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勤学励志故事观后感集合86句

勤学励志故事观后感集合86句

时间:2019-06-01 18:06

勤学的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勤学的励志故事【2】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勤学的励志故事【3】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勤学的励志故事【4】

晋代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兴奋的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勤学的励志故事【5】

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这难得微光看书吗?于是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勤学的励志故事【6】

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少时,“家以农亩为业”,他却“专精诵读,昼夜不息”。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为了防止鸡、豚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突然,天降暴雨。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美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勤学的励志故事【7】

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

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

有一天,走进父亲的书房,便问,希望能告诉他写字的秘诀。听了,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后,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

王羲之为了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于是叹息着说:「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勤学的励志故事【8】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01说话改变命运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真的很喜欢光明。当时我同所有年轻人一样,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成为独当一面的编辑。

今年3月进入北京青年报社,经过漫长的岁月终于盼来签约的那一天,我对人事部负责人说:“在这段时间我把各种各样的角色都尝试过,我准备好了,现在我只是欠缺那个机会,那个当好编辑的机会。如果您能给我这个机会的话,我肯定将来我一定可以帮单位赚大钱的。”他那直视的目光看着我,眼睛里面写着两个字:白痴。接着我就说:“如果您问我签约之后,我要求我的工作是多少?我无所谓我真的无所谓,你随时给我一份合约,上面没有填工资的我先签,签完之后您拿回去再填。因为对我来说今天我要的并不是钞票,我要的是机会呀!”此时我用余光看着他的眼睛写着两个字:感动。

几个月下来我该得的没有,不该得的却不少。面对如今的北京,对于北漂的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言表。就在我离开的那一刻,编辑部的主任对我说:“不要以为你在这里干的还不错,到了外面你什么也干不了...记住就你这种性格,是无法在媒体圈生存的。”听了这句话之后,我感觉好像有把刀插进我的心脏一样。我绝不能认为我的生命受到了什么人的忽视,便失去了价值。

不料在以后日子里,除了碰壁碰壁还是碰壁,成功的概率低得不能再低了,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烂。那一刻,我承认了我的人生正式踏入寒冬、完全掉进了谷底。于是我默默地对自己说:如果有机会给我再一次爬回去的话,我以后不要做那么骄傲的“媒体工作者”,我要做一个踏踏实实谦虚的人啊!

在我绝望之际,机会再次降临在我的身上,我接到光明的通知,可能大家没办法想象当时我是多么渴望工作、多么地渴望可以再次站在“镜头前采访”,所以我就欣然的接受了。

我就轻装上阵马上起航再次踏入北漂之路,我跟自己说:放下放下以前曾在北青做出的一切,以前还行;现在不是;将来不知道。如果想要成为大家认可的话,现在要做的事呢?只有八个字就是努力努力努力和努力。

在不久的将来,我就要证明给你看我这种性格的人还是可以爬回去的;我就要证明给你看,这种性格的人还是可以有那么一点点价值的;我就要证明给全世界的人看,我不仅仅是位很好的践行者更是实践者,都可以很有魅力的。我相信我能做到的你们也能做到。

我相信:您也会很期待,期待着一帮年轻人带着我们的激情,凭着我们的勇气口才与智慧,挽起你们的袖子来咱们大干一场,用说话改变命运吧!

02奋斗成就人生

为自己的事业日夜兼程,总想着出人头地;为自己喜爱的人身心疲惫,总想着朝夕相处;为自己的兄弟在所不辞,总想着手足情深。执着、浪漫、现实,叼着烟卷,喝着啤酒,戴着眼镜,穿着牛仔,奔波着,迷茫着,奋斗着,这就是80后的生活。

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看似时髦的专业也显得相对滞后,这个社会所剩的机会好像越来越不需要专业对口,年青有为而又志存高远的大学毕业生。而现在的大学生,却个个踌躇满志,豪情满怀,现实与梦想碰到了一块,便是生活的苦恼,然而生活不允许你有片刻停歇,梦想也不允许你放慢脚步,于是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与冷酷。服装学院的高材生夏琳为了生计而走台献媚,个性张扬的华子也只能从发廊、蛋糕店开始起步,家庭背景相对较好的米莱,陆涛,也是在家人的倍加“呵护”下,慢慢走近梦想,难怪看似顺风顺水的天才也总是发起这样的感叹:我焦虑,我很焦虑,我非常焦虑。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要创造的,好在他们一直没有放弃,陆涛的执着,华子的坚韧,向南的平淡是真,都在向我们诠释:酸甜苦辣才是生活的真正味道。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去拼搏,需要你去奋斗,所以他们在现代的社会中站得住,走的实,所以这个社会也就接纳了他们,成就了他们。

“陆涛,你的朋友怎么都是女生啊”。这是徐志森说给陆涛的一句话,整本书看完,我们也真不明白什么才是他们想要的爱情。米莱和陆涛应该是相配最完美的一对,连分手都是如此默契,如此多情,看似海枯石烂的爱情原来如此简单;一*情后的夏琳,一时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爱来爱去却又发现,自己深爱的陆涛却也有关鹏的影子,既要有事业还要懂的浪漫,对男人来说这也真够难的;为了露露,华子几乎是倾其所有,然而露露却和猪头走进结婚的殿堂,真相大白后,华子却感动的哭了好几次,这样的男士的确够大度的,真是难以理解;爱出闹剧的杨晓芸明明爱着向南,却偏偏哭着喊着闹离婚,难道就不知“天涯何处无芳草”么?大老爷们哪能天天猜得姑娘的心思,像遥遥那样的女孩,没准就在身边,她们一定过着同样的生活,她们也一定有着同样的烦恼,到头来,两败俱伤不是?

