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成为茱莉亚观后感合计66条

成为茱莉亚观后感合计66条

时间:2020-09-24 16:04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很是喜欢。电影叫《朱莉与茱莉亚》,讲的是两个女人和美食的故事。但它显然不仅仅关于女人和美食,还关于生活、爱和期待。

茱莉亚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她来自美国,跟随自己的外交官丈夫去到法国。不喜欢无所事事的生活,于是热爱烹饪的她在巴黎重新上了烹饪学校。她从煮鸡蛋、削土豆、切洋葱学起,在烹饪学校里和一群男厨师PK,坚决不输给任何人。

靠着烹饪,本是一名文员的她重新拾回对生活的热望,在异域,在他乡,在她近40岁的年纪里。

她的食谱变成了一本叫做《掌握法式烹饪艺术》的书,沉甸甸的,全是她的过去。

朱莉的故事则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她是个年轻的美国姑娘,是个郁郁不得志的小白领,每天为公司接听投诉电话,生活被垃圾一样的留言甚至咒骂挤满,却无处逃脱。

她和丈夫住在纽约皇后区一处狭窄、陈旧的公寓里,坐在厨房略显肮脏的地板上感叹:“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日复一日穿越地铁里拥挤的人群,满目厌倦,和我们的城市里无数的年轻人一样。

终于有一天,她决定要改变。于是,她开通了一个烹饪博客,每天下班后照着茱莉亚的食谱做一顿饭菜,然后记录在她的博客里。

她描述黄油在烹饪中的绝妙用处,描述处理蘑菇时的小诀窍,在糟糕的工作之后做个美味的荷包蛋犒赏自己。

就这样,越写越开怀。深夜里,她抱着新鲜的食材满心希望地看向流光溢彩的城市,用欢快的语调讲述生活中的一切,再也不是那个地铁里表情恹恹的姑娘了。

人人都说,下班后的八个小时决定我们的人生。可是,细细数来,我们下班后的生活,再也数不出充沛的、美好的、专心致志的八个小时,却只剩下了“看剧、玩手机、买买买、网聊……”

每个人都像网瘾少年一样,将手机里的视频刷到无可再刷,将朋友圈里的消息看了千遍万遍,却忘了年轻的我们,最应该做的事其实是“瞎折腾”。

我们抱怨,抱怨生活的无趣,却忘记了如何去创造生活的有趣;我们吐槽,吐槽人生的艰涩,却忘记了如何去平缓人生的艰涩。

因为一根网线,我们越来越接近这个世界上的新闻,却越来越远离了真正的自己。

我们看过了全世界随时上演的生离和死别,却还是没学会该怎么拥抱深爱之人、该怎么打扫好眼下的一片狼藉。

很惭愧地说,现在的我也是如此,全然忘记了以前那个爱折腾的自己,全然忘记了我曾如何努力地将生活过得极尽有趣。

如今再回忆我的青春,最感激的不是拼命去考的高分,也不是拼命去拿的工作业绩,而是学习之外、下班之后干的那些“瞎折腾”的事儿。

于外人看来,我做过的好多事都是“无用的小事”,但是谁也不知道那些无用的'小事在我的生命里究竟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

我读过很多无用的书,那些书没有教材有用,与我的升学、求职似乎都全然无关。可是多年之后,我总是想起一生落魄的尼采,死后却如灯长明;总是不经意间想起书里集结着人类最璀璨智慧的句子,不知它们曾多少次治愈过孤独的我。

