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工记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开创或从事的事业与这个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与这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当我们在电视上,报纸上,为他们的成果感到激动和自豪时,也许想不到,在这背后的是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他们用持续一生的波澜不惊,托起我们共同的骄傲,他们就是中国的军工人,他们很多是沉默了一生的人,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耀着一种军工精神——默默无闻、自强不息、无私奉献。
十七年的失败与失望,十七年的困苦与煎熬,只为辽阔海面上的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十年磨一“舰”,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向着心中那深蓝的梦想,无数人在坚守中成功启航;鹰击长空,剑啸苍穹,从一无所有到世界领先,点滴的进步都充满着挑战与艰险,只为那一刻的蓝天翱翔。这里没有勾心斗角的斗争,没有阿谀奉承的圆滑,有的只是一代代军工人的默默无闻。他们早已习惯了没有鲜花的日子,每个人都各尽其职,他们就是大千世界中平凡的无名之辈,但是他们却在用一生为不平凡的事业默默无闻的奋斗着。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技术落后就靠智慧与勤奋来弥补。无数次地失败,改进,测试,再失败,再改进,只为向着目标一点点前进。但是在无数次的奋斗中,自强不息的品质却被一代代军工人传承,促使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历尽艰辛,虽然备受磨难,但却一往无前的地一次次冲击极限。
不管是临危受命还是秉忠值守,不论是风吹日晒还是严寒酷暑,一代代军工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这不仅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没有人抱怨,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当我们在电视上为他们的成果欢呼雀跃时,他们留给我们的却更多的是“集体记忆”。
时光飞逝,岁月在每一代军工人的脸上刻满了抹不去的痕迹,一代代军工人就这样继承着军工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奋斗着,但是他们却没有抱怨,因为他们知道: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就是中国的军工人,他们的精神叫军工精神。
第二篇:往事尘封不住军工魂——《军工记忆》观后感
近日,央视记录频道正在热播大型军事历史纪录片《军工记忆》,为观众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国防装备艰苦卓绝的历程,讲述了一段段可歌可泣、催人奋进、感人泪下的尘封往事。虽然我们可能记不清那些军工人的名字,但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每一位军工人默默付出的辛勤汗水。军工人以他们的赤诚之心和开拓精神,书写了国防科研史上的传奇。这老一辈军工人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通过观看《“巨浪一号”潜地导弹》这一集,我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航天精神的内涵和精髓。
特别能吃苦
1965年春天,周总理宣布搁浅了三年的核潜艇研制重新上马。在国家一声令下,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拿起背包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可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一场肩负着使命,历经十七载潜心研究,克服艰苦环境,攻克无数技术难关的艰难之旅。刚到“巨浪一号”研制基地,所有的科研人员都被眼前的凄凉景象所震撼,没有实验室和资料室,工作人员就自己动手盖土坯房,没有办公桌就在床上画图纸。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巨浪一号”的总体设计和核心技术——固体发动机技术开始蹒跚起步。
特别能战斗
条件虽然艰苦,工具虽然简陋,差错却不能容忍。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夜以继日。科研人员为了尽快得出计算数据,白天黑夜不休息的连轴转,有的工作人员累出病来还坚守在科研一线中。那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就是模拟计算机,计算效率低,操作繁琐,用现代计算机一秒钟就能算出的结果,在当时却要一周的时间,甚至有很多的计算数据都是拿最基本的量角器和直尺得出的。这是需要多么顽强的战斗精神才能完成的任务啊!
