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流满面,是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最直接的情感表现。豆瓣评分9.8的它,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起先以为蒲老师留的作业,是让我去学习一部纪录片该如何想,该如何做。可事实证明,我错了。这不是一部能反复品味,琢磨其中奥义的纪录片。它让我看完第一遍,不敢再去看第二遍。那些生离死别,与我无关,却钻心的疼。
其实,我不是个这样的人。
我总是用麻木来形容逐渐长大的我。我已经很久没有向遇见的乞讨者递出一元钱,也很久没有因为电视剧里的感人桥段嚎啕大哭。我对于他人的不幸即使同情,也难以设身处地。也许,是被媒体大肆渲染的人间悲剧消费过多,我对悲伤早已免疫;也许,我单纯只是个冷漠的人。我知道,这世界每天都有无数的不幸在发生,死亡和哀嚎是生活的必需品,你得接受,也得习惯。
但就是这样一个冷漠的`我,还是在屏幕前潸然泪下。我为主人公心电图的每个起伏而提心吊胆,为活着的人庆幸,为去世的人黯然。我大概明白了鲁迅的那句:“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是什么意思。他们,就是我。
曾经某一天,我哭着来到这个世界,身边的亲人拍手笑着看我;未来某一天,我笑着走到人生的终点,身边的亲人伏在我床前嚎啕大哭。算起来,前前后后,也不过就几十年的时光。但我还是无法释怀。第二季第二集中,那个手腕上写着吴莹之子的孩子一出生就没有了妈妈,医生对着镜头说:“你说可怜吗?她都没能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孩子更可怜,没妈的孩子能不可怜?”第一季第四集中,那个身患绝症,在临终关怀医院住院五年的老人,每天都在社交媒体中记录生活的点滴。医院,承载新生,就得接受死亡。我看着屏幕哭,因为我旁观死亡,却无能为力,这才是我最痛心的地方。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医院的走廊,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的祈祷。你猜猜看人们为什么祈祷?因为这世上,除了生死,哪一件都是常事。你要记得这句话,然后好好活着。
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
导语:
人世间读后感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用这句话形容梁晓声的《在人间》在合适不过。
在《人世间》全书分为三册,以北方某个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为中心,围绕着社会变迁描绘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至今的平民百姓生活史。梁晓声说:“把留城知青曾经经历的那些艰难呈现出来,让他们看受到了文化的关注。写了那代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精神的成长。这些美好的人性是不受年代的制约的。”他用朴实真挚的笔触刻画有血有肉的人人事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他笔下的人物真实且真诚,正直善良。即便在最艰苦的生活坏境下,也对生活充满热忱,努力前行;即使身陷困境,也不忘帮助他人,用热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梁晓声老师的这本《人世间》通过一个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历程折射出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生活,让没有亲身感受那个知青年代的我,通过这本岁月的教科书穿越至那个淳朴热情的时代,用温柔却有力的文字,用引人向善的力量,向我们传递着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无论人物多么普通,多么平凡,都有把朴素日子谱写成歌的伟大。
在看完这本《人世间》,不仅为在工作生活中时常感到迷茫的我提供一丝光亮,更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回想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些选择,难免觉得有些幼稚和可笑:长大了我是当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还是当为国家科研做贡献的科学家,我是考文科强的北大还是考理科强的清华。这样的设想,是年幼时不甘平凡的无限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发现,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接受并且认可自己的平凡的同时,仍然坚持到底,心怀期待,遥望未来。这样坦然地接受平凡,才是这辈子最不平凡的事。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总在追求与众不同,追求遥不可及,却忘了身边虽然无名,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千千万万个日子中平凡而敬业的工作,一颗不停歇,一刻不懈怠,才成就了广袤大地的每一寸经络。
平凡的普通人民是历史的浮尘,同时也是历史的缔造者。每天各司其职的工作,看似普通,却也在用敬业书写着未来的新篇章。身边的同事,大多都是平凡岗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们也许是砂场的发货员,每天按部就班的发货,打印磅单,却从不抱怨;他们也许是会计,每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却从不知疲倦。时间悄然定格了我们平凡却生动的奋斗史,精彩纷呈,气势磅礴。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身怀绝技,有的人天赋异禀,但大多数人平凡却普通。人群中平凡的人们,也是奋斗着的追梦人,我们都将成为彼此人生这条同行路上长长短短的某段陪伴,遵从内心的回音,选择所爱,坚持自己,自我实现带来平凡却真实的幸福感。
在《人世间》,我从字里行间描绘的芸芸众生感受酸甜苦辣,学会从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体悟人生哲理,从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身上感受平凡不平庸的生活态度。正视人生,颂扬平凡人生的闪光,以独立、坚强、无畏的态度努力追梦,创造更好的下一刻,拥抱平凡的生活,亦是伟大。
人世间读后感
梁晓声作家的著作《人世间》让我大饱眼福。在他的笔下,各形各色的人相聚一起,擦出不同的火花,让我感受万千。
我将感受分为四点,第一点便是:勤劳致富,文化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大哥秉义和大姐周蓉在学生生涯相比三弟秉昆要更勤奋。最后,他们也入读了北大,步入了社会的上层,而秉昆却吃了文化的亏,只能当一名普通工人。虽然他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身在社会上有着立足之地,却无法再向上高升,言之便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你在读书时少用的勤奋,社会会让你补上。
