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的9月10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迎来的第23届教师节。中央台为了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国1300万人民教师,《20XX-奠基》晚会以“教育的力量”为主题,充分展示人民教师的时代风貌和高尚情操,热情讴歌了广大教师以德立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晚会中蓝继红、王守奇、符爱起、冯志远等优秀教师的感人的事例,质朴的语言,无不让人感动。今天看了中央台教育频道的“20XX奠基中国”,电视片犹如远处的灯塔将我们带进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每个人犹如经历了一场人性的洗礼,感受着闪光的师魂。
睿智的蓝继红校长用短短的两年时间,用“植养人文气韵,基奠诗化人生”的办学理念把草堂小学变成了有口皆碑的品牌学校。名牌大学毕业主动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教的冯志远老师,他生活清苦却从来不抱怨,从教47年桃李满园。岛上教师王守奇既当老师,又当父亲,改变着山里孩子的生活和命运。还有“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优秀资教老师陈敬道、“扎根乡村、无怨无悔”的优秀资教老师杨青、、、、、、他们是优秀师德的集中体现,感受这样闪光的师魂,我感到骄傲,更感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不错,教师就是这样一个无私的职业。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虽是普通的园丁,默默耕耘之后,满园的桃李芬芳就是收获。每一位教师都在走着一条艰苦的道路,而他们这样执着是为了让学生走一条平坦的路。希望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可以让学生的一生有所改变。
夜阑人静,耳边又传来那熟悉的歌声: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或许,这只是一支普通的小曲,并不能诠释出为人师者的全部内涵,但至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无私奉献的圣洁。是的,我们甘为铺路的石子,用瘦弱的身躯承载着辉煌的事业,面对大千世界,我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热血描绘着无怨无悔的人生,虽然平凡,但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然清贫,但我们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
当清晨走进校园,面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上圣洁的讲台,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雕琢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跟孩子们泡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当和孩子们一起唱起那童年的歌谣、做起那儿时的游戏。一个走上讲台9个年头的我依然是那么激动,那么满足。我一直在想,我没有艰苦的环境,困难重重的经历,我只是千万人民教师中的平凡一员,但我们有着共同的就是可爱的学生,我拿什么奉献给我的学生呢?
我想让数学课上那些美妙的字符都化成涓涓溪流,去浇灌孩子们稚嫩的心田,让那些闪光的思想都变成五彩画笔,去绘制孩子们美好的明天!是的,我喜欢和孩子们一同欢笑,那一串串回忆里回荡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歌声……
我还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让他们感到数学课本不是很高的雪山,每爬一步都那么艰难,而是一片宽阔的海洋,里面的一切都是鲜活可感的,他们可以在海边快活地嬉戏,也可以坐船去贴近它倾听一下它的脉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寻觅到真正的快乐!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让自己陶醉于数学之中。
我终而丢不下九月的承诺,我选择,我无悔。责字当头,爱在心中是我人生的一大信念,也许这就是我要奉献给我的学生最好的礼物。
《奠基者》是近几年中国石油工业题材中少有的优秀电视剧,也是这些年难见正视历史的电视剧,更是一部没有做作,令人信任和汗颜的电视剧。
从《创业》到《铁人》,我们都是在一种刻意下的光环中看见大庆人豪迈情结,看到王进喜无畏的工作作风的。虽然这些片子中都喊出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但相比《奠基者》就显得脆弱。片中的结尾是康世恩领命开发华北战场而结束,似乎让人意犹未尽。纵观全剧,感叹颇多。
