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了励志电影《角斗士》,一个简单的故事被演绎的荡气回肠。一位为罗马帝国东征西讨战功赫赫的将军麦希穆斯在成就最后一役之后,唯一的愿望就是解甲归田与妻儿团聚。年迈的老皇帝思考着他在位的二十年中四处征伐意义何在,那就是使罗马回归共和。皇帝的儿子康莫多斯野心勃勃,觊觎着父亲的帝位同时又渴望能得到父亲的爱与认可。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愿。
在将军临走的前夜,老皇帝召见,将罗马帝国尽托付于他,希望将军能完成自己的遗愿。然而,老皇帝的儿子发现自己竟然不是父亲选中的继承人,心头恨起,弑君夺位。新君嫉恨将军,指使下属欲将之处死,并杀害了将军的妻儿。将军临死一搏得以脱身,可回到家乡看到的却是妻儿的尸骸。
一夜之间,将军变身为奴,辗转流离,成为了一名在角斗场上厮杀的角斗士。此时,为妻儿复仇就是他活下去的理由与动力。罗马宫廷,新皇帝与元老院互相敌视,明争暗斗。新皇帝的姐姐露西亚卷入了斗争,她不满新皇帝的暴政,又担忧着儿子卢修斯的安全,生活在恐惧之中。新皇帝想通过透支罗马的存粮举办角斗比赛来争取民心,从而达到解散元老院的目的,实现独裁。皇帝的姐姐与元老院为了生存,密谋弑杀皇帝。将军在角斗场的现身,打破了皇帝与元老院的胶着状态,剧情在此渐入高潮。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目的。
最后将军在角斗场杀死了皇帝,大仇得报,自己也因伤势太重而死去。罗马归政元老院,步入老皇帝设想的轨道。皇帝的姐姐为将军哀悼,垂泪问道,罗马值得一个好人为它牺牲吗?我们曾经相信,现在让我们再相信一次。他是罗马的勇士,授他以荣耀。
整部电影将近三个小时,看完一点都不感到疲惫,反而身体里像被注入了一股阳刚之气,感受到了一股潜伏在内心深处昂扬待起的生命力。一个角斗士可以与罗马皇帝为敌,而且最终竟然能够得以复仇。这是一部好电影,打动了我。凡是能够打动我的,在我心中都是好电影。
从电影回到现实,举目四顾心茫然,为什么我们周围的世界竟是这么平寂?为什么周遭的大多数人竟活的如此疲惫不安?我们的人生平淡如水,没有涟漪,生活也绝少感动。我问自己,人生如果是一出戏,你是导演兼主演,你将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什么样子的剧本?
这个剧本是这样吗?一个人平淡地生活着,做着一份一般的工作赖以谋生,谈不上喜欢还是讨厌。心里有一些愿望,但都不够强烈,很多只是停留在想想的阶段。有一些爱好,但都爱的不够彻底,只是本着好玩的心态打发时间。无聊时上网刷屏打游戏消乏解闷,宅,很少出门,大部分时间离不开电脑,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就到虚拟的世界去寻找满足感,可心里明白虚拟的世界给不了我心底渴望的东西,之所以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只因为它们来的比较容易。生活没有激情,理想想都不敢想。有时候甚至能感到自己在沉陷,沉陷……。终于厌倦了一个人的生活,娶了一个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的妻子,买了房子背了一身房贷,组建家庭,生儿育女。下一代的出生,给了自己一个彻底放弃自我的理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取代了自己年轻时候那些奇奇怪怪的愿望,心里想着就是多攒些钱为孩子报名参加各样的兴趣班,攒够了孩子大学的学费,就为孩子首付买套房。尽管自己还做着那些谈不上喜欢谈不上讨厌的事,但是对孩子的爱,为孩子做各种安排,成了一个很好的慰藉。温吞如水的生活,夹杂着工作,小孩上学,房贷,攀比带来的焦虑与不安,还有家庭生活中的琐琐碎碎鸡毛蒜皮,一路跌跌撞撞熬到退休,所幸无病无灾,报个老年兴趣班打发无聊的时光,趁着身体还行偶尔也出去走走。只是每当静下心来,翻开年轻时的
这就是你为自己设定的剧本吗?这样的剧情根本不可能打动任何人,包括自己。如果看的电影足够多的话,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明白一个好的剧本是什么样的。戏剧的张力在于冲突,冲突构成的要素有这样几个方面。你要什么?也就是你的心愿与目标是什么。阻碍你实现心愿与目标的东西是什么?你是如何通过克服重重阻碍实现自己的心愿与目标的?
