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告白观后感50字汇集66条

告白观后感50字汇集66条

时间:2018-11-19 07:07

电影告白

第一次看《告白》是在大一上学期,经同学推荐。开始看到名字以为是那种青春校园恋爱故事,得知还是日本的片子的时,便失去了兴趣。因为不怎么喜欢日本的文化,可能是由于无知和缺乏了解所带来的偏见,我觉得他们的潮流和审美十分奇怪。

但是在同学的强力推荐下,并且告知“告白”并不都是“表白”的含义,就和室友下载来看看。看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忘记由于什么事就把它放下了。对电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有进一步的猜想,只有对电影中所表现的班级,所表现的的老师感到阵阵凉意与厌恶。之后某天突然看到电脑中没看完的电影,本着看完的态度继续看了下去,这个学期在课上又再看了一遍,对比之前看故事情节而言,看到了许多以前没看到的,有了更深,但是又说不出的感觉。

最反感的镜头是当维特老师刚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他想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之后有个短头发的女生便开始笑起来,十分夸张,并不是那种可以传递欢乐气氛的笑,但维特老师却十分开心,觉得自己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与尊重,他说什么同学们的一切他都会照单全收,其实他什么也不懂,根本就是一个被排挤在外的人。

最不解的是森口老师告白之后的慢动作镜头,孩子们在雨天中跳跃,脚踏进浑浊的雨水,激起的水花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像簇簇箭头四散快速射出,而是像优雅的奶茶广告中一滴奶茶滴入香甜柔滑的巧克力奶中,污水像一个花苞将少女的脚包裹。污水慢慢升高,飞进少女的裙子里,然后再慢慢跌落,中间有镜头的转换,让我一时有一种错觉:那污水本身就来自少女的身上,它们只是自然的流露与脱落。这让我在脑海中闪出了一个画面:森口老师和美月在餐厅见面的时候,当森口说出她的目的本是想让自己原来班上残暴的学生逼死俢哉。森口知道只是初中生的孩子可以有多残忍。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残忍的,并不只有那几个主角,每个人都是污水中的一部分,甚至每个人都是污水的`源泉,人性本恶,这是我的理解。

第二个不解的是美月的死。俢哉一直渴望着被妈妈关注,被妈妈爱,这一切只有美月知道并了解他,可他最后却将美月的陪伴与关心看做垃圾,之前看到的他们带有暖意的相处成为俢哉打发时间的作秀。俢哉用最原始粗暴的方法杀了美月,比他所鄙视的露娜希杀害家人的手法还要原始。并没有用他自己所研制的处刑工具,最后用一把如镰刀的大刀将美月肢解。鲜血还是喷溅出来,随着刀的挥动带到空中,变成了他没有温情的儿时妈妈残忍的将他的玩具肢解的零件。俢哉的妈妈毁了他的玩具,他的童年,给他之后的暴力埋下了种子,而俢哉自己则毁了最了解自己的人,毁了自己的以后。

最震撼的是天空的镜头。直树和俢哉杀害爱美那天是个大晴天,下午的阳光让直树和俢哉的影子在地上投射出长长的阴影。阳光越过天空中的多多白云照着出尖锐的线条,白云的边缘也被啃食掉的感觉,当然,影片中的色调并不是清新的蓝天白云,云朵不是白色,天空也不是蓝的,而是罩上了一层群青,墨绿,熟褐与紫色混合后的灰。短焦距镜头将一大片很有质量的云压下来,让我有种压抑喘不过气的感觉。阵雨将下前与雨过天晴后的天空十分相似,云层上方,受到阳光照射的地方显出白色,而下面则积压了大量铅灰的阴影。如我在豆瓣上看到的第一个影评上所说的“渐渐的,我们不再只看到表面光明的世界,而是真正处于阴暗之境,看见光影交织的世界,善与恶如影随形的真貌。”

这也是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单纯地讲述师生情谊,老师有多么伟大的电影,不是单纯抨击现今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的片子,而是将校园问题带出校园,不以学生和教师或是教育体系的矛盾,简单粗暴地下判断,而是直面复杂的个人处境。

这部电影,看了五遍。当得知这部电影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的时候,觉得是实至名归的。

曾经也接触过很多描写人性的阴暗面的作品,却没有一部像《告白》,有着最精致的剪影,最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有最残忍的表述,最难受的

执念。

我一直很关注这个关键词。只要牵扯到人性,心理,精神,就会离不开这个词语。每个人,都是需要一些执念的,有时候执念表现为信仰,或者依赖,或者梦想,又抑或是,内心最想要获得的,温暖。其实,一直相信着,人之初,性本善,但却因为后天因为种种正常或者不正常的际遇而养成的一些执念,人性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达。

比如,缺乏母爱父爱友情亲情的心灵,会极度渴望来自那个心里无比光明的源头的关注,肯定,鼓励,关怀,和爱。因此,一直不断努力着,发奋着,用尽一切办法,达到实现执念的目标,不顾一切地,渴望着,不顾甚至会伤害到其他人,还有自己。

