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赏析: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千金散尽还复来”),写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但又表现出对理想和事业的自信。作品起笔即感叹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人很快就会由年轻变为衰老。可诗人却以黄河之水一泻万里的流势形象来比喻,使人感到其奔腾咆哮之气势,给人一种奔放豪迈的感受。而悲叹人生之短暂,则以满头青丝“暮成雪”这一形象来生动表现。显得更加形象鲜明。因时光流失快,人生也是瞬息,所以不要辜负良辰美景,有兴致的`时候应该及时饮酒尽情行乐。看到这里,似乎诗人除了及时行乐什么追求都没有了。但是笔锋一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虽然是诗人的自我安慰之词,但不难看出,诗人一方面并不甘心就在这种及时行乐中虚度自己短暂的一生,他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及时行乐,只不过是为了解脱有志不得施展的苦闷与忧愁。
第二部分(从“烹羊宰牛且为乐”至“惟有饮者留其名”),写痛饮狂歌,但又表现出不慕功名富贵,愤世嫉俗的精神。“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描绘的是痛饮,充满的是豪气。“且为乐”,即暂且以酒作乐,表明诗人决意要把忧愁和烦恼暂且放下,勉强“为乐”,由此可见,豪饮之中蕴含着极大的忧愤。“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前一句是提醒朋友快快尽情干杯,后一句是提示朋友倾听我的激愤之言。什么样的激愤之言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前一句表现出诗人不慕富贵,藐视功名利禄;后一句将“古来圣贤”与“饮者”做比,进一步否定了功名与富贵,在痛饮狂歌之中表现出一种“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气概。
第三部分(从“陈王昔时宴平乐”至篇末),写要以尽情饮酒来消散心中的忧愁,同时又表现了在黑暗现实中的苦闷。“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一句中,诗人以曹植受其兄曹丕排挤迫害而抑郁不得志自况。曹植当年为了排解心中不快能不惜美酒昂贵,自己为什么要怕花钱呢?只官尽情地痛饮吧!这里一个“何为”,一个“径须”,充分表现了诗人不惜一切只须痛饮的情景。这不惜一切痛饮,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无可排解的愁苦。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一句里,诗人不惜一切代价买酒痛饮的情状与气概,更能看出其心中愁苦至极。诗人以一个“愁” 字结束全篇,更加有力地突现了作品的主题。
然而,纵观全篇,诗人的苦苦排解方式是有一定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的,以酒消愁毕竟永远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他一贯的气势豪迈奔放之外,还使用了恰切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
后世点评:
1,《唐诗别裁》称“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唐诗解》卷上:“此怀才不遇,托于酒以自放也”。《唐诗广选》引杨升庵曰:“太白狂歌,实中玄理,非故为狂语者”。
2,《而庵说唐诗》“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施蛰存《唐诗百话·将进酒》云:“李白的诗,是第一流的浪漫主义作品,他在盛唐时期诗坛上的情况,正和雨果在法国、拜伦在英国一样。游仙、饮酒、美人,是他的浪漫主义形式;嵚崎、历落、狂妄、傲岸,是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将进酒》李白名家点评及创作背景
将进酒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名家点评】
《李太白诗集》:严羽评: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唐诗广选》:转折动荡自然(“岑夫子”二句下)。杨升庵曰:太白狂歌。实中玄理,非故为狂语者。
《唐诗解》卷上:此怀才不遇,托于酒以自放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首以“黄河”起兴,见人之年貌倏改,有如河流莫返。一篇主意全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
《此木轩论诗汇编》:“惟有饮者留其名”,乱道故妙,一学便俗。
《古唐诗合解》:太白此歌豪放极矣。
《而庵说唐诗》: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干古无双。
《而庵说唐诗》: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干古无双。
《唐诗选胜直解》:此诗妙在自解又以劝人。“主人”是谁?“对君”是谁?骂尽窃高位、守钱虏辈,妙,妙!
《唐诗合选详解》:王翼云曰:此篇用长短句为章法,篇首两个“君不见”领起,亦一局也。
《唐宋诗举要》:吴曰:驱迈淋漓之气(“人生得意”一句下)。吴曰:豪健(末句下)。
《李太白诗醇》:一起奇想,亦自天外来
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
【教材分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
【学情分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及知人论世的方法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以读带讲、以讲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2、课上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探讨释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蕴含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落起伏的抒情美。
【教学难点】
在质疑释疑中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的意境,领会诗中宏大广阔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学法】
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感受美
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
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
4、质疑法——主动质疑问难,发现美
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突破重难点;学生质疑,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学生问在疑问处,教师讲在关键时,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学流程】一、整体感知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 (2)陈王昔时宴平乐。3. 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4. 四个层次的感情脉络:
(1)感伤之情 (2)欢乐之情 (3)愤激之情 (4)狂放之情5.五处典型夸张
二、为引导学生对以上五个方面做到深层次感知,我设置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的劝酒诗也是古代宴饮诗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天就让我们借薄薄的一页纸,倾听李白心灵深处呐出的《将进酒》。
(二) 以读带思,精心设疑
教师要深度备课,立足教材内容挖掘美的因素,巧设“引路点”,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 根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解决如下问题:突破教学重点——体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落起伏的抒情美
【问题一】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问题二】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
李白有“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壮志,30岁时第一次到长安,但四处碰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当他离开长安时写下了一首诗《行路难》,最后一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2岁时他第二次进长安,这次是“奉诏入朝”,他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他进京后才知道自己不过是充当为唐玄宗装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因此,他失望了。最后李白由于受到排挤,被“赐金放还”。第二次离开长安后,他也写了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理想再次破灭,不能施展抱负。而《将进酒》这首诗是他在第二次离京后八年后写的,那时李白大
【问题三】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
【问题四】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后世有何影响?
(此处结合学生早已掌握的《早发白帝城》,感知李白暮年仍渴望有所作为的自信与豪迈)利用质疑法,解决如下问题,突破教学难点——领会诗中宏大广阔的意境美
【问题五】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记不得意于乃父,又不见用于乃兄,备受猜忌,此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此其二。陈王诗才出众,七步诗即为明证,与诗人更加相似,此其三。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问题六】体会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诗人用怎样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现诗歌的意境,并在此环节中体会李白诗歌中大意象的运用。(四)拓展延伸启迪心智
1.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你最喜欢哪句?在这名句的背后,站着怎样的一个李白?用一句妙语点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近李白,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及文化熏陶)
2.酒中寄予的心灵苦旅——李白、李贺诗歌《将进酒》对读
(设计意图:在掌握《将进酒》诵读要领的前提下,进行对比鉴赏,提升审美能力)
(五)、教师课堂小结
这就是李白,那个醉出一个诗仙,洒出千古诗章的李白。他用手中如椽巨笔奏响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若闻天籁,令人思之,慕之,拜之,神往之,倾倒之。他选择了众星
三、自选作业
布置不同角度和难度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
1.对《将进酒》做到熟读成诵; 2.在李白其他的作品中进一步品情悟境,知人论世。
四、板书设计:引导学生结合诗中李白情感的变化绘出曲线图,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李白感情的曲折复杂性。进而熟知李白,感知李白,与李白做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五、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置了两种评价方式。
1.关注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成果,教师给予激励性评语。
2.根据作业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整】
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程度,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现出情感的变化,并熟知李白,知人论世。对学生存在困惑的地方教师应及时进行点拨,并进一步调整教学的呈现方式及方法手段。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和处理,有不当之处,恳请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