一是人物刻画的细腻。从余秋里到康世恩,从王进喜到武刹把子,杨红旗、陆维夫、沈霖个个活龙鲜健。余秋里,独臂部署战区计划、与沈霖打赌谋划油层潜力;康世恩,请井队员工吃饺子,自己确夹起盆中剩下的两个饺子;杨红旗,来到井场与员工娴熟扛起水泥;王进喜与马厚生较劲打井;钻井工光着脊梁在漏雨的土屋内跳舞等等这些真实且细腻的镜头,让我们回到了大庆时期的艰苦岁月,相信老一代石油人革命加拼命的激情,所有人物的说话语言和场景刻画,无不使人感到片子的真实。
二是尊重历史发展观。以前反映大庆人会战的影片,基本都是王进喜一人,除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豪言壮语,就是“我不是你捏的,一碰就散”等光辉语录。《奠基者》中不仅反映了四川会战失败,面临困惑,大个子要脱离队伍等事实,同时客观反映了大庆五面红旗的由来,更是真实记录了杏24井的井喷,王大年的牺牲、武杀把子和马厚生、王进喜等一批人彪悍忘我的顽强作风。可以说,大庆会战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得了最后的胜利。与我军长期战术相似,就像余秋里所言,当初的设计,要牺牲4000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的奠基,才能有当今中石油的辉煌。我们面对历史,本着不回避、不牵强的原则来还原大庆会战,这,才是《奠基者》成功的又一奥妙所在。
三是创业者扎实的工作作风。我认识康世恩的侄子,他眼中的叔父是一位非常严厉的人,揉不得一个纳米颗粒,对党和事业的'忠诚且强硬的工作作风,使得多少年后,中石油各油田都能看到他慷慨激昂的影子。
中石油的成分,除了玉门、克拉玛依老矿区员工,就是石油三师的转业战士。一边是技术精湛的老石油工人,另一边是作风强悍,不惧任何困难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英勇将士。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的工作作风,在片中贯穿至终。陆维夫“恐惧”医院要求回大庆、“乳臭未干”的沈霖敢于石油部长叫板、杨红旗大声呵斥钻井队长等场景,都将中石油追求卓越、奉献能源的精神表现的潇洒自如。
四是影片的缺憾。既然已经反映了石油三师整体转业石油的故事,就不能不表现张文彬同志,毕竟他是一师之长。总指挥康世恩,是一位性格刚烈的人物,片中的康老到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在此提出异议。
《奠基者》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余秋里将王进喜等树为会战的先进典型,并针对会战已经暴露的问题,边学习边分析会战的形势、任务和矛盾,
在随后而至的百年不遇的雨季中,余秋里、康世恩等带领全体石油人,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生存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克服了
无路无粮、缺房少人、天灾接踵而中等重重困难,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于1960年的6月1日实现首列原油外运,打破了西方国家"至少需要三年"的预言。
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我国航空煤油进口基本被停止,空军的飞机全都趴窝,连陆军的战斗车辆也都被迫停驶。聂荣臻副总理亲笔致信余秋里,要求石油部迅速组织研制生产国产煤油以摆脱这种恶劣局面。余秋里部石油部石油研究院负责研制航空煤油项目。不久,研制获得成功,中国航空煤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从此结束。
冬季将至,数万人如何过冬又成了摆在会战队伍眼前的最大难题。经过调查研究,余秋里听从了黑龙江省委欧阳钦书记的建议,充分发动群众,苦干4个月,在入冬前,
几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建完,做到了"人进屋、机进房、菜进窖、车进库",保障了安全过冬。
各钻井队之间一味追赶钻井进度,使得钻井质量不断出现问题,连王进喜的标杆钻井队也出现了井偏现象。余秋里、康世恩重视地下狠心抓第一性资料,起草"大庆长垣钻探和开发过程中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的"调查提纲",形成了地质技术规范。还及时召开"4、19"现场会,使得广大石油工人树立了对油田负责一辈子的思想和质量意识,钻井和油田各项工程质量大大提高。先后总结出了岗位责任制、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
会战队伍刚刚稳定,越来越多的家属来队和工人逃跑,使得原本已经遭到饥饿威胁,浮肿病大幅度出现的会战队伍压力重重。1960年9、10月份,在全国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会战职工的粮食定量也被降低,职工队伍中出现了浮肿病,大会战处于艰难境地。余秋里提出:要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毫不动摇,坚持会战,天塌下来也要顶住。余秋里提出:"干部进食堂,书记下伙房"。同时,抽出一部份职工和家属想方设法、发扬南泥湾精神大面积开荒种地,工委组织了打猎队、捕鱼队,挖野菜、采野果,终于战胜饥荒,熬过了1960年冬天。1961年春耕时节来临,余秋里亲自带头,组织开荒,发展农副业生产。随着开荒规模的扩大,职工的生活越来越好,职工的体质得到了恢复和增强,保证了大会战的顺利进行。
所以老会战是多么的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