我写过很多无用的字,那些字不是上学时的学术论文,也不是工作后的项目报告。后来它们中的一部分变成了一本书,记录下了我曾闪耀过、也曾黯淡过、却从未迷失过的青春。

我甚至走过很多无用的路,在不是名胜景点的冷门城市,但路过的人,都住进了我的身体里。

如今,我真想重新找回那个爱折腾的自己。去做一切无用的小事,去结交一切好玩的人,去用溪流激起波澜,再用微光烛照黑暗。

我终于懂得,是有趣的人去造就丰盛的生活,而不能依赖于生活来造就我。

那部影片看到最后,才惊叹它是两个充满奇迹的真实故事。

茱莉亚的食谱《掌握法式烹饪艺术》被反复加印,后来的人们称她为“厨神”。她和丈夫九十多岁离世,一生如星河般灿烂耀目。

而朱莉呢?朱莉和爱人搬离了那间狭窄破旧的公寓,还写了《朱莉与茱莉亚》。随后,这本书变成了荧幕上一个如此美好的电影,让无数沉醉厨房、热爱美食的女子阅毕难忘。

那些下班后瞎折腾的时光,最重要的不是为她们创造了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甚至不是让她们功成名就,而是——让她们重新拥抱了爱人和美好又温柔的生活。

就像朱莉,她为朋友们的聚会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美食。她举起斟满红葡萄酒的杯子,望向她深爱的男人,眼底是流淌的波光,嘴角是盈盈的笑意。

她说:“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呼吸。”

而这句话,来自于茱莉亚的丈夫。他亦曾这般告白,对着他挚爱的妻子。

谁会不为之感动呢?那些无用的小事儿,那些下班后瞎折腾的时光,都是我们面包上的黄油,和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呼吸。

不管是画幅小画,沿着长长的海边散步,还是走远路去采摘野莓,给久未联系的挚友写封书信……

不管是亲手烘焙一块戚风蛋糕,种下春天里的第一颗樱桃种子,还是去看一场音乐会,再学会一个新的日语单字……

它让我们从工作阒寂甚至黝黑的深井中爬出来,看到井外,原来是一片湛蓝的天空,和钻石般铺满夜色的晶亮星子。

它让我们从生活冰冷甚至严酷的寒冬中走出来,一直向前,走到一片如春水长流、温柔的澄澈里。

我们不是朱莉,也不是茱莉亚,但我知道我们都能找到面包上的黄油,生活里的呼吸。

这才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这才是庞大城市里的不朽荣光。

梦想,和荣光,都属于爱折腾的你。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

前两天看了《朱莉娅的眼睛》,早听说这部电影,知道是惊悚片,一直没胆量看,后来终于和汪姐,鲜儿一起看了,看完了还是心有余悸,久久不能从电影里出来。后来海燕姐也看了,我俩一起探讨了这部电影,有些事弄明白了,恐惧也罢,喜乐也好,都不那么强烈了。

阴影男代表了潜意识里的阴影,他只能活在黑暗中。在黑暗中,他有着决定别人生死的力量,他杀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在地下室里,莎拉、酒店里的老头,还有朱莉娅的丈夫。地下室象征着地狱,也象征着一部分潜意识空间。邻居的女儿是个例外,她想救朱莉娅,但是在厨房被杀。也正因为这是个例外,这是在黑暗以外发生的,阴影男的真面目才能被朱莉娅看到,这也正说明,在黑暗之外,阴影的力量会被削弱,正如当潜意识情结上升到意识层面时,情结本身的力量也会削弱,人格也可能发生改变,正如朱莉娅的命运会发生改变。

瞎眼的邻居大婶其实是阴影男的母亲,她最终帮阴影男袭击了朱莉娅。但是阴影男在得知母亲没有瞎后,终于亲手弄瞎了母亲的双眼。当母亲没有瞎时,她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孩子感到自己不被母亲需要,酒店里的老头说他身上没有任何光线,那也意味着当他还是个孩子时,从来没有被母亲的.目光照耀过。因此,他成为了阴影男。他有一双愤怒的眼睛,他不被母亲注视,所以对坏妈妈怀着强烈的愤怒。