如今的社会,每天都在强调着来自于家庭,朋友,同辈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尊重,尊敬,关爱,但是正处于缺乏爱与温暖的心灵仍然在失望着,难受着,痛苦着,甚至是每天都处在崩溃和绝望之中。

也许有些定义是正确的吧,冷漠和无情,应该是罪恶和黑暗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家庭。

当我们看到电影中,A的妈妈只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当年幼的A没能达到她的期望的时候就肆意地打骂A,当A的家庭因为强势于研究的妈妈和平凡的爸爸的无法和谐的家庭生活而分崩离析的时候,当父亲开心地和另外一个平凡的女人再婚并有了将A排除在外的一个新的美满家庭的时候,当母亲毫不犹豫地和父亲离婚然后再毫不犹豫地撇下年幼的A继续她钟爱的研究的时候,其实我们知道,关于A的一切悲剧,都在意料之中。

其实,他所做的所有,不过是为了获得所有人的关注和赞赏,尤其是那个,他从小就崇拜的母亲的关注和肯定。

所以他不顾一切地实行着,他觉得可以引起关注的事情,残害小动物,制作可以电麻人的钱包,参加科技方面的比赛,甚至是剥夺了一个小女孩的生命,又甚至是,在得知自己可能患上HIV的时候,还因此庆幸这样的自己,终于可以有机会得到母亲的注目。

其实,对于A而言,他生活的全部,他人生的全部,唯一有意义的便是来自于母亲的爱。

他不知道其实这也就是他最大的弱点。当他害死了女老师的小女儿之后,当他让一个温柔和蔼的母亲变成了一个充满着仇恨和愤怒的复仇之后,他的这个最大的弱点也就变成了女老师报复他的最有用的工具。

或者,相对于A的那个奇葩的母亲而言,也许B的母亲是另一种的极品的类型。她一直觉得,她的儿子永远是最乖巧的最听话的最懂事的,如果B犯了什么错,出了什么意外,伤害了别人,那么一定是别人的错,不可能是她最爱的儿子B的责任。在她的心里,她的儿子B一直都是小时候的模样,那个乖巧可爱的模样,从未改变过,B永远不会犯错学坏,她一直觉得B不会有烦恼不会有纠结不会有痛苦。她一直在为B的各种行为做着可笑的开脱以及荒谬的自我安慰,直至到她生命的尽头的那一刻,当她终于因为她最爱的儿子的精神失常而接近崩溃的时候,她想要用她的方式带着她乖巧的儿子一起离开这让儿子发疯的残酷现实,却从来,从来,从来没有反省过悲剧发生的真正缘由,从来没有探究过,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儿子的真实心态,从来没有客观地勇敢地积极地面对已经发生的无法避免的冰冷的现实,她从来就没有思考过她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对儿子好,她的种种溺爱包庇和维护是不是正确合适。或许只有最后的那一刻,当儿子拔刀杀了她的时候,她才会有一点醒悟吧,原来儿子并不如她想象中的那样懂事听话吧。

每个孩子,都是母亲十月怀胎,历经生产的痛苦和艰辛而得来的最心爱的希望,相比于父亲,母亲是和孩子有着最紧密的血脉相连,母亲也本应该是最能了解孩子的人,就算是在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沟通,和父母产生无法跨越的沟壑,如果连母亲都对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毫无了解的话,那只能说,人类的发展历史,一代一代地繁衍后代,都是一个笑话。

对于学校,对于老师,对于学生,到底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适合的,这个问题千古以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也许老师严格的管理模式会更规范学生的行为,不让学生走歪路,能在学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得到优良的学习成绩。

又也许老师实行宽容轻松的教育方法更好,这样学生的潜力能被开发,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学生会有自主的选择行为。

既然这个问题没有合适的答案,那就只能交给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老师学生的不同情况处理了。

撇开这个问题,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一直以为,学生,在学校里读书学习生活,并没有太多地接触到复杂的社会,应该还算是比较单纯的吧,像我自己上学的时候,觉得和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相处,比起长大之后接触到社会上的不同的人,甚至就跟大学里的接触相比,应该的确算是单纯而美好的,并不是没有矛盾,并不是没有争执,也并不是没有亲疏,但毕竟能够安然而相对和谐地度过每一段的学习生涯。

可是,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性格,也正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趋势表现为,学生也会有很多的心理问题,也会有如果不加管理和关心就会变质的心理和行为趋向,也会有可能变得很复杂很冰冷很残忍的同学关系。

《告白》这部电影很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只是一个小学生的班级,但我们看那些孩子,都会觉得惊讶,觉得痛心,觉得悲哀,他们的`不够健全的人格,他们的幸灾乐祸,他们对于生命的冷漠,他们参与破坏和伤害的积极性,他们对于老师和学校的教导的无视,无一不让我们感叹,这,还是一群小学生么。

电影无疑对于这些残忍的现实,做了夸张和渲染的效果,这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其中一个因素,被夸大扭曲之后的刻画,能更让我们悲哀。

