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看完楚国八百年的观后感整理50条

看完楚国八百年的观后感整理50条

时间:2020-07-29 20:08

看完一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1

看了楚国八百年,从春秋到战国的轮廓更清晰印在脑海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网友们争执的该不该凸出楚国文化地位,几千年之后的我们还去争执这些地域没有意义。说白了,什么楚国齐国鲁国秦国跟你有啥关系啊?咱应该关注深层次的意义。

有句话我印象深刻,“中原文明太过精致,太重视物质精神饮食礼仪教化,楚之类的蛮夷一开始都走向中原化,然后真正成为文明人,却又堕落了,被后进的蛮夷-秦国吞灭,整个中原也被秦国吞灭”中央电视台这种观点非常新,但是我觉得十分正确,楚国最开始中原化,被中原各国排斥,被周天子歧视,为啥?虽然也是帝高阳苗裔,虽然也是中原正统后裔,但是迁徙到南方蛮夷地方,和蛮夷混合不免有些蛮夷化,文化发展滞后,在精致的中原文明面前显得粗鄙难堪,所以楚国一方面不断向北方学习,即所谓的中原化,另一方面那种凭着耻辱感混搭着蛮夷的新鲜干劲迅速走上富强道路,让北方诸侯刮目相看,而在北方,沐浴在文明的教化里,相对迂腐和堕落,和楚国形成鲜明对比。

可是等楚国人也学会了北方人的那套,成为文明人了,也堕落了,以至于被后起的蛮夷-吴国 弄得差点灭国,最后被更后期的蛮夷,秦国吞并。

然后拉长历史 ,我们发现,当中原繁荣,俯视四邻时候,常常沉迷于自身文明的自傲之中,不思进取,进而被落后于自身很多的'蛮夷侵略,以致一次次的毁灭,重建,辉煌再毁灭重建,范围也渐渐扩大,历史已经无数次重演,在楚国八百年里面也得到详尽解答,错的不是我们辉煌的文明,而是应该如何看待这份文明,看待这份文化价值。中华文明贯穿古今千年,深深影响东亚,绝对是人类文明历史上奇葩,如果没有中原文明,估计东亚就像东南亚那样,过去都是一群土著人,世界该有多单调,所以对于中华文明文化一切的糟蹋与否认都是愚蠢的,古人没有错,错的是今人不知前车之鉴。不知道端正文化遗产,不知道正视自身文明,不是一味吹捧自傲就是打压,我们是时候理性正面审视这些了。不带倾向的,试着用第三方的角度看待。

为啥对这些有感触,因为历史车轮仍然在向前,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必然还要登顶世界巅峰,是不是到时候还会沉迷于自身的文明,浮华蒙蔽了双眼,偌大国家空有国力,却无斗志,那才是真的可怕,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西方的皿煮思想更是犹如一剂兴奋药剂冲击全球,但是这种过分强调个人权利,个人价值的文明是否真的能适合人类,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面前,这种皿煮历史才一百年,遇到中华文明,两者是否能很好融合在一起,是否能避免中国分分合合的历史杯具,中华需要凝聚力,在面对祖先留下的中华思想中华文明以及西方进来的自由皿煮思想,我们要如何取舍以及融合。

那些一味谄媚西方皿煮的人是否真正想过这些道理?那些一味拒绝皿煮思想顽固闭塞的家伙们是否也考虑过?留在国人面前是艰难的抉择,如果我们是小国可以随心所欲选择道路,难就难在这艘巨轮太过庞大,承载千年的梦。舵手必须比全民族所有人都要看得更远更深。

楚国八百年叙述了国家电视台对春秋历史的一些认知,虽然全篇都不是纪实,但是观点正确,引人深思。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2

一口气看完八集,最初还有不少感动和震撼之情,越往后就越来越矫情了。整体而言,我觉得本片基本上秉持文化决定论,文艺气息和煽情感太浓重,因而丧失了部分客观和中立。

以楚庄王时代为界,前半部分是楚国的崛起史。从先祖被殷商莫名奇妙驱赶(片里居然木有说明原因)、楚人为不被中原文化认可而苦恼和拼搏始,到楚人发奋图自强、以“你们不认老子,老子也不屑与你辈为伍”的气势自建风格迥异的楚文化,整个前半部的风格颇有浪漫主义的悲剧情怀,特别是配着前几任楚君令人扼腕的人生际遇,颇具感染力。楚人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壮志豪情筚路蓝缕,从五里地的小村子一步步占铜山、逐蛮夷,扩展成占中华半壁江山的大国,直至楚庄王时代一度阅兵于周天子脚下,内政文化对外吸收对内创新以达到新高度,足够惊天地泣鬼神,令人叹为观止。