但是,当有一天,他的母亲眼睛瞎了,他被母亲需要,终于找到了一个孩子的价值感。后来,他发现自己可以在和盲女的关系中,重建童年时的母子关系,每一个盲女都被投射成好妈妈,他照顾她们,用这种方式爱她们,可是有一个潜在威胁,那就是如果盲女们回复了视力,她们就又变成了坏妈妈,为了阻止坏妈妈出现,他就要毁掉她们复明的希望,他的逻辑就是,他只能活在黑暗中,那时他才可以爱和被爱。

而阴影男的母亲似乎也并不爱这个孩子,她在面对阴影男时说了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的。”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出于对孩子的爱的渴求,感觉更像是“我就知道,你离不开我的,我能控制你,我利用你,你才会有价值。”所以她自食苦果,最终又被阴影男弄瞎,彻底失去了光明,永远活在了黑暗中。

眼睛看见光明,那就意味着一个人是有希望的。莎拉的眼睛被阴影男彻底弄瞎,莎拉失去了希望,绝望中的莎拉上吊而死。朱莉娅看见了光明,有了希望,因此对抗了阴影男,最终活下来并且复明。

最后,在黑暗中,朱莉娅的手电照着阴影男,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但是阴影是不能活在阳光(光明)下的,阴影男被看到了,但那也意味着,他存在的方式,他的构建自我世界的逻辑被否定被摧毁,于是他选择了在一束灯光下自杀(光明的聚焦)。光明击溃了黑暗,希望冲破了绝望。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

"蒙娜丽莎的微笑",单这个名字就能让观众暇思无限。数百年来没人知晓,她为何而笑。笑得很淡定,很安静,甚至还有些诡异。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几次我默然地流泪了。不是因为感动,而是为女性人生的而奈。"爱是女人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默认了要结婚,要相夫教子。默认了如果家庭需要,我们就要放弃我们的事业。

看看学校里开设的课程~

"你可以轻松地在我这里得到一个A,但关键是他(你们的丈夫)给你们的成绩而不是我。"

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女性很卑微。女人是什么?她们从来就没有自我,不被关心她们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这个社会给她们的唯一身份是某某的妻子。并让她们象男人一样为了生存去攀爬去费尽心机。不同的是她们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丈夫更成功,自己进一步地成为婚姻的附庸。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位女性她与众不同,因为她来自未来。

新艺术史老师,美丽成熟女人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饰)却告诉她们:"不,这不是你们想要的,你们可以做得更好,找回自己"

在第一节课有着良好的艺术基础和家庭教育的学生们让凯瑟琳倍感羞辱。第二节,她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另类的艺术品。不再有书本会告诉她们这是什么,它用了什么技法,作品的意义在哪里。这些另类崭新的作品,让这群一直认为什么都有已定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的学生们,知道有时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观察的,是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要去看,去想,去体会,独自认识作品及自己。

我说凯瑟琳来自未来。是因为我比导演悲观。结局太美好,让我觉得不真实。

我相信有琼这样的女学生,成绩出类拔萃,能力超强,重视家庭,甚至愿为之放弃学业。也相信有贝蒂这样的女学生,在深感婚姻的痛苦后,选择尝试全新的生活。甚而,我相信曾有过凯瑟琳这样一位老师,让这所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学校沉闷的空气发生过一些震荡,让她的女性学生们感知到自己也可以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但真得让他们的女性意识觉醒了吗?我怀疑!

结尾出,在凯瑟琳的办会室有许多"人人都可以成为梵高"的向日葵作品。当凯瑟琳坐在车里,要离开了。学生们骑着自行车相拥而送。我当时就想这群学生这样做,是因为凯瑟琳老师的艺术史课与众不同,还是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我有时甚至悲观的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琼和贝蒂由于某种感激和认同发起了这项活动,大多数学生又不反对,所以就有了这一幕。即没有对这位与众不同的艺术史老师有太多的喜爱,更不是因为在这位老师的教化下,自己女性意识的觉醒。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2

看完这部朱莉娅·罗伯茨饰演女主角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片中的凯瑟琳·沃森,这位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学院的新任艺术史老师,美丽成熟,特立独行,极力推崇自由改革思想。

