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
《只有爱》观后感1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参观了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展览馆,我最感兴趣的有四样东西:小球旅行记、超导磁悬浮列车、清洁能源——氢(水幕)、芝麻开门。
芝麻开门很好玩,他能识别指纹、眼膜、声带和人脸识别,只要注册好了后进过检测你就可以进门了。
水幕很神奇,只要在旁边的电脑上输入文字或者数字,水马上就会流下来而且跟你输入的字一模一样。
下一次我还想去中国科技博览馆。
《只有爱》观后感2
那时年少,我们有着澄澈的双眼。那年青春,我们有着激荡胸怀的热血。为了爱我们可以付出一切,无关欲望,无关金钱。
天空是暖色的,微甜的薰衣草味儿,混杂着淡淡的郁金香的幽香,弥漫着游客们的周身。
看完了《只有爱》的戏剧演出,我与同伴走出了剧场。落日的余晖已洒满了水岸。
淡淡的柔光也将人们的身体沐浴在了金辉下,人们都在深情地讨论着“你相信爱情吗?”
“如果有一幕的场景,刺痛了你,那么对不起,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这样的。”
这是王潮歌导演的
当14岁的小男孩对音乐老师一见钟情,等他面对音乐老师时说话结结巴巴,当他为每一次与老师的会面而欣喜不已的时候,当他准备大声示爱的时候。
这一幕幕不就还原了无数人年少时的那份单纯的初恋吗?也让尘封的往事,在我脑海里一幕幕的涌现。
那年,初夏,楼道里。刚刚摘下红领巾的小女孩,进入了初中的校园。当她张着稚嫩的双眼观察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一个身影却猝不及防地闯入她的视野。小小的少年走在楼道里,穿着一切女孩都会喜欢的白衬衫。从她眼前飘飘然地走过,由此住进了她的心里。
年少的喜欢是幼稚的,总是悄悄地朝他瞥上一眼,目光从来都不敢停驻,生怕被别人发现,这份喜爱是单纯的.,是青涩的。
如若碰巧,碰上了他的眼眸,瞬间低下了头,暗自欢喜。这份喜爱是不能分享的。
总是在下课的时候,站在阳台上望风。别人都说:“看,她多喜欢玩。”
只有自己知道,喜爱趴在阳台上是为了在他课间去卫生间的途中,可以看到他。这份喜爱是不嫌多的。
每次与同学玩乐,正巧碰到他时,总是装作很粗野的样子,大声说话,甚至平常说话很文明的我会冒出几句脏话来。
这都是处于一种想在他面前表现的心理。尽管我知道,没有男生会喜欢粗旷的女生。但是我又不奢求他的喜爱,我只是想引起他的注意而已。这种喜爱是幼稚的。
在《只有爱》的戏剧里,看到14岁的男孩对音乐老师一见钟情,并相信这是至爱的时候,他幼稚的语言与行动不仅逗乐了我也逗乐了许多的观众们。
当又变换了一个场景之后,此时的小男孩已经步入了不惑之年。不再是少儿时代的懵懂,他早已被生活的琐碎所压垮。
他的妻子每天会为了生活的琐事,而与他争吵,他想要逃,逃离这种生活逃离这种压迫,甚至他可能最终会逃脱他的妻子。
当观众们为他生活的沦陷所叹惋之时,然而剧本通过他的妻子的旁白与丈夫的旁白深刻地让观众意识到了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女孩想要男人多多的陪伴她,所以不停地絮叨,想要让男人注意到她。
而男人只是工作太过疲惫,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妻子。
他们出发点的原因都是因为爱,只有爱。
这些剧情富有连贯性的,巧合性的串联在一起,我觉得可以成功地将现代人从自己琐碎的茫然的生活中所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审视自己与爱人之间的关系。
爱情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每个人对爱都有本能的追求与渴望,从少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人生的各个阶段对爱的理解和认识都不一样。