“可怜之人必有可气之处”。陆涛是可怜的,可气的是他太以自我为中心;杨晓芸是可怜的,可气的是船到码头了还不知悔改;夏琳是可怜的,可气的是对自己的爱情想像的是如此完美;米莱是可怜的,可气的是感情竟如此执着……

如果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价值观念是他们追求事业成功的动力,那么对朋友间的手足之情和对父母的恩情则是他们渴望幸福生活的源泉,不可否认,这两种情感这代人身上留有深刻的烙印。石康的《奋斗》让我们再一次近距离的走进了80后的生活,自信,洒脱,努力,奋斗……80后的一代,蛮不错的。

03追求人格价值的奋发向上精神

清代士林中,“足迹几遍域中”的爱国志士魏源所提出的“游山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故龚自珍曾称赞魏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曲,成一家言”。魏源曾在其《衡岳吟》中对五岳进行生动刻画“: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如飞。”而在其《游山吟》中曰:“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人生天地间,息息宜通天地龠。特立山之介,空洞山之聪,渟蓄山之奥,流驶山之通。泉能使山静,石能使山雄,云能使山活,树能使山葱。谁超泉石云树外,悟入介奥通明中?游山浅见山肤泽,游山深见山魂魄。与山为一始知山,寤寐形神合为一。蜗争膻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魏源认为“一游胜读十年书”,故对士人游山若要得山之真谛,则需“寻幽不惮遥,山深险亦好”“,奇从险极生,快自艰余获”“;好奇好险信幽癖,此中况趣谁知之。不深不幽不奥旷,苦极斯乐险斯夷”。魏源的这种“游山学”的辩证思想观念,既是建立在其《游山吟》中所曰“我亦造化所铸之一物,本与山川同自出”的思想基础之上,又是对明代“游道”思想观念的继承发展。其不仅超越了对山的审美范畴,而且体现了人生哲理和显示了士人追求人格价值的奋发向上精神。

1、三十而立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

由于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2、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3、后生可畏

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4、有教无类

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么出身、什么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

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生怎么这么杂,”子贡回答:“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5、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6、孔子学琴

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唱歌。他跟师襄学过一首曲子,曲名叫《文王操》。孔子练习很多天后,师襄说:“你的曲子弹得已经很好了。”孔子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怎么弹了,可是还没学会技法。”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又说他弹得可以了,孔子说自己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又过了很久,师襄认为孔子确实弹得可以了,但是孔子还是不满足。他反复地弹奏这首曲子,直到体会出曲子所要表现的主题才罢手。孔子的这种不厌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师襄。

7、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十五岁开始,孔子便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得到处找人请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问,不管什么人他都可以拜为老师。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

因为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孔子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再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了解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让人感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不耻下问

生于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学问渊博,有弟子三千,在当时便被人们尊奉为“圣人”。

当时的人,从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国君,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眼中,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当时人有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懂得礼仪,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么事都要向别人询问~”

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一点也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微笑着回答道:“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于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

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向许多人拜师学习。他向郯子请教过官名,向苌弘学习过音律,跟师襄学习过操琴,还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的有关道理。在当时,郯子、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都远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旧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学问日益精进,成为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大师。

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深受卫国国君的尊敬。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在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

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经过孔子的一番解释,子贡终于心服口服了。

9、学礼于老子

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曾经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工作。孔子则一面讲学,一面求学拜师。孔子二十七岁时,不远千里从鲁国来到洛邑求见老子。相见后,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关于周礼的问题,老子一一作答。孔子又说出在鲁国恢复周礼的打算。老子却认为学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办不到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周礼已不合时宜了。孔子听后,深表佩服。后来,孔子说:“我的学问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子的教诲。”

10、编撰《春秋》

孔子是春秋时的鲁国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虚设,礼法遭到严重的践踏。看到这种混乱的局面,孔子非常痛心,他认为,只有恢复周礼,天下才能大治。于是,他带领众多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采纳他的主张,孔子最终失意而返。回到鲁国后,孔子呕心沥血地编订史书《春秋》。《春秋》是著名的儒家经典,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在书中,他严厉斥责诸侯无视礼法的行径,体现出一种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春秋》面世之后,世间多了许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惧怕。

因此有人说:“孔子编《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