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之子高德荣》讲述优秀共产党员、老县长高德荣为独龙江乡群众的扶贫攻坚和脱贫致富艰苦奋斗的事迹。
影片《独龙之子高德荣》
连日来,在昆明上映的主旋律影片《独龙之子高德荣》赢得了观众的感动和热捧。很多观众直言该片“真实感人”、“有现实意义”、“不看真是遗憾”。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中文系老师张岚观影后感慨:“拍电影难,拍好人好事的电影更难。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展现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真实的生活状态,电影很接地气,观赏性很强。同时,扮演高德荣的著名演员马少骅表演非常到位,充分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特点。”
主旋律影片往往叫好难叫座,《独龙之子高德荣》却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滇池学院学生姜叶说,自己看完电影后非常感动,尤其是影片中高德荣在山林中救下本想伤害自己的盗猎者并为其包扎伤口、高德荣在山林中背起自己女儿、“第一次感觉吃药还是甜的”等情节,都让她感动得落泪。普通的公务员在看完了影片之后,也有着诸多的感慨。省政协干部张菊花说:“看完了电影,自己的感触非常深,我自己的内心很受鼓舞,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习高德荣求真务实、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的精神。”
《独龙之子高德荣》在电影形态和表达上,相较于其他主旋律影片有新意和突破。观众朱斌说,这部影片摆脱了以往主旋律影片的“固有模式”,不是简单地突出崇高的“大主题”,在影片情节内容上和细节上更加接地气、贴近老百姓,塑造了鲜活生动的基层英模。在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充满了诗意,同时还有独龙江迷人的风景,视觉上的美感冲击着观众的眼球。
记者从上映该片的昆明保利国际影城了解到,影片自11月18日上映以后,平均每天上映4场,不少单位主动联系影院,组织包场集体观看。保利影城西南区总经理李宗明表示,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独龙之子高德荣》的市场反响非常好,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弘扬正能量的优秀影片在院线上映。
影片《独龙之子高德荣》观后感【2】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云南润视荣光影业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独龙之子高德荣》于近日杀青。影片首次将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原县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高德荣的故事搬上银幕,受到了各方关注。实力青年女演员苏倩薇在该片中挑战出演高德荣女儿,与老戏骨马少骅首度搭档,上演了感人的父女情深。
转战大银幕,挑战首个“独龙族女孩”形象
《独龙之子高德荣》与以往的纪实性“主旋律”电影不同,选取了高德荣日常生活的小侧面来真实呈现人物故事,透过展现共产党公仆普通而忙碌的一天,拉近了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凭借《木府风云》、《劝和小组》、《舞乐传奇》等热播剧而为人熟知的实力派青年女演员苏倩薇转战大银幕,在片中挑战出演银幕史上首个“独龙族女孩”形象。
影片在取景上将原汁原味地还原独龙族的生活全貌。苏倩薇表示:“在角色的服饰装扮上,也会有很多的民族元素在里边。”苏倩微饰演的独龙族女孩高迎春,是高德荣的`女儿,与以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角色“阿照”、“灵儿”相比,此次出演高迎春,苏倩薇对角色有别样的理解:“以前都是戏说的角色,这次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物,所以更想努力把这个人物演好,而且这是呈现给观众的首个独龙族女儿形象,能出演这个角色真的很荣幸。”
演绎“高海拔父爱” 苏倩薇马少骅飙戏感动上苍
为了塑造一个真实的“县长女儿”,苏倩薇在搜集人物资料上狠下苦工,“我搜罗了一些迎春生活中的照片和故事,还向当地熟悉他们一家事情的人询问请教,再结合自己的表演
