绪中随时被点燃的熊熊烈火。
由海清扮演的童文洁,是典型的“好强+敏感”性格,她有坚持,有妥协,有憧憬,有落寞,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能迅速的进行角色转换和职能递交,当然,连夜加班做方案,误把女儿的留学资料发了工作邮件,无疑是天大的意外,是偶然的事件,并不能以偏概全,但她的严谨,却是让人刮目相看。剧中的她,虽然努力的成全自己的所有人生职务,但终其半生,仍然是劳苦的命,这与全国众多的女同胞,有着很多的共情,着实令人唏嘘。
不是参演《小别离》还真的不知道,黄磊是海清的大学老师,这一次师生扮演夫妻,也真真让人看到飙戏的酣畅淋漓,只不过大部分时间,海清的步步紧逼和黄磊的委曲求全相映成趣,给到的是“忆当年、解仇怨”的戏份,也是戏剧感十足。
一直以来,海清的角色,从国民儿媳到妈妈代言人,看似比较固有的风格领域,每每都被她演绎出 不同的风情,毕竟千人千面,虽然影视剧中的人物,都有着其艺术处理后的代表性价值,但每个角色的人格魅力,却是需要演员进行入心的揣摩,才能在剧中呈现出来,表演,从来都不仅仅是肢体的语言和面部的表情,而是扮一发而动全身的协调感,至少在《小别离》中,海清又将这样一个精分型的年轻妈妈童文洁带到了观众面前,共同感受基于社会和自我的压力,由此而来的焦虑、急躁以及释怀,从这里看《小别离》,其实对当下的众多家庭而言,有着
篇2:《小别离》观后感
这两天看奥运会的同时,陪着我妈看了几集《小别离》。里面的朵朵似乎也是曾经的我,海清真的就是曾经的我爸我妈
爸妈毕竟也都是第一次做爸妈,就算学历再高,看过再多教育的书籍,也无法做到最完美的父母。孩子也是一样,第一次做孩子,也并不能很快学会去理解父母。
电视剧一开始,朵朵就想养狗,就是那只白色的贵宾弗兰克。我一直都很喜欢小狗,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只在幼儿园养过一只小狗,后来因为搬家也被送走而发生了意外。直到后来高二,因为一次机缘巧合我又一次开始养狗,第一次见它,真的超级开心 。可是后来因为我养狗无方,没有教育好,几次三番上桌偷嘴,爸爸把它送走了,真的哭了好几天,越想越难过,每天下晚自习都是哭着写作业。最后爸妈还是拗不过我,把大舅家的球球接来了,它陪伴了我整个高三,甚至高考看考场它都有跟我一起。那会儿,我妈也常说,哪里是你养狗,分明是我在养…… 大概每家都是这样,孩子喜欢小动物,但是因为学习压力真的做不够时时刻刻的陪伴与照顾,最后反而变成了最开始反对养的爸妈来照顾,只因为你喜欢,所以爸妈也待它很好。
还有刚看过的朵朵跟爸妈吵的最激烈的那一场,仿佛就是曾经的我,去埋怨爸妈不理解我的爱好,每天只会让我学习,只看成绩。但是如今的我,已经可以慢慢理解曾经的他们。因为我在现实面前只有高考这一条路,考得好也许不一定真的能改变什么,但能让我多读书不再像他们一样中年后悔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如今,在大学几乎没有什么学业压力,爸妈再也不会阻拦我写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反而会鼓励我平时爱看书练练字的习惯。记忆里的爸妈,会说,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别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知道是我变了,还是他们变了,经常看我带回家一些书,他们顶多也就是担心我看不完,再也不叨叨说那些书乱七八糟,似乎,曾经扔我书的不是他们。
其实,还是很希望,父母多去挖掘孩子的兴趣特长,当然不是说像现在很多家长那样让孩子报特长班,爸妈同事什么的孩子,愈来愈多小小年纪就开始上很多特长班,似乎现在没有去上那些班就输在起跑线上一样。拥有一技之长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是被迫式的学习,还是会觉得孩子有些可怜……
