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教学反思1
《中国式过马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讲述什么是中国式过马路?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学会编写简单明了的倡议书。从中懂得遵守交通规则,人人有责。
这一课是实习生任纪兰执教的第一课。这是综合实践课,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现象,学习知识。课前,任老师让学生走上街头,观察人们是怎么过马路的,以唤起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很快融入课堂,投入到学习中,都能结合生活经验谈出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理解,课堂气氛热烈。这一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任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找到了许多可行的原因:人们安全意识薄弱、随大流、交通知识缺乏、等不及,这可见其课前做足功夫,课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此学生也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让人们更加安全的出行。一段交通视频,一张张交通图片,更加说明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最后在任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和老师发出倡议,安全出行,遵守交通规则,从我做起。
通过本的学习,孩子们能通过上网、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与“中国式过马路”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找到产生“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加工整理学生实地观察到的现象;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并能进行实地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并整理出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编写一份简单的倡议书。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效果良好。
不足:
1、上课过于紧张,走动频繁,不能关注学生的表现。
2、课堂语言不严谨,口语化的语言较多。
3、课堂纪律有待于提高,方法要灵活。
《中国式过马路》教学反思2
这是我第一次给这么多人上课,第一感觉就是紧张,特别地紧张。看着别人上课的时候,特别从容,我从心底里佩服他们。
我不是第一位上讲台的人,前面已经有同学做了示范。在他们讲课的时候,我一直在认真地听课,就是希望能从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学到一些好的方法和好的经验,当然也看到了他们的一些不足,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他们中有的人讲课很成功,我想在自己的课上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好好发挥。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差别。课堂中,出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个人仪态方面
1.太过严苛,缺少微笑。现在想想真的是很不好,孩子们都还很小,我的面部表情过于僵硬,也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本来我的初衷是,让孩子们保持好课堂纪律,却没有掌握好尺度,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看来宽严相济的技巧还需要去摸索。
2.过于紧张,频繁走动。由于过于紧张,我一直在不停地走动,希望以此来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但是,我没有考虑到,频发地走动会带来的不好影响。我不停地在走动,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要旋转方向,不能更专心地答题,扰乱了学生可以驻足的目光。以后多加锻炼,让自己更大胆一些,在课堂上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淡定从容一点。
二、教学内容方面
1.问题答案,过于简单。在做课件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如果我给出的答案比较正规,孩子们会不会看不懂,或者是不理解。后来经过一些思考,我还是给出了一些较为简单的答案。在课堂上,孩子们说出的`答案,都出乎我的预料。不仅答案很全面,而且很有深度,比较正规和官方。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对他们的了解真的是太粗浅了。这个地方是一个较大的失误,是由于我对学情分析不到位导致的。以后要考察好、了解好学生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以便于做出适合孩子们知识程度的`课件和教学准备。
2.课件制作中问题出现的形式单一。所有的问题都是我呈现出来,没有给学生留下可以发挥想象、提出问题的机会。每一个问题,都是我提出来,让学生进行答题。以后想把更多的发散思维的机会留给学生,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技巧方面
1.没有把目光给予学生。自己没有觉得,当别人一说出来的时候,自己回想确实是没有和孩子们进行目光上的交流,这一点很不好。没有和他们进行目光的交流,我自己是心里没有底气,也让孩子们没有及时的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肯定。以后要养成把目光放给学生的习惯,多于学生进行交流,给他们足够的重视。
2.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离答题者太远。因为我紧张所以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有时候会造成我离答题者距离非常远,我甚至不能很准确的听到他的答案,也缺少了在他答题时我应该给他的鼓励和信任。对他们不够重视和尊重。以后要离得答题者稍微近一些,给他们多一些鼓励和尊重。
3.讲课没有起伏,缺少感情。我一堂课讲话的声音没有变化,没有高低起伏,使得课堂气氛不是很好,有些低沉,在四年级一班尤为明显。没有激情,没有带动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以后要多添加一些感情,让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所讲的内容,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4.声音不够干脆,缺少力度,有些小。声音有些小了,没有顾虑到后排的同学,这是一个低级错误。当看到同学们都懒洋洋的,我在询问的时候,也没有力度,和同学们一样懒洋洋地问出问题,显然孩子们没有多少人提得起精神。以后课堂上说话要干脆一点,多拿出一些热情,营造一种更活跃的课堂气氛。
5.表扬和评语,单调、没有针对性。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给出的评价语过于简单和单调。这个是我在备课时,太忽略的一个问题。我以为差不多,可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答题优势,并且各有不同。而我由于紧张,评价语也没有针对答题学生的答题程度进行有效评价。以后备课的时候,要多做几种假设,课堂上出现的情形,尽量多想象一些,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6.小组讨论结束,不能及时地掌控课堂纪律。依然是小组讨论之后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及时地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这是在大部分实习老师身上也有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也没有一个特别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去改善小组讨论之后的纪律问题。希望在以后的观察过程中,寻找到一些好的方法,让小组讨论不仅是一种叫学生的形式,更要有小组讨论的效果,让孩子们各显其能,发挥所长。
7.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四年级二班的时候,时间上还可以说是安排的稍稍合理一些。但是在四年级一班的时候,由于纪律问题,我一些该发挥的地方没能好好地展开,时间上出现了前紧后松的问题。以后还是要多加锻炼,让自己的情绪,不能受到学生们的干扰,把每一堂课都尽心尽力地上好。