高迎春虽然身为县长的女儿,但生活中却很朴实,也不像如今有些“高干子弟”一样性格乖戾,苏倩薇对这一点表示很赞赏:“高迎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会触动到很多年轻人内心。父亲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女儿也起到很多的影响。”此次扮演高德龙的是国家一级演员马少骅,他曾在《历史转折中的》中饰演伟人。
对于首次和马少骅搭戏,苏倩薇感受颇多,“在戏里作为女儿,为县长爸爸一心为民的精神所触动;在戏外,也被前辈对表演的专注、热爱和敬业深深打动,和马老师对戏,成长了不少”。其中有一场戏,马少骅需要背着苏倩微走在海拔三千多米悬崖边,每次拍“背戏”,天就开始下蒙蒙细雨,剧组戏称:“电影中的父女情,连老天都感动了。”
纪录片里,画面美、精神美,一个个动容报告,还原了原怒江州贡山县县长高德荣的真实故事,塑造了一个永远把人民群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光辉形象,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为广大党员群众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提供了生动教材。
独龙江之变,离不开有几分“任性”的高德荣:他“不走寻常路”,从繁华都市主动回到深山僻壤,回到高黎贡山、独龙江畔;他对身边人苛刻、自己生活简单……记者一年内有幸两次和他“零距离”接触,感受“钉”在偏远独龙江的“厅官”高德荣。
对理想信念“执拗”——
思想境界高起来,职务要求就低下去
曾经的独龙江,是一个离开了会想、再进去会怕的地方。不说漫长的车程,单是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麻花形”的山间毛路,就让记者有想“跪”的冲动。
时隔一年再入独龙江,嘈杂的施工现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街道、整齐的特色民居。
来不及欣赏独龙江变化,记者就急切地跑到老县长家。独龙毯、热火塘、正播放新闻的电视机,一如一年前。只是桌上的药,多了。
高德荣的老伴马阿姨告诉记者,得知记者明天要采访,高德荣看采访路线去了。高德荣的司机肖建生插话:“组织上有‘令’,要求他配合记者采访。”
高德荣不愿接受采访,却愿服从组织安排,这倒符合老县长的一贯作风。今年上半年,高德荣到龄退休时便说:“职务可以退,党员义务不能退,我还要和独龙群众一起干,干出活路来。”
跟贫困“死磕”,高德荣已经坚守近40年。退休前,高德荣曾任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独龙江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级别副厅。组织上给他在州府安排住房,他不要;按照规定发放的补贴,他也不要。他说:“官当得再大,如果自己的同胞还穷得衣服都穿不起,别人照样会笑话你。与其花时间打扮自己,不如花时间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曾有人开玩笑,说高德荣是独龙族的'头人,他却不假思索地回答:“共产党才是独龙族的头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独龙族今天的一切。”
有人纳闷,高德荣缘何回到独龙江?在记者看来,如果他走过独龙江的惊魂“毛路”,看过还没拆除的旧茅草房,再去看下今天的独龙江,一定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从赤贫中走来,高德荣有了坚定信仰,也让自己更有力量。
对工作要求“严苛”——
干事上于公考虑更多,生活上于私要求就更少
一年不见,高德荣装束未变:藏青色西服,贴身白衬衣,只是青色已泛白,白色更暗淡;人瘦了不少,可别着的国徽依然耀眼。
高德荣性格直爽。碰上没有调研就发言的领导同事,他直接打断;遇到没做足功课就采访的记者,他立马就赶。虽然直爽,可高德荣向来有一说一。当县长期间,有位即将提拔的干部被他公开狠批,第二天县委组织部长找到高德荣征求任免意见,他一听就急了,反问“怎么就不能提拔”?
对有些人,高德荣还会格外关爱。今年4月独龙江隧道打通,高德荣天未亮就带着独龙族群众采来野杜鹃花送给修路官兵。每年春节,老县长都会把留守独龙江的干部职工请到他的培训基地,热热闹闹吃顿团圆饭。
因为严苛的要求,对身边人,高德荣要么“不闻不问”,要么“铁面无私”。儿子考公务员连考三年他不管,女儿婚礼中途他两次离开处理公务,姐弟两人买房高德荣没给过一分钱。
高德荣对孩子“不管”,让他们清白、独立做人,不养“官二代”,难道不是另一种爱?