第二点学会运用身边的资源。文章中周家子女所认识的人不乏高干人员。在主角秉昆周围的朋友有困难时,他懂得向有权的老太太及时求助,在老太太的帮助下,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无法挑战的困难,迎刃而解。
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总有人比你有权力,你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有人能轻松解决。学会运用资源,会让你终身受益。
第三点,是要找好伴侣,或者说学会辨别身边的人和事。书中秉昆因娶了郑娟,在郑娟的帮助下,本来为植物人的.母亲成功醒来。周荣也因为有了伴侣蔡晓光的帮助,从而衣食无忧,家庭走向了稳定幸福。一个好的伴侣对家庭后代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生活中我们也应留心观察,认真思考身边的事物。
最后一点,也就最为重要的一点: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记者柴进在《看见》里提过“人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易被打败的。”文中的人,经历了一系列困难:50年代荒灾,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要继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会让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
古人就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恍然而已。”人生不过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辈子。心态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个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战生活的困难呢?不如像那首歌所唱的:“何不潇洒走一回……”
以此共勉。
人世间读后感
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南昌市政公用集团第四届艺术节开幕式暨著名作家梁晓声文学讲座”,讲座的主角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梁晓声老师。
70岁的梁老在舞台上精神矍铄,十分健谈,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验。作为一名典型的知青作家,他的那段四十多年前的知青岁月带给我们的震撼,时至今日依然使人感动。
梁老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发言,是关于他知青生活,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基层工作时候经历:忠厚、善良是为人的第一准则,忠厚善良的人总会得到好的回报,面对突如其来的机会,也只有有所准备的人才能好好地把握这样的机会。一字一句虽然十分简朴,听起来又感觉十分熟悉,十分受用。仔细回味,似乎自己的父辈也曾对我有过如此教导,那个年代的人们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共鸣,用一个普通读者的话来说那就是“百姓生活之群像,现实主义之真谛”。
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他的一切素材源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梁老用他最质朴而又最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当代人的生活,展示着新中国的巨变。这一切成就都与梁老丰富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人世间》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梁老从自己的故乡出发、从底层出发、从自我出发,一步一步地走向其他阶层和人群,描写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勾勒出了人与人的恩怨情仇,讲述出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展现出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花尽半生血汗为我们重现了出了一幅鲜活的百姓群像图。
《人世间》这本小说,可以看到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等重要社会现象,这些真实出现的历史现象也左右着小说人物的命运,在其中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族的延续和破落、百姓的酸甜和苦辣。读后感·还看到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底层的不易、奋斗的艰辛、改变的命运,以及梁老对人世间的博大情怀。
梁老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启发呢?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与我们都息息相关,这一份情怀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去拥有的,现在就拿起你的笔来,你的《人世间》由你自己创造。
仁医胡佩兰电影观后感【篇一】
为了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强化医德医风和行业自律,根据临汾市卫计委要求,侯马市卫计局组织机关全体人员观看了《仁医胡佩兰》。
电影以荣获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98岁的胡佩兰医生为原型,从一个个细节处剖析出胡佩兰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把病人放在自己心上的感人事迹。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
观看完电影后大家感触颇深,“仁心大医”胡佩兰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群众,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公职人员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胡佩兰同志,在救死扶伤光荣而神圣的岗位上,以良好的医德和博大的爱心树立一名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学习胡佩兰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出满勤,干满点,随叫随到,加班加点。
仁医胡佩兰电影观后感【篇二】
2017年4月19日,我院组织观看了故事片《仁医胡佩兰》,胡佩兰是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现场胡佩兰医生的“活一天,看一天”“多活几天多看病人,多给国家点报效”朴实的话语让我热泪盈眶。这是一个年迈的老者发出的心声,是一个年迈的老医生发出的心声,也表达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声。
