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宽恕电视剧观后感收集96句

宽恕电视剧观后感收集96句

时间:2019-06-01 19:07

最近看了吉视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宽恕》,著名演员王志文与许晴再度联手,精湛的演技令人叹服,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引人入胜,再现了人性回归与心灵救赎。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该剧有许多颇为经典的台词,蕴涵人生哲理,使得我们在观赏娱乐的同时,也学会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剧中的男主人公肖一航,是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男士。他为人正直、坦诚,对待公司员工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事业合作伙伴更是讲求诚信为本,用他的话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据我看来,这句话多少蕴涵些佛理,即种下什么样的因,将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也正因为他胸怀坦荡的君子之心与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他的企业在濒临倒闭时,却仍能得已起死回生。

他对妻子浓厚的爱,更是贯穿了全剧的始终。他常常对妻子说“我就是你的一棵树,随时给你以依靠”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生活中的他称得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男人,对妻子的过去,他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当妻子面临压力与困惑时,他及时的给予安抚和鼓励,他对妻子的尊重、爱护、理解与体谅,让这个遭遇了种种不幸的家庭,却依然存有温馨的爱意。

对于从小就失去双亲的弟弟,他不仅要尽一个兄长应尽的责任,同时还要付出比一个父亲更多的爱与支持,不仅要照顾好弟弟的生活起居,更要教会他做人的道理。他经常教诲弟弟“做个有用的人”,尽管兄弟之间常常发生误解与争吵,但最终一帆还是理解了哥哥的苦心,兄弟握手言和。在公司遭遇困境时,一帆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挽救了大哥濒临倒闭的公司,创造出了新的业绩。

在挫折面前,他不折不挠,从不轻易言败,并用言行影响和感化着身边的人。面对失去女儿的痛苦,他经常安抚自己和家人的一句话是:“人,要学会消化痛苦,这样在人的一生中,快乐的比例就会大于痛苦的比例,消化痛苦,时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勇气。”这句话说的极具哲理性,痛苦就人生而言,常常扮演着不速之客的角色,它常常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降临,让我们身不由己的陷入一种茫然的境地。几乎没有一个人,他的一生由始至终完全是一帆风顺的`,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与苦难存在,所以这更需要人具备一种承受能力,当我们屈服于痛苦,就会使我们沮丧、潦倒,甚至在绝望中走向灭亡;而当我们承受了痛苦,我们就会变的坚强而自信,那么,此时的痛苦也就成为了你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剧中的女主人公庄敏是肖一航的妻子,也是一位值得人敬重的好母亲,她善良正直、坚强独立,极赋爱心。在经历了失去女儿的不幸后,她没有抱怨,没有在等待中自甘颓废,而是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把所有的精力与爱都给予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由她发起的“小蝌蚪走失儿童基金会”,帮助很多遭遇和她一样的家庭,解除了亲人离散的痛苦。

庄敏少女时代曾遭遇过不幸,而这一切又在多年后成为恶人敲诈她的砝码,当年可怕的事实再度浮出水面,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给她身心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创。面对大众的眼光,面对社会的舆论,她表现出了一个女性超乎寻常的承受力与抗压力,正是这种坚忍的性格,带她一次次走出心灵的阴影,从而获得了全社会的支持与同情。

当其得知沈卉就是害她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时,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救了沈卉的性命,并不忌前嫌的以自身的经历,安慰和鼓励沈卉走出逆境。她的善良、宽容与博大的胸怀,让沈卉强烈的受到良心的谴责,及时的悬崖勒马,改过自新。“好人必有好报”她的爱心,她的善良,让她最终找到了失散的女儿,也为全剧落下个圆满的结局。

剧中的沈卉是个颇有心计的女孩,她本质善良,因误解肖一航是杀害她父亲的凶手,从而采取了一系列的复仇行动,给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现实生活中如沈卉这般有着“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心理的人,也大有人在,这些人模糊了德与怨、善与恶的界限,曲解了其涵义,认为“有仇不报非君子”,把宽容看作软弱,而视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为必然。在双方你来我往的争斗中,永远也不会有赢家,无论是哪一方,都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当你发泄完了心中的愤怒与怨恨时,再回头看看,曾无意中伤害了那么多人,此刻,你还会有胜利的感觉吗?

