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伍连德:永远的防疫战士
慕景强
几年前,我还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工作。记得在校部图书馆和分子生物学馆之间,矗立着一座半身人物石雕像。雕像不算高大,人物面容平和。由于座基周围有一个圆形的花坛,在花坛外流连的人们并不容易看清楚雕像的介绍信息。
有些来图书馆办事的人,看到雕像总会好奇地问一句:“这个人是谁呀?”在场的老同事便会直言相告:“伍连德。”如果提问的人一脸茫然,老同事便会加一句:“哈医大的老校长。”提问的人多半依然一脸迷惑,然后若有所悟地走掉了。其实,这也多少体现了伍连德在当代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要说普通人,即便身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人,了解甚至知道伍连德的也为数甚少。
真实的伍连德是个什么样子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历史上没有伍连德,东北三省不会发展成现在这般模样;甚至可以说,没有伍连德,中国历史的轨迹也会改变许多。他为世人所知始于近一个世纪前那场骇人听闻的瘟疫。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数月内波及5省6市,死亡达6万多人。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一时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无不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当时有“哈尔滨鼠疫死亡数千人,尸体泼油焚烧三天三夜”的记载。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很快,伍连德便探明传染病源来自于旱獭,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为搞清病因病理,他在疫区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为阻止呼吸传染,他设计并命令赶制了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被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在疫区紧急征用学校、戏院、浴室,把它们改装成临时消毒所,又把庙宇和教堂改为急救医院……在回忆录中,他如此生动地描述自己的角色:“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这场可怕的疫情方才告止——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那年,伍连德31岁。
之后的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起我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于当年4月在盛京(沈阳)召开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近代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著名鼠疫专家。伍连德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东北鼠疫防治经验的学术报告,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评价,被冠以“鼠疫斗士”的称号。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伍连德:“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
1879年,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7岁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学士学位,后在英国疟疾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onald Ross门下学习。1903年,他又前往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在俄裔细菌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Elie Metchnikoff 教授指导下研究破伤风。24岁时,伍连德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先后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学校20余所,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等10余个学会,并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在他的倡议下,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他曾在1914年积极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的中国医学委员会进言,要求在北京地区建立一所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机构。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成,伍连德为之倾注了不少心血。
