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诗句 > 乘船赏美女的诗句锦集90条

乘船赏美女的诗句锦集90条

时间:2020-03-25 11:11

《舟过安仁》原文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注释】

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解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

采莲人和采莲歌②,柳外兰舟过③,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④,司马泪痕多⑤。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对花饮。到如今,西风吹断回文锦⑥。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⑦。

注释

①小桃红:越调中常用曲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余的都叫调,故称调子为宫调。隋、唐的燕乐本有二十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仅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等十二种。

②采莲歌:梁武帝作乐府《江南弄》七曲,其中一贡名《采莲曲》,后代仿作者颇多。这里泛指我国南方地区妇女采莲时唱的歌曲。

③兰舟:用木兰做的船。晕里泛指装饰美的小船。

④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旧时一向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唐人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司马泪痕多:唐代白居易于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作《琵琶行》以自况,结句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⑥西风吹断回文锦:以回文锦的被西风吹断,暗喻夫妇的离散。回文诗,是我国古代杂体诗句,回环往复读之俱成文。相传始于晋代的傅咸和温峤,但他们所作的诗皆不传。今所见苏蕙的《璇玑图诗》最有名。苏蕙是东晋前秦的女诗人。据《晋书·列女传》说: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剌史,被自徙流沙,苏多思之,织锦为《回文璇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

⑦蓼(liao):一年生草木植物,花淡绿或淡红色。

鉴赏

这两首小令,写采莲女的生活和爱情,格调清新可喜。

第一首写采莲女的天真活泼和对爱情的一往情深。芡花菱叶满秋塘,水调谁家唱?帘卷南楼日初上。写秋天的早晨,太阳初升,池塘里一片芡花菱叶,传来了水调歌谣。是谁这么早就唱起了水调歌谣,闻声寻源,原来在湖畔的南楼,一位采莲女正迎着初升的.朝日,一边卷起竹帘,一边信口歌唱。这三句写湖上与湖岸风光,有声有画,旖旎清爽。接下去,写采莲女离家下湖,采秋香,画船稳去无风浪。湖面上风平浪静,彩船平稳地驰去,采莲女在采充满秋香的莲子。在湖上,一面是成熟清香的莲子,一面还有清丽的秋荷开花。采莲女想到她心爱的情人偏爱荷花的颜色,不忍乱折,为郎偏爱,莲花颜色,留作镜中妆。采莲女把荷花留着,对镜化妆,迎郎归来时再用。这首小令,展现了自由活泼、矫健秀丽的采莲女的形象,而且体验到了她那多情细腻的心理活动。

第二首写采莲女孤单寂寞的离愁。起首两句交代采莲女家住西湖岸上、杨柳丛中的小楼上,却用设问句引出:锦城何处是西湖?杨柳楼前路。在采莲女所住的楼前,杨柳成荫,有路直通西湖。接下来写采莲女,但不正面写人,而是未见其人,先闻其歌,一曲莲歌碧云暮。这位采莲女唱一曲采莲歌,直上青云,会使阳光也黯然失色。采莲女下了楼,唱着歌,乘船去采莲。这样一位采莲女,却陷入了离别相思的痛苦。可怜渠,画船不载离愁去,几番曾过,鸳鸯桥下,笑煞月儿孤。画船载着她响彻碧空的莲歌驰向湖中,却不能载去她的离愁。她曾一次又一次经过鸳鸯桥下,仿佛觉得鸳鸯在讥笑天上的月儿孤单,又仿佛觉得连高悬天空的孤月也在讥笑自己的孤单。

这两首小令,在艺术上共同的特色有三:一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同充满柔情蜜意的人物(采莲女)描写的高度统一,给人以清新流丽之感;二是有声有画,通过采莲女的歌声,表现其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美化她的环境;三是以设问句加强艺术效果,山水调谁家唱引出帘卷南楼日初上,山锦城何处是西湖烘托杨柳楼前路使整首小令摇曳多姿,引导读者联想和想象,使环境更优美,人物更丰满。

《二子乘舟》,《诗经·邶风》第19篇。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全诗2章,章4句。《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此诗一首送别诗,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

注释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①泛泛:船在水卜行走的样子。景:同“憬”,远行的样子。②愿: 思念的样子。言: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③中心:心中。养养:忧愁不定的样子。④逝:往。⑤不暇:该不会。

译文

两个孩子乘木舟,

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

心中不安无限愁。

两个孩子乘木舟,

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

该不遇上险与祸?

赏析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急、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远行的人儿,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