我从2015年来到医院工作,接触了许多医务工作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劳累和疲惫,无数的医务工作者都像胡佩兰医生一样用超负荷的劳动为患者治病,医生、护士全年无休随时加班,这是这个行业的特点,也是医务人员为人民为社会的奉献。
胡佩兰医生退休后坚持在社区服务中心坐诊27年,即使在腰椎间盘突出病情严重时,仍坚持坐小推椅每周出诊6天,从未间断,这需要多么大的信仰和毅力才能做到啊!回想我刚上班的时候,每天为上下班时间卡得紧而抱怨,为偶尔的迟到找借口是多么的不应该。
“当医生的第一堂课是医德课”,其实做人的第一堂课都应该是道德课,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才会出现许多制假售假的“商人”、偷税漏税的'“老板”,才会出现许多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他人的不法行为。
“医生最开心的事是看着一个个病人带着痛苦而来,经治疗愉快而去。当医生不能想发财”。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朴实的思想,我们敬爱的胡佩兰医生做到了,相信我们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也能做到。
当白岩松问道:您这么高寿还能为病人看病凭的是什么?“情感投入”,投入的工作是她长寿的秘诀之一。她每天8 时30 分准时出现在医院,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破坏的“ 铁律”。比起微信朋友圈铺天盖地的长寿秘笈,这是我见过的最豪迈的长寿宣言。
胡佩兰医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用自己的坚持和爱赢得了社会的信赖和人民群众的爱戴。她行医70年,坚持开便宜药,努力为病人解决身心的难题;她生活节俭,但经常拿出微薄的收入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用生命谱写了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她用生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忠诚履行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学习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凝聚正能量,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传递正能量。
仁医胡佩兰电影观后感【篇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大仁大义!这是对仁医胡佩兰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从胡佩兰的事迹里,学习、感悟到了很多。作为一个医者,首先要像胡佩兰那样,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完善人格,尽力做一名像胡佩兰那样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且有高尚道德的人。要做一名好医生,就要不懈地追求知识,像胡佩兰那样终身勤学,求知不倦,对医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因为,只有具备过硬的技术,才谈得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医者父母心"作为医者,就应该有比平常人更多的耐心,把病人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不仅仅是医者,其他人也如此。人本应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像胡佩兰一样,对自吝啬,对别人大方。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人一辈子求的不全是金钱,而多的是人格的魅力,人的品质所在,虽然不一定能名垂千古,但至少可以抚慰一下自己的人生。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胡佩兰一样的人,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努力践行“大医精诚”的理念,以仁德为本,以仁术为基,以仁义待患,以良医积德,心系患者,济世救人,造福社会,当别人感到无助时,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践行着“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我是医者,无论世间如何,我也要有自己的仁医信念。
珍惜生命 不忘初心,—观《人间世》观后感,这几天反复观看纪录片《人间世》,温情缠绵的暖总是比赤裸露骨的冷让人好接受些,这部片子,它是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普普通通最常见的事情,一幕幕生死之间的搏斗直指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看多了“完美”的医疗宣传,<<人间世>>这样的真实才更让人动容。
这部纪录片中并没有对常见的失败避而不谈,不走皆大欢喜的主旋律,却更令人感触深刻。他们没有忘记,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时内心最初的想法。那就是“救命”。人是多么的脆弱,生命是如此的宝贵,人的一生有许多选择,选择难免付出代价,但能选择就有希望,尤其是生病住院的时候,当还有选择,代表可能还有生存的希望。想起了那样一句话,你的亲人也许会放弃你,你的爱人或者会抛下你,但是你的医生护士,是最希望你活下去的人。医护人员从来不是患者的对立面,而是共同面对病魔的战友。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无比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让病人的病情好转,因为这是我们的追求和价值观。
在《人世间》纪录片的第二集中谈到了理解,我们的社会太需要这样一份宽容理解了,大众应该理解这医生的这个职业的辛苦和无奈,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让那些辛勤付出的人得到最起码的尊重。理解是相互的,面对心急如焚的患者,我们要共情理解患者的心情,同样我们也需要病人给我们一丝信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坚持下去,不放弃。看完每一集故事,想说的话如泉涌一般,对我的职业我有了新的感悟,我是一医护人员,同样我也可能是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希望作为角色的我能看到人世间的美好,世界很小,到处都是爱我的人。谢谢在这个戾气这么重的社会里,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有这样一部真实温暖的纪录片,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动和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