然后整个片子的解说就带着大家集体拜倒在大楚文化的石榴裙底下了。青铜器、漆器(大爱啊!)、章华台毫无争议代表楚文化的繁荣程度,笔者也绝对佩服楚辞在文学上出神入化的造诣,但是有必要最后为了力捧楚而那么费力的贬大秦吗?且不说大众对于秦的印象是否正确(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秦政并没有后世所传那么残暴,焚书坑儒也不是通常所说的那样),为了抬高楚,至于把老子和刘邦也算作楚人吗。什么“楚文化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法家文化缺乏人性必然失败”,“秦留给后世唯一的遗产只是统一的帝国”。我觉得我真的无力吐槽了好不好。 窃以为楚国之所以没能坚持到最后,就是当初楚庄王所说的国家兴衰皆系于一人,楚国没有完成将国家政治生活制度化的过程,以至于楚国的起起伏伏如同其似水的文化一般过于任意自由;或者说,楚文化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而沉浸在以礼、德治国的窠臼里,以至于最多保持国家现状,而缺乏像秦一样明确的国家战略。

不是功利的一味成王败寇,但我觉得秦兴楚亡这种历史的选择本身已说明一切,所以没必要为楚国最后的失败而扼腕叹息。楚文化灿烂博大,早已融入中华文化的大熔炉,这也已经实现了楚的价值。

这片看到最后越来越觉得过于煽情而失理智,通篇文艺徘徊而缺少鞭辟入里的历史分析,所以导致看到最后几集,对该片的观感继续下降,所以忍不住在一开始就把各种缺点都巴拉巴拉吐槽一遍。当然该片都艺术性确实很高,从画面到音乐(尤其萌煽情部分的主题曲!好像是萧?谁知道在哪里能下载到请自觉或不自觉告知链接!),堪称视觉盛宴。还有就是里面关于楚文化繁荣程度的例证也颇让人惊叹,比如来自埃及的“蜻蜓眼”和骆驼造型的灯,确实让人大开眼界。唯一的缺点是但凡讲到楚国君的时候好像演员都是一个人。800年音容笑貌木有变过。大概是为了省钱&方便吧。而且演员气质稍稍有点呆萌,好像和楚文化气息不是太符吧。

综上,虽有诸多不足,但毕竟以难得的气魄梳理了楚国脉络,如果没有这片儿,有多少人愿意自己读《史记 楚世家》了解呢?批判别人的成果远比从无到有的建立实在是要简单太多,所以我也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看了楚国八百年,从春秋到战国的轮廓更清晰印在脑海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网友们争执的该不该凸出楚国文化地位,几千年之后的我们还去争执这些地域没有意义,观楚国八百年有感。说白了,什么楚国齐国鲁国秦国跟你有啥关系啊?咱应该关注深层次的意义。

有句话我印象深刻,“中原文明太过精致,太重视物质精神饮食礼仪教化,楚之类的蛮夷一开始都走向中原化,然后真正成为文明人,却又堕落了,被后进的蛮夷-秦国吞灭,整个中原也被秦国吞灭”中央电视台这种观点非常新,但是我觉得十分正确,楚国最开始中原化,被中原各国排斥,被周天子歧视,为啥?虽然也是帝高阳苗裔,虽然也是中原正统后裔,但是迁徙到南方蛮夷地方,和蛮夷混合不免有些蛮夷化,文化发展滞后,在精致的中原文明面前显得粗鄙难堪,所以楚国一方面不断向北方学习,即所谓的中原化,另一方面那种凭着耻辱感混搭着蛮夷的新鲜干劲迅速走上富强道路,让北方诸侯刮目相看,而在北方,沐浴在文明的教化里,相对迂腐和堕落,和楚国形成鲜明对比。

