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我心中的农民工》感到作者在农民这个问题上,有责任心、有同情心。
文中这样说道:“农民不再是五星红旗上最闪亮的那颗星,而是变成了‘贫穷’‘老土’的代名词。中国的革命没有一次少了农民,但是同样,现实生活中,没有一次农民不是早被遗忘的。我个人认为: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从事着每个最苦最累的工作,却拿最少的可怜的血汗钱。说明了社会的人对农村民工没有一丝丝的尊重和感激。”讲出了广大农民伯伯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
文中还这样说:“肯德基汉堡十元一个我们不还价,一斤白菜一元二角我们却一定要问:‘一块一卖不卖?’农民不仅要付出体力还要接受所为城里人的白眼,于是,他们更沉默了。他们淳朴善良他们待人坦诚。他们辛苦种的菜纯绿色无污染口感新鲜营养丰富。大家却对他不知道感恩。诚里人一点也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买点菜还要讨价还价、挑三捡四、铺张浪费。对汉堡这洋玩意儿却吃得津津有味,一点也不觉得铺张浪费。”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农民伯伯们的辛苦和经济上的困苦。
文中提到许多农民为了生计,去矿井工作。而黑心的矿主对农民工的生命没有一点点尊重。农民工对生活也充满美好的向往,对孩子充满美好的希望。让我们看到了农民伯伯尽管生活艰苦,但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他们背井离乡,承担更大的痛苦和危险。
我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我的身边充满这样一群勤劳、勇敢又质朴、乐观的农民,他们的身上闪动着劳动人民的魅力,读了这本书,让我更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我会更加热爱我的家乡,感恩我的乡亲。
由著名导演管虎拍摄的《生存之民工》,素有耳闻,但可惜久不得见。这次清明节,终于有机会将这部以农民工为主角的大戏彻彻底底的看了一遍。看完后,既有一丝欣慰,又有一丝遗憾。
欣慰的是,这一部戏将那些素不为人知的建筑工人,他们的个性活泼泼的演绎到了银屏之上,使更多的人得知了,原来这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也有理想,也有个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同样精彩。
遗憾的是,这部戏从头至尾似乎只写了一个问题。从第一集的几个民工讨要心酸讨工资的画面开始,到最后一集一群民工取得工资后的各奔东西。一切都在围绕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一问题而写。总感觉这样有些单调,也有些苍白。因为在这一群农民工(或者说建筑工)身上所反映给这个社会的同样深刻的问题太多了。
比如说关于农民工的医疗问题,饮食问题,尊严问题,以及现时代很多变相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都是不可忽略的。这些需要媒体来宣传,更需要这个社会来关注。
先来看我所谓的尊严问题。由于这群人所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总是穿的最差,抹的最丑。满身的泥点子,破窟窿总是处处可见。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总使得社会上有一席热人,对他们投之于白眼,遇见这些人甚至都要绕道走。这便就形成了对这一群人的极端不尊重,可以说这就是歧视。
建筑工人其实是和我们任何人都一样的一群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尊。又由于他们长期的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有很强,但也很脆弱。对于别人那样异样的眼光,他们固然不回去当场反抗。可他们再把别人的歧视深深埋在心底的同时,也将这种歧视升华成了另一种感情——冷漠,自私!长此以往,又将会转化成恨。恨这个世界,恨这个这个世界中的人。从他们的身上再也看不到爱心。
而这一种可怕的现象,根源就是别人送给他们的歧视。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其实不管哪一行,哪一种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商人虽然高贵,但却被人骂做‘奸’;文人虽然清高,但却被人公认为‘酸’;明星虽然耀眼华丽,但其幕后往往不堪入目…‘脏’是这群工人的缺点,但绝对不应是人们歧视他们的理由。
殊不知,正是因为这群人的‘脏’才铸就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每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厦,每一条笔直干净的大道,功劳全在于他们的这一个‘脏’字。对此,我们不但不应该歧视和厌恶,更多的应该给予他们尊敬。
第二,他们的饮食问题。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差’。或者是‘很差’。我曾偶然在一位农民工朋友的
也许我并不应说这样一个问题,毕竟有很多的行业吃的都不怎么样。可是建筑工人不同,他们挣得是真正意义上的血汗钱。他们所挣来的每一分钱都是靠力气而来的。可以说有哪一行的体力劳动者也会像他们那么累。既如此,若他们吃的太没有营养,他们的力气从哪里来?让他们每天工作到一半时便就去忍受饥饿之苦,最终影响的将是这一群人的健康。
说道他们的健康,就不得不说他们的医疗问题。从我个人的六年建筑工之旅中来看,我肯定的说,在全国几乎是没有哪一个建筑工地是配备有门诊或任何的医疗设施的。因而这群人在经历了风吹雨打之后,感冒于发烧总不能第一时间去接受治疗。问题并不在于医院往往里那偏僻的建筑工地较远,而在于这一群人在的了病之后,往往因为疲惫都赖的跑去看医生。全靠他们自己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有人说建筑工这一群人的体格较棒,其形城的原因,这就是很重要而又含有讽刺意味的一条。
没有任何医疗设施这都还是次要的.关键再于正因为建筑工人很少再乎,也没有人来替他们再乎这一问题.这就很难保证这个队伍之中混进某些患有传染病的患者,最常见的有乙肝,肺结核等。
像这样的患者,他们自己即使知道。但为了保住这一份工作,不到万不得已他们觉不会主动说出。加上建筑工人由于生活条件太差,往往都是十几个人剂在同一间小破屋之内,同一锅吃饭,同一水洗碗.这又使得传染率得到了无条件的提高。
再一点由于建筑队的包工头心普遍黑,文化素质也普遍偏底。他们即使发现了手下的工人有这样的情况也不会让他走,一来反正自己也不和他一块儿吃住,甚至几天也说不了一句话.反正也传染不了自己.二来如果把病人送走,便会无条件的付他工资.想克扣拖欠一点儿,也不再方面.