虽然50年代的美国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依然非常严重,而这位女教师在试图让自己的女学生和世人了解,要摒弃女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嫁个好丈夫。这一举动和思想与当时的思想传统格格不入。于是,伴随而来的是对她各种不公正的议论和评价,满怀志向的凯瑟琳面对的是重重的阻力和挑战。

但是,这位女老师并没有屈服,她的青春率直,以及她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加上风趣热情的授课,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理解。

影片自始至终弥散着一种轻柔却又强烈的女性柔情,而当影片结束的时候后,我脑子里很强烈的反复着一句话“女人,爱情很重要,家庭也很重要,但是,女人决不是为取悦男人而生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3

达芬奇的画《蒙娜丽莎》,画像中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甜蜜、温馨、宁静的感觉,我想知道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下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带着些许探索神秘气息的心理,看完了《蒙娜丽莎的微笑》。

电影的一开始给我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有个性,能推陈出新,总会受到别人的关注,纵然结果会不顺人意。就像影片中凯瑟琳到卫斯理女子学院的第一课,我能感受到凯瑟琳的极度尴尬,我甚至不能说学生的不对之处,因为她们真的很优秀,能把课本上的内容了解得很透彻。随着剧情的推移,问题渐渐出现端倪,卫斯理女子学院是一所比较传统的学校,基本上学校的事务都有明文规定,从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学校要把你培养成的人,而不是自己想成为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教育模式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对于社会,这是一种停滞。但凯瑟琳是一个比较前卫、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她面临着许多困难,不只是校方对自己教育方式的警告,还有学生对前卫思想的不接纳,但是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那么的令人宁静沁心,但是在微笑下面呢?相信每个人都一样,微笑并不表示生活就没有烦恼,而是因为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顺从自己的内心,所以流露出很自然的表情。在影片中,凯瑟琳也曾迷惑过,她气愤这样的教育模式,气愤用婚姻禁锢一个女性的未来,她认为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出路。在这个方面似乎贝蒂的感受要多一些,在上学期间结了婚,按照学校的传统,一边在家里做一个家庭主妇,一边在学校攻读学业。但是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贝蒂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并开始迈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选择到纽约去求学,不再活在母亲的影响下。对于她来说这应该算是成功,敢于去挑战自己的未来,不再活在他人的阴影下,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内心的自己。

本片不只是单纯地表现了一个捍卫女权主义的的教师战胜腐朽的传统教育体制,感化了无知懵懂的学生。其实她也一样,生活在欺骗当中,来这所学校是她觉得是被欺骗的,认识的新男友也欺骗了她,所以她也需要从中感悟到一些东西,慢慢成长起来。凯瑟琳给予学生的是对前卫思想的思考,引导她们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学生也给了她许多欣慰,并画了画给她,这说明这群学生已经从思想上接受了这位教师,最感人的是当凯瑟琳离开的时候,许多学生骑车为她送别,有泪水,也有微笑。

凯瑟琳是个有特色的教师,经过她的授业必定会有一批不寻常的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还要教人如何做人,要有适当的方式,也要有合适的气氛,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推陈出新,才能育人成才,德才兼备。

看完这部电影,联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难免思绪又有些漂浮起来。也许我们都在给彼此方向,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完美,所以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努力让自己完美。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完美的,但是,只是一个微笑,不是别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4

不是这次的学习,我还真是陋寡闻,原来还有这一样一部精彩的电影,那就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影片中的传奇老师,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华森,以及她和学生们的情谊,让我很受触动。教育到底所为何物?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部电影告诉了我很多很多,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应该说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依旧很保守,女子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女孩子训练成贤妻良母,以便嫁个好丈夫。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从正面描写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影片,通过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达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与事业并重的看法。由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给女生们上的第一堂课非常失败,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地开拓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在第二节课上,凯瑟琳给学生们展示了教学大纲外的几幅艺术作品,并顺着争论不休的学生们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门课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难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电影故事中很多情节让我想到:

