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纪录片魏晋遗风观后感细选60句

纪录片魏晋遗风观后感细选60句

时间:2017-07-06 08:08

我没有去过西山,也就没有抚摸过雪落的印痕。只看见雪走的时候,把涅的希望留给了土地,留给了海洋。你让我去西山听雪,是一种心灵暗示,还是你故意留下的一份潇洒和轻盈。我看到雨,看到风,看到阳光在开,但是没有西山的雪,没有清丽的张扬,也便没有收到前世的信了。

这个季节,有太多的火,也有雨的发生。而那些火太奢侈,太煽情了!可能雨比较接近我停泊的心态,但我更喜欢独处,喜欢跋山涉水,一个人走,一个人品雨,一个人听雪。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难道我真的清高到山水之境了吗?虽然我不是仁者,更不是什么智者。

此刻,我在静静地想一个人,一位可谓隐士的网络才女。想她用怎样一种相遇的漂泊,停靠在半岛诗坛这块水域,送来二月的清冽和真诚;想她又怎样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孤篇盖世,然后完成一次雪花的宛转,悄然离开,没有带走一丝波澜。

我敢说,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多少内在的清丽。所谓超凡脱俗,更多的也只有到古人的笔下寻觅了。譬如有的诗,有的文学,清丽的笔端总是杂糅了一些商业的操作和品质的松软,它们留给世人的,经常是一种非理性的精神狂妄、心理颓废和怪模怪样的东西,实在不敢奢求半点的人格清丽和情感托付了。但我可以负责地告诉诗歌和文学们,到西山去吧,那里有灵魂的`期待,有鸟鸣的声音,有漫山遍野的小草在歌唱。如果你碰巧有幸亲聆一朵雪落的过程,亲聆一首诗的沉没,你会享受一段天籁开放的时光,领略魂牵梦萦的魏晋遗风。

但我不知道,西山是否已经真的沉没,沉没在地壳移动的情感之下;我更不知道,西山的雪是否还在下着,还在飘泊的历史天空徘徊,还能不能给与她停泊过的半岛一次清丽的惊喜。虽然我曾经靠近她生命的口岸,但我始终没有抵达她漂泊的灵魂。

跟友人说到绍兴旅游,通常有两个反应。第一:肇庆?然后我要说明是浙江绍兴。第二个反应则认为我是鲁迅粉,要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朝拜。之后我必须澄清,虽然敬仰一代文豪,但谈不上是粉丝,到他的故居,心态与多个星期前参观Beyond35周年纪念展览有别。

选择绍兴,主要是多个月前看到电视节目《一路书香》,主持人与嘉宾于烟雨中的绍兴笑谈际遇,在「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犹如当下桃园。

踏进兰亭一刻确有此感。早上「天公造美」,春雨洒落越城。十点多进园时,气温略为回升,雾锁兰亭。加上小路两旁的竹林将游人与外界隔绝,仿如走进时光隧道。隧道尽头是相传王羲之父子写下的「鹅池」,而鹅池又真的住了几只鹅。再走几步,便是康熙提字的兰亭。不过,只要细看便发现「亭」字并不完整。原因? 经历过火红岁月的一代,应该知道。

「曲水流觞」是兰亭的核心,这个玩意起初是祈福消灾的仪式。到了东晋,逃难至南方的文人雅士,相聚于曲水,觞(盛酒的杯)随水而流,在某某面前打转,某某便要赋诗,作不出来便要罚饮酒,我们读书时所背的.《兰亭集序》便是王羲之与友人「曲水流觞」后结集的序。站在曲水前,不禁有点失望,虽不期望眼前就是东晋遗址,但未免太「完美」,两旁的石块大小相近,如同高级酒楼内的山水报置,甚至可幻想不远处便有一个木制水车。但园方已尝试复刻魏晋遗风,让游人参与「曲水流觞」。在抖音年代,赋诗已变成问答环节,不可强求,但被罚饮酒之乐却是一千多年不变。

旁边的是右军祠,祠内有一相传是王羲之洗笔的池,池中央建有墨华亭,由石板桥连接,犹如小小的舞台。石板桥另一端则是王羲之的像,让人供奉。园内的御碑亭,则是康熙临写的《兰亭集序》,附近则有临池十八缸,为王羲之教导儿子书法的地方。

园内新建有书法博物馆,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即使对书法兴趣不大,馆内亦介绍魏晋时期南来避世的文人生活,更展出东晋时期的石砖,近1700年前的历史,不至于太遥远。

离开兰亭前,横渡兰亭江。群贤如溪水离去,留下《兰亭集序》,临本像冲不去的卵石,散落民间。

《读》作文500字 篇1

五笔法是黄宾虹先生对先辈书画家以毛笔写画的线条质感的阐述的进一步总结。

“平、留、圆、重、变” 所表达的对线条的审美是基于中国书画使用的特殊材料,毛笔、墨汁、宣纸,水是重要的媒材,水变就如同窑变一样,可以产生有机的偶然性的效果。至于如何控制变化的效果,那需要经过若干年无数画家的实践,并对经验进行总结,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方法论。黄宾虹做到了,并发展了一步,有人就认为他已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顶峰,岂知艺无止境的道理。

五笔法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儒、释、道”三家的观点,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庸的思想。而中庸也是中国本土文人人生态度的体现。中庸并不是仅仅接近于君学的认知,它是涵盖了君学和民学的大观哲学。