剧中肖一航曾为沈卉纠正说,不是“以怨报怨”而是“以直报怨”,就是说用自己的直率耿直去对待那些曾施怨于己的人。大海因为不弃溪流,所以成就其大,高山因为不弃泥石,所以成就其高,只有用博大的胸襟,走向君子风范,去宽恕别人的过失,才会成就其快乐幸福的一生。

正如《宽恕》主题曲中唱的那样“用宽广的胸怀去运行人生的算术,用宽厚的心态面对命运的角逐;用宽容的笑脸把心中的空白填补,用宽宏的爱意把人生的密码解读;不再计较得失有无,幸福就会悄悄惠顾;不再计较荣辱厉害,内心就会获得救赎;得意常对自己叮嘱,失落常为他人祝福;当今天的失去变成明天的财富,有一种力量就会来临,它叫宽恕……”

今天,我们的辅导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古代,山东有一个少林寺。里面有一个禅师。一天晚上,他在寺院里闲逛,发现墙角有一把椅子。他立刻明白一定是哪个小和尚翻墙出去了。于是,他把这把椅子搬走了,自己却蹲在墙角。等了一会儿,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进来了。不过,他感觉不对劲,自己脚下怎么这么软啦!他定睛一看,吓得面如土色。原来,他发现自己是踩着禅师的`背下来的。但是,老禅师不仅没责怪他,反而温柔地说:“天冷,快加件衣服去。”小和尚连忙跑回去,把刚才的一幕告诉了师兄弟们。从此以后,少林寺再也没有和尚夜里跑出去玩了。

当我听了这个故事,心里非常惭愧。因为,我跟老禅师比起来显得多么渺小呀!曾经,我的小表弟和我的邻居伙伴李明打起架来。我走过去训起我的邻居李明为什么打我的表弟。要不来单挑。他不但不罢手,还说:“我不跟你单挑,我要群排。”话音刚落,他找来十个人,我也找了五六个伙伴,而且都是大个子。起初,我是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像瘦猴,不是打架的料。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上风。可是,他们几个也不是吃素的,塌着腰,合着裆,鼓着眼珠子。不漏一点破绽。我提起拳头,冲上去,直朝李明猛打。他的人员也不示弱,你揪我打,不到十分钟,我们双方都两败俱伤,头破血流。

现在想想,真不应该!如果我宽容了对方,也就没有这场大战。同时,我也明白了: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

《宽容》读后感1

之所以会读房龙的《宽容》,是在一本散文选编《最美的散文(世界卷)》当中看到了这本书的序言,是作为一篇优秀散文选入其中的。序言中描写了这样一种场景:在一个宁静无知的山谷里,有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先驱们,离开无知山谷,探寻外面的世界,有的陈尸荒野,有的虽然发现了山外青山天外天,却被无知而不宽容的人们用石块活活砸死,以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在无知山谷中的无知人们,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最后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而此时先驱者的遗骸早已被一只饥饿的豺狗拖入自己的洞穴,化为腹中美食。

当然,作者的语言要比我所转述的要生动得多,思想的深度和思考的高度也远胜于我所转述的程度。

而正是受了这篇序的影响,因缘际会遂而顺藤摸瓜,我找到了《宽容》这本书,并认真地读了一遍。房龙此书中所讲的宽容,不是简单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当然,民众个体之间的宽容以待,也是宽容的一个方面,是构成宽容和谐社会的根基。国以人为本,人以和为贵。所以,先贤哲人谆谆告诫我们:“恕则平,平则寡怨”。

但是,房龙在《宽容》这本书中所探讨的,更是一种开阔的、宏大的、富有历史意义的大命题,是指一种政治、宗教、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宽容。当然,在欧洲的发展史上,这几个方面往往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宽容的定义,作者援引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宽容,就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作出判断的自由。能容忍和接受不同于自己或众人公认的观点。

作者从公元500多年“如同脑子中了魔一样”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所实行的“无知的暴政”,到风雨如晦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喜人曙光,到法国大革命时那种丧失理性的“革命的不宽容”,到全书接近尾声时对19、20世纪近百年不宽容的素描速写,在全文的最后则表达了对人类社会最终达到宽容状态的美好祈愿和坚定信念。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真理的探求,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是相通的,对美好品德的推崇是相通的,而人性中愚昧、偏执、阴骘、残暴的一面往往也是相通的。

《宽容》读后感2

我读的书是《宽容》,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这是一部描写人类思想发展史,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人文主义经典之作。

房龙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借助于其著名的”宽容”之眼,重新审视人类由史前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到现代几千年文明的变迁和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漫长历程,这期间,善与恶、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反动的不断搏杀,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房龙将一部欧洲“思想解放史”写成一部宽容与专横的斗争历史,它行走于人类自身宽容与偏执,美德与现实的对立交锋之间,深度剖析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原因,讲述人类奋斗与自我救赎的跌宕传奇。房龙认为宽容就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他提倡以理性和宽容代替无知与偏执,并指出人类只有消除了自身的恐惧,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宽容。