对于预防医学,伍连德也有独到的见解。他首先对国内公共卫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在我国倡行公共卫生的障碍、前景及办法进行了论说。他认为,对于医界中人,不能只一味地专注于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观念即便现在提起,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也是在他的竭力推动下,我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1960年,与瘟疫搏斗一生的科学家伍连德永远地安息了。回顾他的生前语录,其中鲜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这样总结道:“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科学家伍连德在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他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而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
B.在作者看来,伍连德不仅影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轨迹。
C.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大型瘟疫,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
D.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兴办都与伍连德有关,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北平中央医院就是在伍连德的倡议和支持下创办的。
E.伍连德认为医界中人不仅要专注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指导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2)伍连德在回忆东北鼠疫防疫的经历曾说:“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请结合传记内容,概括伍连德为东北鼠疫事件所做的工作。(6分)
(3)作者认为“伍连德是永远的防疫战士”,请结合传记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4)伍连德说:“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这段话对你有哪些启示?请联系结合传记内容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A项中“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无中生有。C项基本正确,但“震惊全国”理解不当,应是“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D项中应是“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创始人,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是伍连德的但是议。
(2)(6分)①临危受命,担任防疫全权总医官。②控明传染病源,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③在疫区亲手实施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以查明病理病因。④设计并命令赶制防疫用加厚口罩。⑤征用公共建筑,改建临时消毒所和急救医院。⑥从理论总结东北鼠疫防治经验,促进鼠疫防治的国际交流。(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正式从医之前,伍连德重点学习和研究了防疫相关知识。②回国后主导扑灭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鼠疫。③建立中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④在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上介绍防疫经验,被誉为“鼠疫斗士”。⑤提倡预防医学。⑥推动收回海港检疫主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4)启示(4分)结合传遍内容和生活经历(4分)。
时光倒转到1910年10月21日,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一家店铺,来了两名神秘的住宿者。他们面无血色,神色慌张,似乎在躲避着什么。6天后,二人却在店内暴亡。一天之内,在这个小起眼的小店里,又有4个人小明小白地死了,且症状相同,发烧、咳嗽、叶血,很快死亡,死后全身发紫。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中,边睡小城死了几个人,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在官府注册后,尸体被草草收敛。但人们没有想到,每天疫死者成倍增长,疫情“如水泻地,似火燎原,死亡人数节节攀升”。
在疫病大肆蔓延时,外务部右玉施肇基收到了俄、日两国的照会,俄国和日本以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为名,要求独立主持北满防疫事宜。东三省当时是兵家必争之地,日、俄、英、法、美、德纷纷染指,特别是日、俄两国以独自主持防疫为由,图谋东北主权,以至陈兵相向。疫病爆发,年轻的医学博士临危受命疫情势小可挡,列强狼子野心。在内外交困中,清朝当局如何应对?只有控制住疫情才能堵住列强之口,而且主持东北防疫的绝小能是外国人。但中国人中,谁有这么大本事昵?施肇基暗自发愁。他忽然想起曾经偶遇的一人:英国剑桥大学年轻的医学博士伍连德。