可是等楚国人也学会了北方人的那套,成为文明人了,也堕落了,以至于被后起的蛮夷-吴国 弄得差点灭国,最后被更后期的蛮夷,秦国吞并。

然后拉长历史 ,我们发现,当中原繁荣,俯视四邻时候,常常沉迷于自身文明的自傲之中,不思进取,进而被落后于自身很多的蛮夷侵略,以致一次次的毁灭,重建,辉煌再毁灭重建,范围也渐渐扩大,历史已经无数次重演,在楚国八百年里面也得到详尽解答,错的不是我们辉煌的'文明,而是应该如何看待这份文明,看待这份文化价值。中华文明贯穿古今千年,深深影响东亚,绝对是人类文明历史上奇葩,如果没有中原文明,估计东亚就像东南亚那样,过去都是一群土著人,世界该有多单调,所以对于中华文明文化一切的糟蹋与否认都是愚蠢的,古人没有错,错的是今人不知前车之鉴。不知道端正文化遗产,不知道正视自身文明,不是一味吹捧自傲就是打压,我们是时候理性正面审视这些了,

为啥对这些有感触,因为历史车轮仍然在向前,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必然还要登顶世界巅峰,是不是到时候还会沉迷于自身的文明,浮华蒙蔽了双眼,偌大国家空有国力,却无斗志,那才是真的可怕,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西方的皿煮思想更是犹如一剂興奋剂冲击全球,但是这种过分强调个人权利,个人价值的文明是否真的能适合人类,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面前,这种皿煮历史才一百年,遇到中华文明,两者是否能很好融合在一起,是否能避免中国分分合合的历史杯具,中华需要凝聚力,在面对祖先留下的中华思想中华文明以及西方进来的自由皿煮思想,我们要如何取舍以及融合。

那些一味谄媚西方皿煮的人是否真正想过这些道理?那些一味拒绝皿煮思想顽固闭塞的家伙们是否也考虑过?留在国人面前是艰难的抉择,如果我们是小国可以随心所欲选择道路,难就难在这艘巨轮太过庞大,承载千年的梦。舵手必须比全民族所有人都要看得更远更深。

楚国八百年叙述了国家电视台对春秋历史的一些认知,虽然全篇都不是纪实,但是观点正确,引人深思。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

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1

3月17日,武汉警官职业学院组织我们兵团农五师学员前去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沿途中我们还看到了其他不知其名的美景,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了湘湖文化及其悠远历史所沉积下来的古色古韵。

初去博物馆,不禁被那里的气势所震撼了。

博物馆里干净、宽敞,给人一种愉快和古老的感觉,让人在参观时不知不觉的陶醉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湖北省博物馆于1953年3月成立筹备处,1959年春迁至今址。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此后并不断扩大其规模。至今为止,其总占地面积达八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占五万平方米,馆内珍藏文物多达14万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其中一部分器物在古代发展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内的藏品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兵器,古乐器,金乐器,古代字画、钱币等。

今天讲解员主要带我们参观了曾侯乙墓。里面有许多珍贵的宝物与一些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讲解员告诉我们曾侯乙墓发现于1978年,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棺木。同时出土还有15000件文物以及多种制作精细、外观大气的物品。

我们认为最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编钟,它被誉为“编钟之王”。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一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在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弘的乐队实属罕见。它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发展的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我们更是有幸听到了跨越千年的编钟之乐。在整个演播大厅里都弥漫着楚文化。微弱的灯光渐明,舞台上的乐手们都身着古装,使用编钟为大家演奏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

其次让我们大家记忆犹新的是那把青铜宝剑——越王勾践剑。这是一把跨越千年的古剑,但见其通身未有丝毫锈渍,依然光亮。此剑铸造精良纹饰线条流畅,依旧锋利无比。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和防蚀技术。它被中外专家视为我国先秦兵器中的稀世珍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郭沫若曾有诗赞曰:“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日,千秋不朽匠人心。”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没能走完所有的展厅,我们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但是心中依然很兴奋。虽然我们看到的是一件件物品,可领略到的是历史,感悟到的是革命精神。

此次参观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知识。历史是属于过去的,我们要在感受历史奇迹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创造奇迹,未来的历史乐章需要我们去书写。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次来湖北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辜负家乡人民对我们的重托,不辜负组织的培养,牢记自己的使命,也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2