在这缤纷多元的社会里,面对世俗的眼光、物质利益等的侵蚀,对爱情的理解,因人而异。
相信观看完《只有爱》戏剧演出后,人们将会更加的理解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我也希望将来有一个人值得被我信赖,希望时间不会磨灭我的棱角,希望生活的琐碎不要压垮我对爱情的向往,希望就算年龄已长人们的爱情依旧很简单。
晚风微微吹过郁金香,在荷兰花海这个摇篮里,用力生长。他们摇头晃脑相互依存,好似一对对亲热的情侣。
荷兰花海不就是孕育爱的地方吗?这里不仅有荷兰风情的风车,还有欧式的殿堂,还有紫色的薰衣草与多彩的郁金香。
一对对情侣在这里牵手成功,一个个佳话在这里造就。因为爱,只有爱。
一天可以分为黎明,正午和黄昏。人也是一样。
——题记
不知道时候起,老李有一种得好好珍惜这个世界的感觉了。在以前年轻的时候,老李从来就没有这种感觉。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72岁了。
老李坐在阳台上的摇乐椅上,安详,平静。望着那夕阳,很美。黄色的云和红色的云交会在一起,天和地融在了一起,老李也变得全身金黄。他知道,黄昏就代表一天马上就要结束了。“爸,吃饭了。”三儿子传来呼唤的声音。“恩。”老李轻轻回答了一声,“就来。”老李想在晚年之际,回忆一生。
老李原来是一个聪明能干,高大帅气的小伙子,是厂长的助理。厂里有很多女技工喜欢他,他又有钱又有才又有气质,能不讨女人爱吗?但老李对婚姻很慎重,最终,他选了一直暗恋他的'二车班组的班花——张红。很快,他们生儿育女,有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生活过得很美满。但命运好象对他们这种幸福美满的生活产生了嫉妒,那一年,发生了水灾。张红为了保住丈夫和孩子的性命,不幸死了。丈夫和孩子悲痛万分,老李安葬了妻子以后,挑起了又当爹又当妈的重活。多年来,老李一直没有再娶,村里有人说他固执,他笑了笑,啥也没说。有一次,大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这几年,老李一家都过着紧巴巴的生活。哪还有什么钱来上学啊?老李读过书,深知读书的不易。不读书,当年的厂长助理哪来的?要想过上富裕生活,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老李咬咬牙,对大儿子说:“孩子,陪我借钱去,你必须得上学!”于是,大儿子和老李在村里一家一户的问,可是,在那个年代,哪还有什么钱来读书啊?村里全部都是清一色目不识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佬儿。因此老李借钱总是碰壁。大儿子看着父亲那跟邻居苦苦哀求的样子,眼睛里顿时噙满了泪水。好不容易,大儿子上学的钱凑齐了,还有二儿子,三儿子,女儿……很快,20年过去了,老李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转眼间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不过,孩子们都没有辜负他,都很有出息。大儿子在深圳工作,二儿子是大学教授,三儿子办厂,女儿当了著名音乐家。
因为孩子们都在外地,所以只留下老李孤零零的一个老人在村子里。老李不知道,虽然孩子们没有辜负他的一片苦心,可是,良心上却背叛了他。
有一天,老李想孩子想得太厉害了,便一个人兴冲冲地跑到深圳去找大儿子。来到大儿子家门前。一敲门,大儿子欢喜地打开门一看,谁知是父亲,脸色突然变了,这时,大儿媳妇跑出来看是谁,一看不认识,便问:“亲爱的,他是谁啊?”大儿子说了一句话,让老李刻骨铭心,“可能,是,附近讨米的叫花子吧?”“哦,那给他一些米吧!他好可怜哦!”大儿媳妇温柔地答道。这,这是大儿子吗?我,我是不是走错门了,可老李定睛一看,确实是大儿子呀!老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话,真的是老大说的?这,难道就是当年陪着我一起走遍整村,求大叔大嫂给他读书的老大?正当老李在想的时候,门“嘭”地关上了,老李望着那扇门,不禁潸然泪下。这,真是我的孩子吗?