人生从来不缺少冲突,如果我们自己的人生剧本不都精彩,原因只在于我们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或是要的不够强烈,没有为自己的心愿全力一搏。这个世界上很多聪明人,他们渴望成功,而且都想找到速成的诀窍,梦想着像成功学案例里描绘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成为富豪,寻找着那些三个月赚到一百万的方法。他们一本接一本地看名人传记来励志,受了很多启发,全世界成功的秘诀就那么几条,他们总是想知道的更多。可这样就会成功?我很怀疑,我总觉得这样的人正因为他们太聪明,遇到阻碍不敢面对,从来只想绕道而行寻找捷径,所以一辈子都演绎不出精彩。戏剧的原理告诉我们,精彩的剧情是通过克服阻碍实现的,主人公克服的阻力越大,显现的能量就越惊人,生命就越有张力。
现实不同于电影之处,就是我们面临的环境远远比电影复杂。一方面,当一个人不知道要什么时,就谈不上阻碍他的东西是什么,他连冲突的对象都搞不清在哪里。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障碍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罗马暴君,有时候是一个不公道的社会,一个无正义的制度,一个苛刻的世俗,它们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我们出拳打不中它们却时时能感到它们的掣肘。
可这是我们消沉的理由吗?现实很残忍,这确实是足够令大多数人消沉的理由。但人生最弥足珍贵的东西,往往是那些外界无法轻易拿走的。莫在倦时退场,力量来自渴望。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有一股蛰伏已久不甘寂寞蠢蠢欲动的生命力,它由信心、勇气与坚毅所构成,唯有这些品质才能在我们遇到阻碍之时使我们不畏艰辛迎难而上,从而为我们的人生剧本增添张力,染上光泽。人生不是一个位置,而是一段历程,欲要打动世人,必先打动自己。只要肯全力以赴去实现自己目标的历程都值得书写,无论结果如何,终会各得其所。
《角斗士》中,看台上的人们看着角斗士的互相搏杀欢呼着,无可奈何地与对手搏杀的角斗士怒吼着,是对古罗马竞技场中的黑暗、惨烈的一种诠释。这是一部利刃与利刃擦碰而出的故事。其中呈现的不单是刀光剑影中生命逝去的血腥,更是无辜生命被迫逝去的一种惨烈。主人公马克思马斯,是一个从将军变为一个角斗士奴隶的人,从正义地与敌人搏斗到无奈地与角斗士们搏杀的人。在邪恶的角斗场上凭自己久战沙场的
一个个不愿被黑暗统治,欲要自由的角斗士把对生的渴望化做了一股股拼杀的动力,他们都挥着令人寒心的利刃,瞬间失去人性的拼杀。都想着反正每一位角斗士的生死都已被人下了赌注,还不如试去赢这生与死的赌注。那时人与人毫无选择的决斗,人性的美在他们挥起利刃的一刻,就只剩下无惧了。
开片时,一只蕴涵着勇敢、坚强、沉稳的手轻轻的抚过麦穗,是一种善良的触摸。那是一个男人离开战场后的温柔,抚过那些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中,莫名的会令人同时涌上痛心与安慰的感觉。那似乎是与宁静告别的一次接触。——那只能令人有许多感触的手是马克思马斯将军的手。《角斗士》中,马克思马斯就是用这双手获得了自由,用这双手挥着剑与对手比个你死我活。
《角斗士》中,利刃擦碰发出的声音,成了古罗马最响亮,最可怕的声音。但就是这群无辜逝去的角斗士和马克思马斯结束了这样一种局面。角斗士们因没有能力胜出,而让自己的生命结束在马克思马斯的剑下,马克思马斯得到全盘胜利后,杀死了那该死的现任统治者。角斗士们的无奈的'自相残杀的痛苦,能够深深的痛到观众心中,虽不是痛在观看者身上,但对生命感到可惜的那种痛或许更痛。
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用马克思马斯对家庭的热爱,对罗马的忠诚来映衬角斗士的内心,古罗马中不爱血腥,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内心。体现奴隶与平民的朴实心理。不繁杂,一切只为了家庭,为了国家。就连在竞技场上奋力的搏杀也成了一种体现方式。马克思马斯在竞技场下对家人的怀念更是代表了所有角斗士奴隶的心,他们唯一渴望的是赢得自由,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在现在很容易实现的事,在那时却是如此的遥不可及。