1910年12月2日,伍连德临危受命,带着助手登上了北上的火车。他一上任就赶赴重灾区傅家甸(今天的哈尔滨道外区)。 到达哈尔滨第六天,伍连德准备解剖尸体。但是解剖尸体与当地风俗、法律相悖,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解剖尸体无疑是对死者的大小敬,一旦被当地百姓知道,必将引起人们的恐慌和愤怒。而且,中国的法律也小允许解剖。 伍连德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中国第一例人体解剖。这是东北乃至全中国境内第一次尸体解剖,从鼠疫病人尸体的`器官和血液中发现鼠疫菌,流行在傅家甸的恶疾正是鼠疫。同时,伍连德大胆地提出,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小同以往,它是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的肺鼠疫。
伍连德的研究成果没有被同行接受,俄、日、法等国专家无一赞同。就在他到达哈尔滨之前,日本南满铁路公司已派一知名日本医生前来调查病因。这名日本医生一到哈尔滨,就立即雇人捉老鼠,以期在老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可是,一连解剖了几百只老鼠,他始终没有在老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虽然自己一无所获,但当伍连德向他介绍肺鼠疫的结论后,他仍然小相信,表示了强烈反对。 奉命来援的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迈斯尼,同样全面否定了伍连德的判断。他认为,鼠疫就是由老鼠传播的,灭鼠才是问题的关键,隔离根本没有必要。就在伍连德想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迈斯尼竟勃然大怒起来。迈斯尼认为年轻的伍连德少小更事,经验小足以主持东三省的防疫,因而强烈要求时任东三省总督的锡良任命他为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以取代伍连德的位置。但锡良以向上级汇报为由,并未予以批准。为顾全大局,伍连德只得提出辞职。 此时,大鼠疫沿着铁路交通线,从哈尔滨傅家甸经长春、沈阳入关,向全国扩散。
面对愈演愈烈的疫情,北京亦呈乱象,各国使节人人自危。 面对中外专家之争和各界压力,面对伍连德的辞呈,一封回电竟然花了施肇基38个小时。事关防疫措施,一旦失误后果小堪设想。关键时刻,经过一天一夜的思考,施肇基决定给伍连德最大的信任和支持。在施肇基斡旋之卜,朝廷继续支持伍连德,免去迈斯尼防疫职务。清廷倾力增援东北防疫,将平津、直隶一带医学人才和医学生悉归伍连德摩卜,但总数小过50余人。 在争议声中,伍连德继续主管着防疫的全局工作。
开先河,请皇帝降旨“焚尸”
国际防疫专家迈斯尼私自看望鼠疫病人,感染鼠疫身亡,引起举世震惊。这件事情打消了人们对伍连德的种种轻视和怀疑,他们对伍连德的态度也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对于他的要求,没有人再敢怠慢。伍连德成了人们抵抗这场大瘟疫的唯一指望,真正成为这场国际防疫行动的主帅。 此后,伍连德的很多建议举措得到了清朝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实施,公共卫生也第一次引起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 隔离、消毒、阻断交通……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但令伍连德感到困惑的是,在各种防疫措施全面开展后,疫情小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此时的伍连德压力巨大。忽然有一天,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久久子、’立。他看到了真正的人问地狱:尸横遍野,一排排棺木尸体露天停放,绵延一里有余。正是这人问地狱的一幕,让他苦思冥想小得其解的难题得以解开。 “必须尽快将这些尸体处理掉。”伍连德第一时问找来抬埋队,让他们赶紧挖坑掩埋尸体。但哈尔滨的冬天,气温至少在摄氏零卜二三l一度。这样的温度卜,土地冻得比金石还要坚硬,小要说深挖洞了,就是想挖一个浅坑,也非常困难。如果要土葬,只能等到春天大地解冻时才能进行。但这样一来,恐怕死于鼠疫的人还要成倍增加。
伍连德暗暗思忖,只有另一种办法一一焚尸。这个念头在伍连德脑海中闪过,连他自己也小由得一颤。因为中国人历来有入土为安的习俗,在传统观念中,焚尸简直小可想象。伍连德思来想去,唯有上书朝廷,请皇帝卜一道圣旨才能平复民问的反对。 摄政土载洋见到奏章后大怒:“什么!你让我为焚烧尸体专门卜一道圣旨,这小是要贻笑天卜吗?”施肇基道:“臣以为是功在千秋,开一代风气之先,流芳百世之举。摄政土于此紧要关头,若能当机立断力挽狂澜,必能成为我大清中兴之君。” 伍连德焚尸的请求对清政府震动很大,以至于3天以后,他们才收到外务部发来的电报:准许伍医生之请,可依计划进行。
战胜鼠疫,防疫总指挥伍连德名扬四海
1911年3月1日夜,哈尔滨防疫局内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时针指到午夜0时,傅家甸这一天的死亡人数为零。随后,长春、奉天、铁岭……东北各个大城市纷纷传来捷报。当天死于鼠疫者:零。 东三省防疫的成功,使防疫总指挥伍连德名扬四海。 肆虐哈尔滨半年之久的大鼠疫,终于被遏制住了。 就在举世欢庆的时候,已经享誉全球的伍连德,冷静地认为鼠疫还会卷土重来。
1911年,内务府尚书肃亲土打算专门为伍连德在内务府设一卫生署,统管全中国的医疗。伍连德说,东北鼠疫虽然被控制了,还有可能卷土重来,他要在东北建立防疫网。伍连德辞去了高官、厚禄和各国的邀请,他悄悄回到哈尔滨,建立北满鼠疫防疫体系一一东北防疫总处,然后在那里坚守。
鼠疫是否会如伍连德预言再次出现?