还有就是看到朵朵英语61,年级128名,还有家长学习不好就出国的逻辑,觉得中国的教育资源还是很不合理的分配。举个例子,我当年初中上的也算市里数一数二的中学,初三语数外没有100+(120分)连前两百都进不了……每天都是题海战术,每天一睁眼就开始学习,学到12点那都是正常睡觉时间,周末两天补课至少一天,朵朵刚刚被妈妈强训两天就吃饭睡着,想想我那会儿写困了睡着了被叫醒继续写,好像初三都是家常便饭。然而那有怎样,中考还是只考了一所三流高中,高考虽然有些失误,也只是个三本,但爸妈已经很满足了,毕竟他们看见了我的努力。教育的不公平,是我们要付出十倍努力才能跟人家北上广刚刚齐平。只是希望差距能慢慢缩小,大家学习进步机会更多一些。
突然想到昨晚跟我妈一起看着看着,鼻子酸酸的,眼圈也红了。只因为我看到了朵朵爸妈的无奈,我曾经也不知气哭过我妈多少回,也认过错,可下一次火星撞地球的时候,还是免不了要爆发出来。我从小脾气就又倔又犟,我妈教育我又是那种很严厉的,尤其是不准爷爷奶奶插手。曾经我一度觉得我妈除了我以外的人都是温柔的,她把所有的黑暗面都贡献给了我。直到,长大以后的我,和温柔的妈妈一起逛街追剧聊天才知道,那也许都是我逼出来的。她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只是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想急切的去教育好我,去寻求不到一种很好的方式,只能一点点去探索。她很笨,却又希望我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她不爱说话,却又教育出见人就笑的我;她看书就头疼,却又有一个书虫闺女。她永远不会对我说,我爱你,但看到健康快乐成长的我满眼的宠溺都写着爱。
篇3:《小别离》观后感
看《小别离》,是需要一点心理准备的。因为它刻画的亲子关系、家庭矛盾太过真实,分分钟就让人联想起自己的人生,不管是曾经历的或将面临的;因为剧中大小演员全体演技在线,仿佛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对应一样,太让人入戏;因为剧集所阐释的情感太有共鸣,轻易就会被牵了情绪,随剧中人一起哭哭笑笑。
中国的生活剧,从来都最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类只顾狗血撕逼,处处高潮却脱离了生活常态;一类喜欢卖苦情卖惨状,平淡如水又言之无物。而《小别离》,恰恰摆脱了这两种窘境。它有矛盾冲突且绝不平淡,却不是为撕而撕,在现实中都能找到映照;它现代、时尚,完全是当下家庭的合理写照。用细腻的情节、真实的情绪打动人,再佐以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把生活剧的质感做到极致,足够好看。
《小别离》情绪是克制的,剧情是接地气的
《小别离》,这个颇有些文艺的名字下的情节,却不那么风花雪月:孩子们时值初三,面临中考,三个背景不同的`家庭,却同样思量着一件事——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国,让孩子摆脱国内教育的压力,可是这种想法,却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出不出国只是个缘由,它所戳中的,是当代中国家庭关于孩子教育最真实的痛点和焦虑。
《小别离》的最闪光的地方在于,全程智商在线,甚至让人感同身受——童文洁对朵朵说过的话十有八九我们的父母也对我们说过,几个孩子犯过的错误绝大多数人也曾经犯过。整部剧不管是潜藏的细节,还是对真实人生的敏锐把握,都准确得吓人。
你会理解剧中的孩子
初三,将将成人,烦躁不安的青春期,爱父母、依赖父母,却已经开始向往自由,厌恶他们的控制与唯分数论。朵朵代表的是中国最多数的那群孩子,仿若你我:乖巧、懂事,努力但成绩平平;小宇代表的是叛逆一些的孩子,家庭爱的缺失,让他敏感、易怒;琴琴则是学霸,看似完美,但她也有自己的烦恼。你也能理解剧中的父母。他们做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他们为了孩子付出了许多牺牲了许多,可与生俱来的控制欲让他们没有办法真正放手。方圆与童文洁,虎妈猫爸的组合,中产阶级衣食无忧,唯一的冲突点就是孩子的成绩与前途;吴佳妮与金志明,更偏社会底层一些,但他们也是最绞尽脑汁、最努力的;张亮忠与蒂娜,重组家庭,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是最大的,溺爱不是办法,严厉更不是办法,仿佛怎么做都是错。