片中,马克思马斯杀了所有对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还不够尽兴吗?这不是你们在这的原因吗?”他在试图唤醒着人们心中的恶魔,唤醒善良的心。他愤怒人们对生命的无视,对自己的无知不悔改的心,这也正是所有角斗士的心声。他还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会赢得观众的,我会给他们看他们从来没看过的东西。”那是什么呢?或许就是良心、光明,正义永胜吧!《角斗士》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这句话了,话中的话似乎会令任何人都猜不全。他受到神的眷顾赢得了观众,那些黑势力看到了马克思马斯要让你们看到的东西了吗?
片中,统治者考母杜斯的野心、阴险与马克思马斯的仁慈、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角斗士》中场景、人物的衣服等等多是棕色、褐色的,泥土与灰尘的暗黄将整个片的惨烈、激昂进一步衬托了出来。
最后一幕采取了前后呼应的方式,马克思马斯在战胜考母杜斯后倒下了。他看见角斗场上那唯一一扇通往自由的门打开了,门外是两排整齐的白杨树,他用手抚摸着麦穗,妻子微笑着让儿子向自己走来,他也向孩子走去。
《角斗士》一部值得每个人去欣赏的一部历史巨片,去发现其中的哲理——人性美。深思迂腐的形成,深思人不该失去的好。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荷马史诗》则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中的瑰宝。作为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这一伟大作品一直启迪着后人的智慧与想象;5月14日公映的好来坞电影《特洛伊》,是对《荷马史诗》的最新一次致敬。
与以往“忠实原著”的改编作品不同,《特洛伊》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部分作了大幅度修改,去除了所有的神话色彩,将一场人神之间的混战,变成一部完全以人类为主体的、关于战争、爱情、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
电影《特洛伊》
日子貌似悠闲,其实如同杂乱的电脑磁盘,时间零碎的很,难以凑出完整的一天,让我痛快淋漓去做件事。
昨日,一位朋友问:“看过特洛伊吗?我想听听你的观后感。”我觉得惭愧,早知道特洛伊是部好电影,可是一直没看过。
《特洛伊》是讲述一个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和热血汹涌的英雄事迹。电影取材于荷马史诗,一个瞎眼的诗人所写的史诗,游鱼虽然孤陋寡闻但也听说过,只是没有阅读过。
在历史长河里,有多少英雄“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在中国也上演过。譬如吴三桂,为陈圆圆引清兵十万入关。只是吴三桂太汉奸,不值得追念。可是特洛伊电影里的男人不一样。
《特洛伊》里的英雄为红颜出生入死,显示出男人的真本色。
为何而战?电影里的每个男人都有给出自己的答案。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角色——阿基琉斯。他本是为留名千古而战,为被历史记住而战,为战士的荣誉而战的。因为战争结束了,英雄死去了,但是英雄的名字被后人记住了,永远不会磨灭。在那个时代,阿基琉斯无疑非常叛逆,藐视皇帝,批判众神。在特洛伊的太阳庙里,也只有阿基琉斯敢于斩首阿波罗的黄金塑像。也只有阿基琉斯,敢无视皇帝命令,不听从任何人的指挥。阿基琉斯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他是个洒脱的男人,天生的战士,天赋的英雄。阿基琉斯是为自己而战的男人,这个观点无疑更适合现代人尤其年轻人的品味。但是这个男人在爱上美女,却理解了和平的可贵,放弃自己的战争欲望,甚至萌生为爱人最后一战之后,永远隐退战场的心思。遗憾的是,阿基琉斯无法遂愿,最后死在影片中我最不齿的男人——帕里斯的冷箭之下。
阿基琉斯的爱情是真情性的爱情,是感动天地的爱情。阿基琉斯如此