1、教育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多元化发展空间,教师自己应当有独特的风格及,让学生们有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评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了解它。

3、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从而不害怕自己和别人不同,为了一个独特的自己而骄傲。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如此。

真正优秀的教育电影,常常是在电影艺术、人生哲理与教育行为方面都有极其丰富的蕴藏。好的电影,让人终身难忘,终身获益。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5

电脑里积攒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电影,有些已经存了多年却还没有看。今天终于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完了。

很喜欢“大嘴”美女朱莉亚罗伯茨,总记得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最后她在婚礼上的泪与笑,从来没有见过张那么大嘴哈哈大笑的姑娘还能这么美!那时候我觉得她的光芒完全闪耀过了新娘。恩,跑远了,回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刚看到标题时,以为主题是讲某个类似蒙娜丽莎的女人,美丽而神秘。看到后来才发现是讲女性寻求独立人格的主题,而且背景是二战结束后。我很难想象那时候的女性有多保守,但是根据看的一些影视剧,大概那时候大多女人寻求的就是相夫教子。其实即使在今天,很多女子也将这个作为人生一大追求。在越来越多时代新女性的今天,这个话题仍然很有意义。

我自认为没有资格去评论女性究竟是否应该将日后组建的家庭作为第一位,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但也在很多时候成为阻碍女性发展自己独立人格的绊脚石。很多人说可以二者兼顾,就像Katherine告诉Joan的一样。的`确这种情况是可行的,但也有一些时刻你必须做出选择。可是怎么选择并没有好坏之分。就像Joan对上门来找她的Katherine说,也许有一天她会醒来为自己没有成为律师感到遗憾,但绝不会比她没有在她的家庭陪伴这丈夫和孩子的遗憾要大。她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选择了什么,而这时候她的选择就不再让人觉得她好像牺牲了自己的发展,因为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家庭主妇只是别人给她的标签,这并不会让她变得更愚昧、或者降低自己的人格。这也是为什么Joan是这里面最可爱的学生,她明白老师告诉她的,但并不因此改变自己所想。

而与她看起来同样优秀的Betty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她和Spencer没有Joan和Tom之间的亲密,她看起来特立独行,似乎一切都有自己的想法,敢发社论赶走老师,却一直活在母亲给她灌输的价值观的阴影中。就拿朗诵诗来说,她知道Spencer不想读,但她因为母亲告诉她,好妻子会让丈夫觉得他做的选择是出于自己,而不是被妻子逼,她就想办法让Spencer读诗。

在表面上看,她似乎得到了一切想要的,可是结婚之后却发现是一场噩梦。而最让她伤心的是母亲并不接纳她,并且母亲最在意的仍然是外部的东西。其实我不是很确定她是在什么时候改变对Katherine的印象,是那次家庭主妇的幻灯片,还是在和母亲对话的绝望后?不过我这才明白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来源。“

Noteverythingisasitseems.”蒙娜丽莎在微笑,她是否真的幸福?她看起来是开心的,所以幸不幸福似乎没那么重要了?这就是她母亲在意的,“theappearance”。看电影的时候总会觉得Betty是碍眼的,太自以为是了,让人忍不住想说“suchabitch”。但是她的面貌很大程度是由她母亲造成的,也令人同情。她一直活在期望中,以组建人人称羡的家庭为目标,却发现得到的只是一具华丽的空壳,不管她怎么证明,是拍照发社论或是其他,她都没有办法改变她自己是不幸福的事实。最后她和Giselle一起离开,虽然她也不知道从何开始,但至少她迈出了逃离她母亲控制的第一步。

