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完整整又看了一遍《夜宴》,试着写一点感觉。
「夜宴」的确是「哈姆雷特」的再现,无鸾和哈姆雷特同是复仇的王子,处境相同。
但是无鸾善良,也比哈姆雷特幸福。有爱,自己的爱,青女纯纯的爱,婉后扭曲的爱。
他注定不能在这场剧中活下去,他只是个会带着面具起舞的艺术家,以为“戴面具的表演是最高境界的表演,不戴面具,喜怒哀乐简单地写在演员的脸上,戴上面具,能够让人在没有生命的面具上,感觉到最复杂隐秘的感情”,可惜婉后的话才够王道:“最高境界的表演是将自己的脸变成面具,而不像你,把悲伤、仇恨、不甘统统写在脸上,这样只能使杀生之祸如影相随”。对于皇帝这个势利罪恶的位置,无鸾不屑、逃避,那么就注定也不能在这个社会活下去。有婉后这样欲望极重的人存在,世上最毒的就不是鹤顶红,而是人心。他逃不过,应付不了的,他是像后主李煜的,只可以在用面具与艺术搭建的境界里做做王者。
于是,他明白了,能死,真好。
这一点,哈姆雷特是走运的,所有丹麦人都是快乐的,只有他被仇恨蒙蔽心智,不必防备,只管复仇。
婉后没有奥菲莉娅矜持,也许在被先帝册封为皇后前,在她还是婉儿的时候,也曾经是纯得没有杂念的,只是在葬送心里对无鸾的爱之后,就只剩欲望了。即使后来王子归来,她苏醒了,可惜皇后的面具戴惯了,已经摘不下来。加之心爱之人又为她而死,那她就只有选择戴上更强大的`面具来保护自己了。
于是,婉儿是皇后了。
青女是伟大的,是真正的为爱而生而死。如果其他人都在现实中勾心斗角,那么她就在虚构的童话里,翩翩演绎只属于自己和无鸾的《越人歌》。她说过,“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你,我也不会,爱情不会”。的确,像他父亲殷太常担心的一样,太过梦幻。厉帝也顿悟到,百般算计还是不如一颗单纯的心。没有人能保护她,殷隼不能,无鸾不能;也没有人能伤害她,婉后只能鞭笞她的形体,心里却嫉妒得发狂。她比婉后强大,也比奥菲莉娅坦白。
于是,青女是胜利的。
厉帝是可悲的,殷太常父子是无奈的……
夜宴有两种色调。茜素红,白。
前者是宫廷的,是灭不了的欲望,是血腥,是最后死在越女剑下的婉后所钟爱的,金枝玉孽。
后者是寂寞的,京城之内人人戴面具,谁和谁正说真话呢。那种白还是苍白,是无鸾心仪的,是符合纯情的青女的,是他们的爱情的色彩,真挚却悲伤。
白色,是无力的,与熊熊燃烧的茜素红抗争,谁来容你。
这场你争我夺的夜宴,是谁酒醉,谁败走?这个欲望的圈套,又是谁设下,谁陷入,谁无法自拔……这起黑色幽默,让人在那种灰色的场景下还是想笑,笑完却发现这里是有味道的。
谁之夜宴,谁不孤独?只有导演冯小刚了吧。
今年春节,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以传统文化为底,结合先进技术向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该节目火遍网络并引发了热议。
实际上,《唐宫夜宴》的大红只是表象,真正引发热议的,是其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如今是一个注重开放的时代,但我们在享受开放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传统文化被人淡忘,这是其中之一。太多的人去追求西学,去崇尚日韩,或许直到端午节成为了别国传统那一刻,他们才悄悄有所醒悟。人们这才开始认识到,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从未断代的传统文化才是民族的根。
人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却还对如何复兴他们一筹莫展。《唐宫夜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是信息的`时代,发达的通讯技术、快捷的传播途径,让人们发现:运用网络、运用先进技术可以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无独有偶,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的确是有效可行的,《唐宫夜宴》的成功不是个例。短视频作者李子柒也曾利用这种方式,让许多传统美食重回人们的视线;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已成功利用流量、利用媒体传达了古典诗词之美。让传统与潮流相结合,便能使前者重获生机。许多人在看过《唐宫夜宴》表演后,对国博物馆展品产生浓厚兴趣,便是最好证明。
当然,虽复兴文化已成为大势,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文化是厚重的,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它不是我们获得流量、获取暴利的工具,而是需要我们潜心研究的经典。我们莫要盲目追求大势,而是应对自己所传播的传统文化,加以严谨考究,这样才不会误导群众,对千年文化负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更是华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精神之核。今后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深思的问题。