剧中的很多场矛盾冲突,都不是诸如“生病”、“车祸”之类大事件的推进,而是生活中有迹可循的场景,格外接地气、格外细腻。
譬如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朵朵那害怕、紧张的心情,不是多在乎成绩,而是害怕面对妈妈,各种瞒着,到最后纸包不住火被戳穿时候的不开心与心虚,简直是我们年少时代的最真实写照;譬如朵朵偷偷摸摸地写小说,被童文洁发现后责备,而朵朵则觉得父母乱翻自己的东西,完全没有顾及自己的隐私。
于是吵架突如其来,一声赌气的甩门隔绝了彼此的沟通。可是父母怎么能忍得住?到了饭点,他们在门外一遍遍地叹气,不吃饭怎么能行。他们想不明白,不过是让孩子好好学习,孩子的反弹怎么就那么大?他们在沙发上抱着哭的那一段,完全戳中泪点。
而孩子又何尝不是爱着父母,当朵朵看到爸爸把小说碎片重新贴复原,又乖乖地跑去道歉。这些细节情绪的掌控,这些张弛有道的节奏,不是具备生活历练与体悟的人,写不出来也拍不出来。
回望自己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似乎就是这样的轮回。中国人的家庭,总是或多或少地被教育体制所左右,无法对成绩做到坦然。孩子因为学习生涯过得冰冷无味却想苦中作乐,父母却惶恐于孩子不努力会被社会淘汰。“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大学,这辈子就完了。”童文洁的这句话简直是所有父母的标准配置,如紧箍咒一般永远套在孩子身上。曾经叛逆过的80后、90后,望着朵朵的经历心有戚戚焉,只能用时间达成与父母的和解;可是当他们自己做了父母,却又无法避免地重复他们父母曾经的做法。这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桎梏,也是最深刻的现实。多一部像《小别离》这样反思家庭关系、反思两代人之间的沟通的剧集,也许就能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多一些、体谅多一些。
有一个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孩子。
有一天,妈妈生病了,躺在床上。爸爸从街上买来三斤鲫鱼,妈妈说:“家里还有几斤,拿一半送给姑妈吧!不过,你快点回来。”爸爸高兴地答应了。
爸爸一进家门,看见房门紧闭着,孩子撅着嘴,坐在板凳上。“你妈妈呢?”爸爸问。“都怪你,妈妈不见你回家,下床去剖鱼,不小心划了一刀,流了很多血呢。”爸爸急坏了,连忙进房去道歉,只见妈妈侧身躺在床上,手指头还用纱布包扎着。她看也不看爸一眼。爸爸无可奈何地说:“对不起,都怪我。现在我就去做鱼汤给你喝。”说完直奔厨房。这时,孩子偷偷地跑进房间,悄悄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表演得像不像?”说着忍不住笑出声来。
“小声一点,不要让你爸爸听见了。”妈妈忙小声地说。不料这话早给躲在门外偷听的爸爸听见了,他突然端着汤走进来,脸上笑嘻嘻地说:“好啊,你们密谋惩罚我。”说着径直走到妈妈身边,一拉开妈妈手指头上的纱布。
那时,爸爸妈妈都笑了,孩子也扑上去,三个人笑成一团。
01
前段时间看见高亚麟和张一山他们合照了,网上都在疯传要拍续集,本以为还要等很久,没想到这么快就上线了。坦白说,真的很欣喜。虽然不是原来的那一群人,不是原来的故事,但还是熟悉的味道。
有不少人都是在对这部剧表示失望,说这部剧只是在卖弄情怀。可我要说的是,即使这个剧里的原班人马上阵,你们也不会怎么去关注这部剧了。因为我们都长大了,剧里的他们也长大了,原来那个笑笑闹闹的家庭,虽然会带给我们欢乐,可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事情了。
你们上一次看家有儿女是什么时候,反正我已经是很久了,时代在进步,我们在成长,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不再满足情景喜剧这种东西了。电视机屏幕里开始充斥着各种大制作大IP,家庭剧里开始讨论现实,讨论三观。古装剧里开始上天入地谈情说爱。真的想问你们看着这些东西不累吗?当我们的童年记忆寒暑假必播的剧在电视上销声匿迹的时候,泥萌就一点不心寒吗?
