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烛之武退秦师的观后感总汇60条

烛之武退秦师的观后感总汇60条

时间:2017-09-04 05:05

人的身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呢?不是拳头,也不是牙齿。我说是舌头,舌头的力量大无边,烛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我国古代有很多外交使节以三寸不烂之舌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们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春秋后期齐国的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战国时期唐且代表安陵弱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三国时期蜀国的邓芝从容镇定,与吴联盟;汉代的张骞不畏艰险,开拓了丝绸之路;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坚贞不屈,名垂青史。历数这些历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们无一不是善于辞令的。

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就让我们看看春秋末期的郑国的烛之武是怎样颠覆这个观点的.。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杀出去无疑是自杀式进攻,此时此刻,拯救郑国,惟有外交,

在这个紧急的关头,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身入虎穴。见到秦伯之后,不卑不亢,只给对方讲道理。各位同学,如果烛之武动之以情,哀求秦伯,请求成为秦的附属国,可以吗?不可以,虽然也可以保全国家,但失去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烛之武这是采用的方法先表示谦卑,说郑国要灭亡,我们郑国已经知道了。这样会满足秦伯的骄傲自满的心理。紧接着烛之武对秦伯晓之以理,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烛之武的游说之词包括三个方面,一你秦国消灭了我们对你们秦国没有任何好处。二你不消灭我们对你们秦国有很多的好处。三你和晋国联盟,晋国说话不算数,忘恩负义,吃亏的还是你们秦国。这番说辞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最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们的联盟。于是连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顺理成章的心悦诚服,一改初衷。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作战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至此我们看到了春秋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领略了烛之武的说服艺术。

古人常说;"祸从口出",其实"福也从口出",舌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众口铄金毁谤销骨。

口乃心之门户,要想练就好的舌头,助你人生收获成功,就要"修心"。推根究底,舌头的力量,不在你有伶牙俐齿,有铜齿钢牙也不行;舌头的力量,不在你肚子里有多少华丽辞藻,有诗词歌赋也不够;舌头的力量,不在于你有悦耳的嗓音,莺歌燕语也无济于事。舌头的力量源泉,在于你的德行,你的勇气,你的智慧。

烛之武如果不是心系国家的利益,怎么会在危机的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勇气过人,怎么会在秦国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如果不是智慧过人,又怎么会抵上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呢?

"用舌",即是"用心"。各位同学,让我们在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吧!

一、确立课题并确定教学目标

本人把《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这次研究性学习,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习兴趣;

二、使学生懂得如何选题,如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三、培养学生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的研究性学习,我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阶段;学生研究学习撰写

1.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阶段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但并不排斥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开始时,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耍。在选题时,有些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不知道选择什么问题来研究,我就采用集思广益的方法,让学生先把自己的研究问题在班上讲一讲,使同学们能互相启发。这样一来,同学们思维共振,思路开阔,提出的研究问题越来越多。比如“为什么说春秋无义战?”“从《烛之武返秦师》这篇课文看古代对人的称谓”,“论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对‘秦晋之好’的质疑”,“论秦穆公的称霸野心”,“‘子犯请击之’,子犯明智吗?”“试论烛之武说晋退师的可行性”等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但有些学生的选题,口气大得很,如“论秦穆公的称霸野心”,这些论题,足可以写成一本书。对此,我给学生提了两点建议,以帮助他们重新确立课题;一是研究性课题的切口要小,“择点不择面”。二是要选自己比较熟悉的问题写,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2.学生研究学习撰写论文阶段

研究的课题确定后,接着就要收集材料,广泛阅读撰写论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得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我注意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如阅读《

3.表达交流研究成果阶段

学生的小论文交上来后,我认真阅读批改。为总结交流做准备。虽然学生的论文有的不够成熟,有的观点又太偏激,有的材料不够充分,但我都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它们,极力找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以肯定、赞扬的评语为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那些好文章,我则拿出来在班上交流。让大家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生们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能够互相地取长补短,正确地认识自己,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总结与评价

