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诗句 > 讽刺太监的诗句古诗合计50句

讽刺太监的诗句古诗合计50句

时间:2018-11-04 22:10

《嫦娥》由李商隐创作,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诗人是如何来写的呢?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嫦娥,训诂为‘藏我’。人生于大气压之中,生于社会之中,处处是压力,压力‘由人不由己’,谁也无法回避压力。一个有灵志的儒家弟子,都时刻牢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仰不愧于天、俯无愧于地,何必藏焉?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深:暗。

4.长河:银河。

5.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6.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7.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8.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诗作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背景,永远离不开作者本人的政治生活背景:作者终身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805年)开始,到唐宣宗时期(846年)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的实质就是太监当权,本诗就是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宪宗的皇权旁落。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嫦娥》即是“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类诗的典型。

【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丽人行》这首诗是讽刺杨氏国戚之奢侈,侧面反映了玄宗的昏庸和朝政的腐朽。

《丽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偏旁 勹 )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注解】

1、三月三日为上巳日,唐代长安士女多于此日到城南曲江游玩踏青。吴自牧《梦梁录》: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锲饮踏青。

2、态浓:姿态浓艳。意远:神气高远。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肌理细腻:皮肤细嫩光滑。骨肉匀:身材匀称适中。

3、这两句说,用金银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的华丽衣裳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

4、翠:一种翡翠鸟的羽毛。为 又作“微”。盍(偏旁 勹 )叶:一种首饰。《唐诗三百首》:“翠微盍(偏旁 勹 )叶,言翡翠微布盍(偏旁 勹 )彩之叶。广韵:盍(偏旁 勹 )彩,妇人髻饰花也。”鬓唇--鬓边。

5、腰衱:裙带。稳称身:十分贴切合身。

6、就中:其中。云幕: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椒房: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为椒房亲。这句是指天宝七载(748)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7、紫驼之峰:即驼峰,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炙”。釜:古代的一种锅。翠釜,形容锅的色泽。水精:即水晶。行:传送。素鳞:指白鳞鱼。

8、犀筯:犀牛的角作的筷子。厌饫:吃得腻了。鸾刀:带鸾铃的刀。缕切:细切。空纷纶:厨师们白白忙乱一番。贵人们吃不下。

9、黄门:宦官。飞鞚,即飞马。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 10、宾从:宾客随从。杂沓:众多杂乱。要津:本指重要渡口,这里喻指杨国忠兄妹的家门,所谓“虢国门前闹如市”。

11、后来鞍马:即指丞相杨国忠。逡巡:缓慢徐行,旁若无人之态。锦茵:锦织的地毯。

12、以下两句是隐语,以曲江暮春的自然景色来影射杨国忠与其从妹虢国夫人(嫁裴氏)的暧昧关系。杨花覆苹:古有杨花入水化为萍的说法,萍之大者为苹。杨花、萍和苹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以杨花覆苹影射兄妹苟且。据史载:“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每入谒,并驱道中,从监、侍姆百余骑,炬密如昼,靓妆盈里,不施帏障,时人谓为‘雄狐’”。青鸟:古代神话传说中能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使者。后世即以青鸟代指情人的信使。红巾:妇人所用的手帕。“飞去衔红巾”,指为扬氏兄妹传递消息。

13、此二句言杨氏权倾朝野,气焰灼人,无人能比。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为右丞相。嗔:发怒。

14、几个字的读音:蹙 cù 衱 jié 椒 jiāo 虢 guó 釜 fǔ 饫 yù 鸾luán 鞚 kòng 逡 qūn 炙zhì 嗔 chēn

【韵译】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头上戴的是什么呢?

翡翠片盍(偏旁 勹 )花叶直贴到鬓角边。

背后缀的是什么呢?

宝珠压住裙腰多么稳当合身。

其中有云幕椒房的后妃至亲,皇上封为虢国和秦国二夫人。

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

吃腻了犀角的筷子久久不动,鸾刀切着细肉丝空忙了一场。

宦官骑马飞来却不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

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姗姗来迟的骑马人踌躇满志,到轩门才下马步入锦褥茵亭。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使者象传情的青鸟勤送红巾。

气焰熏灼不可一世天下绝伦,千万不要近前担心丞相恼怒!