在这个ip剧充斥的年代里,还有人愿意坚守初心来做情景喜剧实属不易。他们只想给我的童年期盼画上个句号,无奈却聚不齐原班人马,你以为他们不知道会被观众骂吗。我在爱奇艺看了几集,我觉得还不错,笑料包袱还是有的,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去看待它。你要是拿这部剧跟老版比,那肯定是比不上的,你要是那他跟一些强行谈人生哲理的家庭剧比,这部剧至少会让你感到轻松。
我是一个看剧习惯了弹幕的人,可是这部剧的弹幕让我感觉尴尬,大多数人都是对比批判的`声音,看不到幕后人员为这部付出的努力。或许你会嫌弃这个剧里有一些梗来得太老套,远不如网络上的那些段子流行语,可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不可能一直的抖笑料包袱,但总有一些事让人忍俊不禁。那些所谓的流行语就像是快餐文化,你不可能把它当成正餐,因为它不流行于生活。
所以观众们,宽容点吧,要不然真没几个安心做喜剧的了。
另外还想为王琳老师打卡,正剧出身的演员演喜剧真的需要很大突破,更何况有珠玉在前,顶着压力上真的佩服。
02
忘了今天在哪里看到的文章推送,哟,张一山又有新剧了,而且无论从名字还是剧情,满满都是《家有儿女》的影子,不过,这是一部全新的喜剧,有《家有儿女》的模式,但角色、关系都不一样了,根本不是续集。
这倒是有点小失望。原来,期待看到的原班人马并没有,初长成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在,张一山还是在列的,也确实就是冲着张一山来的。按照国内目前喜欢的男艺人来看,张一在我心里排前三是有的。
所以为了张一山,立刻mark了这部剧看起来。可是……看到第三集……还是算了吧,没笑点,没亮点,故事也真的很一般,感觉剧本好像是几年前写的,有点跟不上,也确实,那头5月29日东方卫视刚开播,爱奇艺上就已经有全集的VIP独享版,可不是早就拍好的嘛。
虽然以前并没有多沉迷《家有儿女》这部剧,可也深知它在国内的影响力,是中国情景剧史上的成功案例,还拿过电视剧金奖。
2005年,《家有儿女》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历经了四部,如今不仅成为经典,更是一个有价值的IP。其中的角色成为烙印般的熟悉组合,这些年随着剧中小童星张一山和杨紫长大成人,迈向一线走红,《家有儿女》的热度有增无减,比起当年还火,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俩孩子就是以童星的身份从这里走出来的,可以说起点不低。
后来他们各奔前程,虽也演过一些什么,但很少人知道了。好像就要翻篇之际,他们却凭借热播剧大火。张一山的《余罪》,杨紫的《欢乐颂》,角色定位都非常准确,可以说,都是本色出演了。这俩人还是对“伪CP”关系,反正在一起各种逗,充满话题性,总能在他们身上看到和异性朋友一起时,那种我已然忘了你是异性的相处模式。
说回这部剧,它不是《家有儿女》的续集,但却几乎所有的软文都围绕着《家有儿女》为话题,张一山夏东海父子重聚,宋丹丹杨紫换角,果然还是不可能全新开始,还是得继续甩以前的包袱,其实能恰到好处地加入也挺好,我们都喜欢回忆。
新剧《初长成》动用了原来的制作班底和情景模式,但人物关系更加复杂,以前是一个重组家庭,现在是两个,而且还同一栋楼住着,前妻前夫的相处模式看起来也真是难以置信,大家的心真够大啊,不过,要是现实社会中,所有破裂家庭都能像这样相处,我觉得孩子也会过得更好,至少父爱母爱并没有减半,反倒是翻倍了。