再说我另个喜欢的角色——赫克托尔。他是位成熟的男人,深知男人必须肩负责任。他爱妻子,爱兄弟,爱父皇,爱子民,所以他才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特洛伊。赫克托尔在阿基琉斯来到城下挑战时候,明明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还是无畏迎战,死的非常有尊严。在知道自己去日不远之时,赫克托尔万般吩咐妻子好好活下去,千般柔情万般爱意,让我感动得嘘唏不止。赫克托尔的战争是为了责任,丈夫的责任,兄长的责任,王子的责任。我尤其敬佩。
说说我不喜欢的帕里斯。其实战争因为帕里斯引起,是他诱拐了斯巴达王后海伦,使得斯巴达王怒火横生,视为奇耻大辱。斯巴达王是为男人的尊严而战,无可厚非。而帕里斯在诱拐海伦之后,在船上就乞求长兄保护他,一派自私懦弱的嘴脸。后来在和斯巴达王决斗时候,被击败,却不愿为爱情献出生命,不敢因此就义,跪地抱着兄长的脚乞求保护,真是个可怜的男人。我不认为帕里斯是懂得爱情的男人,他只是着迷于海伦美貌的小男人而已。这个小男人,自私胆小好色,可是偏偏这样的小男人最后苟活下来,而坚持自己本色的真男人,却都死了。
我心长叹!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
和原著一样,《特洛伊》的故事也是以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为中心。影片一开始,就塑造了他的“战神”般的形象,同时表现了他与当时希腊最强大的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盗取海伦(Helen)和大举围攻的故事了。鉴于《伊利亚特》在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Hector)死后就结束了,《特洛伊》剩下来的情节就参考了《奥德赛》的开头部分以及其他古希腊传说,最终还是以阿喀琉斯的命运为终结。
除了隐去神话色彩外,《特洛伊》还对《荷马史诗》故事中部分人物关系和情节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罗神庙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与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电影中就变成了同一个人,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变成了表弟,而阿伽门农在电影中的归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戏剧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战持续了十年,虽然《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对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来说,过于细节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战,在电影中看起来也就是两三天的事。
这种取舍与改动,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是符合电影的叙事特性与节奏的。历时十年的战争,电影并非没法表现,只要几个简单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剧情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应当在于情节的连贯与紧凑,尤其是对于这样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现的主题、而不是斤斤计较于虚构的时间细节,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确方式。从这一点来看,我赞赏影片的叙事节奏。影片开始十五分钟内,就交代了一场最伟大战争的起因和主要人物关系与性格,却并没有露出仓促急
作为一部85%时间里表现战争过程的将近三小时的电影,而且又是线性发展的情节,《特洛伊》居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闷或过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场景,都强烈地吸引了我。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灵”:尽管我已经对《荷马史诗》的故事烂熟于心,但在观影过程中,我仍然对帕里斯(Paris)的不负责任感到出离愤怒,对赫克托尔的忠诚与无奈感到无比痛心,对阿喀琉斯的个人悲剧感到同情与悲哀……