果然,1920年,鼠疫又来了,伍连德力挽狂澜,再次为社会作出卓绝的贡献。这次他付出的是自己的黄金10年。这10年,伍连德数次辞去国家卫生主管的高官职位,甘心做哈尔滨防疫部门属卜的一名小小的处长。终其一生,其人性魅力无愧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国士! 伍连德在调研中还发现了东北大鼠疫的真正疫源。原来,东北大鼠疫的流行有着广阔的国际背景:20世纪初,世界市场对动物毛皮的需求,是引发此次东北大面积鼠疫灾难的动因。因为此次鼠疫的病源小是老鼠,而是穴居在中俄边境草甸、被疯狂捕杀的一种叫“旱獭”的啮齿类小动物。当时,旱獭皮毛制品风靡欧美,被视为堪与貂皮媲美的服饰,在暴利的驱动卜,千万满洲流民以捕猎旱獭为生,同时以旱獭肉为食。鼠疫病毒就这样,最先由病旱獭传染给了这些捕猎者。
几年前,我还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工作。记得在校部图书馆和分子生物学馆之间,矗立着一座半身人物石雕像。雕像不算高大,人物面容平和。由于座基周围有一个圆形的花坛,在花坛外流连的人们并不容易看清楚雕像的介绍信息。
有些来图书馆办事的人,看到雕像总会好奇地问一句:“这个人是谁呀?”在场的老同事便会直言相告:“伍连德。”如果提问的人一脸茫然,老同事便会加一句:“哈医大的老校长。”提问的人多半依然一脸迷惑,然后若有所悟地走掉了。其实,这也多少体现了伍连德在当代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要说普通人,即便身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人,了解甚至知道伍连德的也为数甚少。
真实的.伍连德是个什么样子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历史上没有伍连德,东北三省不会发展成现在这般模样;甚至可以说,没有伍连德,中国历史的轨迹也会改变许多。他为世人所知始于近一个世纪前那场骇人听闻的瘟疫。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数月内波及5省6市,死亡达6万多人。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一时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无不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当时有“哈尔滨鼠疫死亡数千人,尸体泼油焚烧三天三夜”的记载。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很快,伍连德便探明传染病源来自于旱獭,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为搞清病因病理,他在疫区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为阻止呼吸传染,他设计并命令赶制了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被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在疫区紧急征用学校、戏院、浴室,把它们改装成临时消毒所,又把庙宇和教堂改为急救医院……在回忆录中,他如此生动地描述自己的角色:“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这场可怕的疫情方才告止——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那年,伍连德31岁。
之后的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起我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于当年4月在盛京(沈阳)召开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近代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著名鼠疫专家。伍连德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东北鼠疫防治经验的学术报告,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评价,被冠以“鼠疫斗士”的称号。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伍连德:“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
1879年,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7岁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学士学位,后在英国疟疾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onald Ross门下学习。1903年,他又前往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在俄裔细菌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Elie Metchnikoff 教授指导下研究破伤风。24岁时,伍连德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先后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学校20余所,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等10余个学会,并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在他的倡议下,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他曾在1914年积极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的中国医学委员会进言,要求在北京地区建立一所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机构。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成,伍连德为之倾注了不少心血。
对于预防医学,伍连德也有独到的见解。在1928年给国民政府的建议中,他首先对国内公共卫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在我国倡行公共卫生的障碍、前景及办法进行了论说。他认为,对于医界中人,不能只一味地专注于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观念即便现在提起,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也是在他的竭力推动下,我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1960年,与瘟疫搏斗一生的科学家伍连德永远地安息了。回顾他的生前语录,其中鲜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这样总结道:“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问题及答案解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科学家伍连德在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他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而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
B.在作者看来,伍连德不仅影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轨迹。
C.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大型瘟疫,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
D.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兴办都与伍连德有关,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北平中央医院就是在伍连德的倡议和支持下创办的。
E.伍连德认为医界中人不仅要专注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指导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答案:答B给3分 答E给2分 答C给1分 答A或D给不给分
解析:A项中“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无中生有。C项基本正确,但“震惊全国”理解不当,应是“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 D项中应是 “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 创始人,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是伍连德的倡议。
(2)伍连德在回忆东北鼠疫防疫的经历曾说:“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请结合传记内容,概括伍连德为东北鼠疫事件所做的工作。(6分)
答案及解析:(6分)①临危受命,担任防疫全权总医官②探明传染病源,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③在疫区亲手实施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以查明病理病因④设计并命令赶制防疫用加厚口罩⑤征用公共建筑,改建临时消毒所和急救医院⑥从理论总结东北鼠疫防治经验,促进鼠疫防治的国际交流。(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3)作者认为“伍连德是永远的防疫战士”,请结合传记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答案及解析:(6分)①正式从医之前,伍连德重点学习和研究了防疫相关知识②回国后主导扑灭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鼠疫。③建立中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④在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上介绍防疫经验,被誉为“鼠疫斗士”。 ⑤提倡预防医学。⑥推动收回海港检疫主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4)伍连德说:“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这段话对你有哪些启示?请联系结合传记内容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启示(4分)结合传记内容和生活经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