【讲解】

题解

《丽人行》是一首“旧瓶装新酒”的七言乐府诗,诗题在汉代刘向《别录》中已有记载。但因其内容是直接针对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兄妹,不用古乐府借古喻今的惯例,所以中唐的元稹称其为“新乐府”,今天看来,可以视为杜甫新题乐府中的例外。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此前一年,杨国忠官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势倾朝野。

《丽人行》是杜甫的名篇,描写的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杨国忠兄妹在长安城南曲江游宴时的情景,讽刺了他们骄奢淫逸的丑行,也从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唐玄宗的昏庸和时政的腐朽。

句解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这一天,天气晴新;在长安城的曲江池畔,丽人聚集如云。开头先点出时间,是三月三日上巳节。古时的上巳节,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才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祓除不祥。后来逐渐演变成郊游踏青、水边宴饮,反而重在赏玩景物和饮酒作诗,其祭神沐浴的原意则慢慢消失了。“水边”,指曲江池边,在唐都城长安东南角,景色秀丽,是游览胜地。唐朝时,这一天多有仕女赏游于此。唐人刘笃《上巳日》诗有云:“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丽人们姿态浓艳,神情高远,模样端庄,天真自然,并且一个个肌肤纹理细腻,骨肉标致匀称。齐梁以来的歌行体善以富丽的词采赋写女子容饰,诗人借鉴这一传统手法,用工笔画一般细腻的笔法、富丽的色调,渲染丽人们娴雅的体态,优美的姿色,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高贵身份,一看就是皇亲、贵族。明末王嗣奭《杜臆》评价说:“本是讽刺,而诗中直叙富丽,若深不容口,妙妙。”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诗人在描写丽人容貌之后,接着言其服饰之华丽:绣花绫罗的衣裳,辉映着那暮春的风光,上面有金线绣的孔雀,银线刺的麒麟。“蹙金”,一种刺绣方法,用金线绣花而皱缩其线纹,使其紧密而匀贴。也可指这种刺绣工艺品。

头上何所有?翠微(偏旁 勹 )叶垂鬓唇。

头上戴着什么呢?翠青色的(偏旁 勹 )彩叶一直下垂到双鬓。“翠微”,以形容山光水色的青翠缥缈,这里是指天然的翠青色。一作翠為。“(偏旁 勹 )叶”,即(偏旁 勹 )彩叶,古代妇女发髻上的花饰。“鬓唇”,即鬓边、鬓脚。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继描绘头饰之后,又推出背部特写。背后见到什么?是缀满珍珠的裙腰,看哪,多么稳称合身。“珠压”,谓珍珠缀于腰带,压住使其下垂,不让风吹动,既合体,又沉稳,所以下面说“稳称身”。“腰衱”,裙带,这里作腰带解。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诗人在前面描写的是一般丽人,其容貌服饰之华美已不待言。不过,她们都是陪衬,现在,主角要出场了。你看,江边有几座轻柔飘洒如云雾的帐幕,里面是杨贵妃的姐姐们,就是那被皇上封为“虢国”、“秦国”的国夫人。“云幕”,这里代指皇帝的处所。“椒房”,本指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兼辟除恶气,使有香气,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均为杨贵妃的姊妹,所以说“椒房亲”。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李瑁的妻子,后被玄宗看中。《旧唐书·杨贵妃传》载,贵妃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出入宫掖,并承恩泽。唐玄宗特令每月各给十万钱,专作脂粉之费,平日赏赐更是不计其数。她们出门游玩时,各家成一队,穿一色衣服,仿佛云锦粲霞;车马仆从,堵塞道路。中唐画家张萱曾画过《虢国夫人游春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情景。杨贵妃的叔叔和兄弟也都通过裙带关系,被加官进爵,其中杨国忠更是以椒房之亲,而官至丞相。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她们在云帐里面摆设酒宴,用色泽鲜艳的铜釜盛着香喷喷的紫驼峰肉,用水晶圆盘盛着肥美的清蒸鲜鱼。“峰”,一作珍。“素鳞”,白色的鱼。这里的“翠”,并非翠色或翡翠的意思,因为当时的釜一般都是用黄铜制作,即使其耳或柄可用玉作装饰,但以“翠釜”来指玉饰的釜,也是不大妥贴的。故“翠釜”实际就是指色泽金黄鲜艳的铜釜,这与称华美的楼阁为“翠楼”用法相同。而在修辞上,以“翠”与“紫”相互映衬,更能衬托出杨氏姐妹食馔的珍美、生活的`豪华与奢侈。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手捏犀牛的角做的筷子,却迟迟不夹菜,因为这些早就吃腻了。只可怜那些手拿弯刀精切细作的厨师们,他们可是白白地忙活了一场。“犀箸”,犀牛的角做的筷子,言餐具之贵重。“厌饫”,饱食生腻。“鸾刀”,刀环装有鸾铃的刀,古代一般在祭祀时割牲用。“缕切”,切成细丝,言食物之精美。“纷纶”,忙碌之意;前加一个“空”字,有劳民伤财之意。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太监们飞马回宫报信,却不扬起灰尘,不一会儿,就有天子的御厨络绎不绝地送来海味和山珍。从这样的排场中,可见她们受到皇帝何等的宠幸。“黄门”,指太监。因东汉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皆为宦官充任,故称。“飞鞚”,疾驰的马;鞚,原指马笼头,这里借指马。“八珍”,中国烹饪史上的“八珍”之说,最早出现在《周记·天官冢宰第一》中。文中说,周天子进膳时,“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珍用八物”,就是说珍贵的肴馔要取用八种东西,于是就有了“八珍”之说。后来,“八珍”就成了珍贵食品的代名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宴席上箫鼓奏出清音,缠绵宛转的乐曲感动鬼神。宾客随从众多而杂乱,满座都是当朝的达官贵人们。这两句暗指贵人受宠,趋炎附势者众多。“箫鼓”,一作箫管。“杂遝”,众多杂乱貌。“要津”,原指重要的津渡,亦比喻要害之地,这里指显要的职位、地位。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最后骑着马,姗姗来迟的,是杨丞相。他大模大样,旁若无人,来到轩门才下马,步入锦毯铺地的帐篷,去会国夫人。“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擅权专断,颐指气使,阻塞言路,使朝政昏暗。“逡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曲江岸边,杨花如雪飘落,覆盖在白苹上。传情的青鸟飞过,叼走了国夫人的红手巾。这两句借曲江池边景,巧用北魏胡太后私通杨白花的故事和青鸟传书的典故,含蓄而又尖锐地揭露了杨氏兄妹无耻的丑行。