而孩子方面,两个家庭各有两个孩子,一开始从他们对父母的称呼上看得够凌乱,慢慢才梳理清楚这两家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孩子的年龄也在《家有儿女》的年龄段上往后推,开始进入工作阶段了。
不过场景还是基本集中在两套房子里,甚少出现其它场景,毕竟是场景剧嘛,基本就都在那么一个影棚里了,不是餐桌上就是客厅里,就像《外来媳妇本地郎》,很多桥段都在餐桌上完成,让人觉得他们每天好像什么都不用干,女的天天在做饭,全家人天天聚一起吃饭聊天打打闹闹。
人物和造型方面,看着张一山的脸,那作,那矫情,那鬼马,那贱样儿,完完全全就是小时候刘星的样子,一点儿没变。高亚麟的假发啊,真是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bug存在,太谐气了。新演员张晔子(也就是差不多杨紫那个家庭角色)很自然会被拿来和杨紫作对比,说真的,长相上竟然还有那么一点点像。两个又当亲妈又当后妈的角色,一个是大家熟悉的王琳,一个是宋宁,虽然看起来生活里各种小烦恼,但女人能活成那样,也真的是集幸福于一身了。另外两个小演员,目前还没什么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觉得都不是省油的灯,继续宠下去早晚出事儿。
总的来说,有张一山在,这部剧就满满都是回忆。如果当作全新剧情来看,不难看,但故事讲得太平淡,总觉得时间本来就不够用了,还是去看更好看的吧。
03
建议不要给小朋友看,太中国的剧了。值得吐槽的观点太多。输出的观念很恐怖。
让我印象深的主要有这么几个:1.单位男生追你,只要这个男生还好,全家人都帮着,只因为希望你嫁出去。2.男孩子学跳舞,怕长大变成同性恋。3.独身主义就是错误。
1. 向南和段昊人
本来就不是喜欢这个男生,只是同事一般的关系,上班总粘着你,还总自作多情的认为你喜欢他。再后来,因为一个契机,这位男同事搬家搬到了你家楼上,房租贵,为了追你,为了经常和你见面,还可以一起上下班,掏了这钱,可感动了大片人,也感动了他自己,但是都没人关心你是否开心。再来是到你家来吃饭,串门,你爸妈还热情相待,因为这个人看起来还不错,老实,在追你,热情,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他。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是单身,美其名曰的是为了你,你说可怕不可怕!
当然最可怕的是,编剧还在最后让这两人在一起了,转折可是真的硬!
2.童童
学跳舞的初衷是追小女孩,然后小女孩不去了,他也不去,说要去踢足球,最后给出的理由是『男孩子学什么跳舞,怕长大了“娘娘的”(这娘娘的没说出来,但是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个人觉得表达得是更过分的意思)』虽然是找借口不去,但是这个观念多可怕。
3.独身主义
这个是每个人的选择,但不是错误选项,但剧里表现的感觉这是多人生灰暗才不得已选这个的,也是厉害。
这早已经不是小时候的《家有儿女》了,这个初成长的输出观念,很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