“平”,笔行于纸需平,如锥画沙。求平不等于不用心智,如何使转、折、顿、措,千变万化的线条能做到不平而平;又如何使一点一画之痕迹作到平而不平。这需要书画家在不倦的实践中去体会行笔的感觉、发现使转发力的奥妙。这对于书画家是一种境界的追求,董其昌为何最终还是自叹不如赵松雪书法境界之高,实际上是感叹自己难得古法,难得平中求奇之妙。奇中求平,不齐之齐正所谓处变不惊、心如止水、大美不露也。这也正是与世无争、退隐山林的魏晋遗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现如今也有“淡定”一说嘛。人到无求品自高,太多的欲望时常扰乱人的思想,影响真性的发现,阻碍大智慧的生成,使人必然走上重技轻艺的歧途。

所以,古人有乐贫者,所谓君子固穷是一种人生态度,对于竞争社会占有欲强的人来说,也许不合时宜;而对于甘做十年板凳冷,但求学名留青史的学者来说无疑是积极而有益的态度。

《读》作文500字 篇2

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

——读《红岩》有感

前不久,我读了《红岩》这本书,其带给我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书中主要写了解放前以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在重庆的渣滓洞和白公馆里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革命先烈们宁死不屈,英勇斗敌的英雄气概。许云峰挖出越狱的通道,留给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敌人把又粗又长的竹签钉入江姐的指甲缝间,她却坚贞不屈,没有丝毫的动摇;成岗在监狱里受尽了敌人的各种严刑拷打,他竟然还在敌人的审讯室朗诵“我的自白书”......我知道,他们的胸中一定有一团燃烧的热火,一腔沸腾的热血。当然,还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为了人民的生活能够更加幸福美满,为了国家能够更加幸福安康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值得我们赞扬和歌颂,残暴的敌人所使用的酷刑对于这些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革命战士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他们视死如归,宁愿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不会背叛自己的国家,向丑陋的敌人低头。

现在,我们的国家逐渐的走向了繁荣富强,但是,那一段历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因为正是有着许许多多的们献出了自己的性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衣食无忧的生活。既然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那就更应该好好的珍惜眼前的每分每秒。现在我们的身份还是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好好的学习,只有学好了知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只有学好了知识,才能长大以后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爱我们的祖国。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对这些们的最好诠释。幸福的生活不会使我们忘记“红岩”精神,“红岩”精神将会永垂不朽。

《读》作文500字 篇3

《震动》是王巨成写的一篇的不朽之作。小说主要讲述了男生黄春荣和钟雷对女生宋佳玲都有好感,所以都把彼此看成是竞争对手,两个人经常用恶作剧来报复对方,因此结仇。宋佳玲知道了这情况后,就让另一男同学俞前进前去调解双方的紧张关系。而俞前进想出的办法是让元帅和他当裁判,让黄春荣和钟雷到山上决斗。宋佳玲带着女同学顾芳芳立马上山阻止。就在这时,一场里氏8级的大地震开始了,六位同学被困在了山上。最后,他们靠着彼此团结友爱的精神,终于得救了。

在这本小说中,描写了在有人生病又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他们以乐观、坚强的心态战胜了恐惧,友谊也更加变得深厚。

灾难面前,你愿意为了友谊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吗?我想我不会!我怕付出了生命就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了。可是,小说中这六位青年却可以为友谊付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中的元帅本独自一人回泗平镇,可是其他五人不放心他,大半夜出来找他,最后大家一起平平安安地回了镇 。不管发生什么事,他们都团结一致,一起想办法乐观地对待。在地震过后,他们的关系真可以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来形容。黄春荣与钟雷也跨过了他们自己心底的障碍,化敌为友。

我想现在这种不求任何利益的深厚友谊已经非常少了。他们在灾难面前同舟共济,共度难关,这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品质。虽然这当中有几人平时是别人眼中的“不混混”可他们在灾难中的表现却是很可贵的。

小说中六人间的友谊深厚,像水晶般的透明无瑕。如果我们也学习像他们一样,同学间又哪来的争执呢?

《读》作文500字 篇4

在读了这个题目时,我就很纳闷。水,容器,这有什么好解释的?或是它们各指一件事物,可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怀着满腹的疑惑往下读。

看完这篇文章后,它令我想了很多。容器就好比是社会,水就好比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处处像一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而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

是啊,社会确实像一个规则的容器,也许它的形状是杯子、花瓶,是圆柱、圆锥体。不管它变化得多么突然、迅速,人就要像这水一样,随之变化而之变化,时刻能与社会融洽于一体,能融入社会。这个世界是多变的,你要像水一样能适应变化,而不要像一个永生不会改变的立体一样,只能待在适合它的那个容器里,那么固执,他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的确,容器包容着水,容器只要有一个小洞,水就会漏出去,社会时刻控制着你,不管你有多大能耐,它随时都可以抛弃你。但“滴水穿石”这个故事则给我们暗示了另外一层含义,它示意说这个社会如青石板一样坚硬、强大,一滴水对它来说是很不起眼的,但水竟然以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打败了石板。这就是说:人虽然要适应变化,但不能被社会控制局部或完全控制。如果那样,你会感到全身心的麻痹,你会比任何人消逝得都快。而成功之光往往会照射到那些敢于挑战,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来搏斗的人,他们才是最终的成功者。

适应变化,但不要被社会控制,用力量和精神战胜它,打败它!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