“白萍”,指水中浮草。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白花与己私通,杨白花惧祸,降梁,改名杨华。胡太后思念他,作《杨白花歌》,有“杨花飘荡落南家”,及“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之句。《世说》里说:“杨花入水,化为浮萍。”意思是杨花、白苹实为一体。杨国忠与虢国夫人本为兄妹关系,就像那杨花、白苹一样,但据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二人有丑行。这一句既是喻讽,又暗合诸杨之姓。

“青鸟”,最早出自《山海经》,是神话中的鸟名,西王母的使者。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后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这里喻指为杨氏传递消息的人。“红巾”,妇女所用的红手帕,这里是说使者在暗递消息。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丞相权势正天下绝伦,炙手可热好怕人。游人啊,请小心,那座帐篷千万别去靠近,惹怒了丞相,可别怨他怪罪!“丞相”,指杨国忠,直到这时,才在诗中点明。而诗至此高潮,即戛然而止。清代黄生《杜诗说》云:“先时丞相未至,观者犹得近前。及其既至,则呵禁赫然,远近皆为辟易(即远远躲开)。此段具文见意,隐然可想。”诗句表面似乎含蓄,实则非常尖锐;表面似乎幽默,实则非常辛辣。炙手可热,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权势气焰嚣张。“绝伦”,无人能比。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

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赏析】

上阳宫宫女很多,有些宫女从未得到皇帝接见,终身等于幽禁宫中。古代宫女生活相当痛苦。所以诗序有“愍怨旷也”的说法。“愍”,同情。“怨旷”,指成年了没婚配的人。女人称“怨女”,男人称“旷夫”。这里偏指怨女。

开头几句是说,上阳那老宫女,青春红颜悄悄地、不知不觉地衰老了,而白发不断地新生。太监把守的宫门,自从宫女们被关进上阳宫以后,一幽闭就是多少年过去了。“玄宗末岁”指唐玄宗天宝末年(天宝年间为742年—756年),当时女子刚被选入宫中,才只有十六岁,一转眼已到六十了。同时从民间采择来的宫女有百十多个,一个个都凋零死去了。多年后只剩下这一个老宫女了。“绿衣监”,是唐代掌管宫闱出入和宫人簿籍的太监。从七品下,六、七品官穿绿色官服。“入时十六今六十”,这里的岁数不是实指,而是指进去时很年轻,等几十年过后已经很老了。这几句概述了上阳宫女被幽闭在上阳宫达半个世纪之久,写出了她凄惨的一生,以充满哀怨忧郁之情的笔调,总括了全诗的内容,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接着转入该诗的主要部分,写她入宫后的遭遇及幽闭后的愁苦。“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这四句写她当年别亲入宫的悲恸场景,意思是说,回想当年离别亲人时,她忍悲吞声被家人扶进车里边,并嘱咐她不要哭。因为她长的很美,身材也很好,大家都说你一入宫里就会受到皇帝恩宠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这四句写她进宫之后,被妒潜配上阳宫的悲惨结局。她来到宫中,还没容得君王看见她,就已被杨贵妃发现了,远远地对她加以侧目而视。由于嫉妒,杨贵妃就派人下令把她发配到上阳宫,于是她的一生就在空房度过了。至此,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妙龄少女,一生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接下来围绕着潜配上阳宫后的情景展开了层层描写。“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这几句写她宿空房被幽闭时的痛苦。因为夜长,她睡不着盼天亮,但天色又迟迟不明。就在残灯、壁影,萧萧暗雨之中度过去了。这是写秋夜的漫长。“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春天白天长,虽然春光好,但她是孤独一人坐在那儿,所以天越长越难挨,越难往下熬过去。所以总是希望天快点黑。可天又长,很难黑。空中飞来的莺鸟叫得很好听,但她愁绪难展不愿听;春天燕子来了,在梁间做窝,总是双栖双宿,可她已老了无需去妒忌燕子的双栖双宿了。作者选择“秋夜”和“春日”两个典型时间,来概括上阳宫女四十四个年头的凄怨生活。写“秋夜”是“耿耿残灯”、“萧萧暗雨”等愁景;写“春日”,是“宫莺百燕双栖”等乐景;愁、乐交杂,相反相成,以景衬情,既渲染了凄恻哀怨的悲剧气氛,又细致、含蓄地反映了上阳宫女孤寂愁苦的心理。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问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这四句总写幽禁深宫时间之久。“莺归燕去”表示春天过去了,春往秋来,她总是这单调度过,不记得哪个年头了。只是因为在深宫常常看月亮,似乎还记得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大约有四五百回了。