这次课题研究研究,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好的方面就是:

(一)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二)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文学艺术的熏陶,渐渐积累起相关的语文知识,学生不但阅读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还阅读了历史方面的知识,对春秋战国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人物、风俗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到了许多教材以外的知识。

(三)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在研究性学习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有很多的“为什么”,希望另辟蹊径,提出更新的见解。课文中蕴含的重要思想文化因素被发掘出来了。如:“国家利益最重要”,“知恩图报一一谈‘义’的重要”,“大丈夫能伸能屈”。此外.一些学生能够超越史实本身,把问题上升到对历史、现实与做人的高度去思考。如“不要埋没了千里马”、“守信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退一步海阔天高”。在分析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不足之处是:

(一)写的论文材料不够充分,论据不足。

(二)局限在就事论事上,问题不够深刻。

此外,学生还需要充实自身的文化知识。

附:研究成果

《春秋无义战》

春秋是列国兼并时期。其时各国并立,你争我夺,社会混乱,烽烟不断。据《左传》一书记载,就发生过400多次军事运动,但没有一次战争是正义的。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讲到,秦穆公被烛之武说服了,并与郑国结盟,同时留下杞子,逢孙、杨孙驻守郑国都城。秦穆公万万没有想到,秦晋两国由此加深了矛盾,并埋下了战争的祸根。

两年后,晋文公死了,适巧杞子又得到了掌管郑都北门的机会。杞子立即将此情况密报秦穆公,建议秦国“潜师以来”,征服郑国。秦穆公企图乘晋国丧君之机扩大霸权,不听蹇叔劝谏悍然发兵袭郑。晋国不容秦国扩张,伏兵崤山,与秦军大战,结果秦出师无功,兵败崤山。

这就是著名的峭之战,此役中,秦穆公的贪婪虚伪,刚愎自用使他不惜让军队劳累地去袭击远方的国家。秦军因疲劳而力量衰弱,远方的国家都做好了防备,秦军哪有不败之理?然而秦军兵败,秦国的百姓必然蒙受极大的灾难。晋国之所以出兵截击,无非是怕秦国的势力增强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次战争该不是正义之战吧?

再如《国语》所记录的《勾践灭吴》一文,吴国攻打越国就是为了侵占越国的土地。用文中的话来说便是:“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但在越国的金钱与美女的诱惑下,吴国太宰在吴王面前为越国说好话,从而放了越国一条生路,却给吴国带来了灭国之灾。十年后越国重整旗鼓,终于灭掉了吴国,这两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无非是为了一己私利,也就毫无正义可言。

还有,周厉王为了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野心,连年出兵远征,国内财用不足,他便把河川山泽封为国家专利,禁止平民狩猎、打柴、捕鱼等,结果断了平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弄得民心不服,怨声载道。他发动这样的战争更无法说是正义之战了。

《左传》中记载的著名大战,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等,都是春秋时期各国企图称霸于天下,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弱肉强食的战争。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支老师的课上得很朴素平实,他从分析“烛之武说退秦伯”的理由入手,进而引导学生要注意日常交际中的说话艺术,这一教学思路很好,体现了“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新教学理念这两堂课留给我的思考是对于文本的处理应把握一个怎样的度试讲课时老师似乎是急着要拓展,对“烛之武见秦伯”这一段文字只是简单地分析,蜻蜓点水,学生的印象不深;而在公开课上,老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披文入情,去体会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析利弊、巧妙运用语言的艺术;但似乎有点过犹不及,分析过于详细,以致后面的拓展部分过于匆忙对于这节课,我还想说的是,语文教学要超越文本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归于文本对此,我觉得可以通过听录音、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学生的观点或许有失偏颇,却不乏独特之处,能够深入发掘文本的内涵,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客观评价,又能进入角色深入体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