特别能攻关
固体燃料发动机喷口的温度可达3000摄氏度,有最高熔点的金属钨也很难满足环境要求。科研人员通过夜以继日的攻关,进行数以百计次的高危险试验,终于研制出能够承受3000度高温,满足要求的复合材料,解决了固体发动机喷口材料的难题。美国“北极星”潜射导弹耗费了一百多发试验弹,还专门在沿海建立了一个水下发射试验平台,科研经费达27.5亿,这对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无法拥有那么完善的试验环境。于是在艰苦的条件下,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设计出了称作“台筒艇”的水下发射试验技术并获得成功,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正是这一次次迫不得已的土办法,书写了我国国防装备科研史上的奇迹。
特别能奉献
参与“巨浪一号”研制的科研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工作特别认真,对导弹事业非常热爱,他们把全部热情都投进了潜射导弹的研制工作里,甚至有些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导弹事业中。时任“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黄纬禄曾说:“中间不管失败多少次,那么你最后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除非你生命在成功之前结束了”。这句话说出了所有航天人的心声,也是所有航天人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巨浪一号”的研制成功意义深远,不仅为我国固体导弹发展铺开了一条路,也为我国的战略国防装备走固体化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军事和经济的不断强大,越来越多的先进国防装备研制成功,共同保卫着祖国的安宁。
中共中央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不同时期中国梦有不同的阐释,但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国防做保障。研制“巨浪一号”,正是那个时代我们要摆脱帝国主义核威胁的中国梦。在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实现了这个中国梦。研制先进国防装备不是为牟取利益而欺凌他国的手段,而是通过手握这些先进的国防装备,对他国产生有力的威慑,使自己在国际对话和博弈中,拥有更高的姿态和更重的话语权,能够以大国身份维持世界平衡的战略格局,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中国梦。同时,这也是国防装备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我无法忘记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的火烧圆明园的惨烈,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殒命海底的悲壮;每当回想起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飞行员王伟为驱赶入侵我国领空的美战机而坠机南海,内心都会无比悲痛。“落后就要挨打”,这朴实而深刻的道理是我们经过无数次的惨痛教训反思出来的,是要时刻牢记在脑海中的。如今,我们的国家逐渐强大起来了,可是依旧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周边安全形势,强大国防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当更多的先进国防装备保卫着祖国的安宁时,我们无法忘记曾经那些一生默默无闻的军工人。而身为一名飞航人,我感受到了无比的荣耀,也明白肩上的使命与责任之重。作为刚入职的新人,虽然我还不具备完备的科研能力,但我有奉献青春的勇气和满腔的热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牢记使命,发扬航天传统精神,为研制新型国防装备,强大我国防而努力奋斗。
《军工记忆》纪录片牢牢把握“中国梦”主题,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捕捉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片中一组组人物故事见微知著,无一不传递出“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的深刻内涵,传达了“强国梦、强军梦”背后的“中国梦”深刻主题,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梦”不仅仅在当下,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一脉相承,给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打造的6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将于7月27日起每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向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几代军工科研人员致敬。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凭借“军工报国”“自力更生”的军工精神,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既生动展现了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又深刻勾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卫星、导弹、军舰、战机研制过程中的科普知识,又真实再现了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情怀。同时,纪录片在拍摄手段和创作手法上做出了多种创新的努力,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军工记忆”已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点打造的军工特色文化品牌。