更可怕的还有.因为这群队伍流动性大,分部又广,一个工地之内往往集合了几个省市的人。而这一旦传染,可能将会影响到绝对多的人,至少这群人的家属将有极大的风险。
所以我说,这一群人的健康问题,令人深深堪忧。这一问题急切需要得到改善,也很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来关注。
第四,还是工资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指如今还有承包商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而是自从国家命令的禁止了,任何企业和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拖欠农民工工资之后,又新兴起了一种变相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手段。
这样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同时也是很高明的。通过下面这一事例,也许你会明白:
有一次我去扬州建筑工地打工,从来到走一共花了二十四天,实干十三天,最终开工资五百三十一元.抛去平日所支的薪水(两百),再抛去回去的火车费(一百六十元)。就是说等我回家的时候身上最多还可以留一百。如果再抛去我来时从家里带的钱,总共赔了一个月的青春外加一百块钱。工资总的说来应该并不算低,每天工作十小时开八十五元这样算起来也应该有一千二。但之所以还会这么少。用老板自己的话说,"你们来的时候虽然是答应过你们日薪八十五,但那是在你给我干到底的前提下才能给你们兑现的。而你们现在给我半途而废,我就不会客气了。按照规定,你们违背了咱们之间的口头合同,就要按违约来算。对你们现在有两套处罚方式:—,.一次性扣除你们总工资的百分之五十。二。算工资时每天扣除你们伙食费十五住宿费十八管理费十二(也就是他们每天为工人安排工作的费用有些类似于中介费)(这三项费用加起来其实也就是工资的百分之五十)二选一,你们可以自己选。
这就是披着法律外衣的变相的纯粹的托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一种在新时代中进化而来的新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方法。这样一来农民工不仅得不到工资,反而成了‘活该’.也许去法院告老板可以告赢,但农民工是河北人,承包方是山东的十四局,所以人江苏法院还受理不了这事。只身在外也无可奈何,打架既打不赢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正也就几百块的事,还是忍了吧。
其实这对于那群农民工来说还是一种欺骗,由于这一群几乎都没有什么文化,对法律知识往往又都一无所知,因而那些承包商和工头便就趁机利用了他们的无知与善良,编造出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谎话,从而去满足他们那贪婪之性。
管虎的那部《生存之民工》,看到最后我又茫然了。剧中的那一群建筑工人在得到了本属于他们的工资之后吗,各奔东西。除了那位年纪较小的又回到了学堂之外,其他人的前途依然迷茫。也许是导演并不知道他们的路在何方,剧本的作者也同样一无所知。因而对这一群建筑工人的前面的路,我也不知道该在何处,属于他们的曙光又什么时候能够到来。
这一群人因衣食所累,迫不得已将自己的价值廉价的租给了这个社会,他们所付出的那一切所换来的,除了他们自己那微薄的收入和这个社会的日益进步之外,其他的一无所用。
观后感范文:感动中国一
我一直期待这《20xx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播出,昨晚在央视这个节目终于播出。听着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不禁泪流满面,但是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位是“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陈家顺。
在很多被陈家顺关照过的农民工眼里,“陈老师”好像什么都不怕。但陈家顺说自己有“软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说你们干部骗人”。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民工吗?”他说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郑重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安排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很多农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民工呢?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民工朋友,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现在这个社会像陈家顺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真的不多了。
观后感范文:感动中国二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当《感动中国》的熟悉旋律在耳边唱响,2月10日,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又一次润湿了我们的眼眶,用榜样的力量传递中华美德的正能量。
当感动的泪水无声的.滑落,当心灵的悸动荡漾在美德的春风里,当我们的精神又一次接受感动的洗礼,当道德模范们不平凡的事迹震撼着我们,“感动”这个词变得那么清晰,感动中国就像一面旗帜,高高的飘扬在中华民族美德的高地,指引着我们向道德楷模们学习。
让我们细数那些感动着我们感动着中国的道德模范们的先锋事迹,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芝。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用自己一言一行诠释着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坚持信念忠诚奉献无怨无悔的付出和满腔热情的浓浓爱意为我们书写出中华民族美德的壮丽画卷,让我们沉浸在深深的感动里,也我们的灵魂接受了一次美德的洗礼,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言行。
伴着感动的泪水,相信每个人都会陷入沉思,是什么力量让道德模范们做出这些不平凡的壮举。我想,应该是爱吧。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对生活对美德对正义的爱、对父母对子女亲人的爱、对工作对战友同事的爱等等,这些满含真情的爱就像一盏盏明灯,让文明的天空更加明亮。
让我们心中充满爱,长怀感恩的心,擎起美德的大旗,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从日常点滴做起,在工作生活中于一言一行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美德的光和热温暖我们,也照亮我们未来的路。
观后感范文:感动中国三
感动之余,我也有更深的思考:
1、精神的觉醒
感动中国到昨天就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了,其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与发展迅速的物质水平相对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后了太多太多,以至于被西方某些国家称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但是,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国人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
2、榜样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感动中国》,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感动中国的力量,是榜样的力量,更是人性的力量。
3、时间的流逝带走感动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麻木不堪地活着,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不信的话,可以扪心自问,你能叫出几位曾经感动过你的他或她的名字?大多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了吧。不管怎样,我希望被遗忘的仅仅是名字,是符号,而不是其背后蕴含的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