湖北省博物馆之行让作为中国人的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的“心与音”世界民族器乐展更是让我这个音乐初学者大开眼界,徜徉在文化与音乐交融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乐趣。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楚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孕育了具有楚地域特色的灿烂文明,八百年的历史中,楚人以勇于进取的精神创造了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物,是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省博物馆的文物展览,真实具体地展现了楚文化的辉煌:楚国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典雅华丽的楚国漆器是楚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它以奇妙的造型,繁缛的纹样,丰富的色调,深厚的精神内涵,显示出楚文化的别致风韵;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丝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楚国在哲学、文学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先秦时期精神文明的顶峰,以老子、庄子哲学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是构筑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以屈原

作为河南人,从小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对中原文明也有一定的了解。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给中原文化带来几分厚重,作为古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华大地涌现了大批文人学者:老子、墨子、张仲景、张衡···同样,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也有自身的地域特色。由于河南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历经战乱,兼以人民生活比较艰苦,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朴实淳厚、坚毅刚直的民风,并养成了民间习武的风俗,陈氏太极拳、少林寺由此而来。音乐方面1986年在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至少16根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了,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同为华夏文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楚的浪漫,中原的刚毅,都成为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以其不同的文化特色丰富着华夏文明,使之灿烂辉煌。

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具体反应了本地区的人文特色,地理环境等特点。是这一地区最引以为傲最为重视继承发展弘扬的精神财富。音乐则作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从而使本地区的文化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同时也随时间永远流传下去。使其文化更加充分地发展与弘扬。所以一个地域必定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同样也会有独特的音乐文化。音乐追随文化而发展,文化通过音乐而弘扬。

我国光辉灿烂的音乐艺术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仅能奏出美妙动人的音乐,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芦笙欢歌:芦笙,葫芦是苗,瑶,彝,拉枯,侗,壮等少数民族喜爱的自由簧乐器。在节目喜庆时边吹边舞,芦笙乐队演奏者可达一百人。特大的盛会,场面欢腾,热烈,壮观。

雪域圣乐: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音乐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观念和审美求。同时又反映了历史长河的轨迹和文化发展的脉络。藏族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每一种音乐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藏族的乐器广泛分布于西藏,青藏,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族聚居地区。其中很多乐器是有宗教仪式的法器演变而来。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了风格不同的音乐。音乐的地域性反映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地域性导致了音乐的地域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崇尚自然的印度人民把音乐中的七个基本音与鸟兽的叫声对应相连,这七个基本音也被印度人民赋予了人对特殊色彩的感觉,这七个基本音成为“拉格”;俄罗斯人深沉而忧郁的气质,奔放的民间文化,争强好胜的民族精神使其音乐也充满独特风格,巴拉莱卡俗称‘三角琴’便是俄罗斯独有的民族乐器;受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日本的一些民族乐器与中国的民族乐器也有丝丝连系,日本筝,就是8世纪由唐的十三弦筝演变而来,并分为乐筝,筑筝和俗筝。萨摩琵琶,是16世纪由唐传入的琵琶演变而来····

音乐之于文明,文明之于世界,世界的音乐把世界的文明连在一起,同时又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特色。中国的音乐为世界的音乐添砖加瓦,世界的音乐同时又影响着中国音乐的继续发展,二者相互包容,相互承接。

世界的音乐,音乐的世界。用音乐的视角解读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欣赏音乐。包容的历史如阵阵钟鸣响彻耳畔,震撼灵魂,悠长的笛声如缓缓清流洗涤日益尘化的精神世界。无需过多言语,你看到音乐了么,你听到历史了么?

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3

春节期间,我和爸爸妈妈去湖北武汉看望姑姑。早就听说武汉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对于热爱历史文化的我,可是再好不过了。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便是我向往已久的——湖北省博物馆。

绿荫掩映中的湖北省博物馆,是一座成“品”字状的仿古建筑,坐落于美丽的东湖之滨,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馆藏文物14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馆藏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闻名。

一走进博物馆,我就被它高大且,具有古韵的建筑,深深吸引住了。这更加让我产生了进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我们首先来到“曾侯乙墓”展区。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是2400年前的曾国国君“乙”的墓葬。“曾侯乙墓”展区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是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其中我最喜欢的几件文物是:“青铜尊盘”(国宝级文物),“金盏”(国宝级文物)和“曾侯乙编钟”这三件了。

“尊盘”——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是用来冰酒或用来温酒的。这件“尊盘”以纹样繁缛细密著称,它共饰龙84条,蟠魑80条,造型优美,极尽奢华。它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铸造技术。