对发展标准“任性”——
对生态影响小了,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才会大起来
“加快、加快!” 高德荣每到一处工地,总爱说这句话。为了独龙江,高德荣争分夺秒。
每年独龙江封山和开山之前,高德荣都要驻守雪山,少则一周,多则两月,与交通部门同志一铲一锄刨雪,只为让独龙江开山期更长,为独龙江施工多争取点时间。
但对发展,高德荣却很有耐心。有企业找到高德荣,希望建梯田、遮阳棚,标准化种植重楼,谁知却被高德荣婉言谢绝。“他怕破坏了独龙江的原始森林。”肖建生解释。
高德荣有一次去普卡旺村查看施工进度,发现施工队砍了两棵大树,原本笑眯眯的脸一下子就怒了。施工队长连忙解释,不砍树就会增加很多工程量。他不容分说,要施工队长立即去乡林业站接受处理。他说:“我不是要收拾你,是要你记住这个教训!”
高德荣说:“一大堆计划不如为群众办一件实事。”他干的实事可不止一件:建电站、修公路,让现代文明进入独龙江;种草果重楼,招养蜜蜂,把贫困逐渐赶出独龙江;保护生态、发展教育,为独龙江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高德荣同志敢于担当,沉下身子到最需要自己的基层一线,为民谋福利,默默地用他们榜样的光芒,点亮我们基层工作者前行的路。
【篇一:看老县长高德荣
常人眼里,当官就是为了升官。人都是往高处走,水都是往低处流。但高德荣却是一个例外,人家都往高处走,他偏爱往低处去。
高德荣往低处走,不是他不想享受高处的优越生活,而是他把“一切为了独龙族同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作为毕生追求,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独龙江畔,为独龙族同胞的福祉尽心竭力。他的工作并不惊天动地,却在点点滴滴平凡的工作中展现出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高德荣往低处走,是人性的闪光点,是品质的磨炼石,是不事张扬的内敛,是大智如愚的聪慧,是实现自己一心为民的人生价值的具体实践。
学习高德荣,就是要学习他的价值追求,学习他谦虚谨慎的态度,淡泊名利、不事张扬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领导干部要放弃往高处走的传统思想,反其道而行,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静下心来、俯下身子,往“低处”走、往群众中走;要有一颗群众心,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知民情、察民意、解民忧、暖民心。
【篇二: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高德荣同志常说:“戴着落后的帽子一点儿都不光彩,太难看了,不要总想着伸手要,要多想想如何放手干”。面对交通滞后、经济基础薄弱、土地贫瘠、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的山区乡镇,我们基层干部更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少伸手要,多放手干”,因地制宜,与当地群众一心,谋福祉,创美好家园。
一要安下心,扎根基层。有的干部生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却总嫌农村这不好那不好,总盼着领导来,带来大项目,带来一大坨钱改善环境,却不想天下没有无缘无故掉馅饼的好事。我们基层干部一定要端正态度,放下相互攀比的思想包袱,安心扎根基层,放眼农村,用心看我们身边的风景,用心感受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做到人熟地熟情况熟,对农村工作真知真懂真会做。
二要沉下身子抓好落实。再大的项目,再美好的事,关键在于落实,没有落实一切都是空话、白话。近年来,尽管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越来越多,但毕竟还是僧多粥少,我们不能等、靠、要,而是要抓住每一次机遇,把好每一个发展关口,使得每一个项目落地开花结果,百姓真正得实惠。