可以说,《特洛伊》不仅仅是复活了《荷马史诗》所表现的主题,还使得这些主题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原著中人物的命运无常以及相应悲剧,还可以说是人被百无聊赖的众神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在本片中,正由于抽离了所有的神话因素,人物的命运变得完全由人物各自性格与环境驱使;因此,原著中需要借助“神的安排”所表现的种种转折,无一不深深烙上了人性的印记。原著中带上了神意的人的脆弱、贪婪、勇敢、忠诚,也终于可以现出“原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将高贵的艺术史诗庸俗化了,但是我认为,只要让更多的人更能理解人类自身,那这样的“庸俗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
正如同伟大的战争需要伟大的战士一样,史诗级的电影也需要史诗级的场面。
《特洛伊》在这方面做得中规中矩。倒不是说它不好、不震撼,只是有《角斗士》、《魔戒》等影片珠玉在前,而本片的很多场面又是模仿以上两片的运镜方式,所以至少在创造性上就降低了一些印象分。
“虚拟摄影”似乎在好来坞拍摄大场面时越来越有用了。《角斗士》中对于壮观罗马城的俯
不过,我还是要奉劝一心抱着看“大场面”读者一声:本片的大场面不会让你失望,但也不是特别出色;与其欣赏那基本上玩不出什么新花样的大场面,不如寻找一些小场面上的亮点。个人觉得本片的人物造型和动作设计值得一提。
提到希腊,很多人可能不一定能想到《荷马史诗》,但一定能想到奥林匹克运动。一想到奥林匹克运动,我们的脑海里一定会马上浮现出一具具健美的身体和一个个展现力与美的无暇动作。看来本片导演深得此中三味,专门用此片来勾起我们对那最原始同时又是最永恒的美的向往。片中的三位男主角,都有不少的肌肤裸露镜头,这使我有点怀疑导演是故意讨好女性观众。但那样健美的身躯,即使是男性观众看了,也会觉得挺养眼的。被人作为“战神”拥戴的阿喀琉斯,是诠释力量之美的最佳人物。从影片的效果来看,布拉特彼特(Brad Pitt)六个月的汗水没有白流,当他那蜜色的胴体出现在银幕上时,估计台下所有的美眉都有幸福到
这样一个性感之神又是绝对致命的,那才是阿喀琉斯真正“战神”的一面。为了突出他无敌于天下的武技,电影为阿喀琉斯设计了一套不同于其他人的动作与招式。可能有些观众会不习惯,认为阿喀琉斯的动作稍嫌花哨了点。但我觉得这对于体现阿喀琉斯神赐一般的战斗能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何况那些动作实际上并不花哨,不仅是符合实战需要的,而且是符合原著描写的。尤其是像滑步、抬脚、弓步、转身这样的动作,是实战中非常普通的技巧,只不过其他角色都打得过于直接,因此显得阿喀琉斯“花哨”了。而对于攻击“技巧”的掌握,不正体现阿喀琉斯异于普通战士之处吗?在原著中,荷马多次用“山鹰猛扑”来形容阿喀琉斯的超人战斗能力,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阿喀琉斯多次采用这种“鹰击术”,端的是轻盈迅猛,高手风范。尤其是与赫克托尔决斗的场景,充分体现了阿喀琉斯的快速与强力的作战特点,堪称本年度好来坞电影中的最佳打斗。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
一部“史诗”如果只有故事和场面,那它很可能失败。史诗必须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史诗电影也一样:场面、效果都可能过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触动观众心灵的特质,。
阿喀琉斯,这一被神化了的人类最伟大的战士,在片中果然是光芒四射:他的勇猛,他的不羁,他的柔情,他的愤怒,他的悲哀都表现得不错。作为原著中一个比较偶像化的人物,布拉特彼特的演绎还是很有神采的。动作语言上的健美和技巧,通过训练还可以比较容易达到,阿喀琉斯在战场上那股令对方胆战心惊的杀气,却不容易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布拉特彼特用凌厉的眼神和血气方刚的冲劲,增强了动作的感染力,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战神”形象。与其他演员的表演相比,布拉特彼特的演绎总是散发出咄咄逼人的性感魅力,这可能与其本人的气质有关。不过这种气质和原著人物形象配合得很好,也许“万人迷”的阿喀琉斯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尽管阿喀琉斯够