这群学生,从来不理会老师说的,即便是女老师在诉说她年幼的小女儿的生命的凋亡的时候,学生们依然在喧闹着,进行着他们自己的行为,只有偶尔触碰到也许与他们的私下里的讨论或者他们的生死有关的叙述的时候,才会有点点反应。老师要揭示凶手是谁了,是么,那我们赶快讨论一下,我猜,一定是谁;呀,原来老师的老公有艾滋,啊,那老师触碰到了我的手机,我的文具,我的课桌,那我一定会有生命危险;啊,老师给那两个凶手的牛奶里加了有艾滋的血液,啊,那两个人有艾滋了,我得赶快逃,不然我也会感染上的,我会死,啊。

这些行为,让观看的人,感觉到可笑,荒谬,和悲哀。

学生们,从来不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甚至不知道故意让除了他们自己之外的其他的生命的消逝,是一种罪恶,他们只知道,当他们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才会开始恐慌,才会意识到自己应该赶快逃离。或者对于他们而言,拿什么满足于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是用各种各样的行为给别人给予他们认为正确而合适的对付方法,这就是对于他们而言在学校最有意义的两件事。而没有跟他们一起做这两件有意义的事情的人,就是异类,就是他们应该排挤,应该对付,应该“惩罚”的人。

在这部电影里,从温柔可亲的母亲形象转变为冰冷残酷的复仇者的女老师,和对偶像盲目崇拜对学生盲目热情的教导自以为是的热血天真男老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于学生而言,女老师失爱女的悲痛,对杀害女儿的凶手的痛恨,以及对这群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可以安然无恙地躲避在未成年保护法下的学生的犀利的职责,这些,学生们一点也不明白,除了那个可爱的班长女孩。而那个自以为很负责自以为可以很好地融入学生之中的傻瓜男老师,他的一举一动在学生看来都是莫大的笑话,大家把迎合他所有的可笑的愚蠢行为作为他们新的最大的乐趣,他们遵循那个匿名短信发起的游戏,用各种方式,帮助那个躲在幕后的发起人给予两个凶手AB惩罚,却让单纯的男老师以为他的这些学生多么听从他的教育方法,多么愿意地和他在天真的教学活动中打成一片。

或许,有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老师的班级的学生,本身也更加不可能变得正常,善良,和做出符合小学生的行为。

温暖,和救赎。

这部电影里,美月,那个其实最明白身边发生的一切,那个心如明镜的女班长,那个笑容美好可爱的女孩,她的出现,还有她和A之间短暂破碎的感情,是我最爱的温暖。其实我很清楚明白,作者和导演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点将这仅有的一点点的温暖也摧毁得一干二净,可是,真的,当这点点如脆弱的星光般的温暖,无情地被扑灭的时候,还是会很想哭。当A在女孩直截了当地谈论起他心中最不愿让人知道的对于母亲的仰慕之时毫不犹豫地举起利器挥向女孩柔软的颈部,当女孩的尸体被A截肢之后丢进冰箱A明确地表示和女孩在一起不过是打发寂寞的游戏而已,当A走向心里再也无法承受的痛苦的临界点的时候当他明白这一切都是女老师抓住他的弱点向他复仇的时候当他以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了解他当他这辈子心里唯一的执念被他自己亲手摧毁的时候,其实他不知道,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懂他的,只是他亲手将这个懂他的人的生命毁灭了。

像我如此感性的人,总会想,其实美月也是会有温暖人心的能力的,实际上她也有努力地想要开导A,或者假以时日她也会如餐厅里那个美满家庭的小男孩,用一颗糖果和一颗纯真的心将复仇的女老师救赎一样,完成对那个同样心理阴暗冰冷残酷的男孩的救赎。

可是,没有或许了,她年轻的生命,消逝了。

看完电影之后,她和男孩在一起的那些短暂却美好的瞬间,永远会留存在看完这个故事的人的脑海里,那灿烂的笑容,那翩飞飘舞的裙摆,那想要温暖男孩冰冷心灵的善良美好的灵魂,还有,那个映照在夕阳西下的两个年轻的背影,和那个无比美好的亲吻,就算男孩从来没有对女孩,对和女孩的感情认真过,我也宁愿相信,男孩曾经有被女孩的美好温暖过。

一直觉得,人世间最美好,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真诚而温暖的感情。而如果连这种美好的感情都无法被人诚恳地面对并相信,那么还有什么什么是我们可以相信并且追求的呢。

虽然这部电影一直沉浸在悲哀冰冷的气氛,可我从来没有觉得,这部作品是让我们更加对生活和现实失信心和希望,而是一种悲凉而沉重的警示,引导和劝诫的表达。

生活不应该是灰暗的,冰冷的,充满冷漠和仇恨的,敌意的,自私的,人也不应该失却了最根本最真实的人性,来自于家庭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的教育,对这个社会,对每个人至关重要,来自于社会的对待,同样不容忽视。

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很多阴暗面,不可能单纯可笑地只有所谓的阳光,也没有人能够抹所有的黑暗和罪恶,但愿,每一份人性,都能健全而积极地生长着,不被忽略,不被破坏,不被毁灭;每一颗心灵,都能拥有大面积的善意向上的光芒照射,都能拥有充实的,适合的,富于意义的人生,如花一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