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很高兴被邀请参加今天的朗诵比赛,并有幸代表评委对今天的比赛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今天朗诵这场比赛,用时下最流行的说法,就是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参赛选手们精彩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简单地从三个方面来说说:
一、在篇目的'选择上,今天参赛选手选择的内容,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也有,都是催人奋进,令人感动、充满了正能量的,无论是朗诵者还是聆听者,都能从中汲取心灵的鸡汤。
二、在朗诵的技巧上,参赛选手都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来朗诵,字正腔圆。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并结合诗文的内容,恰当地运用了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手段,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用自己独特处理对作品进行全新的诠释。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也是恰到好处,极具艺术感染力。
如最后,我提一点建议,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朗诵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它集文学性、艺术性、表演性于一身,从今天的比赛来看,我们在表演性和艺术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点评: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古诗夜书所见朗诵比赛点评稿1
各组选手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不再一一点评。大家的掌声九就说明了一切。现在,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这次比赛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这次比赛以诵读“红色经典”为主题。选手所选诗歌主题宏大,抒情性强。与主题的切合性很强。各组选手在朗诵时感情饱满、真挚,能够打动听众。尤其是诵读的形式多样,有组合,有配乐,增强了表演性,令人耳目一新。5号、6号的组合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朗诵中也还是存在着不足,有一些小小的瑕疵。朗诵的基本要求就是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读音准确,但有些同学的个别字读音不准。比如脊梁、骨髓、钻杆、挫折、愚昧。这些是细节,但不容轻忽。除此之外,有些同学的诵读的技巧有待提高。朗诵有别于朗读,它带有表演性。所以对选手的要求就更高。你的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甚至表情的变化、动作的设置都应与诗歌内容、表现的情感相吻合。尤其是组合选手,选手间并不是简单词句的`分工,更需要你们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服装的选择,动作的设定甚至是目光的交流都很重要。
参加了这次朗诵比赛,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它不仅提高了朗诵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也培养了自信心,强化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而这些都是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素质。步入高中就有这样的一次机会,相信大家一定会受益匪浅。
生活中处处是
古诗夜书所见朗诵比赛点评稿2
人微言轻,在此假想一番点评:
首先,感谢同学们带给我们这样一场高水平的诗歌朗诵会,在这当中,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对集体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美的向往,也感受到了高一年级同学良好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
诗歌朗诵,不同于大合唱,也不是齐声朗读,更不同于小品、戏剧等其他舞台节目,评定优劣的标准在于对诗歌情感的准确理解和恰如其分的表达。其他的辅助手段,服装、道具、配音等,都只是辅助而已,不能削弱了对诗歌朗诵本身所下的功夫,更不能出现与诗歌情境的不匹配。
诗歌的风格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激情豪放,有的柔婉细腻。然而,在任何一首诗歌中,它的情感都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变化,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才能准确演绎。你不能在忧伤悲愁的时候表现出慷慨激昂,更不能在满怀美好憧憬的时候面无表情或满脸悲壮。
并且,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只有通过个体才能充分、完全、个性化地传达出来。因此,在诗歌朗诵中,集体的齐诵应该只能作为极少部分的烘托、陪衬或者强化。如果是小组分角色朗诵,几个人的声音品质、情绪表达应该有整体的协调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节目:
第四个上台的节目,虽是穿校服本色演出,但相比前面的各色装扮和队形变化,他们一上台就压住了全场,且对诗歌的表达准确到位,两位领诵的演绎十分精彩,后面的组合也相得益彰。作为一首主旋律的作品,他们没有呈现出粗浅的一味高声呐喊,有起承转合,有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
古诗夜书所见朗诵比赛点评稿3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很高兴被邀请参加今天的朗诵比赛,并有幸代表评委对今天的比赛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今天朗诵这场比赛,用时下最流行的说法,就是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参赛选手们精彩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简单地从三个方面来说说:
一、在篇目的选择上,今天参赛选手选择的内容,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有,有 ,也有,都是催人奋进,令人感动、充满了正能量的,无论是朗诵者还是聆听者,都能从中汲取心灵的鸡汤。
二、在朗诵的技巧上,参赛选手都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来朗诵,字正腔圆。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并结合诗文的内容,恰当地运用了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手段,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用自己独特处理对作品进行全新的诠释。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也是恰到好处,极具艺术感染力。
最后,我提一点建议,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朗诵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
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它集文学性、艺术性、表演性于一身,从今天的比赛来看,我们在表演性和艺术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