相对前两位而言,人气帅哥奥兰朵布鲁姆(Orlando Bloom)的角色极端不讨好。在原著中,这位特洛伊的二王子就是个大花瓶,是男人中的“祸水”。电影中的帕里斯似乎比原著更窝囊,也更幼稚和冲动。演出这样一个人物,对于凭《魔戒》系列中光彩照人的“精灵箭手”而大受欢迎的兰朵布鲁姆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个人对他的演绎基本满意,他的角色从头到晚没让人喜欢过,但他也没有演出那种“孬”得让人喜欢的效果,所以只能算中规中矩。
至于影片的女性角色们,因为在原著中就多为脸谱化的角色,因此电影中也没有哪一个特别出彩。影片加强了阿喀琉斯与女祭司布里塞伊斯之间的感情戏份,却也只能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噱头,还缺乏让人咀嚼的滋味。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洛玛克(Andromache)与那传说中绝色的海伦也是同样的效果,不过,后者还因为无法达到观众心目中“角色”的目标而饱受攻击。其实这也是电影相对于文字很难表现的一个方面:文学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而电影中一旦露面就固化了形象,总会有人不满意。
与女演员的苍白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老演员的卓越表现,真正体现出“老戏骨”的价值。一向甘当绿叶的英国演员萧恩宾(Sean Benn)在片中出演智勇双全的奥德修斯(Odysseus),将角色那种委屈求全同时又能运筹帷幄的个性传递得很到位;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扮演的西腊联军首领阿伽门农则一如原著中令人讨厌,但他又“邪”得带上了考克斯自己的特点,因此比布鲁姆的帕里斯要出彩。最有神韵的,还是彼德奥图尔(Peter O’Toole)扮演的特洛伊王普里阿墨斯(Priam),和班纳的赫克托尔一样,也是属于和角色完全融合的表演。在与阿喀琉斯秘密交涉的场景中,奥图尔的演绎悲伤中透出坚忍,恳求中隐含机锋,令人觉得阿喀琉斯那句“你比我们这边的王要好得多”的感叹是由衷的。
伟大的演员能拯救一部电影。的确,《特洛伊》正因为了有了传神而且更人性化的普里阿墨斯、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影片才具有了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
看完《特洛伊》的感觉有点奇怪:剧中人物的命运能让你
怪只能怪影片的整体制作太程式化了。好来坞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套特别成熟的史诗片泡制工序。这套工序是如此的熟能生巧,以至于观众有些“审美疲劳”:虽然画面越来越漂亮,故事越来越流畅,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来让自己爱得发狂。
从剧本来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当然无法等同于一万多行、洋洋洒洒24卷的长篇
然而,光靠明星的魅力显然是不行的,再出色的表演也只能让你记住角色,而无法感受到整部电影的“独特”魅力。导演沃夫冈彼得森(Wofgang Peterson)显然是位成功的商业片导演,可也正因为他太熟悉商业片的拍摄套路了,以至于他”又”拍摄了一部可作为商业片教材的作品。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观众头脑中“大片”应该有的东西它全都有了,但唯独缺少作为优秀电影导演最重要的一种品质:个性。当《特洛伊》的每一个镜头都让观众舒服的同时,它也就放弃了一项更伟大的目标:让观众惊喜。
的确,《特洛伊》就是一部角色精彩、整体让人满意却无法大声叫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