8.课堂语言不严谨。在我讲课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使用了很多家乡话的表达方式,给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引导。在问题的叙述上,使用了“教师中心论”的说话习惯,没有顾及到现在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人,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以后我会好好练习普通话,坚决避免课堂中话语表达上的错误。
这是第一次,希望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改进这些不足的地方。唯一让我觉得安慰的就是,内容都进行完了,同学们回答问题也积极配合了。
这是我第一次给这么多人上课,第一感觉就是紧张,特别地紧张。看着别人上课的时候,特别从容,我从心底里佩服他们。
我不是第一位上讲台的人,前面已经有同学做了示范。在他们讲课的时候,我一直在认真地听课,就是希望能从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学到一些好的方法和好的经验,当然也看到了他们的一些不足,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他们中有的人讲课很成功,我想在自己的课上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好好发挥。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差别。课堂中,出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个人仪态方面
1.太过严苛,缺少微笑。现在想想真的是很不好,孩子们都还很小,我的面部表情过于僵硬,也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本来我的初衷是,让孩子们保持好课堂纪律,却没有掌握好尺度,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看来宽严相济的技巧还需要去摸索。
2.过于紧张,频繁走动。由于过于紧张,我一直在不停地走动,希望以此来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但是,我没有考虑到,频发地走动会带来的不好影响。我不停地在走动,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要旋转方向,不能更专心地答题,扰乱了学生可以驻足的目光。以后多加锻炼,让自己更大胆一些,在课堂上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淡定从容一点。
二、教学内容方面
1.问题答案,过于简单。在做课件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如果我给出的答案比较正规,孩子们会不会看不懂,或者是不理解。后来经过一些思考,我还是给出了一些较为简单的`答案。在课堂上,孩子们说出的答案,都出乎我的预料。不仅答案很全面,而且很有深度,比较正规和官方。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对他们的了解真的是太粗浅了。这个地方是一个较大的失误,是由于我对学情分析不到位导致的。以后要考察好、了解好学生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以便于做出适合孩子们知识程度的课件和教学准备。
2.课件制作中问题出现的形式单一。所有的问题都是我呈现出来,没有给学生留下可以发挥想象、提出问题的机会。每一个问题,都是我提出来,让学生进行答题。以后想把更多的发散思维的机会留给学生,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技巧方面
1.没有把目光给予学生。自己没有觉得,当别人一说出来的时候,自己回想确实是没有和孩子们进行目光上的交流,这一点很不好。没有和他们进行目光的交流,我自己是心里没有底气,也让孩子们没有及时的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肯定。以后要养成把目光放给学生的习惯,多于学生进行交流,给他们足够的重视。
2.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离答题者太远。因为我紧张所以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有时候会造成我离答题者距离非常远,我甚至不能很准确的听到他的答案,也缺少了在他答题时我应该给他的鼓励和信任。对他们不够重视和尊重。以后要离得答题者稍微近一些,给他们多一些鼓励和尊重。
3.讲课没有起伏,缺少感情。我一堂课讲话的声音没有变化,没有高低起伏,使得课堂气氛不是很好,有些低沉,在四年级一班尤为明显。没有激情,没有带动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以后要多添加一些感情,让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所讲的内容,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4.声音不够干脆,缺少力度,有些小。声音有些小了,没有顾虑到后排的同学,这是一个低级错误。当看到同学们都懒洋洋的,我在询问的时候,也没有力度,和同学们一样懒洋洋地问出问题,显然孩子们没有多少人提得起精神。以后课堂上说话要干脆一点,多拿出一些热情,营造一种更活跃的课堂气氛。
5.表扬和评语,单调、没有针对性。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给出的评价语过于简单和单调。这个是我在备课时,太忽略的一个问题。我以为差不多,可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答题优势,并且各有不同。而我由于紧张,评价语也没有针对答题学生的答题程度进行有效评价。以后备课的时候,要多做几种假设,课堂上出现的情形,尽量多想象一些,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6.小组讨论结束,不能及时地掌控课堂纪律。依然是小组讨论之后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及时地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这是在大部分实习老师身上也有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也没有一个特别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去改善小组讨论之后的纪律问题。希望在以后的观察过程中,寻找到一些好的方法,让小组讨论不仅是一种叫学生的形式,更要有小组讨论的效果,让孩子们各显其能,发挥所长。
7.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四年级二班的时候,时间上还可以说是安排的稍稍合理一些。但是在四年级一班的时候,由于纪律问题,我一些该发挥的地方没能好好地展开,时间上出现了前紧后松的问题。以后还是要多加锻炼,让自己的情绪,不能受到学生们的干扰,把每一堂课都尽心尽力地上好。
8.课堂语言不严谨。在我讲课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使用了很多家乡话的表达方式,给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引导。在问题的叙述上,使用了“教师中心论”的说话习惯,没有顾及到现在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人,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以后我会好好练习普通话,坚决避免课堂中话语表达上的错误。
这是第一次,希望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改进这些不足的地方。唯一让我觉得安慰的就是,内容都进行完了,同学们回答问题也积极配合了。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中国式过马路”这是曾经很火的'一个词,它所表示的场景你也一定很熟悉。它指的就是凑足一伙人就可以过马路了,与红绿灯无关。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
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不正常、不便利。
这种吊诡的变化之中,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如果一味指责公民素质不佳,并未看到问题的全部,甚至也没有点中问题的要害。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因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
希望在城市的每一个街头,都不会再看到中国式过马路,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