他想,兴许大儿子是不记得我了吧?他又买好火车票跑到二儿子家,同样,也吃了个闭门羹。
老李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到三儿子家去,终于,三儿子收留了他。女儿听说父亲在三儿子家,特意放弃了去欧洲表演,买了很多水果和父亲爱吃的送到三哥家。父亲看着三儿子和女儿,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泪流。把上次发生的事全都告诉了三儿子和女儿。三儿子一听,脸变成了铁青。“不行,我要把他们告上法庭!”女儿一字一顿地说。老李一个劲地说:“不要,不要,原谅他们吧!毕竟,他是我的孩子,他是你的哥哥啊!”终于,女儿和三儿子被打动了。之后,大儿子和二儿子知道这事后,也回心转意。
老李坐在安乐椅上,望着黄昏,看着夕阳,回忆着往事,不禁又老泪横流。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以下是“朗读者
《朗读者》观后感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朗读者》观后感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均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观后感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既然名为“朗读者”,那让谁来朗诵就显得尤为重要。节目的嘉宾设置没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这样荤素搭配的巧妙结合。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中,明星阵容包括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还有鲜花夫妇周小林殷洁,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这样的普通人。
在节目设置中,更是看出了节目组的独具匠心。每一期设置一个主题,配上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题定为“遇见”,每位嘉宾都结合自己的故事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此番用心在综艺节目中实在是少见。央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朗读者》观后感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于近日再度推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期节目中嘉宾们朗读的书信,瞬间传遍网络,成为热点语录,引发人们对文学、对情感、对人生的讨论。“只要你是一个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生命不是你过了多少天,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天。”
《朗读者》首期,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许渊冲以及四川一对夫妻朗读的书信播出后,便被网友们整理成语录,传遍网络。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主持人与嘉宾简短的对话后,嘉宾们分享文字,并朗而读之。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篇文字的选择和朗读,其实传递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
这种需要静下心来感受和品味的节目,在泛娱乐电视生态下,难免会被认为是小众的。节目组不讳言,策划之初并不被看好。但当下许多风行的阅读公众号、听书软件,还是让他们看到了受众需求,并坚持下来。事实证明,即使在碎片化时代,安静的阅读和认真的聆听也从未远去。
首度担任制片人的更是坚信这个节目的意义。在她看来,很多人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其实不然,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800多年前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风化人,也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表示。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第一次的遇见,遇见第一次的朗读者。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深铭者,非汝又孰。生命的历程中,我已遇见过今后都不可再会遇见的人。无论我是否还记得他们,无论他们是否还记得我。
“生命原本闷有意义,在于你赋予它怎样的价值”。第一次的遇见,最初给人的印象对以后的交际总是有影响的,不过是看何人何事,影响深浅罢了。亦如,他说你任何为人称道的美丽,不及他第一次遇见你。人言,杏花,烟雨,江南。终不及,骏马,秋风,塞北。在那里,长河落日,大漠孤烟,遇见一位早已不记得我的老者。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那是陪伴我的认识很多的,不知何时,它们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慢慢消失,我向来是不畏惧这样的陪伴逐渐少些的,但倘使要次次都发生在我的身上,那不免会有些落寞了。
爱到最美是陪伴。却惜,无人会守一人爱到最美,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常伴你一生。那样,便有告别一词了。有人说,这一次的告别,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这话不错,告别时的气氛大都凄凉,“别时茫茫江浸月”算是应验。这是告别,亦作离别。更有甚者,唤于诀别。已从书中看惯太多的生死,从未亲生经历的我对这些早已冷漠,知道爷爷的离开,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那年我九岁。往后每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再无他撑伞待我放学的身影。他生前我从未意识到珍惜,每日都烦于他的唠叨。我不知那时他的身体早已垮下,却依旧坚强的站在我们面前,甚至穿着那件已经很多年的白袄在凛冽的冬夜寒风中去给别人家看门。长歌当哭,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最大的宽慰。
所以当真正碰到一个生命中彼此将至关重要的人,从你的第一次遇见他开始,你所做的,就是珍惜他。
《朗读者》观后感
又是开场熟悉的音乐,同样是那么伶灵动耳的旋律。温柔的灯光下出现一个和蔼的舞台。节目一开始仿佛就暗示人们这是一场心灵深处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泪、过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织,当它要来临时,这一切都给我们以亲切的征兆。
我曾以为那些在舞台上呼风唤雨,在电视里颦蹙举眉的影视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势,在群众的眼前全副武装,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许是我太过于不堪,让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员之所以能称作演员。哪怕是在现实里,他们也或许戴着面具,进行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本期《朗读者》中的一位嘉宾演员—姚晨。她一出场便让我想起了那个武林客栈爱憎分明的郭芙蓉。记忆里的印象犹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记忆深处找到的一些欣慰吧。她的朗诵是《阿长与山海经》,节目泠然的配乐奏起,她翻开了书本。几站灯齐刷刷地对准了她。现场一片宁静,犹如世界诞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满期待。也不知何时,她的话语出现,打破这好似延续不绝的静谧。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的带人坐入时光机,带着些灰色,来到鲁迅的故乡,见到南墙边的小镇。看到穿长袍的故人,看到梳着长辫的鲁迅,一起那个穿着素朴,满脸褶皱的阿长。看到到阿长的好,听到阿长的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穆怀感伤。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在无数个独一无二的长短面背后,我们都有一颗最初善良的心,犹如阿长。在演员姚晨倾情朗读下,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一个世界,并总爱沉思每个人的得失,犹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欢揣测每一个人,经历地多了。不免习惯成自然。其实那些所谓看透尘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阿长吧。
看了这次节目,我更喜爱姚晨了。喜爱她精湛的影视,喜爱她袒露灵魂的朗读,喜爱她真诚洁白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