以上为该诗主体部分,描写老宫女一生的痛苦。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这几句是说,她已成了宫中最老的一个宫女了。皇帝住长安,所以遥赐她一个尚书官衔。穿小头鞋窄衣裳,用青黛画细长细长的眉。外人是看不到的(因在宫中),如果一旦看到她了,谁都要笑的。因为这种小头鞋窄衣裳画细长眉,都是唐玄宗时流行的一种服装打扮,落后了半个世纪了,成了老古董。“大家”,指皇帝。唐朝宫中口语。“尚书号”是对老宫女的安慰,但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无济于事的。这六句以描绘她所穿天宝妆束,来反映她长期深锁冷宫、与世隔绝的凄惨境况,于貌似轻松平和的调侃笔调中,对最高封建统治者进行辛辣的讽刺。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末尾这几句是说,上阳宫女苦是最多的。年轻也苦,到老了也苦。这两方面的苦具体是怎样的,不用往下说了。这叫“卒章显其志”。“君不见”两句下面白居易自注:“天宝末,有密采艳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天宝末年有到民间采集美女的叫花鸟使,当时吕向献《美人赋》来讽谏这件事)意思是,那还要读读作者这篇上阳白发歌。这里以天宝年间吕向的《美人赋》与此诗并提,对一直没有改变的广选妃嫔制度进行讽谏,表现了诗人对宫女不幸命运的恻隐之情。

这首诗的主题明确。作者在诗中以哀怨同情、如泣如诉的笔调,描述了上阳宫女“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一生遭遇,反映了无数宫女青春和幸福被葬送的严酷事实,从而鞭挞了封建朝廷广选妃嫔的罪恶,在客观效果上,具有揭露、控诉封建最高统治者荒淫纵欲、摧残人性的作用。如此深刻、尖锐的政治讽谕诗,在唐代众多的宫怨题材诗作中,是极为少有的。

这首诗选材十分典型。作者没有罗列众多宫女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了一个终生幽禁冷宫的老宫女来描写,并重点叙写了她的垂老之年和绝望之情。通过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高度概括了无数宫女的共同悲惨命运。该诗以人性之被摧残去激动人心,也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更富有尖锐性。

在艺术上,此诗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上阳宫女的形象:

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其一。如对“天宝末年时世妆”的描写,形象地表明上阳宫女幽闭深宫、隔绝人世之久。用衣着落后半个世纪这一外在的表现,说明一个女人如花岁月,似水年华被毫无意义地践踏了,她一生都没有获得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艺术表现的容量是相当大的,足以诱发读者的想象力。

细腻的心理描写是其二。如“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两句,包孕着一个从原先的喜闻、羡妒到今日的厌听、不妒的心理演变过程;它们与“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等诗句,均反映了上阳宫女对生活、爱情已失去信心的麻木心态,是她愁苦绝望心理的细致刻画。

环境氛围的烘托是其三。从“宿空房”至“东西四五百回圆”这一精彩片断,通过渲染上阳宫环境的死寂、凄凉,衬托出生活在这座人间地狱中的上阳宫女的孤苦。

从全诗来看,作者在写宫女的幽闭生活时,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结合,诗句间具有浓郁的悲剧氛围。 这首诗的语言具有质朴平易、“意深词浅,思苦言甘”(袁枚《续诗品》)、“用常得奇”(刘熙载《艺概》)的特点,充分发扬了乐府民歌语言的优良传统。全诗以七字句为主,又时或掺杂三字句等,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而“顶针”手法的运用,及音韵转换之灵活,则使诗读来琅琅上口,有一气流转之妙。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