央视纪录片军工记忆
1.
2.
3.
4.
5.
6.
7.
8.
作为一部纪录片,《海洋》拥有着良好的口碑。
对于一个影迷而言,绝对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大饱眼福。
或许有太多的人认为《海洋》单单只是一部纪录片,不值得花几十元泡在电影院观看。不过那只是限于那些没有领略过的《海洋》巨大魅力的人。
《海洋》的开场让人难以忘怀。它不像其他的电影一样开场就长篇大论的述说着,没有过多的话语而只是用壮观(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词能更准确地描绘大海的魅力)的大海场景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视觉神经。不用多少浮华煽情的词语,惊骇的海浪,呼啸而过的海风就像天生的绘画家,为我们描述着这个占据了地球三分之二世界的地方所独有的魅力——
有温馨,有孤寂,有舒缓,有狂野,有静谧,有绚烂,有残酷,有可爱……
影片从一个小孩的疑问开始,由一只蜥蜴的视角去看待海洋,以及人们对海洋的影响,延伸到了整个世界和这个宇宙。而这个宇宙中唯一存有生命的地球,都是从海洋开始的。
大海孕育了生命,万物因水而生。
它是充满美感的,看那鱼群闪着耀眼的银光,变化莫测,肆意舞动着,好似一位舞蹈家在水中欢乐的荡漾。海豚越过水面,惊起了一群正在捕食的军舰鸟。
大海是狂野和绚烂的。深不可测的海底隐藏着无限的静谧与生机,只有一条小鱼在海底游荡。“呼”的一声,那可怜的小鱼就进了伪装在沙子中的灯笼鱼的肚子里了。龙虾、海蟹也逐渐活动起来,只是头上一条鲨鱼划过,四周便又寂静了起来。龙虾、海蟹都机灵地钻进了珊瑚里,小小的寄居蟹也藏进了贝壳之中。
大海看上去危机四伏。
我带着些许困意看完了这一段,但是困倦并非对影片内容的厌倦,而是一种心灵和大脑的松弛。
经过开场时的雄伟壮观,我们又跟随镜头漫步在海底的花样世界之中。海洋在生物的点缀下显得宁静、安详。
一只座头鲸唱了起来,将高山般壮阔的歌声传向远方。
顿时,一切都寂静了下来,仅有一两声的轻声慢语在水中漂洋。直到一张大网网尽了水中一切的自在游走的生灵。
这个场景时常荡漾在我的脑海中——
忘不了蓝鲸的挣扎,将欢乐的歌声网走,带来不尽的悲伤;
忘不了海龟的呻吟,咬不断绳网,结局是死亡;
更忘不了大白鲨被切掉鱼翅后,棒槌一般扔进大海,而它的鲜血随海水而飘荡……
不管那只可恶的渔网网住了海洋中多少可爱的生命,人类的那颗心却永远不会不贪婪。
海洋表面描绘出了大海的兴盛和海洋的魅力,却更深刻地谴责着人类对海洋永不停止的破坏。
我相信,海洋不会因此而宁静,世界也不会因此而安宁。
【教师评语】思之深,才能感之切。只有对这部影片有过用心观看并且思索的孩子,才会有如此这般深刻的
昨天我在爸爸妈妈的建议下看了纪录片
-《海洋》,这是一部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影片。影片以一个小朋友所看到的场景为主线,向大家展示以前海洋里各种各样美丽的生物的生活状况,场面恢宏、扣人心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大海的魅力。然而当屏幕上出现大量漂浮在海面上的垃圾时,我不由地为我们人类感到惋惜
-是我们人类的睿智,让海洋失去了往日的绚丽,让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当影片接近尾声时,我看到了从人造卫星上拍下的地球样子的对比图,仿佛看到了被我们糟蹋得惨不忍睹的“地球母亲”正在挣扎着。图上有明显的工厂污水排放的痕迹,在我看来都已经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了!
是人类滥捕滥杀,导致一些海里食物链断裂的情况发生,让一些动物缺少食物;是人类“疯狂”涉猎,让动物种类愈来愈贫乏,让它们不得安宁;是人类制造的环境污染,让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让它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
影片快结束时,我看到的许多已经灭绝以及濒临灭绝的动物们,它们似乎在向我倾诉人类所做过的破坏它们生存环境的错事,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
想起最近“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我真觉得痛心,这毕竟是难以挽回的过错呀!
唉!什么时候,人类才肯罢休啊!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不能让海洋再受伤害,不能让地球再受伤害,不能让动物们再受伤害。这也是为了我们人类!
晚上重温了法国导演的雅克贝汉今年推出的环保纪录片——《海洋》。《海洋》是雅克贝汉继《迁徙的鸟》之后,斥资7500万美元耗费4年完成的鸿篇巨制,拍摄的海洋生动多达100多种,从拇指大的海螺、寄居蟹,到抖一下尾巴便惊涛骇浪的鲸鱼。如果不是看这个纪录片,我们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看到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场景——几百只大西洋黑白海豚像冲锋的战士一样跃出水面,一群群数以万计的沙丁鱼在海洋踩着乐点一般的游行,海蛇扭动着黄黑色修长的身躯缎带一般翩翩起舞。
看这个记录片,你会发自内心地爱上那些可爱的海洋生物。
海豹像肉球一样在沙滩上慵懒地翻滚,向顽皮的孩子一样浑身沾满了沙子,一只小海豹大概是晒太阳晒乏了,眨了眨滴溜溜的小眼睛,打了个哈欠,甚至还伴着懒懒的可爱的叫声。乖乖的样子,我好想上去摸摸她的小脸说“可爱い ”。
那只犯贱的小螃蟹,非要去招惹忙着清理搬运家中沙子的.无名虾。一场激战后,一只螯被对手咔嘣一声撕掉了... 螃蟹失去了平衡瘫倒在地,那茫然无助的眼神哦,真是惹人同情惹人怜。
披着红色羽衣的章鱼,好美啊~~~ 我宁愿想象她是一个披着红斗篷闲庭信步的妙龄女,也不愿想起市场上一排排摆在冰块上的陈尸...
还有很多完全叫上不名字的可爱生物,比如一只长得像小象的白色生物,在海底悠闲地吃着草...比如直立在海底沙滩中的白色小鱼,一会儿伸出脑袋,一会儿又缩进去,像是充满生机的禾苗...
画面上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美好哦。生物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属于它们的世界——壮美辽阔的蓝色海洋,过着它们的快乐和喜悲。影片旁白说:“每到季节更换都会有大规模的迁徙,那么多动物,在大海上自由自在地游着,无拘无束,想游去哪儿就游去哪”...
