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的读后感1
最近,我阅读了《小舍得》一书,可谓受益匪浅。
《小舍得》一书主要讲了:妈妈南丽和爸爸夏君山为了女儿欢欢“小升初”儿子超超“幼升小”而绞尽脑汁想办法:托人找关系、报补习班、参加数学“杯赛”......最终使两个小孩倍感压力,同时也精疲力尽。
“这相当于抢跑道,比抢跑还关键。否则你跑到哪儿去了都不知道。”文中的父母本来想对孩子进行宽松素质教育,但最终还是在社会的 压力下对孩子实施“提前抢跑”的计划。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小女孩欢欢在台灯下辛苦地刷题,昏暗的灯光照着她的脸,欢欢眉头紧皱,困惑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疲倦。这原本是她用来玩耍、培养兴趣的时间,却被习题沾满了。我认为她真得很可怜。
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江滢——她每个周末都有课:奥数提高班、英语竞赛班、语文英才班......她还要学钢琴、舞蹈和画画。我问她:“你报那么多班不累吗?”“唉,当然累啦!每个周末都要在不同的班里穿梭,每天做课内和课外的作业都要做到深更半夜,我都变成大熊猫啦!黑眼圈那么明显,丑死了!其实没有人想去上补习班,还不是父母逼着去上的!”她又补充道:“要是像你一样就好了,没有补习班,每天做完作业还能下去溜达一下,多轻松。而我却感觉压力每天都在增加,紧张得要死,还不都是因为小升初!”
社会的种种压力往往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父母真的没有必要逼迫孩子踉跄起跑,让他们顶着压力向前冲,只有拥有轻松、快乐的童年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小舍得》的读后感2
一个月之前就看完了《小舍得》,说好的写读后感,也因为最近的懒散拖到今天才下笔。
最大的感觉是,看小说好轻松愉快呀。哈哈!没得知识点、没得递进的理论体系,一点都不烧脑壳。
成功引发焦虑。
看着看着,脑壳头就有声音在问,奥数要不要给大宝加起?英语呢,英语加不加?小宝都4岁了,要不要给他也整个啥子外班?看这焦虑都不用藏,随时都可以被调动起。此处可以配画外音:你看见或者看不见,焦虑都在那儿,不躲也不藏。
小说里的南丽、田雨岚们,争前恐后地送娃去各种补习班,赶场一样地参加各种考试、比赛,只为了送娃进一流的小学、中学。就像是被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和掌控着,看不清——莫法看清,逃不脱——假如逃脱,那出路在哪儿?走在一条看不清的路上,一路的艰难困苦暂且不论,只是迷茫,都足以让人困顿。说不清楚是迷茫催生了焦虑,还是焦虑加剧了迷茫。
咋就那么焦虑?
在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的今天,全社会对下一代成长的关注,逐渐上升到了前所未有新高度。学习成绩,分数,更是焦点中的焦点。妈爸的心情指数随孩子分数高低起伏的剧目,可能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经常上演哦,小学稍微好点,到初高中更明显。青春期的娃、加上要命的分数,好多父母用“熬”字勉励自己。关注度提高,焦虑度提高。
阶层,为焦虑又找到一个支撑点。所谓的阶层固化、阶层跃迁,我们在拼命往上爬的时候,总害怕有股力量把自己拖下,前功尽弃。为了稳固,下一代也必须提前往上爬,才足够安心。然后,会不会偶尔觉得,这些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局。而,当局者迷。
抢跑,就不焦虑了吗?
