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评价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 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并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
第一篇:自信的我
我曾经是那么的信任自己,可信任无疑是我人生的一种堕落,信任在我心中就是一种痛苦。可并不是我想的那样,我错了,并且是无可救药了,人间是因为信任而变得美好,让人拥有一颗信任别人的心,信任是一种美德,它是一种让人快乐生活,让彼此之间相互相信的美德。
我之所以对信任这个词有错误理解是源于我的一个好朋友,我们两人有共同的理想,并且如亲兄弟一样,六年朝夕相处,那种感情是不可比喻的,但却被破坏了,我一直忘不了我对他承诺,可我并没有做到,现在我的心还有一种对他的愧疚之情,我努力使自己挽回这一切,但向往是一种憧憬,可望不可即,让人不断的进取。那天,他对我说:“兄弟我走了,能不能晋级就要靠你了,不要让我失望哦!”我笑了笑,幽默的说:“开什么玩笑兄弟,今天是愚人节吗。”他拍拍我的肩膀,说:“我要转学了,明天的奥数比赛为学校争光就看你了,不要辜负我对你期望。”我的心顿时如刀绞一般,我忍住眼泪,断断续续地说:“不要——骗骗——我了。”他笑了笑说:“坚强点,我没有在骗你,是真的,加油我相信你一定行的。”“不,你怎么能转学,”眼泪终于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流出了我们自己那依依不舍的情感,流出了我们之间那真挚纯真的友谊。他也沉默了,不知道该说什么,眼泪也从坚强的他流泪下来,这种离别如生离死别的手足情,谁不伤心呢?我沉默了一个晚上,但沉默只是逃避,我简直一个晚上没有睡。第二天,他没有来,我的心完全伤痕累累了。竟赛开始了,我走进了考场,突然一个熟悉的背影出现在我眼前,他走了过来,微笑地说:“加油,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我感动得留下了眼泪,我们没有说话了,两人都沉默,突然,我终于开口了,“放心,兄弟我一定能行的。”
不要因为一点挫折而是自己丧失人生最可贵的品质,那便是自信,失去了自信也就是人生停止不动,再也创造不了五彩缤纷的`舞台,挥洒出光辉的人生。
第二篇:自信的我
每当考试失败时,你会怎么做?大哭一场,还是从此以后变得忧郁寡文?对于自信的我而言,在考试失败时,我从不哭;也不在此以后便变成一个忧郁寡文的孩子,而是找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不足。
我喜欢在我的博客上写作文,但是我的文笔不是特别的好。有的时候,也会被网友扔上一个“臭鸡蛋”。每当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痛骂这个网友一顿,还是放弃自己的爱好,不在写作文了?对于自信的我而言,在被网友扔上一个“臭鸡蛋”的时候,我从不骂这个网友,也从不放弃,而是根据这个网友对我的文章提出来的不足,去改正这篇文章。
如果老师突然对你说,你必须要代表班级或学校去参加某个比赛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对自己没信心,还是推荐其他人?对于自信的我而言,在遇到老师突然要我去代表班级或学校去参加某个比赛的情况时,我即不会推让,也不会没信心,而是勇敢地对老师说:“我会努力的。”
扬起自信的风帆,就相当于扬起了成功的风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扬起你那自信的风帆,做一个自信的你。
第三篇:自信的我
我可爱是因为我自信而又快乐。
虽然我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女孩儿,但是我的内心中充满了自信。我相信风雨后总能见到彩虹,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收获成功,我相信……正因为我的自信,使我沐浴着阳光,享受着可爱的快乐。
上三年级的时候,才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我就落在了起跑线上。每次发下我的作文,上面都是老师那红笔勾勒的圈圈点点,文后的评语占我当时作文的三分之二,例如:错别字太多、语句不通顺、层次不清、没有中心、太枯燥……尽管这样,可我并没有对写作失去兴趣,虽然我当时写得一塌糊涂,但我不相信我永远写不好作文。后来,我们又学习了修辞手法,我又把修辞手法运用在作文里,是作文显得更加生动了。而且我迷上了小说。我的作文水平犹如寒冬转暖夏的气温,在一天天的提高着,再加上老师的细心指导,使我的作文水平更是蒸蒸日上。后来,我参加了“迎奥运”征文活动,没想到,我居然得了三等奖。等我回家报告了这个好消息时,妈妈亲切的说:“我家宝贝真可爱!”我满心欢喜。
自信就像是一盏永不灭的灯,在你遇到黑暗时为你照亮前进的路;自信就像是一条迎风行驶的小船,载着你闯过风风雨雨;自信就像是一位知心的朋友,在生活中告诉你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自信就像是……
正是因为我的自信,改变了我的作文命运,否则我怎能在作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正是因为我的自信,使我能够遇到问题勇敢面对;正是因为我的自信,使我……是我的自信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是我的自信使我被可爱两字包围着,侵蚀着,快乐而自信的生活着。
我愿永远充满自信,永远被可爱两字包围,永远快乐的生活。
有人曾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借用这句话,我想说的是品味一节好课,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品味11节好课,那更是其乐无穷之事,感谢这次魅力课堂展示,感谢这次做课的11位老师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的语文课,带给我们如此美妙的幸福感。
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改改,我说:“教而不研则惘,研而不教则殆。”精彩的语文课堂需要我们去回味,去品
一、重语文实践,高山流水韵依依。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虽然是一首短短的古诗,一首学生早就已经耳熟能详的古诗,钟老师在引入学习后也一再强调学生读,要求学生读出些新意,结合注解边读边悟,读得更加有感觉。课堂上,我相信大家对钟老师的三次写,一定难以忘怀。(1)晨
二、重情感引领,高歌低吟总关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的都是作者的情。这首诗,假如是我,会很自然地都把作者的情感基调定位在作者身处他乡,对家人的思念。而钟老师却不仅引领学生感悟到了作者身在他乡的孤独,还有对家人那份深深的愧疚,以及他那份隐忍之志。课堂上老师引领学生走进佳节,体会节是人非,不变的虽然是节日,但作者的心情的改变眼中的节日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在这变和不变中,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孤独,作者对家人的愧疚。再由愧疚引发学生质疑:书读到此,你有什么话想问王维吗?为什么你不回去?在学生一声声的责问中,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归对王维意味着什么?这不归对王维又以为着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不归对于作者来说那是一种隐忍,才有了“五年后,开元九年,王维高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有了后人“王维诗画双绝。他的诗中有画,他的画里有诗。”有了“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的人才王维啊!
三、重课堂整合,心灵润泽意悠远。
一首诗,短到只有二十八个字。一首诗,熟悉到学生在学前都能吟诵。而今天钟老师面对的却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只要稍稍借助注解,便基本上对诗中的`意思,情感把握得很不错。钟老师却能变着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