不过,房龙从中学到了一些人学的知识,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将人类的言行记录了下来,并对人类的行为有了新的发现。一直以来都有群居特性的人类,只有在志同道合的团体里才会觉得幸福,因为这个集体里的成员跟自己有着相似的爱好、信仰、偏见、恐惧和希望。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时候可能出于经济利益关系,某些人群或者是敌对的群体会按照政治方式行事。

不过,这种情况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很多人能够不顾艰难险阻而坚定地走到一起,其实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共同的信仰和偏见,有一样的爱好和恐惧,连希望和理想都是相同的,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宽容》读后感3

我最爱的一篇文章是宽容,每当我去朗读它时,心中总会思绪万千,犹如丝丝波澜,久久不能平静。

宽容讲述的是一位新手护士帮病人扎针,由于是第一次或是见病人的妻子在一旁压阵,她连续扎了两次都不能准确地扎中,病人的妻子非常恼怒,让护士去请护士长,而那位病人却待人很宽容,语气平和地耐心指导护士扎针,在病人的频频鼓励之下,护士终于一针见血。我想:那位病人可真是宽宏大量,他值得我去敬仰!

也许,在我们的心灵受到挫折时,往往也需要别人的宽容和爱的滋润。在护士两次没有扎中,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同时信心也跌到谷底的时候,是那位病人的耐心和宽容给了她巨大的力量。也许没有病人的鼓励,护士可能会丧失一份好不容易有的信心,更可能会遭到护士长的劈头大骂,也意味着她将被扣工资,是病人的话语避免了这一切的发生。

瞧,那位素不相识的病人的气量可真大呀!和他相比,我的行为不免显得有些”小鸡肚肠”,至今想起,仍觉得羞愧难当,无地自容。那是上个星期五发生的事了。临近上课时,小红拿着几本练习册,快步地冲入,她的手臂碰到了我的桌子,把我新买的铅笔盒碰倒了,铅笔水笔摔得七零八落,橡皮滚到了又黑又脏的小角落里。我再也没有做作业的兴致,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双手重重拍了一下桌子,小红吓得打了个冷战,全班顿时齐唰唰地把目光投向我。我瞪大了眼睛,用手指着她的脸,怒气冲冲地说道:“那可是我新买的笔盒,我自己都舍不得用,何况摔呢?你怎么就那么不小心,走路那么快干吗,你捡。”小红弯下了腰,低着头一边收拾着铅笔一边轻声解释道:“对不起,周天然,我刚刚跑得快了,不小心……”“我看你就是故意的!”我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小红见了,忙低下头,悄悄回到座位上看起书来,但是很明显她已无心看书了。后来,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我就会感到脸红耳赤。病人能对陌生人宽容,我为什么对我的同学为了一点小事还斤斤计较。

纪伯伦说过:“一个伟大的人要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宽容的女孩,因为宽容待人是做人的7096第一要义!

《宽容》读后感4

最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房龙写的《宽容》这本书,感触颇深!

看到“宽容”二字,我首先想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心想,谁不知道这些呢!还需出一本书告知世人吗?但读完后,却让我对“宽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大家了解一下宽容的定义:准许他人有判断和行动的自由,心平气和,不执偏见地容忍有别于自己或传统的观点。

从小的方面说,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都需有宽容的心态,才能和谐幸福;如果从大的方面说,政府与人民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是否也一样呢?这个问题我未曾想过,《宽容》这本书就是从大的方面给我们打开了真实的历史画卷。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极端民主法庭被判死刑这一事件。还有欧洲早期对基督徒的迫害;宗教裁判所对所谓“异端”的骇人听闻的折磨;天主教对新教绞尽脑汁的镇压……等等,让我们明白了种族的、社会的种种不宽容。

纵观欧洲的人类历史,早期的欧洲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民主、文明、自由,期间也充斥着很多很多的不宽容。

最后作者认为: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起源。因为我们对不了解的人和事物而产生恐惧,所以用不宽容来进行自卫。作者的这一观点或许值得商榷,但却带给我们重要的启迪。

在世界已经日益变成“地球村”的现代,在民主和多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国家、宗教和种族之间的相互仇视和对抗还依然存在。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恐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现今的人类也需要用交流和对话来更加充分地理解彼此的想法和意图,或许能减少许许多多的'误会、仇恨和流血,相互之间要更加宽容,才能携手走向美好的未来。

愿“宽容”多多走进人民的生活!走进人类的历史!

《宽容》读后感5

《宽容》一书虽然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但今天看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宗教领域,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宽容而战的历史。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

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宽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房龙在书中致力于用理性和自由来对抗各种基于偏见和自诩正确的优越感的狭隘意识,倡导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