三要钻下去,干出成绩。今天做了明天还要做的是工作,今天做了明天还想做的是事业。我们基层干部要把手头上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干,把我们服务的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把他们的家事当做自己的`头等大事,认真干、使劲干,大胆创新,超前谋划,充分发挥好当地资源优势,同群众一起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路子,用我们辛勤的汗水浇开群众灿烂的笑脸。
【篇三:观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高山,雪域,峡谷,幽林、飞瀑……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情不自禁地被电视机里的美景锁定,定视良许,幡然回神,原来电视播放的是前几天相关部门要求收看的3集电视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说实话,本人一直对“被收看”的系列电影、电视不太感兴趣,羽化的人物,拔高的道德,往往让人难以企及。这次却一反常态,没有跳台,眼球一直被唯美的景色吸引,心灵一直被电视中主人公的言行震撼和洗涤。
看过青藏高原苍茫的雪域,也曾醉心于洱海苍山、丽江古城、西子湖畔……电视镜头里炊烟袅袅的山村,清澈见底的江水,三山夹两江的独特地理景观再次征服了我。随眼望去,或浑青一片,或翠绿一顷,处处是仙境素材、美图元素,飞索,吊桥,崖道等一幅幅独特的人文景观,无一不令人神往,我只恨此时此身不在此中游。
美景陶冶情操,义举荡涤心灵。
“外面发展一万年,我们独龙族只是发展五千年”。一年365天有半年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看到这样的生存条件,你才不会对这句话产生歧义。直到上世纪50年代,独龙族长期生活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中。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得不让人震撼。生活在陶渊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里,是一种理想生活的惬意,而生活在仙境里的独龙人却不得不
美景与艰险共存,考验的却是人的意志。1975年,作为第一个从大山深处走出的独龙族知识分子,留在州府师范学校任教,鲤鱼跃龙门,这是多少人的梦想。然而高德荣却做了一条逆流的鱼,申请调回独龙乡巴坡小学任教。2006年,高德荣从贡山县调到怒江州府任职,人往高处走。然而,作为副厅级干部的高德荣再次选择做逆流的鱼,背着行李毅然回到独龙乡与群众住塑料棚,一心研究草果的育苗、种植。
“逆流的鱼,是天生的命运”这是当年一首流行歌曲里的歌词,我们听出了无奈。高德荣,这只逆流的鱼,他却要做一个改变独龙族历史命运的人,他要用自己的坚强打破现实的僵硬。90多公里的路其实并不长,但它把独龙人冰封了上千年。“地图县长”、“迪卡西装高德荣”,高德荣放弃城市生活,用逆流的执着、坚毅、朴实打通了独龙族与世隔绝的大门。2014年,全国最后一条少数民族通乡公路--独龙江公路全线贯通,大雪封山半年公路不通的历史在高德荣及成千上万修路人的努力下终结,独龙族的历史由此谱写新篇。
高德荣的第一次逆流,也许是年轻的冲动,需要的是勇气。
高德荣的第二次逆流,需要的则是一颗纯净心和对家乡的情。身居高位,面对过太多的诱惑,他用回老家的行动,把仕途升迁、名车、豪宅等一切诱惑化于无形。我们从不缺高尚的思想,但最终大部分人做了思想的伟人行动的矮子。
高德荣是个什么样的人?
高德荣是无情的,经常到省城出差,但一次也没有到校看望在省城就学的女儿;高德荣又是有情的,全乡那家几口人有几亩地他都牢记于心。
高德荣是吝啬的,出差给妻子带的礼物是地摊上买的假珠宝;高德荣又是慷慨的,吃群众一个洋芋、鸡蛋就给几十、几百块钱。
高德荣是短视的,铲雪时他亲自在前面带路;高德荣又是胸怀全局的,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通大格局在他心中早已谋划。
高德荣是落伍的,常年不变的迪卡西装永远显得不伦不类;高德荣又是时尚的,既要发展好经济又要保护好环境的现代发展理念在他心中一点也不含糊。
老县长高德荣的行动也许契合了当下某些高大上的提法,电视剧有意塑造典型的意图明显,说教的痕迹尚存,但都不影响他给我带来心灵的激荡和洗涤,除去高尚道德情怀的外衣,我看到的是老县长对家乡的情,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