从小说的情节上看,并没有。从众效应和羊群效应,不管抢的是起跑线还是跑道,都更加焦虑。社会洪流裹挟着焦虑的`彼此往前冲,反正人多,总有人冲出。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他的,我想说:身在其中,无解。唯有学习、思考和探索,可以稍微拨开一些迷雾,前行。
看完小说后,在想两个点。
一是,小说照见了几分现实。可能地域、家庭环境不同,程度不同,但是小说确实是聚焦和反射,直击痛点。
第二,是孩子的感受。小说没有过多的把笔墨放在孩子的感受上,更多的聚集在成人的视角和感受上。但是,成长的主体是孩子自己。如果,换个角度,从孩子的眼睛和感受看这些抢跑戏,得出的可能又是另外的结论。分数是标尺,用以选拔,很重要。在成绩之外,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感知、尊重和接纳,或许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可以多思考的和值得引导、践行的。
最近一部热播剧《小舍得》吸引了大众的眼球,频频热搜的背后引发了无数中国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热烈讨论。孩子是父母严格抓起来,还是劳逸结合的综合培养;是按学校教育大纲学习,还是揠苗助长的参加校外辅导班?电视剧中三对家庭的小孩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第一组家庭田雨岚对孩子教育,一出场就引起我们的抵制,过于激进的做法让人压抑,对于只看成绩刷题的家长无疑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反抗,“妈妈不爱我,她爱上的是考上高分的我”,剧中子悠声泪俱下的说出自己的内心着实让人动容,或许这种“鸡娃式”的教育实则是广大中国家长最常采用的教育方式吧,牺牲孩子的快乐童年来满足自我虚荣心。但是坚持看到最后我们又会发现田雨岚其实是位可伶的母亲,家庭的原因让她跟着母亲四处漂泊,多年的寄人篱下产生的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处处争强,事事去拼搏。成长经历让她对孩子的学习严格要求,这让我对她多了一份理解。
第二组南俪式家长,就如同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家庭一般,早期都希望给予孩子极大的包容,希望给予孩子快乐的童年,可现实是残酷的,在面对成绩,面对升学压力时,父母总是焦躁不安的,他们不断的怀疑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时担心孩子落后于其他同龄儿,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他们最终还是走上了辅导班的道路,活成了田雨岚式的家长。
第三组米桃是属于天赋型孩子,学习好又懂事有礼貌,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家庭的条件因素让她除了学习无法实现其他的才艺梦想。米桃父母总是教育她要懂事,经常对米桃说的一句话就是:“桃,咱们全家可就指望你了。”孩子的懂事,其实是过分的“善解人意”,懂事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这让孩子心里失去底气与眼界。
就是这样三组家庭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虽然我们无法去评判其对与错,但是正确的教育观应该是教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情,做符合道德的事情。
第一,首先得有好的道德标准,不因为成绩而相互攀比,成为家长的竞争目标。
第二,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家长总感觉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的你追我赶的超前学习,参加各种类型补习班,而忽视了孩子最基础最扎实的'基础学习,短期来说效果看似明显,长期会暴露出孩子基础知识不扎实,上课不跟老师节奏来。长期下去百害而无一利。
第三,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心理学家乔尼丝唯布曾说过:“没有同情心的父母就像在昏暗的房间里,用生锈的器具做手术的人”。一次不重视,不引起重视,但长期得不到重视的情绪来说,它也许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四,不要把家长的想法强加给到孩子。家长的成长条件,从事的职业道路。或多或少会形成已经的价值体系,比如父母年轻时候想要完成的事情并没有完成,父母觉得自己就是吃了读书少的亏就一定要让孩子名列前茅。希望孩子少走一点弯路,多努力一点。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孩子的人生在父母的安排下的最终以悲剧收场,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悲剧呢?
当然,现代社会发展给到我们压力自然很大,但是孩子发展是一条长期的路线,多点陪伴,多点沟通,让孩子自然而然培养好的习惯,才是是家庭家育最重要的事情。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最近,我阅读了《小舍得》一书,可谓受益匪浅。
《小舍得》一书主要讲了:妈妈南丽和爸爸夏君山为了女儿欢欢“小升初”儿子超超“幼升小”而绞尽脑汁想办法:托人找关系、报补习班、参加数学“杯赛”.......最终使两个小孩倍感压力,同时也精疲力尽。
“这相当于抢跑道,比抢跑还关键。否则你跑到哪儿去了都不知道。”文中的父母本来想对孩子进行宽松素质教育,但最终还是在社会的 压力下对孩子实施“提前抢跑”的计划。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小女孩欢欢在台灯下辛苦地刷题,昏暗的灯光照着她的脸,欢欢眉头紧皱,困惑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疲倦。这原本是她用来玩耍、培养兴趣的时间,却被习题沾满了。我认为她真得很可怜。
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江滢——她每个周末都有课:奥数提高班、英语竞赛班、
社会的种种压力往往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父母真的没有必要逼迫孩子踉跄起跑,让他们顶着压力向前冲,只有拥有轻松、快乐的童年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