在古时“盏”用于饮食的器具。这件“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不仅有金盖子,盏内还有一把金勺子。“金盏”饰有蟠

螭纹、绹纹、雷纹、涡云纹等。那把金勺子一端镂空成变异的龙纹,所以又被称作金漏匕,异常精美。

“曾侯乙编钟”是“曾侯乙墓”出土中较大的文物。它共64件青铜双音编钟,且十二律俱全,时至今日“曾侯乙编钟”敲击出的声音依然洪亮。很难想象当时我国青铜铸造和音乐文化的是那样的高度发达。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楚文化馆,秦汉漆器,梁庄王墓展厅。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物是“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它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这把青铜宝剑最让人惊奇的是,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剑身丝毫不见锈斑,金光闪闪。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一把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

这次参观,使我又一次对两千前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又一次对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惊叹!

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4

今天我去了湖北省博物馆去参观,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同时增长了很多历史常识。我觉得这些文物都是那些收藏家收藏起来的,所以才能把这么多的东西展览出来给我们看。但是这是我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使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次参观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我一定要用这些知识来创造美好的未来。

历史,那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但未来与现在相比之下却更加重要。未来,是属于当代大学生的,未来的历史的乐章由我们去谱写,如何才能写好呢?那就是我们现在应努力在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

未来是美好的,是更加辉煌灿烂的。为了自己、祖国的明天,我们要从现在起,从此时起把握机遇,创造辉煌,明天一定是我们的!

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5

我一向都向往去湖北省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雄伟。壮观,展品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去看一看的。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走进大门,楼梯阶上摆出了一盆盆花,我左看右看,总是不知道是摆着什么形状。后来,我才看出来,原来是一个大大的笑脸,正在喜迎游客呢!

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了综合楼的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战国的侯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多达一万五仟多件,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前所未闻的珍品,其中大约有8件定为国家级文物。

这些文物中最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编钟,种架约有750厘米,高约有270厘米,重大约45吨,每件钟都可以敲出不同的音调,真神奇!站在它的面前,我仿佛听到了乐官们在敲打着美妙的乐曲。

最后,我们又来到楚文化馆,这里最有名的是越王勾践剑是60年代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的',剑长有50多米,宽约5厘米。该剑出土时仍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反映了高超的铸剑技术,为古代兵器中的奇宝。走近它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越王驰骋沙场的雄姿。

这次博物馆之行,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还增长了我的知识,我们的祖先是多么有智慧呀!我很佩服他们!

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6

8月9日11点50分左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万里行”的吉利文化使者车队伴着一丝丝清风,缓缓驶入湖北博物馆的大门。我们透过车窗,一眼望去,整个博物馆尽收眼底,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古朴,那一砖一瓦似乎述说着悠长而古老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反映湖北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物、标本14万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一部分器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浪漫诗意的青花瓷

所有展出的瓷器中,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最受吉利文化使者们的关注。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他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陶渊明爱菊,其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周敦颐爱莲,其名篇《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脍炙人口。林和靖爱梅鹤,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青花四爱图梅瓶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不愧为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则是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压手杯,以十二月份的当令花卉为题。分别以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书写咏赞诗句。讲解员告诉我们,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这套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将诗、画、书法、篆刻多种艺术形式与瓷器工艺完美结合,可谓是清朝官窑瓷器的珍品。

穿越千年的编钟声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吉利文化使者们有幸听到了穿越千年的编钟声。在整个大厅里,都弥漫着楚文化。微弱的灯光渐明,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古装,编钟演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有渲染上朝时庄严凝重的氛围的《朝乐》;展现梅花迎风摇曳,高洁安详的姿态的《梅花三弄》;表现高山流水的自然风光的《流水》。一曲《楚骚》更是将楚人长袖细腰三道弯的舞风演绎得淋漓尽致。那敲击所发出的自然的清脆的响声,那碰撞所震动出的美妙的音符,在演出厅特殊的结构下,形成的忽长忽短的回声,是哪个现代技术也模仿不出来的,就算是录音,也没有这种震撼。演员们的精彩的演奏博得了吉利文化使者们的阵阵惊叹和热烈掌声。

曾侯乙编钟。它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它出土时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立即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参观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财富,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是无限的。此行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的珍贵文物,而且还教给了我们许多知识。历史如一条长河,涓涓的从古流到今,永远没有止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与发展。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