再说说Connie和Giselle。Connie让我有点琢磨不清,总觉得她跟《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中的Gigi有点像。她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却又特别容易受人影响。当然优点就是她也相信。所以一旦发现真相,她又会重新勇敢地追求心之所向。而Giselle可能是唯一最与当时女性形象不符的了。她可以追求任何她想要的男子,不管是她的老师还是已婚男人,不管她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不是没有尊严的追求。她随心而动,不顾外界,却还是并不开心。可能是因为她内心的痛,就是她真正想要的却得不到。这大概和她父母离异有关,不过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着墨。但是她的优点就是理解痛苦,因为痛苦过,所以懂得,所以在Betty歇斯底里冲她破口大骂时,她还可以忍住愤怒,并看透Betty心中的痛,给她拥抱,让她感受爱。

最后看看我们的女主Katherine。显然她是电影的主旋律,也是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典范。但是我禁不住在想,如果她18岁订婚的男朋友没有离开,她是不是也会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放弃去UCLA读书的机会。然而并没有如果。正是变数早就了今天的她。她在片中和两个男人的关系对我来说有点突然,甚至不记得她是怎么跟Bill开始的,又为什么因为Bill拒绝了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男友。但是撇开她的感情生活不说,她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反对婚姻,她也说“I guess Iassume that I will at some time”,只不过她不把结婚作为计划。但是,有想法的人也容易犯一个错,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所以她几次三番想要“指引”Joan做出她认为正确的选择,而Joan最后回复她的话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所以,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前卫的想法并不代表要完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选择自己的路。当然有她这样的女性代表的好处就是,她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的窗户,我们不一定要选择跟她一样,但我们可以思考她的话的意义,那些我们一直认为对的价值是否真的适合我们。那就是交流最大的意义了。

想法有些零散,也要草草收尾了。不过我觉得一部电影能给人些思考、启示就是有意义的,至于打星,那是影评人做的。我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人格魅力,还顺便学习了英语(自我安慰,哈哈),那就足够了。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6

《蒙娜丽莎的微笑》在美国出品并在北美亚洲相继上映,很快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流演员的非凡演技,卫斯理四季美人的校园风景,20世纪50年代经典的布鲁斯唱腔的音乐和舞蹈所流露出的恬淡柔美的浓浓怀旧情思,以及影片呈现的卫斯理这所百年学府的尊贵与典雅的古典气质与怀旧气息。站在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欣赏,我认为影片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感人肺腑的故事本身。它是一个人物鲜活、情景生动、扣人心弦的教育故事。它触动了我灵魂深处的教育情感,释放了我内心蕴积的教育情绪,激活了我沉睡多年的教育思绪,让我生发无限的遐思与幻想。我利用课余闲暇安静之时整理出我对它的教育理解。

影片刻画最多的是凯瑟琳老师,没有凯瑟琳老师那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就没有这群女孩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凯瑟琳沃森所代表的是有些前卫和另类的改革者的教师形象。所谓前卫是说凯瑟琳沃森是一位不依赖男人的女性。凯瑟琳并不是贬低家庭妇女,而更多的是认为,作为有知识的女性,不应该只想着结婚,要勇于追求梦想,活出自己的人生。所谓另类是说她勇于公开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大纲以外的非正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能够基于独特的理解质疑艺术和美的既定标准,用于背离乃至颠覆男权至上的主流价值观,并且拥有在反抗社会正统价值观和强大主流力量的过程中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优秀品质。凯瑟琳课程改革的成功,来自她执着的专业追求,她对女子教育的她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核对女性未来独到见解。凯瑟琳的教育实践体现的是我是自由女性的代表的教育内涵。她不是把自己的教育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以艺术史教师特有的教育诗性智慧融入女生们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我抉择。凯瑟琳不仅是那个时代卫斯理需要的教师,而且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教师。