然而... 人类能够涉足的地方,不会有那么完美的“乌托邦”。很早很早以前,人类就学会了从海洋中寻找食物。那时候,人类只停留在手工作业,钓鱼、打渔、晒网,对海洋不过是九牛一毛的索取。而现在,现代化的机械捕鱼作业成了海洋的噩梦,“你能想象得出一艘 140米长的大船拖着渔网掠过海地么?这么大的渔网的覆盖面积足足有4个足球场那么大。”人类对于海洋,不再是单纯的索取,而变成了抄家式的掠夺。
当影片中不再是纯粹的大自然,人类的捕鱼网出现在画面上时,我下意识地感到喘不过气的压迫感。我看到一只孤独的剑鱼停在网壁前,眼神呆滞。刚才还在画面上踏着交响乐舞蹈的千百只沙丁鱼在巨大的网中一圈圈地打转。海龟的四肢被渔网纠缠住,它只能做着徒劳无功的挣扎。
接着便是最残忍最血腥的画面——锯鲨鱼翅。捕捞船将鲨鱼捕捞上来,直接在在甲板上用电锯活生生地把鲨鱼的背鳍、两个胸鳍和一部分尾鳍割掉,然后将全身流血不止的鲨鱼扔回海中,因为鲨鱼肉几乎没有经济价值。
这一幕,我在观看《海洋》之前,就在校内好友分享上看到了片断。也正是为了找出这一幕的出处,我知道了这部纪录片。那只被切除了所有鳍的鲨鱼被抛回了大海,流出的血融化在海水中...它还活着,嘴巴不断地蠕动着,丝毫动弹不得,就像一只飘零的叶子,慢慢地坠落坠落,直至海底... 在黑暗中,等待死亡的万劫不复...
在古代酷刑中,我认为最残忍的便是吕后发明的人彘——把人的四肢剁掉,挖出眼睛,铜注入耳朵,削平鼻子,扒光头发,割去耳朵,割去舌头,然后止血扔进厕所里,三天后才能死亡。没有一种死法会比这个来的痛苦和漫长...
人类又对鲨鱼做了什么... 高等生物就有权力"虐杀"低等生物吗?
我已经没有勇气再看一遍这个血腥的画面,快进。但那令人心痛到不能言语的画面,已经像噩梦一样刻在脑海里。朋友们知道我曾经有多爱吃鱼翅... 三个月前看到那个片断时,我就决心不再吃鱼翅,再也不吃!
过滥的人类活动正在对海洋造成难以承受的负担和破坏。
自1970年起,过度捕捞导致金枪鱼大幅减少。今年3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会议,摩纳哥提出“将蓝鳍金枪鱼列入世界濒危物种保护名单”的提案。但由于日本大力游说,该提案未能通过。日本每年消费全球金枪鱼捕获量的80%。蓝鳍金枪鱼和所有金枪鱼种群都是海洋极限的生动象征。它们的衰退是个警告,我们可能在破坏最后的野生食物源。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海豚湾》 揭露的日本“太地町”于20xx年10月12日再次展开猎杀海豚活动,仅两头海豚被出售,6头幼崽被放生,其余均被屠杀。
11月5日在我国厦门召开的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瑞典斯德哥尔摩世界水周科学委员会主席表示,证据表明,海洋带地区和大部分海洋区域环境,面临生态环境退化,鱼类迁徙和枯竭等各类海洋资源过度使用的巨大压力。有关专家指出,世界海洋存量已经开发了一大半,35%的资源在急剧下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曾警告,全球52%的渔业储量已经被完全开发。
本片导演雅克·贝汉曾是一位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出色演员,不过近年来他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拍摄生态学纪录片上。《海洋》中,他亲自操刀法语旁白,优雅沉稳的男声通过影片,似乎在于全人类进行对话——
“它们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却仅仅在几十年间就灭绝了。一共有多少物种灭绝了呢?现在又有多少处于濒临灭绝的...灭绝还会不断地继续下去吗?正是因为人类的漠不关心,才造成了物种的灭绝,现在我们有义务去保护它们...”
将来我们所能看到的生物,只存在于动物园的栅栏里,还有水族馆的水槽中吧,那时候怎么办?美丽富饶的自然将成为一个永久的梦。”
醒悟吧,现在还来得及!在百万间大自然历经磨难,坚定地相信吧!大自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