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秋团圆的诗句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篇二:中秋团圆的诗句
1.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3.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4.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5.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6.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7.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8.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9.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12.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13.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14.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15.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16.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7.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18.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19.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0.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2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4.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25.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26.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27.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8. 喜迎中秋庆团圆,欢乐笑语万里传。
29.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30.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31.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3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3.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34.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35.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3、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5、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6、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7、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9、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0、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1、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2、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3、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4、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15、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7、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8、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9、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20、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1、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2、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4、琼楼玉宇。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5、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6、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7、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8、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29、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30、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31、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32、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33、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4、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35、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36、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37、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38、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39、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40、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1、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43、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5、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46、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7、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48、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9、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50、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 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 月,中 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 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