电影中开学典礼仪式的镜头:当学生会主席琼向冷模以对的校长大喊“我代表所有女性,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的时候,头戴彩色边呢帽的各班级同学,拥挤在礼拜堂的门口。单看这个仪式,就是让所有的学习者知道,知识的寻求靠的是自身对知识的渴望与需要,靠自己打开学习的大门,不断追逐自己想要的。“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呈现给我的是大学的内涵——刻苦求知、健全心智的圣殿。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大学的目的在于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摆脱对学校的需要,大学的任务是在于帮助他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曾有位哲人说了这样的话“上天给我们有限的物质,但给我们无限的精神”,是精神带领人们上升到环视全球的高度。教育应该让学生经过不断求知武装起最先进的思想和环顾世界的眼光。因为,先进的思想才能促成、推动先进的行动。教育首要的目的,应该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为世界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但是建学校、办教育的目的不止于此。

当学生们正在观赏一部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时,凯瑟琳告诉她们该做就是思考。这一情节启示我:教育不是用书本知识把学生的脑袋塞得满满的,而是教育要“留白”,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多元化思维空间,教师自己应当有独特的风格及内涵,让学生们有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评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了解它。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抛弃僵化的标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从而不害怕自己和别人不同,为了一个独特的自己而骄傲。如同影片台词所说,“没有错的答案,也

没有教科书告诉你该怎么想”。也如同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兼容并包”。在学生接触足够多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材料并经过老师引导以及自己充分的比较和分析,树立独立鲜明的个人观点就不再那么困难。

在另一堂精彩的艺术课中,凯瑟琳老师给学生们分享梵高著名的绘画作品《向日葵》。她评价说:“他(梵高)画出感受,而非眼睛所见。人们不能理解。对他们而言,它幼稚又粗糙。”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老师向学生们所表达的一个重要道理,就是《向日葵》有各种不同的画法,没有约定俗成的正确标准化的答案,每个人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欣赏去创造。她并非一味地否定女性要成为贤妻良母,而是希望她们能够有其他的追求,能够不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好好地思考:什么是女性的自由?什么是女性的价值?什么是女性的梦想?她希望这些女孩子对艺术和人生能有新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你能选择顺从家庭和社会强加于你们的意志,你也能选择走自己的路。每个人的生活亦如此,要自我决定,自我选择。

影片的可贵这处就是结尾并没有为女性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答案。所谓“妇女解放”,,目的并非让女性也去从事与男性一样的工作,承担和他们一样的社会责任。琼选择了家庭而放弃了耶鲁大学升学的机会,貌似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妥协,实则是她独立人格的体现。影片告诉我们,妇女解放首先是女性个性的解放,女子教育则是致力于培养她们独立的思考力自我人生价值以及选择人生道路的决断力。无论相夫教子抑或升学就业成为职业女性,还是兼而有之,都要通过 理性的思考。跟随自己的心走,只要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很值得观看具有教育意义励志片。我希望今后教育领域出现更多的像凯瑟琳那样敢于超越、大胆创新、追寻真实自己的教师。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7

大家都听说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名画吧!没错,她就是诞生在达芬奇笔下,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

我与她素未谋面,但却在书中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蒙娜丽莎的美。

蒙娜丽莎啊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似的。脸上那“神秘的笑容”时而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时而让人觉得略显哀伤······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是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变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蒙娜丽莎那矜持的身姿,使身后的一切景物都显得如梦如幻。

蜿蜒的高山,崎岖的山路,清澈的湖水,一切都使蒙娜丽莎变得更加美丽。

蒙娜丽莎那茶褐色的衣服,让一切事物都显得更加朦胧。山、水、路都使蒙娜丽莎显得更加美丽,这些事物衬托出蒙娜丽莎高贵、矜持、优雅、恬静,已深深地嵌在了我的心中,成为了我灵魂的一部分,让我认识到了蒙娜丽莎的美。

蒙娜丽莎是创造与达芬奇笔下的最杰出的肖像画,而达芬奇也是经过不断的努力才创造出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名画的。

艺术是经过人们不断努力才创造出来的,山路虽然崎岖盘旋,但都通向顶峰。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